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扣廠
關燈
小
中
大
夏日的炎熱真的來了,像奶糊一樣籠罩着整個小鎮。
這是一種讓人得瘧疾或霍亂的氣候。
我走在樹蔭下,頭頂上的枝葉猶如一把把疲軟的傘;手裡的紙被我捏得濕乎乎的,就連我寫在上面的字都像塗在蒼老嘴唇上的口紅一般化開來。
甚至回家爬樓梯也讓我臉上滲出一層汗。
我不應該在這樣熱的天氣散步,這使得我心跳加快。
想到這裡,我心中不免湧起一絲怨恨。
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心髒不健全,不該再讓它經受這樣的考驗。
然而,我對此又有一種反常的愉悅,仿佛我是一個霸道的女人,看不起一個愛哭的小孩。
晚上雷聲隆隆,就像是天上的神在遠處愠怒地發威。
我起來小了一次便,然後又躺回了床上。
我在潮濕的床單上翻來覆去,耳畔傳來風扇單調的呼呼聲。
米拉讓我買一台空調,可我不想要,也買不起。
“誰有錢來買這玩意兒?”我對她說道。
她一定認為我的額頭裡藏着一顆鑽石,仿佛神話故事裡的蟾蜍那樣。
今天我散步的目的地是鈕扣廠;我想去那兒喝早咖啡。
醫生囑咐我不要喝咖啡,但他才五十歲——他穿着短褲慢跑,兩條長滿毛的腿十分顯眼。
他對世上的事情并不都了解,盡管這一點他不會承認。
即使咖啡不會要我的命,别的東西照樣會要我命的。
伊利街上的遊客不多,大多數是中年人。
他們在午飯後的一段空閑時間裡,會去紀念品商店裡東瞧瞧、西看看,去書店裡挑挑揀揀。
他們會開車去附近舉辦夏日戲劇節的劇場,觀看有關背叛、性虐待、偷情和謀殺的節目來輕松幾個小時。
還有些人和我走一個方向——去鈕扣廠。
他們要去那裡看看有些什麼稀奇的玩意兒可以買回去,作為他們二十世紀在這個小鎮一日遊的紀念。
瑞妮會用“廢物收藏者”這個雅号來形容這些遊客。
我與這群稀稀拉拉的遊客一同往前走,從伊利街拐過磨坊街,沿着盧韋托河前行。
提康德羅加港有兩條河流:若格斯河和盧韋托河——這兩條河的名字可以追溯到當年在這兩條河的交彙口建立的一個法國貿易站。
并不是說我們喜歡在這個地方用法文名稱;這兩個詞在我們英語中分别為“喬格斯”和“洛維托”。
盧韋托河湍急的水流最早吸引人們建起了磨坊,後來又建起了發電廠。
而若格斯河的水很深,水流也較緩慢;作為伊利湖的上遊,它有三十英裡的航道。
人們利用若格斯河運送石灰石,這可是小鎮上最早的工業;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多虧了幹涸的内海。
(是佩爾緬海還是朱拉西克海?我記不清了。
)鎮上大部分的房屋都是用這種石灰石建造的,我家的也不例外。
郊外有許多廢棄的采石場,現在隻留下一個個或長或方的空洞,就像所有的房屋都是從那裡挖出來的一樣。
有時候,我會想象整個小鎮是從史前的某個淺海中升騰出來的;對它吹一口氣,它就會像海葵或橡皮手套一樣伸展開來,如同電影院裡故事片開場前放映的褐色粒狀花芯冒出來開花的快鏡頭。
收集化石的人經常來這裡轉悠,尋找魚化石、古羊齒植物或珊瑚。
這裡也成了青少年尋歡作樂的好地方。
他們會在此生起篝火,酗酒吸毒,互相在對方的衣服裡亂摸——似乎這是他們剛發明的新鮮遊戲。
在回城的路上,他們往往撞壞父母的汽車。
我家的後花園臨近盧韋托峽谷,河面在此變得狹窄起來,落差也一下子增大了。
瀉下來的水足以形成一團團霧氣,還真有點令人敬畏呢。
在夏日的周末,遊人會在懸崖邊的小路上散步,臨崖拍照留念。
我可以看到他們戴着無傷大雅而又令人讨厭的白帆布帽子走過。
懸崖邊的岩石不斷風化破裂,可是小鎮卻不願花錢來築圍欄。
這地方,大家都有這樣的看法:如果你幹了一件傻事,那麼你就活該承擔它的後果。
圈餅店出來的紙杯子被人用完後丢在下面的渦流中,越積越多。
偶爾水上還會漂來一具屍體——是不慎跌入,被人推下,還是自己跳河的?那就難以弄清了,除非死者留下遺書。
鈕扣廠位于盧韋托河的東岸,在峽谷上遊四分之一英裡處。
已經有幾十年都沒有人去管它了,廠房的玻璃窗破的破、碎的碎,屋頂也漏了雨;這兒成了老鼠和醉鬼的窩棚。
後來,有一屆積極的市民委員會将這塊地方搶救下來,并将它改造成了服飾商場。
另外,還重建了花壇,對它的外表作了噴沙美化,又修複了年久破敗和人為毀壞的景緻。
不過,人們還是可以從底層窗戶上殘留的煙黑上找到六十多年前那場火災的痕迹。
廠房是褐紅色的磚結構建築,大扇大扇的方格玻璃窗是為了更好地采光,也是為工廠節電。
作為廠房來說,這樣的設計是相當體面的:每幢房子都有垂花飾,中央鑲着一朵石刻的玫瑰,窗子都是山牆形的,複式屋頂是由紫綠相間的石闆鋪成的。
廠房邊上是一個整潔的停車場。
