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扣廠

關燈
的一排小字寫着“禁止停車過夜”。

    再下面則是一排黑體草書:你他媽的不是上帝,這地方也不是你他媽的私人車道。

    這可謂是真正的當地風格。

     前門入口處拓寬了,另外還加修了殘疾人的專用坡道。

    原來那道沉重的門也換成了玻璃門,上面寫着“進、出、推、拉”的字樣——二十世紀權威的四字說明。

    大門裡面音樂陣陣,那是用鄉村小提琴演奏的輕快的、斷腸的三拍華爾茲。

    在中央有一塊地方,陽光透過玻璃頂篷照射進來;地上鋪着人造鵝卵石,放着幾張新漆的綠色長椅,另外還有一些無精打采的盆栽灌木。

    周圍一圈開着各種各樣的小服飾店,看上去就像一個購物中心。

     光光的磚牆上挂着從鎮檔案館借來放大的巨幅老照片。

    首先是摘自一八九九年某日蒙特利爾一家報紙上的一段話: 人們一定無法想象舊時代英國磨坊中那令人恐怖的黑暗情景。

    如今,提康德羅加港的工廠位于一片繁花似錦的綠樹叢中,并有悅耳的流水聲日夜相伴。

    廠房潔淨,通風良好,工人們心情愉快,工作效率高。

    夕陽西下,站在橫跨盧韋托河瀑布的這座彩虹般美麗的新鐵橋上,望着蔡斯鈕扣廠閃爍的燈光及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的倒影,你會感到仿佛置身于迷人的仙境一般。

     當時的這段話所言不虛。

    至少有不長的一段時間,這裡确實很興旺,足以聞名。

     接下來就是我祖父的照片。

    他身穿長禮服,戴一頂黑色大禮帽,胡須雪白,與一群其他的顯要人物正在恭候英國的約克公爵;那年是一九○一年,公爵訪問加拿大。

    再下來是我父親的照片。

    他站在陣亡将士紀念碑前敬獻花圈——他高高的個子,一臉肅穆。

    他留着八字胡,一隻眼睛戴着眼罩。

    照片上有一些黑點,于是我退後幾步,觀察他的眼睛在看什麼。

    可他并不看我,而是望着遠處的地平線。

    他脊背筆直,挺出胸膛,就像是面對着一隊行刑隊員。

    人們會說他很強健。

     緊接着的一張照片是鈕扣廠,注解上說攝于一九一一年。

    機器上叮當作響的長臂就像是蚱蜢的腿一般,有鋼輪和齒輪,還有上下運動的活塞,打出鈕扣的模型。

    長工作台旁的一排排工人彎着腰,手中幹着活。

    機器由男人們操作;他們戴着護眼帽檐,衣服外面套着馬甲,袖子卷得高高的。

    長台邊的工人都是婦女;她們穿着圍裙,頭發一律往上梳。

    女人點着鈕扣的數量,将它們裝入盒内,或者将它們縫在印有“蔡斯”字樣的紙闆上——每一闆上的鈕扣從六粒、八粒到十二粒不等。

     在鵝卵石鋪設的空地的最裡面是一個酒吧,名字叫“俱全”;每逢星期六播放現代音樂,啤酒據說是當地小型啤酒廠生産的。

    酒吧的陳設是木制台面擱在啤酒桶上,旁邊是早期那種用松木做的火車座。

    我發現櫥窗内陳列的菜單上都是異國食品(我從未進去過):肉餅糊、土豆皮、烤玉米片之類。

    米拉告訴我,這些都是不太體面的年輕人常吃的油膩食品。

    她在隔壁店裡一個有利于觀察的位子上坐下來。

    “俱全”酒吧不管發生什麼怪事,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她說,一個拉皮條的和一個毒販子經常在光天化日之下來酒吧吃飯。

    她一邊将他們指給我看,一邊還興奮地對我耳語了一番。

    那個拉皮條的穿了一件三件套的西裝,看上去像一個掮客。

    而那個毒販子留着灰白的八字胡,穿着勞動布套裝,活像從前的工會領袖。

     米拉的店叫“姜餅房”,兼售禮品和收集品。

    一走進她的店堂,就可以聞到一股香甜的味道——有點像肉桂香型的房間清香劑。

    小店還出售許多别的東西:廣口瓶裝的果醬,瓶蓋是印花棉布纖維制成的;塞滿幹草的心形枕頭散發着稻草的氣味;“傳統藝人”雕刻的盒子,開啟卻很費勁;據稱是門諾派教徒縫制的被子;手柄頭做成傻笑的鴨子狀的馬桶刷等等。

    米拉對店堂的布置是要體現鄉村的氣息,讓城裡人感受一下他們祖先的田園式生活——到家以後還能回味一下曆史。

    但據我回顧,曆史并不是如此可愛,尤其不是如此幹淨。

    然而,真正的曆史是賣不出去的,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他們的曆史潔淨無味。

     米拉喜歡從她那一堆寶貝中拿出幾樣作為禮物送給我。

    換句話說,她會把店裡沒人買的東西塞給我。

    我有一個用樹枝做的畸形花環、一套不完整的畫有菠蘿的放餐巾的木環,以及一支滿是煤油味的粗胖蠟燭。

    在我生日的時候,她送給我一雙龍爪似的烤爐抗熱手套。

    我相信,她是出于好意。

     或許她是想軟化我;她是浸禮會教友,總想盡早地讓我皈依基督,或者讓基督感化我。

    可她的家庭卻從未有過這樣的事;她母親瑞妮就不大信奉上帝。

    這是一個相互尊重的問題。

    如果你遇到麻煩,你自然就會想到求助于上帝,就像求助于律師一樣。

    但如果真到了求助律師的地步,那就必然是大麻煩了。

    不然的話,也犯不着花一筆律師費。

    當然,瑞妮在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