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良山上的石楠花
關燈
小
中
大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要五年了。
時隔五年,我再次來到了堅田旅館。
上一次來此地,是戰争結束前一年的春天。
當時戰局已經開始緊張,自那以後,五年的時光過去了。
仿佛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又好像昨天剛剛才發生過。
總之,最近,我覺得自己似乎對時間概念比較模糊。
我年輕時可不是這樣。
在上個月的解剖學雜志上,有個家夥把我寫成了“矍铄八十翁”。
我還沒到八十歲,還差兩年時間。
不過,不管怎樣,在别人眼裡,我已經是個老翁了。
“老翁”這個詞,有幾分安逸的味道,我不喜歡。
我喜歡老學徒這個詞,老學徒三池俊太郎。
旅館的老闆曾經說過,宜于觀賞琵琶湖的勝地,有三井寺、粟津、石山,還有其他一些合适的地方,不下十所。
但是,要說欣賞比良山,盡管湖畔遼闊,卻沒有比堅田旅館更合适的場所了。
尤其是靈峰館西北角的客房,無一處可以與其媲美,老闆對此十分自豪。
他還說明過,從這裡遙望比良山,山容顯得最為神聖莊嚴,故而取名為靈峰館。
從這個客房遠遠望去,比良山真是美麗。
隔着琵琶湖,從彥根城望見的比良連峰蜿蜒向東西綿亘的壯麗景象。
而這裡雖然不見那般景緻,卻可以欣賞到比良山悠然地将數條輪廓分明的山澗攬在懷中,山腳延綿,伫立于琵琶湖西岸。
一部分山頂不時被雲朵遮住,那身姿有一種普通山峰所見不到的氣質與風度,的确十分美麗。
話說,那個老闆過世之後,至今過去了多少年呢。
二十年?不,應該更久。
我因為啟介的事情,第二次到訪此地時,那個老闆已經得了中風,口齒不清了。
我記得,自那以後不久,大概兩三個月的樣子,我收到了他過世的訃告。
當時,在我看來,那老闆一副老态龍鐘的樣子,但他其實勉強剛到七十歲左右。
仔細一算,我如今已經比他多活将近十年了。
這家旅館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我初次來到這裡,是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
從我第一次坐在這間客房時開始,不經意間,五十多年的歲月悄然流逝。
五十年不變的旅館,也真是少見。
長得跟過世的老闆一模一樣的少老闆,坐在玄關邊上微暗的賬房裡,跟他父親一樣的表情,一樣的姿勢。
這間屋子裡,壁龛上挂着的山水畫以及擱着的布袋和尚擺件,可能也都是當年的東西。
與此相比,我家可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不一樣了。
從家具、人,到人的想法,就沒有一個保持原樣的。
而且,年年月月都在變。
也許應該說是時時刻刻在變。
如此發生變化的家庭,也實屬少見。
搬一張藤椅擺在檐廊上,一個小時後,椅子的朝向已經變了,真是讓人受不了。
啊,這一刻是多麼自在啊!我已經多少年沒有享受過如此安然甯靜的時光了。
這就是學者的時光。
一個人坐在藤椅上,眺望着琵琶湖,眺望着比良山,沒有人在一旁直勾勾地盯着,感受不到任何不懷好意的目光,聽不見任何沒輕沒重、惹人心煩的說話聲。
要是想喝熱茶了,拍拍手把女傭叫來即可。
不吭聲的話,直到傍晚,也不會有人前來打擾。
既沒有收音機的聲音,也沒有留聲機、鋼琴的聲音。
聽不到春子高亢刺耳的叫嚷、旁若無人的孫子們的喧嘩,也聽不到近年來目中無人的弘之的聲音。
不過,家裡現在一定鬧翻天了吧。
我突然從家裡不見了,他們一定是亂成一鍋粥了。
最近,為了以防萬一,我絕不獨自外出。
而今天出門之後,居然五個多小時了,還不見回家,估計就連春子也慌了手腳。
“老爺子不見了!”“老爺子不見了!”——這會兒她可能正像平日裡那樣高聲叫嚷着,上鄰居和熟人家裡四處找我。
弘之應該是接到了電話,連忙從公司趕回了家裡。
我知道那小子,他既不想通知親戚,也不想報警。
話雖如此,他不管往哪裡打電話,也都打聽不到我的下落。
他現在應該是一副難看的臉色,慢慢吞吞地在房間裡踱來踱去。
他就愛瞎操心,或許已經把我失蹤的事情,告訴給弟弟妹妹了。
