鈕扣廠
關燈
小
中
大
房中靠她的一雙手就足夠了,用不着求誰幫忙。
盤算一下之後,我在格萊姆林甜餅店買了一份燕麥巧克力甜餅和一塑料杯咖啡,然後坐在一張長椅上歇歇腳,邊喝邊吃。
耳畔傳來了錄音機放出的輕快、哀傷的樂曲。
鈕扣廠是我的祖父本傑明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創建的。
随着大陸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制衣業以及相關産業的不斷發展,鈕扣的需求量很大。
鈕扣的成本低,價錢也便宜。
瑞妮說,這一點正是祖父穩操勝券的原因。
祖父早就看準了機會,運用了上帝賦予他的智慧。
他的祖先是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遷移到這裡來的;當時這裡的地價便宜,又有很多建設的機會。
這個小鎮在一八一二年的戰争中被燒毀了,因此有大批的重建項目。
這裡的人除了普通的老實巴交的農民、三個巡回牧師、兩個無能的土地投機商和一個小貪污犯之外,都是日耳曼正統派與第七代清教徒的混合人種——不僅勤勞,而且狂熱。
對于我祖父來說,這就像一次賭博,盡管他的賭注隻是他自己。
他的父親曾是提康德羅加港最早的磨坊主之一,擁有一個不大的代客加工的磨坊;在那個年代什麼都靠水力。
他的祖父因所謂的中風去世時才二十六歲。
他當年繼承了那座磨坊,又借錢從美國引進了制造鈕扣的機器。
最早的鈕扣是用木頭和骨頭做的,好一點的則用牛角。
後兩種材料在附近的屠宰場很難得到,而木頭卻到處都是,人們甚至嫌它妨礙耕地而将它燒掉。
有了便宜的原材料、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不斷擴大的市場,他的事業怎麼可能不興旺發達呢? 祖父公司裡生産的鈕扣不是像我這樣的女孩子最喜歡的那種。
他們沒有小珠母鈕扣,沒有精緻的黑玉鈕扣,也沒有淑女們白皮手套上的那種鈕扣。
他們生産的鈕扣好比鞋子中的套鞋——古闆而實用,用在大衣、外套和工作服上,外形不免有些粗笨,甚至粗糙。
你可以想象它們被縫在女人長内衣後背以及男人褲子門襟上的樣子。
它們所遮掩的部位看上去仍是垂懸的、脆弱的、令人羞愧的,卻又是無法避免的——這類器官世人雖然需要,卻又無不鄙視。
除了錢之外,很難看出這樣的鈕扣對制造商的孫女有多大吸引力。
然而,錢乃至關于錢的傳言總會投下令人目眩的光環;我和勞拉就是在這種光環中長大的。
在提康德羅加港,沒人會認為家用鈕扣可笑或沒啥了不起。
人們可是把鈕扣當回事的:許許多多人的工作還指望它呢。
那些年來,我的祖父還買下了一些别的磨坊,把它們也改造成工廠。
于是,他有了一家生産内衣和連衣褲的編織廠、一家襪廠,以及一家生産諸如煙灰缸之類的小陶件制品廠。
他為自己工廠的良好狀況而感到自豪。
如果有人鬥膽向他抱怨,他會耐心地聽;如果注意到有人受傷了,他會深感歉疚。
他不斷改善各種工作條件,包括機器設備。
他是鎮上第一個為工廠安上電燈的廠主。
他認為建造花壇可以提高工人們的士氣,于是就常年種植了百日菊和金魚草;這兩種花不貴,觀賞性強,而且花期長。
他宣稱,他廠裡婦女們的工作環境就像她們家的客廳一樣安全。
(他想當然地認為她們家都有客廳。
他也認為她們家的客廳是安全的。
他喜歡把每個人的情況都想得很好。
)他不能忍受有人在工作的時候喝酒、說粗話或者行為不端。
這就是《蔡斯企業發展史》一書中關于他的描述。
這本書是一九○三年祖父委托别人寫的,并未公開出版:綠皮封面,不僅有書名,還有他的親筆簽名——自然、遒勁的燙金字體凸出在封面上。
他還将這本毫無價值的編年史分贈給他的商業夥伴;他們是否感到驚奇不得而知。
這件事必定對他的生意有好處,否則我的祖母阿黛莉娅是不會同意他這樣做的。
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一點一點咬着甜餅。
如今這東西味同嚼蠟,酥松而又油膩,而且大得像團牛屎,我吃都吃不完。
這麼熱的天不該吃這東西。
我還感到有點頭暈,也許是喝了咖啡的緣故吧。
我把咖啡放在一旁。
我的手杖從椅子上滑到了地上。
我側身彎下去,可是夠不着。
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平衡,我将咖啡打翻了。
我感覺到我的裙子上潑到了咖啡,熱乎乎的。
如果我站起身來,裙子上準會留下一塊棕色的污漬。
别人還以為我腦子有毛病呢。
為什麼我們在這時候總會猜想世人都在盯着我們看呢?通常情況下,沒人會看你。
不過,米拉卻會。
她一定是看見我進來了,于是就一直在留心我。
她急忙從店裡跑出來。
“你的臉色像一張白紙!你看上去累壞了,”她說道,“我們來把這污漬擦掉!天哪,你是自己走來的嗎?你不能再走回去了!我最好打個電話給沃爾特,讓他開車接你回家。
” “我能行,”我對她說,“我沒事的。
”不過,我還是聽從了她的安排。
