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良山上的石楠花
關燈
小
中
大
鐘,這回是我教過的學生、醫學系的橫谷教授打來電話,還是拜托我剛才那件事。
“我沒那個時間給别人寫賀詞,還有一堆自己必須幹的工作。
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明天死了都不奇怪。
”我說道。
橫谷有些惶恐,就此作罷。
我剛把話筒放下,不知是哪家報社又打來了電話,還是請我就某個勳章獲得者說幾句話。
“我對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沒有興趣。
就算你特意上門也沒用。
” 說完這些,我便挂了電話。
照此看來,可能還會有電話繼續打來。
所以,我把話筒給摘了下來。
我又走到了院子裡。
我沉浸于一種莫名的憤懑、悲傷與孤獨之中,在院子裡來回踱步。
正在這時,敦子身着水兵服和勞動褲,從院子中央的灌木叢中鑽了出來。
她的臉上綻放着花兒一般天真無邪的笑容(我當時真是這麼想的)。
敦子把一些食品放在了檐廊上,說是家裡人讓她捎來的。
“伯伯,咱們一起去琵琶湖怎麼樣?”她說道。
“琵琶湖?”我對她突如其來的提議感到有些愕然。
“一起去吧!我想去那裡坐船。
” 雖說是戰争時期,但春日煦暖的陽光,讓這個少女格外開朗活潑。
我自己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那時候我居然對敦子的說法毫無異議。
“好吧,那就帶我去琵琶湖走走吧。
” 我說道。
今天我能做到的,便是聽從這個少女的指揮,跟着這個少女去她想去的地方,僅此而已。
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
在京津電車三條站的站台,讓過好幾趟電車,才終于來了一輛有空位子的。
我們上了車,前往大津。
自從啟介出事之後,我已經二十年沒有見過琵琶湖了。
我在大學任職期間以及後來的時間裡,因為宴會或者其他事情,有過幾次來大津的機會。
但是,自從啟介出事以後,我就不想再見到琵琶湖,總是避免到這邊來。
然而,當我在敦子的帶領下,來到琵琶湖,我的心就被琵琶湖的美深深打動了。
歲月真是可怕,啟介的自殺在我心中留下的創傷,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
湖面像是撒下了一片片小小的魚鱗似的,在正午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敦子說了想來這裡坐船,的确,湖面上小船和小艇四處可見,仿佛隻有此處沒有戰争的陰影。
我望着坐落在湖對面的比良山,突然想去堅田看看。
恰好來了一艘開往堅田的汽船,我便邀請敦子一起登上了汽船。
大概三十分鐘後,汽船到達堅田。
我們兩人在靈峰館稍事休息。
那天,靈峰館裡老闆的家人都不在,隻有一個态度冷漠的女招待。
走廊的玻璃窗破了也沒有修好,當時不管哪裡的旅館都這樣,整個宅邸一片荒涼。
走出靈峰館,在碼頭附近,敦子讓我登上小艇。
我生平第一次乘坐小艇。
敦子從船老闆那邊借來一個薄薄的坐墊,把它墊在我的腰下,然後拉過我的手,讓我攥住了船舷,說道:“手抓在這兒。
” 湖上一隻船也沒有。
小艇載着我們倆,靜悄悄地在湖面滑行。
敦子挺起胸膛,用力地握槳劃船,額上沁出了汗水。
“伯伯,開心麼?” 敦子問道。
船槳擊起的飛沫濺在我的臉上,且寄身于這極不安全的小舟之上,未必覺得舒适,但我還是回答:“啊,痛快!”不過,我嚴厲禁止敦子把船劃得離岸邊太遠。
從湖上望去,岸上四處櫻花綻放。
或許是因為沒有塵埃,眼前一片陽春四月的風光,不帶一絲腥味,透着一抹涼意。
比良山也非常美麗。
小艇附近,一條魚兒躍出水面。
