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良山上的石楠花
關燈
小
中
大
糖果之類的,我可不答應。
” 我也說了一句。
弘之對此啧啧表示不滿。
雖說他是我的兒子,但他的舉動竟然如此輕薄,着實讓我難以忍受。
如果美紗還活着,應該不會讓我經受這些吧。
可是,美紗也是個生性軟弱的女人,到了晚年,開始看弘之、春子的臉色辦事,估計也指望不上。
不過,這次事關賣掉工作用紙得來的錢,她應該不至于對孩子們言聽計從。
到了今天早上,事情變得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我在書房裡正準備開始工作的時候,春子拿着一萬兩千元的鈔票進來,本來放在桌子上就行了,可她卻說了句: “父親,您漸漸喜歡上錢了!” 我不會喜歡錢的。
這七十八年的人生歲月裡,我在清貧中與研究同行。
除了學問,我沒有其他喜歡的東西。
我如果喜歡錢,那就去當個臨床教授,然後辭職開業,到今天應該也是個大富豪了。
我也就不必在微暗的實驗室裡擺弄屍體,仰仗着實業家們的資助,寫什麼賣不動的外文書了。
春子說的跟這截然相反。
就算是誤會,也得有個度。
我如今生活在一個與學問完全無緣的、低俗的公司職員家庭裡。
而且,這種時局下,依靠那微薄的薪水撫養,我覺得如果自己不在抽屜裡多少存一些私房錢,心裡就不踏實,無法安心工作。
我沒有将退休金交給他們當做生活費,他們似乎常常對此感到不滿。
可是,如果我把退休金當做生活費,又該拿什麼來支付給我打工的學生的工資呢?眼下,退休金是我唯一的研究費用。
做兒子的如果盯着自己父親的退休金,那也太不像話了! 我沒有回答春子,覺得自己哪怕說一句話,也會髒了嘴巴。
我在春子面前,用發顫的手一張一張地數着從她手裡接過的一萬兩千元,的确是一百二十張。
“好了,去吧!”我對她說道。
我在桌前坐了一會兒,給自己點上薄茶,不就點心,喝了一碗。
這個有些年月的萩燒[1]茶碗是我過七十大壽時,一個不具姓名的學生送給我的。
當時我不在家,他來到門口,悄悄地把茶碗放下就走了。
這個學生和這個茶碗,我都十分喜歡。
我把茶碗舉在胸前,輕輕地一斜,深綠色的小泡沫靜靜地沿着碗邊滑了下去。
我擡眼望向庭院,從大門開始一路向内延伸的灌木叢對面,一個身穿寒碜的西服的男人,正朝着玄關方向走去。
最近,我見過他兩三次了。
我也知道他是大森屋的掌櫃。
春子又賣和服腰帶或者衣服了吧。
衣服是她嫁到這個家裡時帶來的,賣掉也無所謂。
可是,他們的生活應該不至于困難到需要賣衣服。
如果真有那麼困難,把秀一的鋼琴課停掉好了。
十二歲的男孩,又沒有天賦,卻花那麼多的學費讓他學鋼琴,真是亂來!這給我帶來多少煩惱,他們知道嗎!音樂是隻有天才才拼命奮鬥的東西。
讓八歲的桂子學畫畫,也是同一回事。
這一切都是徒勞。
說什麼情操教育、情操教育,所謂的情操不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不跟孩子教導學問的高貴,算什麼情操教育。
在孫子們的教育方面,存在浪費。
在節約生活費方面,還有其他許多問題。
春子說她前幾天去四條擦皮鞋,花了二十元。
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結果,弘之非但沒有責備她,還說自己在京極街口花了三十元,那邊擦得更仔細。
好手好腳的夫妻倆自己不動手擦皮鞋,竟然花了五十元請人擦。
讓人說什麼好。
盡管這樣,她還一個勁兒地說生活困難,要賣衣服。
真是自相矛盾。
如果說丈夫是個酒鬼,喝得爛醉,生活難以為繼,還可以理解。
其實,我這一輩子就是那樣。
研究和酒,解剖室和酒館。
可是,我喝酒雖說也是浪費,意義上卻有些不同。
我不會請人擦皮鞋卻舍不得喝酒。
我哪怕給别人擦鞋,也要喝酒。
對我來說,酒是我的欲望,跟研究一樣,是欲罷不能的需求。
