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行李
關燈
小
中
大
,它硬梆梆的,好就好在它硬,在粗布衣服上使勁蹭,兩樣都是粗的硬的,真是旗鼓相當,這兩個就蹭出了沫,沫不大,也是結實的,足夠洗幹淨衣物。
茶餅跟任何豆餅一樣,是圓的,雜着許多雜質,是榨完茶油之後的茶麸渣,它也是植物變成的洗衣皂,它從油茶樹長出茶籽,茶籽榨出油,剩下的渣壓成餅狀。
如果要洗衣服,那就把它敲一塊下來吧,它硬得跟石頭一樣,要讓它出一點黃沫,你要在土布衣服上使勁蹭。
那些從地裡長出來的棉花,經朱爾們紡成棉線,經二媽們織成粗布,又在靛桶裡染成黑色,再經大姨表姐們做成衣服,穿到了金禾銀禾仁良朱爾和爺爺們的身上。
如果是白色的衣物要洗,怎麼辦呢?那就用稻草灰,你一定要用稻草灰,别的草一燒就成了末,化在水裡,是一盆黑水,誰洗誰?隻有稻草灰是硬朗的,你繞成一把放進竈裡燒,燒盡後用鐵鉗夾出來,它是一根還一根的,半點都不散,放到水裡,泡一會兒,它還是不散。
好了,用一隻篩過濾掉,草灰水非常清,再白的衣物也不會染髒,洗完了,曬在太陽底下,潔白耀眼! 1963年,道良一個人守着七八隻旅行袋在火車上過了一天一夜,然後他在武昌站下了車。
那時沒有電話,就發電報吧。
他就在武漢給父親發了電報,發完電報再坐火車到黃石,從黃石坐船渡過長江到南溪,再從南溪坐汽車到浠川縣城。
從縣城到家就沒有汽車了:三十裡路,需要步行。
真是艱難的旅程。
他在黃石下了火車,要把一大堆行李運到江邊碼頭,扛也扛不完,拎也拎不動,真是難壞他了。
隻好把這堆東西分成幾撥,一次拿幾件,走上幾十米,放在地上,再回去拿第二拔,來回倒騰,總算弄到江邊乘上了渡輪,過江到了南溪。
還要坐汽車呢,在一面大山坡上排長隊,硬着頭皮,兩邊肩扛上,後背駝着,再每隻手拎上三兩件,隊真是長,人真是多,人人都是一堆一堆的行李。
好歹到了縣城,已是黃昏。
道良在旅社開了個房間,把行李放裡頭,自己空着手走回家。
太陽正在落山,河水亮閃閃的一片片金色動蕩着,河邊有人在撈沙,人在河裡吃力地挑着一擔沙往岸上走。
熟悉得像血管一樣的河,它閃着光,道良甩着手快快行走,一下走出了縣城三四裡地。
他一邊走一邊盤算時間,按正常速度,大概十點鐘左右就能到家。
走啊走,走啊走,一擡頭,迎面碰上了大哥和二哥,仁良和義良,他們一人一條扁擔來接他們的三弟了!他們這天上山打柴剛回來,還沒來得及吃飯呢,父親是剛剛收到電報。
——電報的速度你們也是想像不到,它比裹了小腳的老太太也快不了多少,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武漢,電報隻能發到縣裡,到了縣裡再急的電報也隻能按信件走了,它在郵局那隻綠色的帆布口袋裡等着,等到鄉村郵遞員上班了,把帆布口袋挂到他的自行車橫杆上,然後他騎着自行車一路送信,順着他轄區的大路小路,一路叮叮當當送過去,郵遞員是個有點天真勁的半大老頭,他特别喜歡按車鈴,1963年,有自行車可是件了不得的事,車鈴叮铛響,那樣動聽那樣炫耀,讓人心裡生着光彩。
他一高興,或者一無聊就要按車頭鈴的,他按給自己聽,有時路上沒有一個人,他就更要按了,他吹一陣口哨,然後按一串車鈴,仿佛是給自己鼓掌。
他是招人喜歡的,到了一處,送了一封盼望許久的信,這家人感謝他,讓他坐下來吃一把生花生,他就坐下了,吃花生,扯閑話,一耽誤就是半晌。
就這樣,道良的電報在路上走了一天半,到史永年手裡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了,兩個兒子一人挑了一擔柴回來,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就趕來接道良。
三兄弟折回縣城,退了房,一大堆行李弄成兩挑,挑起來,真是挺沉的,扁擔壓得兩頭直閃。
天已經黑了,三個人摸黑一路走,半路上,遇見一隻燈籠在前面晃,光影越來越大,是父親,提着燈籠來接他們了。
為什麼是燈籠? 也許是馬燈,但在道良的記憶中是一隻燈籠,他甚至記得清楚,燈籠上還有毛筆書寫的一個“史”字。
那隻1963年的燈籠,定是灣口的最後一隻燈籠,也許是整個浠川縣的最後一隻。
道良回到家,他帶給父親一隻手電筒,這隻燈籠就消失了。
關于燈籠,它是長的和圓的,底下是一塊圓木闆,中間豎起兩根鐵線,外圍用竹弓繃起一種白色半透明的絹紙,圓闆上挖一隻圓孔,用來插蠟燭。
風從底部吹上來,吹不滅,風從四面吹,也吹不滅,風再大,隻能看見火苗在晃動,它忽左忽右狂跳不止,但就是不滅。
要吹滅這隻燈籠,你得從上方的孔對準它,使勁一吹。
