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懸崖
關燈
小
中
大
呢?東城,一幢有電梯的高層住宅,史道良的兩居室單元房。
道良說,你先住在這裡吧,若不願住,慢慢再找地方。
先住下,将來一切都會塵埃落定。
道良已有一張木闆單人床,因準備結婚,又購了一對單人彈簧床,還置辦了一對單人沙發、一張可以打開當床的兩用長沙發、衣櫃、書桌、茶幾、吃飯用的折疊桌,樣樣都齊全了——這些家具都是道良一樣樣買回來的,早在住辦公室的時候,他星期日沒事就去逛家具店,看中一樣,就買一樣。
九十年代初,還不時興送貨上門,他借來一輛腳踏三輪車,自己蹬車到家具店運貨。
他帶上麻繩紙闆,又墊又捆的,然後蹬車穿過北京的大街胡同,陽光透過槐樹葉子漏在他身上,一跳一跳的。
到單位樓下,幾個單身同事幫忙,把家具搬進辦公室,倚牆靠着。
正規的辦公室裡堆了這些包紮着的物件,有點像雜物間,又像是裝修之後未完工的一角,總之有點古怪。
史道良同志,你的小日子有眉目了。
分到新房子,道良又螞蟻搬家地,一樣一樣搬過來。
他懷着憧憬,創造新生活。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好日子來到了,他站在入住不到一年的單元房裡,陽光滿屋,照在他光彩熠熠的臉上,他真是顯得年輕。
環顧四周,他對剛剛來到的海紅說:看,什麼都有了,就缺窗簾。
我是故意不買窗簾的,以後誰跟我結婚誰就買窗簾。
海紅不答話。
先住進來再說。
最方便的是有一部電話分機,從樓上飛奔到财務室接電話的日子一去不複返。
她窩在沙發裡,足不出戶,打電話。
遙遙渺渺的遠處角落,手指一按,指落聲起。
幾乎是神仙的日子。
除了給副刊約稿,也跟朋友打電話聊天。
北京的朋友暫時隻有俞明雪。
俞明雪,俞明河的堂姐,生于1957年,父母都是圭甯縣城中學老師,比海紅大五歲,插過三年隊,早海紅兩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
兩人本來不熟,後來結伴兩次返校,這才混熟了。
返校路途頗周折,要從圭甯縣城坐車到玉林,從玉林坐火車到貴縣,再坐船,才能到廣州,明雪一路說笑,照顧暈車的海紅。
大學畢業,俞明雪分到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她是海紅在北京聯絡最多的人。
海紅一邊住在史道良的單元房裡,一邊找住處。
她求俞明雪幫忙。
明雪想來想去,領她到紅星胡同的一處四合院,去找圭甯藉的一位退休老部長。
事先打了電話,門房問了一聲就開了門。
一個清亮的女聲迎出來,擡頭看,一個風韻猶存的婦人站在廊檐下,膚白發黑,深藍緊身高領毛衣,披一條深紫色披肩。
部長夫人。
她有多大年齡?來客了——她沖裡屋喚道。
字正腔圓若話劇演員。
老部長出來,胖胖的,眉眼慈和。
他哈哈幾句,握喧兩下,指着夫人說:這是我家的總理,有什麼事情就跟她說。
客廳正面牆上挂着一幅夫婦二人與周恩來夫婦的合影,黑白照片,背後是一棵樹伸出的樹杈,還有一角屋檐。
話一開頭,夫人就縱談天下事,都說台灣經濟騰飛,知道什麼呀,他們帶到台灣多少噸黃金不提,我們不過是一個爛攤子。
