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在大雨中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的燈籠不見了,一隻一百瓦的大燈泡懸在頭頂,它銳利的光芒穿透了1973年。
那時候,1973年。
上面說要跟别處村合并,村裡開會動員,動員就是貫徹上面的精神,說要拆祖屋,就不能不拆。
拆祖屋,史永年的災難到來了。
拆祖屋—— 史永年他看着拆屋的人牽出一根電線,黑黑的電線像一條怪蛇懸在空中,兩頭長得望不盡,它身上長出一隻玻璃葫蘆,這隻一百瓦的大燈泡,在夜裡放出刺眼的光芒,在一片明晃晃中史永年看見人在動,人爬上屋脊四腳并用像大蟲(即老虎)一樣,他們把屋頂的瓦揭下來…… 史永年,他看着瓦一塊塊脫離了屋頂,屋頂不再像屋頂,老屋再也沒有頭發了,橫條和果子(寬木條),也一根根的被剝落,如同人的頭皮被掀起。
瓦片用簸箕挑走了,果子用稻草捆着,橫條一人扛一根,拆磚的敲擊聲一陣陣撞在胸口,老屋的皮膚瓦解了,露出内髒,内髒陸續挪走,衣櫃、木箱、大木床、米缸和水缸,木盆和瓦盆,裝黃豆的壇子,盛花生的罐子,這些深藏在老屋的物件,它們蓬頭垢面,如同落難的家小,在空地上鋪了一片。
天下起了雨,空地上的壇壇罐罐,這些家的肌膚和内髒,這些衣櫃、木箱、大木床、米缸和水缸,木盆和瓦盆,壇子和罐子,它們在雨中淋得凄涼。
道良的父親、銀禾的爺爺史永年,他也在雨中站着。
他睜大眼睛看着不再存在的老屋,在一堆大蟲似的人拱動過後,老屋變成了廢墟,那些曾經身強力壯的磚瓦,那些從前氣色紅潤的橫條,它們破損得不像樣子,眼看着,就要流落它鄉。
——民國二十五年,那時候,那些磚瓦,那些木頭,那時它們年輕得就像剛剛長成的水牛,铿锵着步子,奔跑着,從灣口的瓦窯,或者四季山的密林中來到這裡,它們冉冉而升,冉冉地筆直地高過人頭,擡頭一看,它們如同偉岸的新郎站在了天地間。
上梁大吉,他的朋友湯季恩,湯化龍的二兒子,豪闊爽達,一出手就是一擔籮筐銀元,是賀禮。
他讓夥計挑着就來了,籮筐蓋着蓋,上面一幅紅綢紮成了一朵花,筐蓋一揭,白花花銀光閃閃。
那時候,湯化龍已經被刺殺,這個光緒進士、著名的君主立憲派,曾經遠走加拿大,據說是,孫中山派一個剃頭的把他的脖子抹了……血雨腥風,已深理在曆史中。
民國二十五年,祖屋建成,正大堂皇——大門進去,大屏風、下堂屋、天井、中堂屋、又一個屏風、又一個天井,最後是上堂屋,盡頭是一張大方桌子,祖宗的牌位就供在那上頭。
兩側有許多門口通到許多房間,廚房有兩個,不叫廚房叫茶庭,何等的雅緻!天井寬大流暢,要風有風,要光有光,嬰兒道良,被娘子放在企桶置于天井旁,他的額頭點了一點朱紅,陽光照在他身上,額紅鮮亮,灼灼如花。
天井的雨水嘩嘩奔到下水口,歲月迅猛如風如暴,分家之後是土改,成分中農。
但老屋依然,下堂屋中堂屋上堂屋,天井和屏風,以及祖宗的牌位,以及,天井漏下的光線中,娘子坐在竹椅上撚麻…… 史永年,他在雨中變得鏽迹斑斑。
史永年,從前的私塾先生——在從前的時光裡,他把條桌從昏暗的屋子搬到天井邊,本縣産的“十折紙”裁來做成本子,每頁橫豎各疊四行,可寫四四一十六個字,他寫一個樣子,夾進夾層裡,讓道良照着描。
寫完一頁,抽出來,再夾進下一層,叫“影寫”,與“描紅”相似,但描紅紙更要花錢。
道良練字,就是這樣地從影寫開始。
有的字筆劃少,空白多,比如上、大、人,寫過一遍影寫之後,還要在字行的隙白中再寫小字,上字的空白處寫小小的上字,人字的空白處則寫小小的人字,寫完一看,活像每個字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寫的小字不再影寫,叫“脫手寫”。