當大森屋的掌櫃打開玄關的門鈴聲響起時,我起身換上西裝,把波蘭政府頒發給我的小型紅十字一等榮譽勳章别在了西裝背心上。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枚勳章。
我把已經着手撰寫的第九章的一部分草稿和一本德語辭典裝進書包,然後将一萬兩千元鈔票塞進了口袋。
我覺得口袋可能不夠安全,便把鈔票重新塞進了内衣口袋。
我下了檐廊,穿過中庭,從後門走上街頭。
也許是心情激動的緣故,走起路來,膝關節咔咔作響。
我慢慢地走到了有軌電車途經的馬路上,恰巧有一輛出租車迎面駛來。
我叫住了它,問司機去堅田要多少錢。
原以為他會說個兩百元,沒想到這個十八九歲的年輕司機居然開口要兩千元。
我不禁氣得兩手直發抖。
可是,司機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打着方向盤要把車開走,所以我說:“行,開車!”司機就那麼坐着,從裡面打開了車門。
過去的司機,都是下車幫客人打開車門的。
汽車搖晃得厲害,讓我很不舒服。
我想這樣可不行,便叫司機開得慢一點。
我把手交叉放在胸前,收着肩膀,盡量縮小心髒的表面積,減輕心髒的負擔,然後閉上眼睛。
出租車離開京都市内,駛上京津國道。
從這裡開始便是混凝土公路,所以不再颠簸得那麼厲害了。
汽車從蹴上途經山科、大津,在濱大津拐彎後,開始沿着湖畔行駛。
美麗的比良群峰出現在前方。
“啊,比良山!”我在心裡呼喚道。
當我從家裡出來,叫住出租車的時候,幾乎是無意識地說出要去堅田。
看來,我倉促間的決定并沒有離譜。
我的确想看琵琶湖、比良山。
我想站在堅田靈峰館客房的檐廊上,一個人悠然自在地眺望着琵琶湖平靜的水面以及對岸的比良山。
我第一次見到比良山,是在我二十五歲的時候。
——對了,比那時更早幾年,我在一本當時發售的名為《攝影畫報》的雜志卷首畫頁上,見到過比良山。
那時,我還是第一高中的學生。
在本鄉的寄宿公寓裡,我無意中翻開了一本房東家女兒的雜志,卷首第一頁便是題為“比良山上的石楠花”的照片。
它是用當時流行的紫色彩印制作的。
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那張照片上,在比良山系的山頂,一叢叢美麗的高山植物石楠花,如同花田一般覆蓋在岩石裸露的險峻斜坡上。
遠處山腳下,可以望見一部分明鏡般的湖面。
看着那張照片,我莫名地心中一驚。
我也不知道為何會那樣,總之心裡感受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如同乙醚般具有揮發性的刺激。
于是,我再次仔細地看了看那張比良山上的石楠花的照片。
在同一頁的一角,有一塊用圓圈劃出的地方,裡面介紹了每天數次來往于湖畔各個部落間的小型蒸汽船。
那一刻,我心裡想道:“總有一天,我要搭上那艘蒸汽船,仰望着聳立于眼前的比良山的山脊線,朝照片上印着的山巅一角攀登而去。
”——不知為何,我覺得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那一天會到來,必定會到來!該說是我對此深信不疑麼?總之,是一種特别強烈的信念。
我想,要是那一天真的來了,當我登上比良山時,心裡或許會覺得非常寂寞。
該怎麼形容它呢,就像是一種難以平靜的、不論跟誰訴說也無法得到理解的心情——對了,有一個便利的詞語叫“孤獨”。
或許也可以稱它為絕望吧。
孤獨、絕望,是的,就是這種心情。
我原本讨厭這種時髦、青澀的字眼,但它們卻最能表達出我當時的心情。
在那孤獨而絕望的一天,我要登上開滿石楠花的比良山頂,獨眠于芳香潔白的花叢下。
這一天将會向我走來,必定會來!現在想來,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消極心情,但當時這種心情是極為自然地湧上心頭的。