“呀,魚兒!”敦子瞪大了眼睛,不斷用力地揮槳,把小艇往魚兒躍出的地方劃去。
我看着敦子的一舉一動,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在湖畔酒店的樓梯上一晃瞅見的那個十八歲女子。
我前後隻見過她一面,她跟啟介一起殉情了。
我總覺得敦子身上有她的影子。
或許是因為敦子看到魚兒躍出時流露出的少女誇張的驚訝表情,或許是因為她劃船時敏捷的動作,總而言之,一瞬間,敦子和那個女子的身影重疊交錯,混為一體,我感到了一種眩暈。
那個女子可能是跟敦子一樣的少女。
我發現,對于那個奪走啟介的女子,我如今沒有一點恨意,反而抱有一種近似于親情的感覺。
這種感覺,我對啟介都不曾有過。
當年吞沒了那個女子和啟介的湖水,現在正包圍着小艇。
我凝望着湖水,把手從船舷伸了出去,浸在了水中。
湖水比我想象的更加冰涼,它從老人幹癟的五指間緩緩流過。
敦子已經不在人世了。
戰後的斑疹傷寒輕易地奪走了她的生命。
美紗也過世了。
我曾經讨厭的京子的公公高津文四郎也離開了人世。
谷尾海月在停戰那年也死了。
好人壞人都沒了。
海月過世的時候,關于屍體解剖一事,信濃的谷尾家曾經即刻來詢問過。
由此看來,海月并沒有把他跟我在三十四五年前所做的約定視為戲言。
不過,當時因為時機不對,我束手無策,所以無法實現當初在萊登跟海月許下的諾言。
或許是天黑了的緣故,從湖面吹來的風,讓我覺得有些涼意。
尤其是脖頸和膝蓋,格外冰涼。
雖說現在是五月,卻讓人想要套上一件毛衣或者絲綿襖。
今天,耳鳴顯得格外厲害,仿佛風聲一般。
不過,實際上,風也的确刮得猛烈。
這會兒,因為我的失蹤,家裡應該人仰馬翻了吧。
讓他們好好想想吧。
說不定大學的橫谷和杉山都接到了急報,覺得這是恩師的重大事情,便都趕到家裡來,一臉奇怪的表情吧。
橫谷和杉山如今作為大學教授,都頗有名望。
但是,他們一點都沒有繼承我的學者性格。
關于我工作的價值,他們絲毫沒有從本質上理解。
一看到我,便恭維我“三池老先生,三池老先生”,但恭維人不是本事。
在我面前口口聲聲“老先生,老先生”,背地裡都叫我“老頭兒,老頭兒”吧?我總覺得是這麼回事。
我知道,戰争期間,那兩個人要不忙着搞大學疏散工作,要不負責動員學生,可以說完全脫離了研究事業。
我雖然沒有吭聲,但覺得他們作為學者已經走到了盡頭,心裡非常失望。
所謂學究絕非他們這樣的人。
租船處有個粗陋的棧橋,我曾經跟敦子一起在那裡登上小艇。
隻有那裡蕩漾着小小的漣漪。
仔細一看,湖面上也起了波浪。
出租用的小艇上,白色的旗幟随風飄揚。
那白旗現在還沒被收起來,看來應該是被遺忘了。
近來,我看到一些本該收好的東西沒被收好,便會非常在意。
沒收得整整齊齊,我就不會安心。
我本來不是這種脾氣的,是家裡人把我變成了這樣。
我從書房可以看見春子曬在外面的衣服,如果我不說上幾遍,她便不會收回去。
弘之把貼好郵票的信件擱在桌子上,一忘就是好幾天。
京子和定光也有責任。
不僅是家人,研究室的那些家夥也是如此。
拜托他們做一個關于淋巴腺的簡短報告,時間過去一年了,結果把中期報告送來給我的,是一個年紀最小的旁聽生。
啊!我什麼都不想了。
想來想去會讓人疲憊不堪。
除了《日本人動脈系統》之外,我什麼都不想了。
因為這無聊的事情,浪費了今天一整天的時間。
到了晚上,必須把這部分的工作補回來。
工作、工作,老學徒三池俊太郎隻要還有一口氣,就必須工作。
今晚夜深之前,必須把第九章的圖版說明寫出來。
如果說明寫不出來,至少得把标題處理好。
對了,讓女招待把酒端過來先放着,等寫完後睡覺時,喝上幾杯。
拿四兩好酒來,酒壺要好好洗幹淨。
——以前一個小時就做完的工作,最近我要花上一天。
有時甚至需要兩三天。
衰老真是令人可怕! 五十年前,在這個房間裡,我曾經一心尋死。
年輕時,無欲無求。
