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行李
關燈
小
中
大
道良喜歡回憶1963年的那次返鄉,那一年,大饑荒剛剛過去,重新又能吃飽飯,又能買到白糖和餅幹,買到挂面和富強粉,這一年,道良要回老家過春節,他決定,所有能弄到的吃的東西,他都要盡力搬回去。
關于吃的東西,在三年的大饑荒裡給道良留下了許多記憶——用雙蒸法蒸出的米飯每粒都有爆米花那麼大,粒粒飽漲臃腫充滿了蒸汽和水份,那是用很少的米反複蒸煮,每粒飯漲大得吓人卻根本無法充饑;報紙上反複宣傳“小球藻的營養價值”,這些生長在鄉下水塘裡的綠色藻類,被要求養在各人的水杯裡,以便當成青菜食用;包子呢,裡面包的全是白菜幫子,形同包了草的“草包”——多年過去,道良至今仍不能吃“包在裡面的”“帶餡的”任何東西,無論是餃子還是包子,一看就反胃。
——某個大冬天,和一個同學逛王府井,想買點吃的,買不到,後來看見有啤酒賣,便一人買一大杯啤酒,啤酒冰涼冰涼的,喝得兩人直打噴嚏,打完了再喝,喝一口又打,邊喝邊打噴嚏,一杯啤酒打了十幾個噴嚏才喝完。
——一次,不知從哪搞來了一片油炸饅頭片,拿回宿舍吃,隻一片,沒分給同屋,坐在書桌這邊吃,同屋在對面看書。
正吃着,忽然聽見同屋咽口水的聲音,咽得很響,咚咚的響,簡直震耳朵。
——某年過春節,食堂給每人發了兩隻豬蹄,一個同事家在通縣,道良就和他合吃一份,讓同事把他的那份送回通縣給老父親吃。
——有天晚上,去一個研究所看朋友,臨走時朋友給了一把炒黃豆,那時候黃豆非常金貴,得了浮腫病才由政府配發黃豆。
炒黃豆,一粒一粒地放到嘴裡,走在夜晚的大街上,邊走邊嚼,嚼完一粒再把下一粒放進嘴裡,心裡非常高興滿足。
他還記得那時候的香煙,一種叫“蜜蜂”牌的,八分錢一盒,裡面全是草,點燃了是一股柴禾味,“八達嶺”和“北海”都是一角多一盒,天津的“恒大”很不錯,兩角多一盒,頂級的是“大前門”,多年以後大前門香煙的氣味還能讓道良神往,那時候的嗅覺怎麼那樣敏銳,啊,隔着好幾個房間,聞到大前門的香煙飄過來,那麼那麼香,同事隻有三根香煙,是别人給的,給他一根,那香味回味至今。
那幾年,許久許久沒有吃飽過了,已經忘記了吃飽飯的感覺,他想,吃飽了是什麼樣的呢,他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怎麼也記不起吃飽是什麼樣了。
為了找回吃飽飯的感覺,道良一個人跑到北展西邊的莫斯科餐廳吃了一頓西餐,花了五塊錢,也無非是羅宋湯和面包,卻總算吃飽了。
吃飽了,身上是暖的,肚子是滿的,一顆心安安穩穩的待在胸口,臉上的肌肉呢,也有了勁,它們原本是有彈性的,這時候正朝着地心引力相反的方向盈起來,啊,看上去,他笑了。
吃飽了一頓,人的心情立即就會好起來。
長久以來道良喜歡給鄉下老家寫信,他用單位的信箋,這種信箋紙厚厚的,天頭一道莊嚴的紅杠,杠上是更加莊嚴的毛式手書“某某大學”,令人肅然起敬。
有段時間他借調到中央某部工作,信封就更加威風了,厚實的牛皮紙,紅色的印刷體下款,如同一個人穿上了某種高等級的制服,帶着與生俱來的威嚴,一路從中央到到地方,到縣裡,到公社,到大隊,人人看了都說,這封信是從中央寄下來的呢,不得了!所到之處,招了一片“啧啧”聲,方圓幾十裡,誰不知道,史仁良家有人在中央。
因為有人在“中央”,有一年縣裡開什麼會,還請仁良去吃了一頓飯。
道良真是給仁良掙臉! 信是寫給父親史永年收的,父親看完了信就給仁良看,仁良雖然沒有上私塾,卻也能認字,他是很聰明的,能把《三國演義》看下來。
他看完了信,還給父親,父親把它放在書櫃裡,和那幾本“善成堂藏闆”的詩經放在一起,《周南召南》《王風鄭風齊風魏風》之間,就壓着這些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部”的牛皮紙信封,有了這些信封,史永年就感到,自己的一生也就滿足了,當年是沒有去成黃埔軍校,去了又怎麼樣?當年一起結伴南下的同伴,他們倒是上了黃埔,也都當上了軍官,結果如何,不是死于非命就是流落他鄉。
如果去了,也就不會有道良了。
1927年,那一年,仁良剛剛生下來。
史永年故後,道良的信就寄給了大哥仁良,仁良看完了信,小心翼翼地把信紙疊好放進信封,再把信封壓在案桌上父親的遺像下。
無論是道良還是仁良,常常喜歡回憶1963年。