說起來,這便是我認識比良山,并對這座山産生興趣的最初一刻。
數年之後,我有機會親眼看到了真正的比良山,而不再是照片。
那應該是我二十五歲時發生的事情了。
我從東京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我去岡山醫專擔任講師的那年年底,準确說來應該是明治二十九年。
那個時候,我被死神纏上了。
年輕時,誰都有過不把生命當回事的時期。
啟介那樣荒唐地死去,也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
他如果闖過了那一關,也會像樣地多活上幾十年的。
可是,那個優柔寡斷的家夥……不,纏上了啟介的死神,或許比纏上我的死神更加兇惡、難以對付。
即便如此,啟介也是個糊塗蟲。
但是,他也有令人憐憫的地方。
如果現在還活着……糊塗、愚蠢、不像話的家夥。
哎,一想到啟介,我便氣得不行。
纏上了二十五歲的我的死神,至少跟啟介的情況不一樣,是個更為純粹的家夥。
我為自己的生存意義而苦惱,所以想尋死。
日後成為我畢生事業的軟組織人類學,尚未成為我的心靈主題。
說起來,當時我的心裡到處都是縫隙。
雖然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心裡卻塞滿了宗教與哲學。
藤村操從華嚴瀑布跳下,比我立志自殺晚了幾年。
那個時候,凡是搞哲學和宗教的人,都曾經一度被死神纏上過。
萬物的真相,唯有一句:不可解。
人們認真地思考着這些問題,那是個不可思議的時代。
明治末年有一段時期,是日本的青年們沉浸于思考、探索生死問題的奇妙時代。
一到十二月,我便帶着一本《碧岩錄》,自岡山直奔京都,來到了嵯峨的天龍寺。
我以居士的身份待在G老和尚門下參禅修行。
那時候,我每天夜裡都要坐禅,深夜端坐在正殿的走廊上。
正殿背後,有一個結着薄冰的曹源池。
有時,我也坐在池畔的岩石上參禅。
待到臘八接心[2]結束時,我已經連站都站不穩了。
現在想來,當時應該沒有别的原因,主要是營養不良、過度疲勞、睡眠不足導緻了極度的神經衰弱。
臘八接心那天,一早等成道會[3]結束後,我便立刻離開了天龍寺,奔向大津。
成道會一結束,我就走了,所以大概是八點吧。
寺院裡,四處都是松樹墩子,上面薄薄地落着一層白雪。
那天早晨十分寒冷,耳朵和鼻尖都凍僵了。
即使在嵯峨,這麼冷的天氣也十分罕見。
我身着雲遊僧人的棉衣,赤腳穿着木屐,從嵯峨出發,經過北野進入京都,然後穿過山科前往大津。
當年,我一刻不停地大步行走在今天乘車經過的京津國道上。
我至今依然記得,當我從山科一家名叫“兼代”的鳗魚飯店鋪前走過時,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着,強烈的饑餓感向我襲來。
那個時候,我為什麼要前往大津呢?現在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
如果說是想起了幾年前在《攝影畫報》卷首畫頁上見過的比良山,向往之餘動身前往的話,不免有些事後附會的味道。
我很可能是去琵琶湖求一處葬身之地。
或者,也可能像個夢遊症患者一樣,暈暈乎乎地來到琵琶湖,望着湖面,突然起了尋死之念。
那天可真是冷呐!我進入大津之後,便取道向北而行,沿着湖畔一直往北走去。
死神與我一路同行。
我的右邊是一望無際的琵琶湖,冰冷的湖面不見一絲漣漪。
不時有野鴨三五成群地從岸邊枯萎的蘆葦叢中騰空而去。
前方可以望見叡山。
在更遙遠的前方,白雪皚皚的群巒疊嶂,醒目而美麗地屹立着。
一路上,我見慣了林木稀疏的嵯峨群山的平緩曲線,而眼前的峰巒則以一種别樣的險峻之美映入了我的眼簾。
我跟途中遇見的商人問了問,才知道它就是比良山。
我不時停下腳步,跟死神一起望着比良山。
遠遠地,比良山的山脊線充滿了神聖莊嚴之美。
初次見面的比良山,讓我看得入迷。