如今,我渴望着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施瓦爾貝老師和東京的山岡教授都過世了,他們都死不瞑目吧。
他們都想多活一天,再多做點工作。
谷尾海月也是如此。
他曾經心懷大志,想要編寫一部梵文辭典,但終究未能如願。
本來,所謂宗教家,說到生死問題,或許跟常人有所不同。
——但是,海月絕非宗教家。
他是一個學者。
正因為他是學者中的學者,所以我才喜歡他!海月應該也是死不瞑目吧。
說是悟道,但所謂的悟道,歸根到底不過是怠惰者裝飾門面的念佛。
人隻要活着,就必須勤勤懇懇地工作。
除了工作,人生下來還有何種意義?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曬太陽。
人生下來,也不是為了貪圖幸福。
今天,我想看一看比良山。
非常想看比良山。
那時候,我趕走了春子,想讓自己的怒氣平息下來,便點了茶。
可是,盡管我在點茶,心裡的疙瘩卻依然還在。
我喝完一碗茶,把萩燒茶碗擱在膝蓋上時,不曾想,比良的山容倏地浮現在了我的心裡。
接着,當大森屋的掌櫃進了門,玄關處的門鈴響起時,我便下定了決心。
比良山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遠方召喚着我。
這半天來,我待在這裡,盡情地欣賞着比良山。
白天,色彩曾經那般濃郁的比良山脈,從方才開始,突然變得淡薄起來了。
相反地,它與天空之間的界線,反而愈見鮮明。
恐怕不到一個小時,這一切便将全部消融于暮色之中。
今天乘車經過京津國道時,蹴上的杜鵑開得很美。
同屬于杜鵑科植物,眼下石楠花或許已經開滿了比良山頂。
在那山頂的某處斜坡上,白色的花兒正在綻放。
大朵大朵的白色花兒一齊盛開,鋪滿了整個山坡。
啊!倘若能夠眠于那山巅上香氣四溢的石楠花叢下,我的心該是多麼的惬意。
我仰望着夜空,四肢舒展,啊,隻是想象就已經神清氣爽。
似乎隻有在那裡,我的心才能得到安慰,才能心旌搖曳。
時至今日,我本該試着攀登一次比良山。
可是,事到如今,已經不行了。
我已經不可能爬上那座高山的頂峰了。
對我而言,這比完成《日本人動脈系統》還要艱難。
雪天裡,穿着棉衣來這裡投宿的時候,啟介出事的時候,和敦子一起劃船的時候,我都望見了比良山。
我總是望着比良山,卻從未想過要登上比良山。
為什麼我從未有過這個念頭呢?也許是季節不對?不,不是的。
我覺得,或許是因為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具備攀登那座山的資格。
昔日,當我看到比良山上的石楠花的照片時,我就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夠登上比良山巅。
那一日或許就是今天。
可是,如今即使再怎麼想攀登,對我而言,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好了,回房間吧。
讓他們盡快把晚飯送來,我必須開始工作了。
聽不見孩子們的吵鬧,如此安靜從容的傍晚,已經多少年沒有見過了。
好像哪裡傳來了鈴聲。
是老人耳朵的錯覺麼?在耳鳴聲中,我确實聽到了鈴聲。
不對,還是聽錯了吧。
當年,在德國特裡伊貝魯菲的山中小屋裡(當時,我跟施特爾達博士一起去那裡撰寫論文,目的是針對他在西伯利亞發現的紅色骨骼展開讨論。
)我曾經一邊工作,一邊聽着挂在牛頭上的鈴铛發出的聲音。
那聲音真是美妙啊。
方才那個鈴聲,或許就是數十年前的那個鈴聲,出于某種原因,讓我想起了它,聽到了它。
快點讓我吃晚飯吧,我必須工作。
我必須投身到那片珊瑚林般紅色的血管圖譜的世界中去。
[1]日本山口縣萩市一帶燒制的陶器,柔和質樸,深受茶人的喜愛。
[2]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寺院在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