部長笑眯眯地望着她,又笑眯眯地望望客人。
宛如一個心滿意足的孩子。
明雪抓了個空子介紹海紅,說部長是老紅軍,海紅可以給老紅軍寫回憶錄。
誰要寫這個,絕對不要寫。
海紅滿腦子超現實主義,打死她也不會幹這事。
但是夫人一句話就把這堵住了。
她說,不用别人,我也會寫。
她又說,我寫的文章還發表過呢。
明雪隻好直說住處的事,夫人想了想,說駐京辦事處那邊倒是有鋪位,長住不行,住個把星期半個月應該沒問題,她可以寫個條子給她們。
兩人哦了兩聲,不說話了。
夫人問海紅的年齡婚否,她忽然臉上一閃,說,我給你介紹個對象怎麼樣?地位很高,不過,要比你大很多。
鬼才要她的對象。
明雪問:大多少呢?夫人笑而不答。
片刻方說:總之是大很多。
海紅原先認識一個藝術學院畫畫的,陸姓,這時從外省到中央美院進修版畫。
那時中央美院仍在王府井,海紅去看他,那天正好下雪,陸見她第一句話就說:北京好冷啊!他哈氣搓手,身上穿着一件呢外套,脖子裹着條特大的毛線圍巾,海紅穿了長羽絨服,沒圍脖子,也覺得冷,她不停地跺腳。
陸剛剛下課,領海紅到學生飯堂打飯吃,吃完飯身上暖了些,一出門又是冷。
海紅堅持要跟陸到幹面胡同他租的房子看看,說不定會有住處。
陸說他租的是一個老太婆的房子,一個套間,老太太住裡屋,他外屋。
挺不方便的。
陸歎了口氣說,你看看就看看吧。
兩人一路無語。
幹面胡同跟北京的其他胡同一樣,也是灰撲撲的,院門挨牆根摞着蜂窩煤,用塑料布蓋着,門廊下堆着大白菜。
院子很亂,曲裡拐彎,都是矮矮的小平房,有的伸手就能夠着水泥瓦的屋頂,大多數窗台和門口放着大白菜或大蔥,院子裡有一隻水龍頭,貼地安裝,用一塊棉衣裹着。
若要上廁所,隻能到院子外面,胡同中段的公共廁所。
陸的住處在大雜院的最盡頭,是原來的廂房,有較寬的廊檐,檐下照例也堆着大白菜。
屋子裡很靜,看來老太太正在午睡。
一股尿騷味漫在屋子裡,沒有暖氣,雖然生了一隻爐子,仍然冷嗖嗖的。
裡外間是用木闆做的隔斷,外間僅五六平米,能放下一張單人床,書桌沒有,角落摞着幾隻木箱和雜物,隔斷上也沒有安門,隻用布簾子隔開。
簾子髒舊,不成樣子。
隻略坐了一時,就聽見老太太在裡間咳嗽,海紅趕緊起身告辭了。
道良也幫海紅找住處。
他的一個大學女同學,姓米,在西郊人大圖書館工作,一直沒結婚,領養了一個女兒,女兒上大學住校,周六才回家,米同學也有一套兩居室,他跟米同學打過電話,人家答應了。
他們騎自行車從東城到海澱去,二月底,道良的棉大衣還穿在身上,海紅也穿着她的長羽絨服,兩人騎車從東往西去,逆着風,道良車騎得呼呼的,身上冒着熱汽,海紅騎得慢,他不時停下來等海紅。
騎了兩個多小時車才到了人大校内的教職工宿舍樓,海紅累得喘了半天氣才上樓。
米同學樸素平和,她笑吟吟地望着海紅說,這些年多虧史道良關照她,隻要是他的朋友,她都歡迎。
她真不像老姑娘。
唔新買了一台全自動洗衣機,很好使,吃飯呢,願意到學校飯堂吃也行,跟她搭夥也行。
平時可以住養女的房間,星期六,就湊合睡客廳裡的長沙發。
這天正好養女在家,這女孩一看就不是盞省油的燈,讀書不好,隻考上了人大分校,每周都把髒衣服拿回家給母親洗,動不動就大發脾氣。
她對母親的客人冷着臉,連招呼都不打就鑽進自己的屋子關上了門。
都是寵壞的。
