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寒氣凜凜的街道上
關燈
小
中
大
1,
一到年三十,史道良就要急急忙忙上街買紅紙,室外響起了鞭炮聲,淡淡的硝煙從冬天的窗縫裡擠進來,道良像蟄伏的動物聽見了春雷,他全身微微一震就蘇醒了,天上飄着雪呢,或者刮着風,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他急急忙忙穿上他的棉大衣走到大街上。
紅紙、紅紙、紅紙在他眼前展開,大如鬥,豔如花,家鄉也在這紅紙中一一展開——水塘、田岸、牛、狗、稻谷、豬肉、臘魚、炊煙,炊煙中幹草的氣味,父親史永年,他在堂屋的大桌子上裁紅紙,他讓道良把紙對角折齊,以保證裁得端正四方。
還幫着研墨,墨條上“惜如金”三個金字在堂屋閃着明亮的光。
沾一點水,悠悠劃圈,左六圈右六圈,墨與硯互相吸着,有一點阻力,逆阻滑動,細而滑,而膩,墨香升起,洇在桌子上方。
有村人絡繹進屋,帶來三個雞蛋,或者,半截臘魚,或者,空着手也來了。
家家都要貼春聯和福字,史永年要從早寫到晚,墨汁躍上了紅紙,炮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千溪有水千溪月,萬裡無雲萬裡天,喜慶、祥和、靜好、悠遠,青青芝麻,灼灼煙花。
一幅接一幅地接出來擺在凳椅上。
歇息時史永年抽一口煙,告訴兒子,寫福字,左邊這個示字偏旁,得寫得像一個人站着往前探身子,那邊的一口田,要略略往右傾斜,方能不呆闆,口字呢,不要太方,否則留白太大,福氣就漏掉了,上大下小,正好像一口小鬥,這樣貼在門口,正是納福的意思。
春聯是貼在門柱上,兩扇大門還要一邊一個門鬥,是正方形的,一邊是“一元複始”一邊就是“萬象更新”,右邊的從右到左,左邊的從左到右,對應着。
所以啊所以,在北京幾十年,道良每年的年三十都要在門口貼一個大大的福字,道良手書,大紅的方鬥,墨迹飽滿。
這種手書福字在京城的樓房正日趨消亡,即使有人仍貼福字,那也早已淪為印刷品。
——印刷出來的福字呆頭呆腦地蹲在吉祥的圖案中間,印刷出來的梅花、喜鵲、蝙蝠,以及當年的生肖動物,它們全都跟福字一樣呆頭呆腦,這真令道良鄙視,印刷出來的福字,如何能有活氣?印刷千萬遍,家家戶戶如一,再大的美質也被磨薄了。
道良上街買紅紙總要去很久,他像一片雪花奔跑在雪天裡。
這個人,他一路走一路想他的臘肉、故鄉、紅紙和父親,神思迷離,越走越遠,忽然發現已經到了東四南大街,他定了定神,索性搭上一趟往南的公共汽車去琉璃廠。
琉璃廠可是民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魯迅、胡适、周作人,誰不在那裡頭踩了重重疊疊的鞋印——魯迅日記裡記得清楚,有一回,購了王莽的“壯錢四十”,回到家燈下一細看,卻是假的。
琉璃廠, 這真是個有趣的地方,宣紙密密匝匝擠着不知有多少種,生宣熟宣,畫畫的和寫字的,還有像虎皮紋那樣的虎皮宣,小時候練字的那種黃黃的紙、那種印了紅色格子、格子裡又印了米字線條的紙,它們全都在這裡哪!模樣六七十年不變,令道良心生欣喜—— 他欣喜着看筆,羊毫白狼毫黑,小的中的大的特大的,筆筒密密插着筆。
道良抽出一支,看了看,又抽一支,看看又插回去了,家裡的毛筆還多着呢。
但是他笑眯眯的,跟那個跳起來捅天花闆的人判若兩人。
這個在私塾裡發蒙的人,見了筆墨紙硯就親得很!關于發蒙,他跟海紅說,他小時候不是由父親親自發蒙,而是被打發到一個姓楊的那裡去——易子而教,方能嚴明。
好了,他又要看墨看硯,那印了“唐墨”“貢墨”金字的,都很貴,是用來收藏的,日常用的呢?早不賣了,因為現代人個個争分奪秒,哪裡耐得住性子磨墨!于是就不進貨了。
硯,有些意思,巨硯大得像磨盤,做成了一張大荷葉,上面雕着一隻小青蛙,伸開了後腿,蓄勢待發。
雕了葡萄、牧童、松竹梅蘭,等等,标價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看看而已,稍一驚乍,卻不羨慕。
端硯歙硯,家裡各有一方收在書櫃裡。
八十年代哪有這麼貴。
是在産地的廠家買到的。
端硯還是火燒端,上面有兩隻十足的燙痕,道良頗愛惜,原配的木盒裂了,拿出去上了漆,又打上蠟,完好、光亮、穩妥。