[3]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法事。
[4]位于琵琶湖畔的海門山滿月寺,以近江八景之一“堅田落雁”聞名。
“我沒那個時間給别人寫賀詞,還有一堆自己必須幹的工作。
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明天死了都不奇怪。
”我說道。
橫谷有些惶恐,就此作罷。
我剛把話筒放下,不知是哪家報社又打來了電話,還是請我就某個勳章獲得者說幾句話。
“我對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沒有興趣。
就算你特意上門也沒用。
” 說完這些,我便挂了電話。
照此看來,可能還會有電話繼續打來。
所以,我把話筒給摘了下來。
我又走到了院子裡。
我沉浸于一種莫名的憤懑、悲傷與孤獨之中,在院子裡來回踱步。
正在這時,敦子身着水兵服和勞動褲,從院子中央的灌木叢中鑽了出來。
她的臉上綻放着花兒一般天真無邪的笑容(我當時真是這麼想的)。
敦子把一些食品放在了檐廊上,說是家裡人讓她捎來的。
“伯伯,咱們一起去琵琶湖怎麼樣?”她說道。
“琵琶湖?”我對她突如其來的提議感到有些愕然。
“一起去吧!我想去那裡坐船。
” 雖說是戰争時期,但春日煦暖的陽光,讓這個少女格外開朗活潑。
我自己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那時候我居然對敦子的說法毫無異議。
“好吧,那就帶我去琵琶湖走走吧。
” 我說道。
今天我能做到的,便是聽從這個少女的指揮,跟着這個少女去她想去的地方,僅此而已。
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
在京津電車三條站的站台,讓過好幾趟電車,才終于來了一輛有空位子的。
我們上了車,前往大津。
自從啟介出事之後,我已經二十年沒有見過琵琶湖了。
我在大學任職期間以及後來的時間裡,因為宴會或者其他事情,有過幾次來大津的機會。
但是,自從啟介出事以後,我就不想再見到琵琶湖,總是避免到這邊來。
然而,當我在敦子的帶領下,來到琵琶湖,我的心就被琵琶湖的美深深打動了。
歲月真是可怕,啟介的自殺在我心中留下的創傷,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
湖面像是撒下了一片片小小的魚鱗似的,在正午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敦子說了想來這裡坐船,的确,湖面上小船和小艇四處可見,仿佛隻有此處沒有戰争的陰影。
我望着坐落在湖對面的比良山,突然想去堅田看看。
恰好來了一艘開往堅田的汽船,我便邀請敦子一起登上了汽船。
大概三十分鐘後,汽船到達堅田。
我們兩人在靈峰館稍事休息。
那天,靈峰館裡老闆的家人都不在,隻有一個态度冷漠的女招待。
走廊的玻璃窗破了也沒有修好,當時不管哪裡的旅館都這樣,整個宅邸一片荒涼。
走出靈峰館,在碼頭附近,敦子讓我登上小艇。
我生平第一次乘坐小艇。
敦子從船老闆那邊借來一個薄薄的坐墊,把它墊在我的腰下,然後拉過我的手,讓我攥住了船舷,說道:“手抓在這兒。
” 湖上一隻船也沒有。
小艇載着我們倆,靜悄悄地在湖面滑行。
敦子挺起胸膛,用力地握槳劃船,額上沁出了汗水。
“伯伯,開心麼?” 敦子問道。
船槳擊起的飛沫濺在我的臉上,且寄身于這極不安全的小舟之上,未必覺得舒适,但我還是回答:“啊,痛快!”不過,我嚴厲禁止敦子把船劃得離岸邊太遠。
從湖上望去,岸上四處櫻花綻放。
或許是因為沒有塵埃,眼前一片陽春四月的風光,不帶一絲腥味,透着一抹涼意。