民國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二十年間史永年一
那時候,1973年。
上面說要跟别處村合并,村裡開會動員,動員就是貫徹上面的精神,說要拆祖屋,就不能不拆。
拆祖屋,史永年的災難到來了。
拆祖屋—— 史永年他看着拆屋的人牽出一根電線,黑黑的電線像一條怪蛇懸在空中,兩頭長得望不盡,它身上長出一隻玻璃葫蘆,這隻一百瓦的大燈泡,在夜裡放出刺眼的光芒,在一片明晃晃中史永年看見人在動,人爬上屋脊四腳并用像大蟲(即老虎)一樣,他們把屋頂的瓦揭下來…… 史永年,他看着瓦一塊塊脫離了屋頂,屋頂不再像屋頂,老屋再也沒有頭發了,橫條和果子(寬木條),也一根根的被剝落,如同人的頭皮被掀起。
瓦片用簸箕挑走了,果子用稻草捆着,橫條一人扛一根,拆磚的敲擊聲一陣陣撞在胸口,老屋的皮膚瓦解了,露出内髒,内髒陸續挪走,衣櫃、木箱、大木床、米缸和水缸,木盆和瓦盆,裝黃豆的壇子,盛花生的罐子,這些深藏在老屋的物件,它們蓬頭垢面,如同落難的家小,在空地上鋪了一片。
天下起了雨,空地上的壇壇罐罐,這些家的肌膚和内髒,這些衣櫃、木箱、大木床、米缸和水缸,木盆和瓦盆,壇子和罐子,它們在雨中淋得凄涼。
道良的父親、銀禾的爺爺史永年,他也在雨中站着。
他睜大眼睛看着不再存在的老屋,在一堆大蟲似的人拱動過後,老屋變成了廢墟,那些曾經身強力壯的磚瓦,那些從前氣色紅潤的橫條,它們破損得不像樣子,眼看着,就要流落它鄉。
——民國二十五年,那時候,那些磚瓦,那些木頭,那時它們年輕得就像剛剛長成的水牛,铿锵着步子,奔跑着,從灣口的瓦窯,或者四季山的密林中來到這裡,它們冉冉而升,冉冉地筆直地高過人頭,擡頭一看,它們如同偉岸的新郎站在了天地間。
上梁大吉,他的朋友湯季恩,湯化龍的二兒子,豪闊爽達,一出手就是一擔籮筐銀元,是賀禮。
他讓夥計挑着就來了,籮筐蓋着蓋,上面一幅紅綢紮成了一朵花,筐蓋一揭,白花花銀光閃閃。
那時候,湯化龍已經被刺殺,這個光緒進士、著名的君主立憲派,曾經遠走加拿大,據說是,孫中山派一個剃頭的把他的脖子抹了……血雨腥風,已深理在曆史中。
民國二十五年,祖屋建成,正大堂皇——大門進去,大屏風、下堂屋、天井、中堂屋、又一個屏風、又一個天井,最後是上堂屋,盡頭是一張大方桌子,祖宗的牌位就供在那上頭。
兩側有許多門口通到許多房間,廚房有兩個,不叫廚房叫茶庭,何等的雅緻!天井寬大流暢,要風有風,要光有光,嬰兒道良,被娘子放在企桶置于天井旁,他的額頭點了一點朱紅,陽光照在他身上,額紅鮮亮,灼灼如花。
天井的雨水嘩嘩奔到下水口,歲月迅猛如風如暴,分家之後是土改,成分中農。
但老屋依然,下堂屋中堂屋上堂屋,天井和屏風,以及祖宗的牌位,以及,天井漏下的光線中,娘子坐在竹椅上撚麻…… 史永年,他在雨中變得鏽迹斑斑。
史永年,從前的私塾先生——在從前的時光裡,他把條桌從昏暗的屋子搬到天井邊,本縣産的“十折紙”裁來做成本子,每頁橫豎各疊四行,可寫四四一十六個字,他寫一個樣子,夾進夾層裡,讓道良照着描。
寫完一頁,抽出來,再夾進下一層,叫“影寫”,與“描紅”相似,但描紅紙更要花錢。
道良練字,就是這樣地從影寫開始。
有的字筆劃少,空白多,比如上、大、人,寫過一遍影寫之後,還要在字行的隙白中再寫小字,上字的空白處寫小小的上字,人字的空白處則寫小小的人字,寫完一看,活像每個字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寫的小字不再影寫,叫“脫手寫”。
民國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二十年間史永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