定光或許已經從大學研究室回到了家裡,一臉因為這種事情被叫回家而極為不悅的神色,待在我的書房裡,坐在我的椅子上,愁眉苦臉地喝着茶。
京子也從北野趕回來了吧。
倘若不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定光和京子都不會回家的。
不知道究竟是忙成了什麼樣子,偶爾帶些點心上門看望一下孤零零的父親,也不會遭報應的。
我要是不吭聲,他們就把父親抛在一邊一年半載,一個兩個都是不孝子孫。
明天之前,就由他們去擔心吧!明天中午,我再出其不意地回家。
七十八歲的我也是有自由的,有出門走走的自由。
如今正流行自由之說。
即便一聲不吭地離開家門,也無可厚非。
我年輕時曾經喝得爛醉如泥四處留宿,從未事先跟美紗打過招呼。
不聲不響地待在外頭三四天,從來也沒有像弘之那樣,打電話跟老婆彙報。
弘之就是個妻管嚴,溺愛孩子,嬌縱老婆,是個沒出息的家夥。
不過,明天我回家之後,恐怕免不了一番折騰。
春子估計會故意在定光和京子面前叫嚷:“就是這樣,我照看爺爺,真是精疲力盡!”以她的性格,也許會誇張地趴在榻榻米上哭給人看。
弘之、定光和京子,擔驚受怕一整夜,肯定要把心裡的憤恨都發洩出啦。
我準備一句話都不說,把那些人的臉一張一張地看過去,然後走進書齋。
要是弘之追了過來,冠冕堂皇地跟我說什麼“今後,您不能再做這種為難人的事兒了!您以為您幾歲了,想想自己的年紀吧!您做出這樣的事情,孩子們可受不了。
多不光彩啊!爸爸,您真是太乖僻了!”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好了,我不想搭理。
我不說話,凝望着挂在牆壁上的施瓦爾貝先生的照片,他的眼睛安詳靜谧、意味深長。
等心裡平靜下來之後,我便立刻翻開筆記本,撰寫《日本人動脈系統》的第九章。
我提筆寫道: ImJahre1899binichinderAnatomieundAnthropologiemiteinerneuenAnschauunghervorgetreten,indemichbehauptete:…… 1899年,我在解剖學和人類學方面,發表了新的見解,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我主張…… 那些家夥根本不懂我開始動手撰寫的是什麼。
大概誰也不明白,這開頭的一行字,閃爍着三池俊太郎作為一個學者的永恒的生命與自豪。
首先,弘之就根本讀不懂吧。
按理說,他在學校學過幾年德文的,忘得那樣徹底,也真是少見。
定光的專業是德文,而且還在翻譯歌德的作品,讀應該還是讀得懂的。
不過,那家夥也許隻讀得懂歌德。
他從小就那樣。
他翻譯的歌德估計也不靠譜。
對于歌德這個文豪,我無從了解。
不過,定光筆下的歌德恐怕也是跟他一個德行,難以取悅。
但詩人歌德至少應該不是那種跟父母兄弟都難以相處的任性分子。
一心隻記得歌德、歌德,連重要的父親在做些什麼都一無所知,這種兒子真是讓人頭疼。
日本人動脈系統解剖學的研究意義究竟何在,軟組織人類學樸實卻重要的工作具有何種學術價值,他對這些都無法理解吧。
至于弘之,不,不僅僅是弘之,甚至連春子、京子、京子的丈夫高津等人,他們都會認為,我的這一行字還不如一百塊錢寶貴。
盡管如此,他們卻又利用我學士院委員、某某獎獲得者、Q大學醫學系主任等過往的社會聲望,極為淺薄地在他人面前擡出我的名号。
這也無關緊要,但既然如此以身為我的子女為榮,就應該更加理解我、珍惜我,不是嗎? 大學那邊的橫谷、杉山等人,可能也從弘之那裡聽說了我失蹤的消息。
大家可能都擔心我離家出走,要死在外邊。
或者是因為對時局憤慨不滿,或者是研究工作難以如意,所以有了自殺的念頭。
不過,假如啟介還活着,或許隻有他能明白我的心情。
他那雙溫柔可親、清澈美麗的眼睛,應該能夠捕捉到我的心緒。
他是長子,出生在我的貧苦歲月,從小在大雜院裡養大。
所以,他具有弘之、定光所缺少的眼力見兒。
即使在父母看來,他也确實比較敏感細膩。
可是,我卻最不喜歡啟介。
他不像别的孩子那般親近我,從未在我的膝上坐過。
這或許是因為,在他懂事的時候,我去德國留學了,彼此一直沒在一起生活。