傍晚,我終于來到堅田的浮禦堂[4]。
一整天,時斷時續地飄舞着的白色雪花,從那時開始下大了。
稠密的雪花一刻不停地下着,開始吞噬整個天地。
我久久地站在浮禦
” 我也說了一句。
弘之對此啧啧表示不滿。
雖說他是我的兒子,但他的舉動竟然如此輕薄,着實讓我難以忍受。
如果美紗還活着,應該不會讓我經受這些吧。
可是,美紗也是個生性軟弱的女人,到了晚年,開始看弘之、春子的臉色辦事,估計也指望不上。
不過,這次事關賣掉工作用紙得來的錢,她應該不至于對孩子們言聽計從。
到了今天早上,事情變得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我在書房裡正準備開始工作的時候,春子拿着一萬兩千元的鈔票進來,本來放在桌子上就行了,可她卻說了句: “父親,您漸漸喜歡上錢了!” 我不會喜歡錢的。
這七十八年的人生歲月裡,我在清貧中與研究同行。
除了學問,我沒有其他喜歡的東西。
我如果喜歡錢,那就去當個臨床教授,然後辭職開業,到今天應該也是個大富豪了。
我也就不必在微暗的實驗室裡擺弄屍體,仰仗着實業家們的資助,寫什麼賣不動的外文書了。
春子說的跟這截然相反。
就算是誤會,也得有個度。
我如今生活在一個與學問完全無緣的、低俗的公司職員家庭裡。
而且,這種時局下,依靠那微薄的薪水撫養,我覺得如果自己不在抽屜裡多少存一些私房錢,心裡就不踏實,無法安心工作。
我沒有将退休金交給他們當做生活費,他們似乎常常對此感到不滿。
可是,如果我把退休金當做生活費,又該拿什麼來支付給我打工的學生的工資呢?眼下,退休金是我唯一的研究費用。
做兒子的如果盯着自己父親的退休金,那也太不像話了! 我沒有回答春子,覺得自己哪怕說一句話,也會髒了嘴巴。
我在春子面前,用發顫的手一張一張地數着從她手裡接過的一萬兩千元,的确是一百二十張。
“好了,去吧!”我對她說道。
我在桌前坐了一會兒,給自己點上薄茶,不就點心,喝了一碗。
這個有些年月的萩燒
當時我不在家,他來到門口,悄悄地把茶碗放下就走了。
這個學生和這個茶碗,我都十分喜歡。
我把茶碗舉在胸前,輕輕地一斜,深綠色的小泡沫靜靜地沿着碗邊滑了下去。
我擡眼望向庭院,從大門開始一路向内延伸的灌木叢對面,一個身穿寒碜的西服的男人,正朝着玄關方向走去。
最近,我見過他兩三次了。
我也知道他是大森屋的掌櫃。
春子又賣和服腰帶或者衣服了吧。
衣服是她嫁到這個家裡時帶來的,賣掉也無所謂。
可是,他們的生活應該不至于困難到需要賣衣服。
如果真有那麼困難,把秀一的鋼琴課停掉好了。
十二歲的男孩,又沒有天賦,卻花那麼多的學費讓他學鋼琴,真是亂來!這給我帶來多少煩惱,他們知道嗎!音樂是隻有天才才拼命奮鬥的東西。
讓八歲的桂子學畫畫,也是同一回事。
這一切都是徒勞。
說什麼情操教育、情操教育,所謂的情操不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不跟孩子教導學問的高貴,算什麼情操教育。
在孫子們的教育方面,存在浪費。
在節約生活費方面,還有其他許多問題。
春子說她前幾天去四條擦皮鞋,花了二十元。
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結果,弘之非但沒有責備她,還說自己在京極街口花了三十元,那邊擦得更仔細。
好手好腳的夫妻倆自己不動手擦皮鞋,竟然花了五十元請人擦。
讓人說什麼好。
盡管這樣,她還一個勁兒地說生活困難,要賣衣服。
真是自相矛盾。
如果說丈夫是個酒鬼,喝得爛醉,生活難以為繼,還可以理解。
其實,我這一輩子就是那樣。
研究和酒,解剖室和酒館。
可是,我喝酒雖說也是浪費,意義上卻有些不同。
我不會請人擦皮鞋卻舍不得喝酒。
我哪怕給别人擦鞋,也要喝酒。
對我來說,酒是我的欲望,跟研究一樣,是欲罷不能的需求。
