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行李
關燈
小
中
大
八個旅行袋,他要給餓壞了的父親和哥哥一家帶吃的回去。
多年以後仁良還能清楚地記起,那些從鼓鼓嚢嚢的旅行袋裡,一樣又一樣掏出的東西: 一袋挂面條,一袋富強面粉,那真是救人命的好東西啊。
即使太平年景,這面條也都是待客的吃食,來了客,客人在堂屋裡喝茶抽煙,男人陪着說話,堂客就要張羅着到廚房去,她蹲在竈前,塞一把柴草,用吹火筒一吹,柴草就着了,鍋裡的水沸騰起來,面條放下去,竈間的面香洇到前面堂屋來,客人吸着鼻子,暖洋洋地坐着,這就是客人到來的氣氛。
面粉就更好了,大集體時代,生産隊裡隻種水稻,少種麥子,面粉總是稀奇。
道良帶回來的富強面粉,又白又細,用它做饅頭,或者千層餅,抹上一層油一層糖,放在鍋裡煎一煎,如果有肉就更好了…… 糖和肉,道良也都帶了回來。
糖是白糖,粒粒晶瑩透亮。
有誰見識過這種跟鹽一樣白的糖啊!本地都是棕黃色的、自制的黃糖。
朱爾決定把白糖留起來,給娘家帶一點,剩下的可以供人參觀,不用說,天一亮,來看熱鬧的人就更多了。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小孩子呢,是一串一串的,大小孩背小小孩,背着抱着拖着,然後他們站在門口,眼巴巴地朝裡張望。
不用望他們也知道,肯定有好吃的,空氣中有一種味道,像炒過的芝麻花生和紅薯煮熟後流出的甜漿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又香又甜,啊不對,比所有這一切都更香更甜,這種味道……嗯像供銷社裡有賣的餅幹糖果,那是過年才會有賣的呢!孩子們站在門口,把手指放進嘴裡吮着,仿佛空氣裡的甜味會沿着手指流進他的嘴裡,他的眼睛呢,盯着堂屋桌子上那一堆東西,世上最好吃最稀奇的就是它們了。
忽然,有一隻手往那上頭抓了一把,這隻手奇迹般地朝門口走來了,糖果的玻璃紙閃閃爍爍在這隻手上像星星一樣閃着光,像做夢似的,星星一粒一粒落到了他們的懷裡,那包裹着玻璃紙的糖果,甜甜地閃着亮晃動在他們懷裡,那隻手說,拿着吧拿着吧,它把糖果放進了他們的小手或者口袋裡。
長輩或者近親也來了,他們走到門口,人堆羨慕地讓出一條道,他們進屋、落座、和客人說話。
看熱鬧的女人呢,她擠過門口的閑人和孩子,搭讪着走進堂屋,又繞過堂屋的桌子到後面的廚房去,她自說自話地要幫忙張羅呢,但其實,她東望望西瞅瞅,像孩子一樣好奇。
1963年,道良從北京回老家過年,他帶回了許許多多吃的,富強粉、挂面、白糖、糖果、餅幹、醬牛肉、醬豬頭肉、水果罐頭,有的三斤有的兩斤,有的五斤有的十斤,真是重得不得了,此外還有穿的用的,給父親買的棉鞋和暖水袋,還有手電筒,給家裡買的暖水壺,剪指甲用的指甲刀,給孩子們買的《三打白骨精》小人書,洗衣服用的燈塔牌肥皂。
1963年,史永年第一次用暖水袋代替了手烘爐。
暖水袋,這個東西比起烘爐,簡直一個是天,一個是地,它幹淨,一點灰都沒有,它又輕又便利,把滾水沖進去擰緊,你就放心擱進被窩裡吧,不用擔心它把被褥燒個大洞。
這種被子上的窟窿哪家沒有?到冬天,誰能不靠烘爐取暖,實在是太冷了,“凍得耳朵都凍落了”“凍得牙齒磕磕兒的”穿上棉衣也不管用——隻有用烘爐。
除了小孩,大人是人手一隻,用竹子編的,像個小小的提籃,它把一隻小小的瓦盆編在底頭,瓦盆裡放上炭,蓋上灰,提在手上就能烤火了。
手冷就烤手,腳冷就烤腳,胸口冷就捂在懷裡。
去串門手上也不離烘爐的,碰到哪家主人熱情,她會問你,烘爐的炭燒盡沒?給你加一塊,她就從竈台邊的一隻瓦罐子裡夾上一塊大大的炭放進你的烘爐,那是年前燒樹根留下的炭呢。
男人們聚在一起燒煙說話,女人們聚着納鞋底,腿間是人人一隻烘爐。
到了晚上,烘爐就要去暖被窩了,被窩又濕又冷,它為什麼會濕呢?不知道,反正它在冬天就是濕的,或者,空氣都是又冷又濕,被窩又怎麼能暖和?烘爐放在被窩裡要特别小心,灑一點灰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不能讓它翻倒了,通紅的火炭倒在被子上,它先陰燃,接着冒煙,如果搶救得及時,被子不過是燒出一個窟窿而已。
在冬天,在灰屑亂飛的屋子裡,一隻暖水袋,那真是要比一頭肥豬更讓人羨慕。
燈塔牌肥皂,那是最好的肥皂,如果道良不帶肥皂回來,家裡洗衣服就隻有用三樣東西:皂角、茶餅、稻草灰。
這是新世紀的人們再有想象力也想不到的。
——皂角這種植物它長在皂角樹上,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樹枝上長着粗刺,春夏它就開花了,到秋天它結了果,它的果子是一隻隻豆莢,挂在樹枝上随風搖晃。