盤算一下之後,我在格萊姆林甜餅店買了一份燕麥巧克力甜餅和一塑料杯咖啡,然後坐在一張長椅上歇歇腳,邊喝邊吃。
耳畔傳來了錄音機放出的輕快、哀傷的樂曲。
鈕扣廠是我的祖父本傑明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創建的。
随着大陸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制衣業以及相關産業的不斷發展,鈕扣的需求量很大。
鈕扣的成本低,價錢也便宜。
瑞妮說,這一點正是祖父穩操勝券的原因。
祖父早就看準了機會,運用了上帝賦予他的智慧。
他的祖先是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遷移到這裡來的;當時這裡的地價便宜,又有很多建設的機會。
這個小鎮在一八一二年的戰争中被燒毀了,因此有大批的重建項目。
這裡的人除了普通的老實巴交的農民、三個巡回牧師、兩個無能的土地投機商和一個小貪污犯之外,都是日耳曼正統派與第七代清教徒的混合人種——不僅勤勞,而且狂熱。
對于我祖父來說,這就像一次賭博,盡管他的賭注隻是他自己。
他的父親曾是提康德羅加港最早的磨坊主之一,擁有一個不大的代客加工的磨坊;在那個年代什麼都靠水力。
他的祖父因所謂的中風去世時才二十六歲。
他當年繼承了那座磨坊,又借錢從美國引進了制造鈕扣的機器。
最早的鈕扣是用木頭和骨頭做的,好一點的則用牛角。
後兩種材料在附近的屠宰場很難得到,而木頭卻到處都是,人們甚至嫌它妨礙耕地而将它燒掉。
有了便宜的原材料、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不斷擴大的市場,他的事業怎麼可能不興旺發達呢? 祖父公司裡生産的鈕扣不是像我這樣的女孩子最喜歡的那種。
他們沒有小珠母鈕扣,沒有精緻的黑玉鈕扣,也沒有淑女們白皮手套上的那種鈕扣。
他們生産的鈕扣好比鞋子中的套鞋——古闆而實用,用在大衣、外套和工作服上,外形不免有些粗笨,甚至粗糙。
你可以想象它們被縫在女人長内衣後背以及男人褲子門襟上的樣子。
它們所遮掩的部位看上去仍是垂懸的、脆弱的、令人羞愧的,卻又是無法避免的——這類器官世人雖然需要,卻又無不鄙視。
除了錢之外,很難看出這樣的鈕扣對制造商的孫女有多大吸引力。
然而,錢乃至關于錢的傳言總會投下令人目眩的光環;我和勞拉就是在這種光環中長大的。
在提康德羅加港,沒人會認為家用鈕扣可笑或沒啥了不起。
人們可是把鈕扣當回事的:許許多多人的工作還指望它呢。
那些年來,我的祖父還買下了一些别的磨坊,把它們也改造成工廠。
于是,他有了一家生産内衣和連衣褲的編織廠、一家襪廠,以及一家生産諸如煙灰缸之類的小陶件制品廠。
他為自己工廠的良好狀況而感到自豪。
如果有人鬥膽向他抱怨,他會耐心地聽;如果注意到有人受傷了,他會深感歉疚。
他不斷改善各種工作條件,包括機器設備。
他是鎮上第一個為工廠安上電燈的廠主。
他認為建造花壇可以提高工人們的士氣,于是就常年種植了百日菊和金魚草;這兩種花不貴,觀賞性強,而且花期長。
他宣稱,他廠裡婦女們的工作環境就像她們家的客廳一樣安全。
(他想當然地認為她們家都有客廳。
他也認為她們家的客廳是安全的。
他喜歡把每個人的情況都想得很好。
)他不能忍受有人在工作的時候喝酒、說粗話或者行為不端。
這就是《蔡斯企業發展史》一書中關于他的描述。
這本書是一九○三年祖父委托别人寫的,并未公開出版:綠皮封面,不僅有書名,還有他的親筆簽名——自然、遒勁的燙金字體凸出在封面上。
他還将這本毫無價值的編年史分贈給他的商業夥伴;他們是否感到驚奇不得而知。
這件事必定對他的生意有好處,否則我的祖母阿黛莉娅是不會同意他這樣做的。
我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一點一點咬着甜餅。
如今這東西味同嚼蠟,酥松而又油膩,而且大得像團牛屎,我吃都吃不完。
這麼熱的天不該吃這東西。
我還感到有點頭暈,也許是喝了咖啡的緣故吧。
我把咖啡放在一旁。
我的手杖從椅子上滑到了地上。
我側身彎下去,可是夠不着。
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平衡,我将咖啡打翻了。
我感覺到我的裙子上潑到了咖啡,熱乎乎的。
如果我站起身來,裙子上準會留下一塊棕色的污漬。
别人還以為我腦子有毛病呢。
為什麼我們在這時候總會猜想世人都在盯着我們看呢?通常情況下,沒人會看你。
不過,米拉卻會。
她一定是看見我進來了,于是就一直在留心我。
她急忙從店裡跑出來。
“你的臉色像一張白紙!你看上去累壞了,”她說道,“我們來把這污漬擦掉!天哪,你是自己走來的嗎?你不能再走回去了!我最好打個電話給沃爾特,讓他開車接你回家。
” “我能行,”我對她說,“我沒事的。
”不過,我還是聽從了她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