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邁的挂鐘
關燈
小
中
大
1,
2010年秋天,海紅的失眠症還沒有真正治愈,每周總還有一二天是睡不着的。
她鼓動道良回老家鄉下住上一段,最好能幹點農活。
她希望以此改變生活,擺脫内心的無力感、間歇性的恍惚、内心的枯萎……或者說,希望通過鄉村生活返回一個堅實的世界。
說不定,鄉村能激發你寫點什麼。
她和道良的關系似乎定型了,雖早已離婚,但她已經不再像當年那樣時刻想着要遠走高飛了。
她找到了與道良一緻的共同愛好:書法、植物、俄羅斯文學,然後還有魯迅,然後還有鄉村。
鄉村是道良的根,他的來處,同時是海紅的海市蜃樓,烏托邦—— 海紅常常神往道:什麼時候我們到農村去種菜、養雞,呼吸新鮮空氣。
她認為道良能給她提供這種理想的生活。
道良身後的廣闊田野拂來陣陣清風,兩人中間的種種不安和焦慮似乎消退了。
2, 海紅對鄉村的向往正合道良的意。
春泱一次都沒有回過老家,趁假期,道良想把她也帶回去,看看農村,看看大自然,按道良的看法,城裡的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人造的環境裡,沒什麼見識,很可憐。
但春泱不想去。
回老家爸爸教你爬樹,帶你去釣魚,屋子裡還能跳進很多小蛤蟆。
有各種各樣的蟲子,爸爸帶你逮蟲子,你還沒見過真的螢火蟲兒呢,晚上一閃一閃,就像蟲子拎着一盞小燈在飛。
你回去在爺爺墳前磕個頭吧,爺爺從來沒見過你呢。
道良說。
春泱問:爺爺不是死了嗎? 是啊爸爸在爺爺奶奶的墳地還種了五棵柏樹呢,長成一片了,你回去,給爺爺磕個頭,告訴爺爺你考上大學了,爺爺一定很高興。
春泱又問:爺爺死了他怎麼還會知道呢? 啊老唯物主義者史道良遇上了新的唯物主義者史春泱,他沒辦法說服她回老家給爺爺磕頭,這是時代通過他的女兒帶給他的傷痛,他隻好帶着他的傷痛和海紅兩人回去了。
3, 道良與海紅,還有銀禾,一行三人淩晨兩點半到達浠川站。
道良扛着一把雞翅木矮椅下了車,四處黑漆漆的,人剛一站穩火車就開動了,隻停兩分鐘。
他們在枕木路基的石子上走了一小段才走到站台上,站台早光了,隻剩一個黑黑瘦瘦的男人在東張西望,迎到跟前,認出來,是四社。
四社本來就是開麻木(即載客摩托)的,他天天夜裡都在火車站等客人,他叫了兩輛麻木,加上他自己的那輛,一共三輛,道良海紅銀禾,一人坐上一輛摩托。
人坐後面,行李和椅子放到前架上。
離開漆黑荒涼的火車站駛向城北,路燈時暗時明,在深夜的寂靜中樓房和街道也像火車站一樣荒涼。
仁良在半夜等到弟弟,看到他從北京大老遠拎回來的木椅子,眉眼嘴全開了,他把椅子抱在懷裡,不停地摩挲,“好椅子啊,好椅子”,仁良一直抱着這把沉得像鐵的木椅子.木頭越沉他就越歡喜。
4, 他們在縣城住了兩天, 大哥仁良,十年前就從上皂角村搬到了縣城——他和朱爾老兩口,跟小兒子四社住在一起。
三個老人久别重逢,他們耳朵背,大聲喊着,重重複複,仿佛不是坐對面,而是隔着一座山。
他們說些什麼呢? 他們說牙齒, 朱爾連最後一隻門牙都松了,咬不動肉,隻能吃雞蛋羹和豆腐,豇豆和土豆炖爛也能吃,黃瓜就不行了——常常一連幾天都吃豆腐和豇豆;仁良的牙也早就掉光,不過奧運會那年他去北京,道良帶他去鑲了滿口牙。