比良山也非常美麗。
小艇附近,一條魚兒躍出水面。
“呀,魚兒!”敦子瞪大了眼睛,不斷用力地揮槳,把小艇往魚兒躍出的地方劃去。
我看着敦子的一舉一動,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在湖畔酒店的樓梯上一晃瞅見的那個十八歲女子。
我前後隻見過她一面,她跟啟介一起殉情了。
我總覺得敦子身上有她的影子。
或許是因為敦子看到魚兒躍出時流露出的少女誇張的驚訝表情,或許是因為她劃船時敏捷的動作,總而言之,一瞬間,敦子和那個女子的身影重疊交錯,混為一體,我感到了一種眩暈。
那個女子可能是跟敦子一樣的少女。
我發現,對于那個奪走啟介的女子,我如今沒有一點恨意,反而抱有一種近似于親情的感覺。
這種感覺,我對啟介都不曾有過。
當年吞沒了那個女子和啟介的湖水,現在正包圍着小艇。
我凝望着湖水,把手從船舷伸了出去,浸在了水中。
湖水比我想象的更加冰涼,它從老人幹癟的五指間緩緩流過。
敦子已經不在人世了。
戰後的斑疹傷寒輕易地奪走了她的生命。
美紗也過世了。
我曾經讨厭的京子的公公高津文四郎也離開了人世。
谷尾海月在停戰那年也死了。
好人壞人都沒了。
海月過世的時候,關于屍體解剖一事,信濃的谷尾家曾經即刻來詢問過。
由此看來,海月并沒有把他跟我在三十四五年前所做的約定視為戲言。
不過,當時因為時機不對,我束手無策,所以無法實現當初在萊登跟海月許下的諾言。
或許是天黑了的緣故,從湖面吹來的風,讓我覺得有些涼意。
尤其是脖頸和膝蓋,格外冰涼。
雖說現在是五月,卻讓人想要套上一件毛衣或者絲綿襖。
今天,耳鳴顯得格外厲害,仿佛風聲一般。
不過,實際上,風也的确刮得猛烈。
這會兒,因為我的失蹤,家裡應該人仰馬翻了吧。
讓他們好好想想吧。
說不定大學的橫谷和杉山都接到了急報,覺得這是恩師的重大事情,便都趕到家裡來,一臉奇怪的表情吧。
橫谷和杉山如今作為大學教授,都頗有名望。
但是,他們一點都沒有繼承我的學者性格。
關于我工作的價值,他們絲毫沒有從本質上理解。
一看到我,便恭維我“三池老先生,三池老先生”,但恭維人不是本事。
在我面前口口聲聲“老先生,老先生”,背地裡都叫我“老頭兒,老頭兒”吧?我總覺得是這麼回事。
我知道,戰争期間,那兩個人要不忙着搞大學疏散工作,要不負責動員學生,可以說完全脫離了研究事業。
我雖然沒有吭聲,但覺得他們作為學者已經走到了盡頭,心裡非常失望。
所謂學究絕非他們這樣的人。
租船處有個粗陋的棧橋,我曾經跟敦子一起在那裡登上小艇。
隻有那裡蕩漾着小小的漣漪。
仔細一看,湖面上也起了波浪。
出租用的小艇上,白色的旗幟随風飄揚。
那白旗現在還沒被收起來,看來應該是被遺忘了。
近來,我看到一些本該收好的東西沒被收好,便會非常在意。
沒收得整整齊齊,我就不會安心。
我本來不是這種脾氣的,是家裡人把我變成了這樣。
我從書房可以看見春子曬在外面的衣服,如果我不說上幾遍,她便不會收回去。
弘之把貼好郵票的信件擱在桌子上,一忘就是好幾天。
京子和定光也有責任。
不僅是家人,研究室的那些家夥也是如此。
拜托他們做一個關于淋巴腺的簡短報告,時間過去一年了,結果把中期報告送來給我的,是一個年紀最小的旁聽生。
啊!我什麼都不想了。
想來想去會讓人疲憊不堪。
除了《日本人動脈系統》之外,我什麼都不想了。
因為這無聊的事情,浪費了今天一整天的時間。
到了晚上,必須把這部分的工作補回來。
工作、工作,老學徒三池俊太郎隻要還有一口氣,就必須工作。
今晚夜深之前,必須把第九章的圖版說明寫出來。
如果說明寫不出來,至少得把标題處理好。
對了,讓女招待把酒端過來先放着,等寫完後睡覺時,喝上幾杯。
拿四兩好酒來,酒壺要好好洗幹淨。
——以前一個小時就做完的工作,最近我要花上一天。
有時甚至需要兩三天。
衰老真是令人可怕! 五十年前,在這個房間裡,我曾經一心尋死。
