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教
關燈
小
中
大
茶盤硯有個雪娥嫂,信基督教。
她殘了一隻眼睛,但犁田打禾什麼都做得,曆年來交稅費最全,完成攤派工最早,還收養了一殘疾少年,比男人還勤勞,比幹部還義道。
她第一次見到我,就憤憤批判唯利是圖。
她說村裡有一富戶,做什麼都斤斤計較,讓出幾分山給村裡修路,算起錢來也心狠手辣。
他就不想想他一窩六七個娃崽是怎麼長大的?——雪娥嫂是指當年大集體的時候。
不是靠那時候的大集體,不是靠那時候見人有一口飯,他一大窩娃崽還帶得大?現在倒好,他娃崽大了,也揣着大票子了,就事事要個等價交換,就朝集體的碗裡吐唾沫了! 雪娥嫂對大集體的辯護,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北歐之旅。
當時一路看過去,瑞典、丹麥、挪威、冰島等國家的國旗都是十字旗,可見基督教為它們立國之本。
恰恰是在那一片教堂林立的氛圍裡,國家奉行社會高福利政策,把所有國民從搖籃管到墳墓,頗有教門之内的平等之風。
我一直暗暗猜測,那裡的國策其實是宗教的延伸和放大﹡。
不說北歐,還是回頭來說雪娥吧。
我最初以為她是個什麼幹部,其實她連組長也沒當過,隻是有話就要說,是個嘴巴直通屁眼的直腸子(雪娥語)。
她的最高榮譽是當過一回勞模,但她一聽說要去市裡開會,就吓得在柴山裡躲了兩天,讓幹部們找不着。
後來不得已去了,但經常緊張得出汗,橫着一隻獨眼,噘着一張嘴,很不快活的樣子。
她回來後悄悄告訴我,她進城上台講話的時候,不知道講什麼好,隻能背誦幹部寫好的稿子,但說的與想的完全是兩碼事。
她一邊說着全靠各級政府的關懷,一邊想着全靠仁慈我主的關懷;一邊說着今後要好好學習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心裡說的是今後要好好學習《聖經》……“我心裡要說的話,主是聽得到的。
是不是?主是不會怪我亂說的。
是不是?”她這樣說。
我這才知道她是基督徒。
“你讀過《聖經》嗎?” “隻聽過一點點。
” “你會唱贊美詩嗎?” 她捂着嘴笑,“直喉籠唱不轉,唱得像鴨叫!” “你怎麼想到要入教呢?” “基督教好呵。
基督就是一杆公平秤,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道理有十分,你就不能隻講九分半。
” 這個解釋倒也簡單,而且還經典。
“跟你說,我八年來沒有吃過一粒丸子,我老公八年來也沒有吃過一粒丸子。
”她是指家人健康不用吃藥,如此“奇迹”的“見證”,實在值得她自鳴得意。
我這才知道,洋教傳到這裡來以後,已經有些變性,洋中帶土,似舊實新。
改良教規之一,是信教者不求醫。
這倒是很對山裡人的胃口——他們本就對醫藥費的高漲深深發愁。
改良教規之二,是信教者不吃别人家的飯。
這也很對山裡人的胃口——他們對日益繁重的人情禮節早已不堪重負,一接到請柬,就如接到罰單,滿臉客氣之下是滿心焦急。
基督教的傳播,大概很大程度上正是依托了這一類助人省錢的招。
基督教在這裡也叫“耶稣教”,因讀音之誤,還有“耶師教”或者“一師教”一類異名。
信教者也有“基督和尚/尼姑”或者“耶師和尚/尼姑”乃至“一師和尚/尼姑”一類俗稱。
人們對洋教的出現說不上有多大的反應。
看見教徒們偷偷地串門聚會,大家覺得那就像黨團員政治學習,過組織生活,無非也是勸人向善,倒也不壞。
有些人入教以後心靜了一些,少了些傷肝炸肺的焦躁,身體頗得補益,也不是沒有可能。
教徒們隻是在某些細節上引來非議。
比如說,當基督和尚可以吃肉,隻是不可以吃血。
這是不是專揀好的吃?不戒葷腥也能當和尚,也太舒服、太便宜了吧?又比如說,有個教徒