然而,我總覺得,假如啟介還活着,他應該會摸清我的心思,一邊冷冷地看着一切,一邊默不作聲地妥善處理,讓我稱心滿意。
但是,我不會去死。
我才沒有那種無聊的念頭。
《日本人動脈系統》的工作尚未完成,我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做不完。
我要是死了,誰也接手不了這個勞多功少的工作。
它就等着我一個人。
我的生命是無價之寶,隻有我知道它的價值。
是的,這個世上或許隻有我一個人知道。
1909年,在柏林召開的人類學會上,克拉奇教授曾經說過:“對于三池作為一名學者的價值,我的評價恐怕要高于他本人。
還請多多保重。
”這是我得到的最為清冽的贊辭。
可是,克拉奇教授早已不在人世了。
佐倉和井口也都死了。
我的工作價值,似乎隻有他們兩人懂得。
他們倆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成就斐然。
然而,他們倆的名字也從學界消失已久了。
要說他們倆的工作,或許也隻有我能真正合理地給予評價。
這些暫且不提,我為什麼突然要來堅田旅館呢?仔細一想,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我突然迫不及待地想坐在靈峰館西北角的客房裡,眺望琵琶湖的湖面,按捺不住地想遠瞻湖對岸的比良山。
這背後的直接原因,關系到那筆一萬兩千元的小錢,但實際上絕不是錢的問題。
不是那麼回事。
我在大學的地下室裡保存了一些紙張,準備将來出書時使用。
我賣掉了其中的一部分,得到的錢款大概有一萬兩千元。
昨天,我跟弘之索要那筆錢,他奇怪地闆起了面孔。
他大概認為,他在照料我的生活,眼下生活又困難,所以把我賣紙得來的錢據為己有,充當一部分的生活費,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我不那麼認為。
那些紙張本應用來印刷我的畢生著述《日本人動脈系統》第三冊。
戰時歲月中,我四方籌措資金,好不容易才将它們弄到手。
我擔心會遭遇戰禍,便托人把紙保管在大學的地下室裡,直至今日。
對我而言,它們是任何東西都難以取代的寶貝,跟那些用來印刷無聊的小說、辭典的紙截然不同,将用來印刷軟組織人類學的創始人三池俊太郎五十年的心血。
倘若生逢其時,應該是會被送到全世界的大學、圖書館收藏的。
它們跟那些普通的紙張不一樣。
我的生命将化身為數百萬個德語單詞,栖身于其上。
我把賣紙得來的錢放進抽屜裡,不管怎樣,情緒先穩定下來,準備開始工作。
雖然我一直在貧困中生活,但我在心氣兒上,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窮人。
即使跟人借了錢,可我想買的就買,想吃的就吃,每天開懷暢飲。
如果徹底成了個窮人樣,那還能做學問麼!沒做過學問的人是不會明白的。
我不小心把賣紙的事情說漏嘴了。
于是,弘之和春子都開始指望上了這筆錢。
我要是不松口,就算他們想動用,不也是白費勁麼? “這是我的錢,一分也不許動。
”我說。
這不是挖苦也不是吝啬。
我是真的那麼想的。
“父親,您這樣有些任性吧!” 弘之這麼說,我不痛快。
“生活太困難了,父親,能不能将那筆錢勻一些出來呢?實在抱歉,如果您能同意的話,那可就幫了我們大忙了。
”如果他能這樣謙遜地跟我說,我就會當場改變主意,給不了一半,給五分之一是沒有問題的。
這時,春子也從餐廳探出了頭來,陰陽怪氣地說道: “你呀!父親說的沒錯,那是他的錢,還是一分不剩地交給他吧!” “對,是我的錢。
随随便便被拿去給孫子買
時隔五年,我再次來到了堅田旅館。
上一次來此地,是戰争結束前一年的春天。
當時戰局已經開始緊張,自那以後,五年的時光過去了。
仿佛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又好像昨天剛剛才發生過。
總之,最近,我覺得自己似乎對時間概念比較模糊。
我年輕時可不是這樣。
在上個月的解剖學雜志上,有個家夥把我寫成了“矍铄八十翁”。
我還沒到八十歲,還差兩年時間。
不過,不管怎樣,在别人眼裡,我已經是個老翁了。
“老翁”這個詞,有幾分安逸的味道,我不喜歡。
我喜歡老學徒這個詞,老學徒三池俊太郎。