指示牌上用老式的圓形字體寫着“歡迎來鈕扣廠參觀”的字樣,另外
這是一種讓人得瘧疾或霍亂的氣候。
我走在樹蔭下,頭頂上的枝葉猶如一把把疲軟的傘;手裡的紙被我捏得濕乎乎的,就連我寫在上面的字都像塗在蒼老嘴唇上的口紅一般化開來。
甚至回家爬樓梯也讓我臉上滲出一層汗。
我不應該在這樣熱的天氣散步,這使得我心跳加快。
想到這裡,我心中不免湧起一絲怨恨。
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心髒不健全,不該再讓它經受這樣的考驗。
然而,我對此又有一種反常的愉悅,仿佛我是一個霸道的女人,看不起一個愛哭的小孩。
晚上雷聲隆隆,就像是天上的神在遠處愠怒地發威。
我起來小了一次便,然後又躺回了床上。
我在潮濕的床單上翻來覆去,耳畔傳來風扇單調的呼呼聲。
米拉讓我買一台空調,可我不想要,也買不起。
“誰有錢來買這玩意兒?”我對她說道。
她一定認為我的額頭裡藏着一顆鑽石,仿佛神話故事裡的蟾蜍那樣。
今天我散步的目的地是鈕扣廠;我想去那兒喝早咖啡。
醫生囑咐我不要喝咖啡,但他才五十歲——他穿着短褲慢跑,兩條長滿毛的腿十分顯眼。
他對世上的事情并不都了解,盡管這一點他不會承認。
即使咖啡不會要我的命,别的東西照樣會要我命的。
伊利街上的遊客不多,大多數是中年人。
他們在午飯後的一段空閑時間裡,會去紀念品商店裡東瞧瞧、西看看,去書店裡挑挑揀揀。
他們會開車去附近舉辦夏日戲劇節的劇場,觀看有關背叛、性虐待、偷情和謀殺的節目來輕松幾個小時。
還有些人和我走一個方向——去鈕扣廠。
他們要去那裡看看有些什麼稀奇的玩意兒可以買回去,作為他們二十世紀在這個小鎮一日遊的紀念。
瑞妮會用“廢物收藏者”這個雅号來形容這些遊客。
我與這群稀稀拉拉的遊客一同往前走,從伊利街拐過磨坊街,沿着盧韋托河前行。
提康德羅加港有兩條河流:若格斯河和盧韋托河——這兩條河的名字可以追溯到當年在這兩條河的交彙口建立的一個法國貿易站。
并不是說我們喜歡在這個地方用法文名稱;這兩個詞在我們英語中分别為“喬格斯”和“洛維托”。
盧韋托河湍急的水流最早吸引人們建起了磨坊,後來又建起了發電廠。
而若格斯河的水很深,水流也較緩慢;作為伊利湖的上遊,它有三十英裡的航道。
人們利用若格斯河運送石灰石,這可是小鎮上最早的工業;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多虧了幹涸的内海。
(是佩爾緬海還是朱拉西克海?我記不清了。
)鎮上大部分的房屋都是用這種石灰石建造的,我家的也不例外。
郊外有許多廢棄的采石場,現在隻留下一個個或長或方的空洞,就像所有的房屋都是從那裡挖出來的一樣。
有時候,我會想象整個小鎮是從史前的某個淺海中升騰出來的;對它吹一口氣,它就會像海葵或橡皮手套一樣伸展開來,如同電影院裡故事片開場前放映的褐色粒狀花芯冒出來開花的快鏡頭。
收集化石的人經常來這裡轉悠,尋找魚化石、古羊齒植物或珊瑚。
這裡也成了青少年尋歡作樂的好地方。
他們會在此生起篝火,酗酒吸毒,互相在對方的衣服裡亂摸——似乎這是他們剛發明的新鮮遊戲。
在回城的路上,他們往往撞壞父母的汽車。
我家的後花園臨近盧韋托峽谷,河面在此變得狹窄起來,落差也一下子增大了。
瀉下來的水足以形成一團團霧氣,還真有點令人敬畏呢。
在夏日的周末,遊人會在懸崖邊的小路上散步,臨崖拍照留念。
我可以看到他們戴着無傷大雅而又令人讨厭的白帆布帽子走過。
懸崖邊的岩石不斷風化破裂,可是小鎮卻不願花錢來築圍欄。
這地方,大家都有這樣的看法:如果你幹了一件傻事,那麼你就活該承擔它的後果。
圈餅店出來的紙杯子被人用完後丢在下面的渦流中,越積越多。
偶爾水上還會漂來一具屍體——是不慎跌入,被人推下,還是自己跳河的?那就難以弄清了,除非死者留下遺書。
鈕扣廠位于盧韋托河的東岸,在峽谷上遊四分之一英裡處。
已經有幾十年都沒有人去管它了,廠房的玻璃窗破的破、碎的碎,屋頂也漏了雨;這兒成了老鼠和醉鬼的窩棚。
後來,有一屆積極的市民委員會将這塊地方搶救下來,并将它改造成了服飾商場。
另外,還重建了花壇,對它的外表作了噴沙美化,又修複了年久破敗和人為毀壞的景緻。
不過,人們還是可以從底層窗戶上殘留的煙黑上找到六十多年前那場火災的痕迹。
廠房是褐紅色的磚結構建築,大扇大扇的方格玻璃窗是為了更好地采光,也是為工廠節電。
作為廠房來說,這樣的設計是相當體面的:每幢房子都有垂花飾,中央鑲着一朵石刻的玫瑰,窗子都是山牆形的,複式屋頂是由紫綠相間的石闆鋪成的。
廠房邊上是一個整潔的停車場。
指示牌上用老式的圓形字體寫着“歡迎來鈕扣廠參觀”的字樣,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