應付不了。
再者呢,路遠,從海澱到單位
道良說,你先住在這裡吧,若不願住,慢慢再找地方。
先住下,将來一切都會塵埃落定。
道良已有一張木闆單人床,因準備結婚,又購了一對單人彈簧床,還置辦了一對單人沙發、一張可以打開當床的兩用長沙發、衣櫃、書桌、茶幾、吃飯用的折疊桌,樣樣都齊全了——這些家具都是道良一樣樣買回來的,早在住辦公室的時候,他星期日沒事就去逛家具店,看中一樣,就買一樣。
九十年代初,還不時興送貨上門,他借來一輛腳踏三輪車,自己蹬車到家具店運貨。
他帶上麻繩紙闆,又墊又捆的,然後蹬車穿過北京的大街胡同,陽光透過槐樹葉子漏在他身上,一跳一跳的。
到單位樓下,幾個單身同事幫忙,把家具搬進辦公室,倚牆靠着。
正規的辦公室裡堆了這些包紮着的物件,有點像雜物間,又像是裝修之後未完工的一角,總之有點古怪。
史道良同志,你的小日子有眉目了。
分到新房子,道良又螞蟻搬家地,一樣一樣搬過來。
他懷着憧憬,創造新生活。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
好日子來到了,他站在入住不到一年的單元房裡,陽光滿屋,照在他光彩熠熠的臉上,他真是顯得年輕。
環顧四周,他對剛剛來到的海紅說:看,什麼都有了,就缺窗簾。
我是故意不買窗簾的,以後誰跟我結婚誰就買窗簾。
海紅不答話。
先住進來再說。
最方便的是有一部電話分機,從樓上飛奔到财務室接電話的日子一去不複返。
她窩在沙發裡,足不出戶,打電話。
遙遙渺渺的遠處角落,手指一按,指落聲起。
幾乎是神仙的日子。
除了給副刊約稿,也跟朋友打電話聊天。
北京的朋友暫時隻有俞明雪。
俞明雪,俞明河的堂姐,生于1957年,父母都是圭甯縣城中學老師,比海紅大五歲,插過三年隊,早海紅兩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
兩人本來不熟,後來結伴兩次返校,這才混熟了。
返校路途頗周折,要從圭甯縣城坐車到玉林,從玉林坐火車到貴縣,再坐船,才能到廣州,明雪一路說笑,照顧暈車的海紅。
大學畢業,俞明雪分到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她是海紅在北京聯絡最多的人。
海紅一邊住在史道良的單元房裡,一邊找住處。
她求俞明雪幫忙。
明雪想來想去,領她到紅星胡同的一處四合院,去找圭甯藉的一位退休老部長。
事先打了電話,門房問了一聲就開了門。
一個清亮的女聲迎出來,擡頭看,一個風韻猶存的婦人站在廊檐下,膚白發黑,深藍緊身高領毛衣,披一條深紫色披肩。
部長夫人。
她有多大年齡?來客了——她沖裡屋喚道。
字正腔圓若話劇演員。
老部長出來,胖胖的,眉眼慈和。
他哈哈幾句,握喧兩下,指着夫人說:這是我家的總理,有什麼事情就跟她說。
客廳正面牆上挂着一幅夫婦二人與周恩來夫婦的合影,黑白照片,背後是一棵樹伸出的樹杈,還有一角屋檐。
話一開頭,夫人就縱談天下事,都說台灣經濟騰飛,知道什麼呀,他們帶到台灣多少噸黃金不提,我們不過是一個爛攤子。
部長笑眯眯地望着她,又笑眯眯地望望客人。
宛如一個心滿意足的孩子。
明雪抓了個空子介紹海紅,說部長是老紅軍,海紅可以給老紅軍寫回憶錄。