1963年—— 大地從饑馑中掙紮出來,面黃肌瘦的人喘了一口氣,再也不用吃油樹皮馬齒苋了,更不用吃糠和觀音土了,這一年,道良回家省親,他在北京買了所有能買到的吃的東西,裝滿了七
關于吃的東西,在三年的大饑荒裡給道良留下了許多記憶——用雙蒸法蒸出的米飯每粒都有爆米花那麼大,粒粒飽漲臃腫充滿了蒸汽和水份,那是用很少的米反複蒸煮,每粒飯漲大得吓人卻根本無法充饑;報紙上反複宣傳“小球藻的營養價值”,這些生長在鄉下水塘裡的綠色藻類,被要求養在各人的水杯裡,以便當成青菜食用;包子呢,裡面包的全是白菜幫子,形同包了草的“草包”——多年過去,道良至今仍不能吃“包在裡面的”“帶餡的”任何東西,無論是餃子還是包子,一看就反胃。
——某個大冬天,和一個同學逛王府井,想買點吃的,買不到,後來看見有啤酒賣,便一人買一大杯啤酒,啤酒冰涼冰涼的,喝得兩人直打噴嚏,打完了再喝,喝一口又打,邊喝邊打噴嚏,一杯啤酒打了十幾個噴嚏才喝完。
——一次,不知從哪搞來了一片油炸饅頭片,拿回宿舍吃,隻一片,沒分給同屋,坐在書桌這邊吃,同屋在對面看書。
正吃着,忽然聽見同屋咽口水的聲音,咽得很響,咚咚的響,簡直震耳朵。
——某年過春節,食堂給每人發了兩隻豬蹄,一個同事家在通縣,道良就和他合吃一份,讓同事把他的那份送回通縣給老父親吃。
——有天晚上,去一個研究所看朋友,臨走時朋友給了一把炒黃豆,那時候黃豆非常金貴,得了浮腫病才由政府配發黃豆。
炒黃豆,一粒一粒地放到嘴裡,走在夜晚的大街上,邊走邊嚼,嚼完一粒再把下一粒放進嘴裡,心裡非常高興滿足。
他還記得那時候的香煙,一種叫“蜜蜂”牌的,八分錢一盒,裡面全是草,點燃了是一股柴禾味,“八達嶺”和“北海”都是一角多一盒,天津的“恒大”很不錯,兩角多一盒,頂級的是“大前門”,多年以後大前門香煙的氣味還能讓道良神往,那時候的嗅覺怎麼那樣敏銳,啊,隔着好幾個房間,聞到大前門的香煙飄過來,那麼那麼香,同事隻有三根香煙,是别人給的,給他一根,那香味回味至今。
那幾年,許久許久沒有吃飽過了,已經忘記了吃飽飯的感覺,他想,吃飽了是什麼樣的呢,他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怎麼也記不起吃飽是什麼樣了。
為了找回吃飽飯的感覺,道良一個人跑到北展西邊的莫斯科餐廳吃了一頓西餐,花了五塊錢,也無非是羅宋湯和面包,卻總算吃飽了。
吃飽了,身上是暖的,肚子是滿的,一顆心安安穩穩的待在胸口,臉上的肌肉呢,也有了勁,它們原本是有彈性的,這時候正朝着地心引力相反的方向盈起來,啊,看上去,他笑了。
吃飽了一頓,人的心情立即就會好起來。
長久以來道良喜歡給鄉下老家寫信,他用單位的信箋,這種信箋紙厚厚的,天頭一道莊嚴的紅杠,杠上是更加莊嚴的毛式手書“某某大學”,令人肅然起敬。
有段時間他借調到中央某部工作,信封就更加威風了,厚實的牛皮紙,紅色的印刷體下款,如同一個人穿上了某種高等級的制服,帶着與生俱來的威嚴,一路從中央到到地方,到縣裡,到公社,到大隊,人人看了都說,這封信是從中央寄下來的呢,不得了!所到之處,招了一片“啧啧”聲,方圓幾十裡,誰不知道,史仁良家有人在中央。
因為有人在“中央”,有一年縣裡開什麼會,還請仁良去吃了一頓飯。
道良真是給仁良掙臉! 信是寫給父親史永年收的,父親看完了信就給仁良看,仁良雖然沒有上私塾,卻也能認字,他是很聰明的,能把《三國演義》看下來。
他看完了信,還給父親,父親把它放在書櫃裡,和那幾本“善成堂藏闆”的詩經放在一起,《周南召南》《王風鄭風齊風魏風》之間,就壓着這些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部”的牛皮紙信封,有了這些信封,史永年就感到,自己的一生也就滿足了,當年是沒有去成黃埔軍校,去了又怎麼樣?當年一起結伴南下的同伴,他們倒是上了黃埔,也都當上了軍官,結果如何,不是死于非命就是流落他鄉。
如果去了,也就不會有道良了。
1927年,那一年,仁良剛剛生下來。
史永年故後,道良的信就寄給了大哥仁良,仁良看完了信,小心翼翼地把信紙疊好放進信封,再把信封壓在案桌上父親的遺像下。
無論是道良還是仁良,常常喜歡回憶1963年。
1963年—— 大地從饑馑中掙紮出來,面黃肌瘦的人喘了一口氣,再也不用吃油樹皮馬齒苋了,更不用吃糠和觀音土了,這一年,道良回家省親,他在北京買了所有能買到的吃的東西,裝滿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