終于買了兩幅紅紙,臨出門,看到案上擺了一溜宣紙箋,水印的彩墨畫,橫過潔白宣箋的一角,春蠶、童子、荷花、桃子、瓜果,饒有趣味,又買了一紮。
2 到家很晚了,漫天鞭炮響成一片,此起彼伏
他急急忙忙穿上他的棉大衣走到大街上。
紅紙、紅紙、紅紙在他眼前展開,大如鬥,豔如花,家鄉也在這紅紙中一一展開——水塘、田岸、牛、狗、稻谷、豬肉、臘魚、炊煙,炊煙中幹草的氣味,父親史永年,他在堂屋的大桌子上裁紅紙,他讓道良把紙對角折齊,以保證裁得端正四方。
還幫着研墨,墨條上“惜如金”三個金字在堂屋閃着明亮的光。
沾一點水,悠悠劃圈,左六圈右六圈,墨與硯互相吸着,有一點阻力,逆阻滑動,細而滑,而膩,墨香升起,洇在桌子上方。
有村人絡繹進屋,帶來三個雞蛋,或者,半截臘魚,或者,空着手也來了。
家家都要貼春聯和福字,史永年要從早寫到晚,墨汁躍上了紅紙,炮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千溪有水千溪月,萬裡無雲萬裡天,喜慶、祥和、靜好、悠遠,青青芝麻,灼灼煙花。
一幅接一幅地接出來擺在凳椅上。
歇息時史永年抽一口煙,告訴兒子,寫福字,左邊這個示字偏旁,得寫得像一個人站着往前探身子,那邊的一口田,要略略往右傾斜,方能不呆闆,口字呢,不要太方,否則留白太大,福氣就漏掉了,上大下小,正好像一口小鬥,這樣貼在門口,正是納福的意思。
春聯是貼在門柱上,兩扇大門還要一邊一個門鬥,是正方形的,一邊是“一元複始”一邊就是“萬象更新”,右邊的從右到左,左邊的從左到右,對應着。
所以啊所以,在北京幾十年,道良每年的年三十都要在門口貼一個大大的福字,道良手書,大紅的方鬥,墨迹飽滿。
這種手書福字在京城的樓房正日趨消亡,即使有人仍貼福字,那也早已淪為印刷品。
——印刷出來的福字呆頭呆腦地蹲在吉祥的圖案中間,印刷出來的梅花、喜鵲、蝙蝠,以及當年的生肖動物,它們全都跟福字一樣呆頭呆腦,這真令道良鄙視,印刷出來的福字,如何能有活氣?印刷千萬遍,家家戶戶如一,再大的美質也被磨薄了。
道良上街買紅紙總要去很久,他像一片雪花奔跑在雪天裡。
這個人,他一路走一路想他的臘肉、故鄉、紅紙和父親,神思迷離,越走越遠,忽然發現已經到了東四南大街,他定了定神,索性搭上一趟往南的公共汽車去琉璃廠。
琉璃廠可是民國文人最愛去的地方,魯迅、胡适、周作人,誰不在那裡頭踩了重重疊疊的鞋印——魯迅日記裡記得清楚,有一回,購了王莽的“壯錢四十”,回到家燈下一細看,卻是假的。
琉璃廠, 這真是個有趣的地方,宣紙密密匝匝擠着不知有多少種,生宣熟宣,畫畫的和寫字的,還有像虎皮紋那樣的虎皮宣,小時候練字的那種黃黃的紙、那種印了紅色格子、格子裡又印了米字線條的紙,它們全都在這裡哪!模樣六七十年不變,令道良心生欣喜—— 他欣喜着看筆,羊毫白狼毫黑,小的中的大的特大的,筆筒密密插着筆。
道良抽出一支,看了看,又抽一支,看看又插回去了,家裡的毛筆還多着呢。
但是他笑眯眯的,跟那個跳起來捅天花闆的人判若兩人。
這個在私塾裡發蒙的人,見了筆墨紙硯就親得很!關于發蒙,他跟海紅說,他小時候不是由父親親自發蒙,而是被打發到一個姓楊的那裡去——易子而教,方能嚴明。
好了,他又要看墨看硯,那印了“唐墨”“貢墨”金字的,都很貴,是用來收藏的,日常用的呢?早不賣了,因為現代人個個争分奪秒,哪裡耐得住性子磨墨!于是就不進貨了。
硯,有些意思,巨硯大得像磨盤,做成了一張大荷葉,上面雕着一隻小青蛙,伸開了後腿,蓄勢待發。
雕了葡萄、牧童、松竹梅蘭,等等,标價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看看而已,稍一驚乍,卻不羨慕。
端硯歙硯,家裡各有一方收在書櫃裡。
八十年代哪有這麼貴。
是在産地的廠家買到的。
端硯還是火燒端,上面有兩隻十足的燙痕,道良頗愛惜,原配的木盒裂了,拿出去上了漆,又打上蠟,完好、光亮、穩妥。
終于買了兩幅紅紙,臨出門,看到案上擺了一溜宣紙箋,水印的彩墨畫,橫過潔白宣箋的一角,春蠶、童子、荷花、桃子、瓜果,饒有趣味,又買了一紮。
2 到家很晚了,漫天鞭炮響成一片,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