你摘下它放在屋角裡,洗衣服的時候就帶上一隻,用刀削掉皂頭的一點皮
多年以後仁良還能清楚地記起,那些從鼓鼓嚢嚢的旅行袋裡,一樣又一樣掏出的東西: 一袋挂面條,一袋富強面粉,那真是救人命的好東西啊。
即使太平年景,這面條也都是待客的吃食,來了客,客人在堂屋裡喝茶抽煙,男人陪着說話,堂客就要張羅着到廚房去,她蹲在竈前,塞一把柴草,用吹火筒一吹,柴草就着了,鍋裡的水沸騰起來,面條放下去,竈間的面香洇到前面堂屋來,客人吸着鼻子,暖洋洋地坐着,這就是客人到來的氣氛。
面粉就更好了,大集體時代,生産隊裡隻種水稻,少種麥子,面粉總是稀奇。
道良帶回來的富強面粉,又白又細,用它做饅頭,或者千層餅,抹上一層油一層糖,放在鍋裡煎一煎,如果有肉就更好了…… 糖和肉,道良也都帶了回來。
糖是白糖,粒粒晶瑩透亮。
有誰見識過這種跟鹽一樣白的糖啊!本地都是棕黃色的、自制的黃糖。
朱爾決定把白糖留起來,給娘家帶一點,剩下的可以供人參觀,不用說,天一亮,來看熱鬧的人就更多了。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小孩子呢,是一串一串的,大小孩背小小孩,背着抱着拖着,然後他們站在門口,眼巴巴地朝裡張望。
不用望他們也知道,肯定有好吃的,空氣中有一種味道,像炒過的芝麻花生和紅薯煮熟後流出的甜漿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又香又甜,啊不對,比所有這一切都更香更甜,這種味道……嗯像供銷社裡有賣的餅幹糖果,那是過年才會有賣的呢!孩子們站在門口,把手指放進嘴裡吮着,仿佛空氣裡的甜味會沿着手指流進他的嘴裡,他的眼睛呢,盯着堂屋桌子上那一堆東西,世上最好吃最稀奇的就是它們了。
忽然,有一隻手往那上頭抓了一把,這隻手奇迹般地朝門口走來了,糖果的玻璃紙閃閃爍爍在這隻手上像星星一樣閃着光,像做夢似的,星星一粒一粒落到了他們的懷裡,那包裹着玻璃紙的糖果,甜甜地閃着亮晃動在他們懷裡,那隻手說,拿着吧拿着吧,它把糖果放進了他們的小手或者口袋裡。
長輩或者近親也來了,他們走到門口,人堆羨慕地讓出一條道,他們進屋、落座、和客人說話。
看熱鬧的女人呢,她擠過門口的閑人和孩子,搭讪着走進堂屋,又繞過堂屋的桌子到後面的廚房去,她自說自話地要幫忙張羅呢,但其實,她東望望西瞅瞅,像孩子一樣好奇。
1963年,道良從北京回老家過年,他帶回了許許多多吃的,富強粉、挂面、白糖、糖果、餅幹、醬牛肉、醬豬頭肉、水果罐頭,有的三斤有的兩斤,有的五斤有的十斤,真是重得不得了,此外還有穿的用的,給父親買的棉鞋和暖水袋,還有手電筒,給家裡買的暖水壺,剪指甲用的指甲刀,給孩子們買的《三打白骨精》小人書,洗衣服用的燈塔牌肥皂。
1963年,史永年第一次用暖水袋代替了手烘爐。
暖水袋,這個東西比起烘爐,簡直一個是天,一個是地,它幹淨,一點灰都沒有,它又輕又便利,把滾水沖進去擰緊,你就放心擱進被窩裡吧,不用擔心它把被褥燒個大洞。
這種被子上的窟窿哪家沒有?到冬天,誰能不靠烘爐取暖,實在是太冷了,“凍得耳朵都凍落了”“凍得牙齒磕磕兒的”穿上棉衣也不管用——隻有用烘爐。
除了小孩,大人是人手一隻,用竹子編的,像個小小的提籃,它把一隻小小的瓦盆編在底頭,瓦盆裡放上炭,蓋上灰,提在手上就能烤火了。
手冷就烤手,腳冷就烤腳,胸口冷就捂在懷裡。
去串門手上也不離烘爐的,碰到哪家主人熱情,她會問你,烘爐的炭燒盡沒?給你加一塊,她就從竈台邊的一隻瓦罐子裡夾上一塊大大的炭放進你的烘爐,那是年前燒樹根留下的炭呢。
男人們聚在一起燒煙說話,女人們聚着納鞋底,腿間是人人一隻烘爐。
到了晚上,烘爐就要去暖被窩了,被窩又濕又冷,它為什麼會濕呢?不知道,反正它在冬天就是濕的,或者,空氣都是又冷又濕,被窩又怎麼能暖和?烘爐放在被窩裡要特别小心,灑一點灰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不能讓它翻倒了,通紅的火炭倒在被子上,它先陰燃,接着冒煙,如果搶救得及時,被子不過是燒出一個窟窿而已。
在冬天,在灰屑亂飛的屋子裡,一隻暖水袋,那真是要比一頭肥豬更讓人羨慕。
燈塔牌肥皂,那是最好的肥皂,如果道良不帶肥皂回來,家裡洗衣服就隻有用三樣東西:皂角、茶餅、稻草灰。
這是新世紀的人們再有想象力也想不到的。
——皂角這種植物它長在皂角樹上,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樹枝上長着粗刺,春夏它就開花了,到秋天它結了果,它的果子是一隻隻豆莢,挂在樹枝上随風搖晃。
你摘下它放在屋角裡,洗衣服的時候就帶上一隻,用刀削掉皂頭的一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