當大森屋的掌櫃打開玄關的門鈴聲響起時,我起身換上西裝,把波蘭政府頒發給我的小型紅十字一等榮譽勳章别在了西裝背心上。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枚勳章。
我把已經着手撰寫的第九章的一部分草稿和一本德語辭典裝進書包,然後将一萬兩千元鈔票塞進了口袋。
我覺得口袋可能不夠安全,便把鈔票重新塞進了内衣口袋。
我下了檐廊,穿過中庭,從後門走上街頭。
也許是心情激動的緣故,走起路來,膝關節咔咔作響。
我慢慢地走到了有軌電車途經的馬路上,恰巧有一輛出租車迎面駛來。
我叫住了它,問司機去堅田要多少錢。
原以為他會說個兩百元,沒想到這個十八九歲的年輕司機居然開口要兩千元。
我不禁氣得兩手直發抖。
可是,司機一副瞧不起人的樣子,打着方向盤要把車開走,所以我說:“行,開車!”司機就那麼坐着,從裡面打開了車門。
過去的司機,都是下車幫客人打開車門的。
汽車搖晃得厲害,讓我很不舒服。
我想這樣可不行,便叫司機開得慢一點。
我把手交叉放在胸前,收着肩膀,盡量縮小心髒的表面積,減輕心髒的負擔,然後閉上眼睛。
出租車離開京都市内,駛上京津國道。
從這裡開始便是混凝土公路,所以不再颠簸得那麼厲害了。
汽車從蹴上途經山科、大津,在濱大津拐彎後,開始沿着湖畔行駛。
美麗的比良群峰出現在前方。
“啊,比良山!”我在心裡呼喚道。
當我從家裡出來,叫住出租車的時候,幾乎是無意識地說出要去堅田。
看來,我倉促間的決定并沒有離譜。
我的确想看琵琶湖、比良山。
我想站在堅田靈峰館客房的檐廊上,一個人悠然自在地眺望着琵琶湖平靜的水面以及對岸的比良山。
我第一次見到比良山,是在我二十五歲的時候。
——對了,比那時更早幾年,我在一本當時發售的名為《攝影畫報》的雜志卷首畫頁上,見到過比良山。
那時,我還是第一高中的學生。
在本鄉的寄宿公寓裡,我無意中翻開了一本房東家女兒的雜志,卷首第一頁便是題為“比良山上的石楠花”的照片。
它是用當時流行的紫色彩印制作的。
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那張照片上,在比良山系的山頂,一叢叢美麗的高山植物石楠花,如同花田一般覆蓋在岩石裸露的險峻斜坡上。
遠處山腳下,可以望見一部分明鏡般的湖面。
看着那張照片,我莫名地心中一驚。
我也不知道為何會那樣,總之心裡感受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如同乙醚般具有揮發性的刺激。
于是,我再次仔細地看了看那張比良山上的石楠花的照片。
在同一頁的一角,有一塊用圓圈劃出的地方,裡面介紹了每天數次來往于湖畔各個部落間的小型蒸汽船。
那一刻,我心裡想道:“總有一天,我要搭上那艘蒸汽船,仰望着聳立于眼前的比良山的山脊線,朝照片上印着的山巅一角攀登而去。
”——不知為何,我覺得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那一天會到來,必定會到來!該說是我對此深信不疑麼?總之,是一種特别強烈的信念。
我想,要是那一天真的來了,當我登上比良山時,心裡或許會覺得非常寂寞。
該怎麼形容它呢,就像是一種難以平靜的、不論跟誰訴說也無法得到理解的心情——對了,有一個便利的詞語叫“孤獨”。
或許也可以稱它為絕望吧。
孤獨、絕望,是的,就是這種心情。
我原本讨厭這種時髦、青澀的字眼,但它們卻最能表達出我當時的心情。
在那孤獨而絕望的一天,我要登上開滿石楠花的比良山頂,獨眠于芳香潔白的花叢下。
這一天将會向我走來,必定會來!現在想來,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消極心情,但當時這種心情是極為自然地湧上心頭的。
說起來,這便是我認識比良山,并對這座山産生興趣的最初一刻。
數年之後,我有機會親眼看到了真正的比良山,而不再是照片。
那應該是我二十五歲時發生的事情了。
