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邁的挂鐘

關燈
住院三個月,以為出不來了,他交待兒子,斷氣前要穿的鞋和帽子——結果好了。

    不過又有肺氣腫,喘得厲害,睡不了覺。

    也不能吃葷菜,葷油亦不行。

    朱爾呢,腿老愛抽筋,頸子上鼓起一個肉坨,兒子讓她去割掉,她不去。

     免不了,說到死, 姐姐死了兩年了。

    他們的姐姐多聰明啊,她認識很多字,手巧,繡花、織布、納鞋墊,現在的繡花工藝鞋,一兩百塊錢一雙,比姐姐做的差遠了。

    但她命真不好,嫁給了表兄,近親結婚,三個孩子都是白癡——這樣活着太辛苦了,往生好。

    她跌了一跤,在床上躺了兩年,才死。

     三兄弟中的老二,也殁了。

     老二史義良,他身闆最好,力大食多,一頓能吃下三大海碗米飯,饅頭能吃二十個,挑谷擔擔都挑二百斤。

    老二精力壯旺——下棋下一通宵,天亮了,扛起鋤頭就下地,眼睛都不眨。

    娶媳婦了,分家,挑起一對大石磨就出門,石磨比大木盆還大,是江西的細麻姑石,足有三四百斤,他腿不顫,腰不塌,挑上大石磨呼呼走。

    說他能活到一百歲誰不信!但他被一輛下坡的農用機車,撞倒,就死了。

     死去的人很不少,堂兄弟們,他們扳着手指頭算,死了有五個。

    有個堂兄,病了不想治,是喝農藥死的。

     “我怕死在城裡”仁良對道良說, ——擔心死後沒地方停。

    老屋已經裂了,說塌它就會塌,它沒塌還有一口氣,它等着仁良給它翻修加固呢,仁良已經八十歲,他老得連肉都吃不動了,啊四個兒子都不管用,大社沒了,二社從小跟父母不親,隻聽他堂客的;四社太老實,連個工作都沒有,地也沒有了;三社在北京工作,但他不願拿錢出來。

    三社說,蓋房子誰住?人人都到城裡去,沒人住,蓋了也是白蓋。

     老人不怕死,就怕死無停身之地。

     仁良眼花了什麼都看不清,縣城的一層樓日照短,他把椅子扛到馬路上才能曬得到太陽。

    在光影中他仿佛看到一個四面透風的竹棚,他躺在棺材裡,四面八方趕回奔喪的兒孫們無處可住。

    他們不要這個根了,落葉四散,老屋雖還在,但一場或幾場大雨老屋就要塌了。

     5, 這三個人,一個七十多歲,兩個八十歲,他們大聲說着話,病和死的話題在屋子裡嗡嗡回響。

     牆上的挂鐘也是蒼老的。

     那是仁良的長子史大社,上個世紀,1979年,20歲,在越南踩中了地雷,當場身亡。

    部隊給他們送了兩樣東西作為紀念,一是這隻大挂鐘,還有一台上海蜜蜂牌縫紉機——令無數鄉鄰羨慕。

    大挂鐘挂在堂屋裡多堂皇啊,亮锃锃的,時間一到,它就“铛”的一聲,金屬的聲音回蕩在滿屋滿堂,多麼嘹亮,何等光榮!蜜蜂牌縫紉機更是奢侈,上海貨!它輕盈的聲音軋軋響,針腳細密整齊,一口氣不喘它就跑遍了衣服的萬水千山。

     它們都老了。

     縫紉機的機身脫了漆,轉軸滞着,針孔都生了鏽——誰又經得起長年累月空置呢,有二三十年沒人用它了。

    挂鐘天天挂着,但它也老了,它進入了一個自由的王國——它可不管什麼時辰,它願意敲呢,就敲,願意響幾下,就幾下。

    誰也管不着它了—— 它以蒼老的面容高居牆上,半夜的寂靜時分,或者午後老人打盹時,“當”——它忽然響起來,它一下一下敲着,不止十二下,也不止十三下,它完全吃錯藥了。

    鐘聲暗啞,但毫不猶豫,一下又一下,鐘聲在屋子裡陳年的家俱上走過,家俱也仿佛變舊了一成。

    屋子裡忽明忽暗的…… 這鐘聲簡直就像喪鐘啊! 暮色蒼茫,海紅感到沉重——她想盡快到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