1963年,道良給父親捎了一隻手電筒,從此以後,我們的燈籠就不見了。
茶餅跟任何豆餅一樣,是圓的,雜着許多雜質,是榨完茶油之後的茶麸渣,它也是植物變成的洗衣皂,它從油茶樹長出茶籽,茶籽榨出油,剩下的渣壓成餅狀。
如果要洗衣服,那就把它敲一塊下來吧,它硬得跟石頭一樣,要讓它出一點黃沫,你要在土布衣服上使勁蹭。
那些從地裡長出來的棉花,經朱爾們紡成棉線,經二媽們織成粗布,又在靛桶裡染成黑色,再經大姨表姐們做成衣服,穿到了金禾銀禾仁良朱爾和爺爺們的身上。
如果是白色的衣物要洗,怎麼辦呢?那就用稻草灰,你一定要用稻草灰,别的草一燒就成了末,化在水裡,是一盆黑水,誰洗誰?隻有稻草灰是硬朗的,你繞成一把放進竈裡燒,燒盡後用鐵鉗夾出來,它是一根還一根的,半點都不散,放到水裡,泡一會兒,它還是不散。
好了,用一隻篩過濾掉,草灰水非常清,再白的衣物也不會染髒,洗完了,曬在太陽底下,潔白耀眼! 1963年,道良一個人守着七八隻旅行袋在火車上過了一天一夜,然後他在武昌站下了車。
那時沒有電話,就發電報吧。
他就在武漢給父親發了電報,發完電報再坐火車到黃石,從黃石坐船渡過長江到南溪,再從南溪坐汽車到浠川縣城。
從縣城到家就沒有汽車了:三十裡路,需要步行。
真是艱難的旅程。
他在黃石下了火車,要把一大堆行李運到江邊碼頭,扛也扛不完,拎也拎不動,真是難壞他了。
隻好把這堆東西分成幾撥,一次拿幾件,走上幾十米,放在地上,再回去拿第二拔,來回倒騰,總算弄到江邊乘上了渡輪,過江到了南溪。
還要坐汽車呢,在一面大山坡上排長隊,硬着頭皮,兩邊肩扛上,後背駝着,再每隻手拎上三兩件,隊真是長,人真是多,人人都是一堆一堆的行李。
好歹到了縣城,已是黃昏。
道良在旅社開了個房間,把行李放裡頭,自己空着手走回家。
太陽正在落山,河水亮閃閃的一片片金色動蕩着,河邊有人在撈沙,人在河裡吃力地挑着一擔沙往岸上走。
熟悉得像血管一樣的河,它閃着光,道良甩着手快快行走,一下走出了縣城三四裡地。
他一邊走一邊盤算時間,按正常速度,大概十點鐘左右就能到家。
走啊走,走啊走,一擡頭,迎面碰上了大哥和二哥,仁良和義良,他們一人一條扁擔來接他們的三弟了!他們這天上山打柴剛回來,還沒來得及吃飯呢,父親是剛剛收到電報。
——電報的速度你們也是想像不到,它比裹了小腳的老太太也快不了多少,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武漢,電報隻能發到縣裡,到了縣裡再急的電報也隻能按信件走了,它在郵局那隻綠色的帆布口袋裡等着,等到鄉村郵遞員上班了,把帆布口袋挂到他的自行車橫杆上,然後他騎着自行車一路送信,順着他轄區的大路小路,一路叮叮當當送過去,郵遞員是個有點天真勁的半大老頭,他特别喜歡按車鈴,1963年,有自行車可是件了不得的事,車鈴叮铛響,那樣動聽那樣炫耀,讓人心裡生着光彩。
他一高興,或者一無聊就要按車頭鈴的,他按給自己聽,有時路上沒有一個人,他就更要按了,他吹一陣口哨,然後按一串車鈴,仿佛是給自己鼓掌。
他是招人喜歡的,到了一處,送了一封盼望許久的信,這家人感謝他,讓他坐下來吃一把生花生,他就坐下了,吃花生,扯閑話,一耽誤就是半晌。
就這樣,道良的電報在路上走了一天半,到史永年手裡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了,兩個兒子一人挑了一擔柴回來,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就趕來接道良。
三兄弟折回縣城,退了房,一大堆行李弄成兩挑,挑起來,真是挺沉的,扁擔壓得兩頭直閃。
天已經黑了,三個人摸黑一路走,半路上,遇見一隻燈籠在前面晃,光影越來越大,是父親,提着燈籠來接他們了。
為什麼是燈籠? 也許是馬燈,但在道良的記憶中是一隻燈籠,他甚至記得清楚,燈籠上還有毛筆書寫的一個“史”字。
那隻1963年的燈籠,定是灣口的最後一隻燈籠,也許是整個浠川縣的最後一隻。
道良回到家,他帶給父親一隻手電筒,這隻燈籠就消失了。
關于燈籠,它是長的和圓的,底下是一塊圓木闆,中間豎起兩根鐵線,外圍用竹弓繃起一種白色半透明的絹紙,圓闆上挖一隻圓孔,用來插蠟燭。
風從底部吹上來,吹不滅,風從四面吹,也吹不滅,風再大,隻能看見火苗在晃動,它忽左忽右狂跳不止,但就是不滅。
要吹滅這隻燈籠,你得從上方的孔對準它,使勁一吹。
1963年,道良給父親捎了一隻手電筒,從此以後,我們的燈籠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