我從東京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我去岡山醫專擔任講師的那年年底,準确說來應該是明治二十九年。
那個時候,我被死神纏上了。
年輕時,誰都有過不把生命當回事的時期。
啟介那樣荒唐地死去,也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
他如果闖過了那一關,也會像樣地多活上幾十年的。
可是,那個優柔寡斷的家夥……不,纏上了啟介的死神,或許比纏上我的死神更加兇惡、難以對付。
即便如此,啟介也是個糊塗蟲。
但是,他也有令人憐憫的地方。
如果現在還活着……糊塗、愚蠢、不像話的家夥。
哎,一想到啟介,我便氣得不行。
纏上了二十五歲的我的死神,至少跟啟介的情況不一樣,是個更為純粹的家夥。
我為自己的生存意義而苦惱,所以想尋死。
日後成為我畢生事業的軟組織人類學,尚未成為我的心靈主題。
說起來,當時我的心裡到處都是縫隙。
雖然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心裡卻塞滿了宗教與哲學。
藤村操從華嚴瀑布跳下,比我立志自殺晚了幾年。
那個時候,凡是搞哲學和宗教的人,都曾經一度被死神纏上過。
萬物的真相,唯有一句:不可解。
人們認真地思考着這些問題,那是個不可思議的時代。
明治末年有一段時期,是日本的青年們沉浸于思考、探索生死問題的奇妙時代。
一到十二月,我便帶着一本《碧岩錄》,自岡山直奔京都,來到了嵯峨的天龍寺。
我以居士的身份待在G老和尚門下參禅修行。
那時候,我每天夜裡都要坐禅,深夜端坐在正殿的走廊上。
正殿背後,有一個結着薄冰的曹源池。
有時,我也坐在池畔的岩石上參禅。
待到臘八接心
現在想來,當時應該沒有别的原因,主要是營養不良、過度疲勞、睡眠不足導緻了極度的神經衰弱。
臘八接心那天,一早等成道會
成道會一結束,我就走了,所以大概是八點吧。
寺院裡,四處都是松樹墩子,上面薄薄地落着一層白雪。
那天早晨十分寒冷,耳朵和鼻尖都凍僵了。
即使在嵯峨,這麼冷的天氣也十分罕見。
我身着雲遊僧人的棉衣,赤腳穿着木屐,從嵯峨出發,經過北野進入京都,然後穿過山科前往大津。
當年,我一刻不停地大步行走在今天乘車經過的京津國道上。
我至今依然記得,當我從山科一家名叫“兼代”的鳗魚飯店鋪前走過時,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着,強烈的饑餓感向我襲來。
那個時候,我為什麼要前往大津呢?現在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
如果說是想起了幾年前在《攝影畫報》卷首畫頁上見過的比良山,向往之餘動身前往的話,不免有些事後附會的味道。
我很可能是去琵琶湖求一處葬身之地。
或者,也可能像個夢遊症患者一樣,暈暈乎乎地來到琵琶湖,望着湖面,突然起了尋死之念。
那天可真是冷呐!我進入大津之後,便取道向北而行,沿着湖畔一直往北走去。
死神與我一路同行。
我的右邊是一望無際的琵琶湖,冰冷的湖面不見一絲漣漪。
不時有野鴨三五成群地從岸邊枯萎的蘆葦叢中騰空而去。
前方可以望見叡山。
在更遙遠的前方,白雪皚皚的群巒疊嶂,醒目而美麗地屹立着。
一路上,我見慣了林木稀疏的嵯峨群山的平緩曲線,而眼前的峰巒則以一種别樣的險峻之美映入了我的眼簾。
我跟途中遇見的商人問了問,才知道它就是比良山。
我不時停下腳步,跟死神一起望着比良山。
遠遠地,比良山的山脊線充滿了神聖莊嚴之美。
初次見面的比良山,讓我看得入迷。
傍晚,我終于來到堅田的浮禦堂
一整天,時斷時續地飄舞着的白色雪花,從那時開始下大了。
稠密的雪花一刻不停地下着,開始吞噬整個天地。
我久久地站在浮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