她殘了一隻眼睛,但犁田打禾什麼都做得,曆年來交稅費最全,完成攤派工最早,還收養了一殘疾少年,比男人還勤勞,比幹部還義道。
她第一次見到我,就憤憤批判唯利是圖。
她說村裡有一富戶,做什麼都斤斤計較,讓出幾分山給村裡修路,算起錢來也心狠手辣。
他就不想想他一窩六七個娃崽是怎麼長大的?——雪娥嫂是指當年大集體的時候。
不是靠那時候的大集體,不是靠那時候見人有一口飯,他一大窩娃崽還帶得大?現在倒好,他娃崽大了,也揣着大票子了,就事事要個等價交換,就朝集體的碗裡吐唾沫了! 雪娥嫂對大集體的辯護,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北歐之旅。
當時一路看過去,瑞典、丹麥、挪威、冰島等國家的國旗都是十字旗,可見基督教為它們立國之本。
恰恰是在那一片教堂林立的氛圍裡,國家奉行社會高福利政策,把所有國民從搖籃管到墳墓,頗有教門之内的平等之風。
我一直暗暗猜測,那裡的國策其實是宗教的延伸和放大﹡。
不說北歐,還是回頭來說雪娥吧。
我最初以為她是個什麼幹部,其實她連組長也沒當過,隻是有話就要說,是個嘴巴直通屁眼的直腸子(雪娥語)。
她的最高榮譽是當過一回勞模,但她一聽說要去市裡開會,就吓得在柴山裡躲了兩天,讓幹部們找不着。
後來不得已去了,但經常緊張得出汗,橫着一隻獨眼,噘着一張嘴,很不快活的樣子。
她回來後悄悄告訴我,她進城上台講話的時候,不知道講什麼好,隻能背誦幹部寫好的稿子,但說的與想的完全是兩碼事。
她一邊說着全靠各級政府的關懷,一邊想着全靠仁慈我主的關懷;一邊說着今後要好好學習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心裡說的是今後要好好學習《聖經》……“我心裡要說的話,主是聽得到的。
是不是?主是不會怪我亂說的。
是不是?”她這樣說。
我這才知道她是基督徒。
“你讀過《聖經》嗎?” “隻聽過一點點。
” “你會唱贊美詩嗎?” 她捂着嘴笑,“直喉籠唱不轉,唱得像鴨叫!” “你怎麼想到要入教呢?” “基督教好呵。
基督就是一杆公平秤,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道理有十分,你就不能隻講九分半。
” 這個解釋倒也簡單,而且還經典。
“跟你說,我八年來沒有吃過一粒丸子,我老公八年來也沒有吃過一粒丸子。
”她是指家人健康不用吃藥,如此“奇迹”的“見證”,實在值得她自鳴得意。
我這才知道,洋教傳到這裡來以後,已經有些變性,洋中帶土,似舊實新。
改良教規之一,是信教者不求醫。
這倒是很對山裡人的胃口——他們本就對醫藥費的高漲深深發愁。
改良教規之二,是信教者不吃别人家的飯。
這也很對山裡人的胃口——他們對日益繁重的人情禮節早已不堪重負,一接到請柬,就如接到罰單,滿臉客氣之下是滿心焦急。
基督教的傳播,大概很大程度上正是依托了這一類助人省錢的招。
基督教在這裡也叫“耶稣教”,因讀音之誤,還有“耶師教”或者“一師教”一類異名。
信教者也有“基督和尚/尼姑”或者“耶師和尚/尼姑”乃至“一師和尚/尼姑”一類俗稱。
人們對洋教的出現說不上有多大的反應。
看見教徒們偷偷地串門聚會,大家覺得那就像黨團員政治學習,過組織生活,無非也是勸人向善,倒也不壞。
有些人入教以後心靜了一些,少了些傷肝炸肺的焦躁,身體頗得補益,也不是沒有可能。
教徒們隻是在某些細節上引來非議。
比如說,當基督和尚可以吃肉,隻是不可以吃血。
這是不是專揀好的吃?不戒葷腥也能當和尚,也太舒服、太便宜了吧?又比如說,有個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