誰要寫這個,絕對不要寫。
海紅滿腦子超現實主義,打死她也不會幹這事。
但是夫人一句話就把這堵住了。
她說,不用别人,我也會寫。
她又說,我寫的文章還發表過呢。
明雪隻好直說住處的事,夫人想了想,說駐京辦事處那邊倒是有鋪位,長住不行,住個把星期半個月應該沒問題,她可以寫個條子給她們。
兩人哦了兩聲,不說話了。
夫人問海紅的年齡婚否,她忽然臉上一閃,說,我給你介紹個對象怎麼樣?地位很高,不過,要比你大很多。
鬼才要她的對象。
明雪問:大多少呢?夫人笑而不答。
片刻方說:總之是大很多。
海紅原先認識一個藝術學院畫畫的,陸姓,這時從外省到中央美院進修版畫。
那時中央美院仍在王府井,海紅去看他,那天正好下雪,陸見她第一句話就說:北京好冷啊!他哈氣搓手,身上穿着一件呢外套,脖子裹着條特大的毛線圍巾,海紅穿了長羽絨服,沒圍脖子,也覺得冷,她不停地跺腳。
陸剛剛下課,領海紅到學生飯堂打飯吃,吃完飯身上暖了些,一出門又是冷。
海紅堅持要跟陸到幹面胡同他租的房子看看,說不定會有住處。
陸說他租的是一個老太婆的房子,一個套間,老太太住裡屋,他外屋。
挺不方便的。
陸歎了口氣說,你看看就看看吧。
兩人一路無語。
幹面胡同跟北京的其他胡同一樣,也是灰撲撲的,院門挨牆根摞着蜂窩煤,用塑料布蓋着,門廊下堆着大白菜。
院子很亂,曲裡拐彎,都是矮矮的小平房,有的伸手就能夠着水泥瓦的屋頂,大多數窗台和門口放着大白菜或大蔥,院子裡有一隻水龍頭,貼地安裝,用一塊棉衣裹着。
若要上廁所,隻能到院子外面,胡同中段的公共廁所。
陸的住處在大雜院的最盡頭,是原來的廂房,有較寬的廊檐,檐下照例也堆着大白菜。
屋子裡很靜,看來老太太正在午睡。
一股尿騷味漫在屋子裡,沒有暖氣,雖然生了一隻爐子,仍然冷嗖嗖的。
裡外間是用木闆做的隔斷,外間僅五六平米,能放下一張單人床,書桌沒有,角落摞着幾隻木箱和雜物,隔斷上也沒有安門,隻用布簾子隔開。
簾子髒舊,不成樣子。
隻略坐了一時,就聽見老太太在裡間咳嗽,海紅趕緊起身告辭了。
道良也幫海紅找住處。
他的一個大學女同學,姓米,在西郊人大圖書館工作,一直沒結婚,領養了一個女兒,女兒上大學住校,周六才回家,米同學也有一套兩居室,他跟米同學打過電話,人家答應了。
他們騎自行車從東城到海澱去,二月底,道良的棉大衣還穿在身上,海紅也穿着她的長羽絨服,兩人騎車從東往西去,逆着風,道良車騎得呼呼的,身上冒着熱汽,海紅騎得慢,他不時停下來等海紅。
騎了兩個多小時車才到了人大校内的教職工宿舍樓,海紅累得喘了半天氣才上樓。
米同學樸素平和,她笑吟吟地望着海紅說,這些年多虧史道良關照她,隻要是他的朋友,她都歡迎。
她真不像老姑娘。
唔新買了一台全自動洗衣機,很好使,吃飯呢,願意到學校飯堂吃也行,跟她搭夥也行。
平時可以住養女的房間,星期六,就湊合睡客廳裡的長沙發。
這天正好養女在家,這女孩一看就不是盞省油的燈,讀書不好,隻考上了人大分校,每周都把髒衣服拿回家給母親洗,動不動就大發脾氣。
她對母親的客人冷着臉,連招呼都不打就鑽進自己的屋子關上了門。
都是寵壞的。
應付不了。
再者呢,路遠,從海澱到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