年輕時,無欲無求。
如今,我渴望着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施瓦爾貝老師和東京的山岡教授都過世了,他們都死不瞑目吧。
他們都想多活一天,再多做點工作。
谷尾海月也是如此。
他曾經心懷大志,想要編寫一部梵文辭典,但終究未能如願。
本來,所謂宗教家,說到生死問題,或許跟常人有所不同。
——但是,海月絕非宗教家。
他是一個學者。
正因為他是學者中的學者,所以我才喜歡他!海月應該也是死不瞑目吧。
說是悟道,但所謂的悟道,歸根到底不過是怠惰者裝飾門面的念佛。
人隻要活着,就必須勤勤懇懇地工作。
除了工作,人生下來還有何種意義?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曬太陽。
人生下來,也不是為了貪圖幸福。
今天,我想看一看比良山。
非常想看比良山。
那時候,我趕走了春子,想讓自己的怒氣平息下來,便點了茶。
可是,盡管我在點茶,心裡的疙瘩卻依然還在。
我喝完一碗茶,把萩燒茶碗擱在膝蓋上時,不曾想,比良的山容倏地浮現在了我的心裡。
接着,當大森屋的掌櫃進了門,玄關處的門鈴響起時,我便下定了決心。
比良山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遠方召喚着我。
這半天來,我待在這裡,盡情地欣賞着比良山。
白天,色彩曾經那般濃郁的比良山脈,從方才開始,突然變得淡薄起來了。
相反地,它與天空之間的界線,反而愈見鮮明。
恐怕不到一個小時,這一切便将全部消融于暮色之中。
今天乘車經過京津國道時,蹴上的杜鵑開得很美。
同屬于杜鵑科植物,眼下石楠花或許已經開滿了比良山頂。
在那山頂的某處斜坡上,白色的花兒正在綻放。
大朵大朵的白色花兒一齊盛開,鋪滿了整個山坡。
啊!倘若能夠眠于那山巅上香氣四溢的石楠花叢下,我的心該是多麼的惬意。
我仰望着夜空,四肢舒展,啊,隻是想象就已經神清氣爽。
似乎隻有在那裡,我的心才能得到安慰,才能心旌搖曳。
時至今日,我本該試着攀登一次比良山。
可是,事到如今,已經不行了。
我已經不可能爬上那座高山的頂峰了。
對我而言,這比完成《日本人動脈系統》還要艱難。
雪天裡,穿着棉衣來這裡投宿的時候,啟介出事的時候,和敦子一起劃船的時候,我都望見了比良山。
我總是望着比良山,卻從未想過要登上比良山。
為什麼我從未有過這個念頭呢?也許是季節不對?不,不是的。
我覺得,或許是因為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具備攀登那座山的資格。
昔日,當我看到比良山上的石楠花的照片時,我就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夠登上比良山巅。
那一日或許就是今天。
可是,如今即使再怎麼想攀登,對我而言,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好了,回房間吧。
讓他們盡快把晚飯送來,我必須開始工作了。
聽不見孩子們的吵鬧,如此安靜從容的傍晚,已經多少年沒有見過了。
好像哪裡傳來了鈴聲。
是老人耳朵的錯覺麼?在耳鳴聲中,我确實聽到了鈴聲。
不對,還是聽錯了吧。
當年,在德國特裡伊貝魯菲的山中小屋裡(當時,我跟施特爾達博士一起去那裡撰寫論文,目的是針對他在西伯利亞發現的紅色骨骼展開讨論。
)我曾經一邊工作,一邊聽着挂在牛頭上的鈴铛發出的聲音。
那聲音真是美妙啊。
方才那個鈴聲,或許就是數十年前的那個鈴聲,出于某種原因,讓我想起了它,聽到了它。
快點讓我吃晚飯吧,我必須工作。
我必須投身到那片珊瑚林般紅色的血管圖譜的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