他大聲說道:虧了你啊虧了你啊。
說完牙齒又說病, 仁良的膽囊割除,
她鼓動道良回老家鄉下住上一段,最好能幹點農活。
她希望以此改變生活,擺脫内心的無力感、間歇性的恍惚、内心的枯萎……或者說,希望通過鄉村生活返回一個堅實的世界。
說不定,鄉村能激發你寫點什麼。
她和道良的關系似乎定型了,雖早已離婚,但她已經不再像當年那樣時刻想着要遠走高飛了。
她找到了與道良一緻的共同愛好:書法、植物、俄羅斯文學,然後還有魯迅,然後還有鄉村。
鄉村是道良的根,他的來處,同時是海紅的海市蜃樓,烏托邦—— 海紅常常神往道:什麼時候我們到農村去種菜、養雞,呼吸新鮮空氣。
她認為道良能給她提供這種理想的生活。
道良身後的廣闊田野拂來陣陣清風,兩人中間的種種不安和焦慮似乎消退了。
2, 海紅對鄉村的向往正合道良的意。
春泱一次都沒有回過老家,趁假期,道良想把她也帶回去,看看農村,看看大自然,按道良的看法,城裡的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人造的環境裡,沒什麼見識,很可憐。
但春泱不想去。
回老家爸爸教你爬樹,帶你去釣魚,屋子裡還能跳進很多小蛤蟆。
有各種各樣的蟲子,爸爸帶你逮蟲子,你還沒見過真的螢火蟲兒呢,晚上一閃一閃,就像蟲子拎着一盞小燈在飛。
你回去在爺爺墳前磕個頭吧,爺爺從來沒見過你呢。
道良說。
春泱問:爺爺不是死了嗎? 是啊爸爸在爺爺奶奶的墳地還種了五棵柏樹呢,長成一片了,你回去,給爺爺磕個頭,告訴爺爺你考上大學了,爺爺一定很高興。
春泱又問:爺爺死了他怎麼還會知道呢? 啊老唯物主義者史道良遇上了新的唯物主義者史春泱,他沒辦法說服她回老家給爺爺磕頭,這是時代通過他的女兒帶給他的傷痛,他隻好帶着他的傷痛和海紅兩人回去了。
3, 道良與海紅,還有銀禾,一行三人淩晨兩點半到達浠川站。
道良扛着一把雞翅木矮椅下了車,四處黑漆漆的,人剛一站穩火車就開動了,隻停兩分鐘。
他們在枕木路基的石子上走了一小段才走到站台上,站台早光了,隻剩一個黑黑瘦瘦的男人在東張西望,迎到跟前,認出來,是四社。
四社本來就是開麻木(即載客摩托)的,他天天夜裡都在火車站等客人,他叫了兩輛麻木,加上他自己的那輛,一共三輛,道良海紅銀禾,一人坐上一輛摩托。
人坐後面,行李和椅子放到前架上。
離開漆黑荒涼的火車站駛向城北,路燈時暗時明,在深夜的寂靜中樓房和街道也像火車站一樣荒涼。
仁良在半夜等到弟弟,看到他從北京大老遠拎回來的木椅子,眉眼嘴全開了,他把椅子抱在懷裡,不停地摩挲,“好椅子啊,好椅子”,仁良一直抱着這把沉得像鐵的木椅子.木頭越沉他就越歡喜。
4, 他們在縣城住了兩天, 大哥仁良,十年前就從上皂角村搬到了縣城——他和朱爾老兩口,跟小兒子四社住在一起。
三個老人久别重逢,他們耳朵背,大聲喊着,重重複複,仿佛不是坐對面,而是隔着一座山。
他們說些什麼呢? 他們說牙齒, 朱爾連最後一隻門牙都松了,咬不動肉,隻能吃雞蛋羹和豆腐,豇豆和土豆炖爛也能吃,黃瓜就不行了——常常一連幾天都吃豆腐和豇豆;仁良的牙也早就掉光,不過奧運會那年他去北京,道良帶他去鑲了滿口牙。
他大聲說道:虧了你啊虧了你啊。
說完牙齒又說病, 仁良的膽囊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