旅館的老闆曾經說過,宜于觀賞琵琶湖的勝地,有三井寺、粟津、石山,還有其他一些合适的地方,不下十所。
但是,要說欣賞比良山,盡管湖畔遼闊,卻沒有比堅田旅館更合适的場所了。
尤其是靈峰館西北角的客房,無一處可以與其媲美,老闆對此十分自豪。
他還說明過,從這裡遙望比良山,山容顯得最為神聖莊嚴,故而取名為靈峰館。
從這個客房遠遠望去,比良山真是美麗。
隔着琵琶湖,從彥根城望見的比良連峰蜿蜒向東西綿亘的壯麗景象。
而這裡雖然不見那般景緻,卻可以欣賞到比良山悠然地将數條輪廓分明的山澗攬在懷中,山腳延綿,伫立于琵琶湖西岸。
一部分山頂不時被雲朵遮住,那身姿有一種普通山峰所見不到的氣質與風度,的确十分美麗。
話說,那個老闆過世之後,至今過去了多少年呢。
二十年?不,應該更久。
我因為啟介的事情,第二次到訪此地時,那個老闆已經得了中風,口齒不清了。
我記得,自那以後不久,大概兩三個月的樣子,我收到了他過世的訃告。
當時,在我看來,那老闆一副老态龍鐘的樣子,但他其實勉強剛到七十歲左右。
仔細一算,我如今已經比他多活将近十年了。
這家旅館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我初次來到這裡,是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
從我第一次坐在這間客房時開始,不經意間,五十多年的歲月悄然流逝。
五十年不變的旅館,也真是少見。
長得跟過世的老闆一模一樣的少老闆,坐在玄關邊上微暗的賬房裡,跟他父親一樣的表情,一樣的姿勢。
這間屋子裡,壁龛上挂着的山水畫以及擱着的布袋和尚擺件,可能也都是當年的東西。
與此相比,我家可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不一樣了。
從家具、人,到人的想法,就沒有一個保持原樣的。
而且,年年月月都在變。
也許應該說是時時刻刻在變。
如此發生變化的家庭,也實屬少見。
搬一張藤椅擺在檐廊上,一個小時後,椅子的朝向已經變了,真是讓人受不了。
啊,這一刻是多麼自在啊!我已經多少年沒有享受過如此安然甯靜的時光了。
這就是學者的時光。
一個人坐在藤椅上,眺望着琵琶湖,眺望着比良山,沒有人在一旁直勾勾地盯着,感受不到任何不懷好意的目光,聽不見任何沒輕沒重、惹人心煩的說話聲。
要是想喝熱茶了,拍拍手把女傭叫來即可。
不吭聲的話,直到傍晚,也不會有人前來打擾。
既沒有收音機的聲音,也沒有留聲機、鋼琴的聲音。
聽不到春子高亢刺耳的叫嚷、旁若無人的孫子們的喧嘩,也聽不到近年來目中無人的弘之的聲音。
不過,家裡現在一定鬧翻天了吧。
我突然從家裡不見了,他們一定是亂成一鍋粥了。
最近,為了以防萬一,我絕不獨自外出。
而今天出門之後,居然五個多小時了,還不見回家,估計就連春子也慌了手腳。
“老爺子不見了!”“老爺子不見了!”——這會兒她可能正像平日裡那樣高聲叫嚷着,上鄰居和熟人家裡四處找我。
弘之應該是接到了電話,連忙從公司趕回了家裡。
我知道那小子,他既不想通知親戚,也不想報警。
話雖如此,他不管往哪裡打電話,也都打聽不到我的下落。
他現在應該是一副難看的臉色,慢慢吞吞地在房間裡踱來踱去。
他就愛瞎操心,或許已經把我失蹤的事情,告訴給弟弟妹妹了。
定光或許已經從大學研究室回到了家裡,一臉因為這種事情被叫回家而極為不悅的神色,待在我的書房裡,坐在我的椅子上,愁眉苦臉地喝着茶。
京子也從北野趕回來了吧。
倘若不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定光和京子都不會回家的。
不知道究竟是忙成了什麼樣子,偶爾帶些點心上門看望一下孤零零的父親,也不會遭報應的。
我要是不吭聲,他們就把父親抛在一邊一年半載,一個兩個都是不孝子孫。
明天之前,就由他們去擔心吧!明天中午,我再出其不意地回家。
七十八歲的我也是有自由的,有出門走走的自由。
如今正流行自由之說。
即便一聲不吭地離開家門,也無可厚非。
我年輕時曾經喝得爛醉如泥四處留宿,從未事先跟美紗打過招呼。
不聲不響地待在外頭三四天,從來也沒有像弘之那樣,打電話跟老婆彙報。
弘之就是個妻管嚴,溺愛孩子,嬌縱老婆,是個沒出息的家夥。
不過,明天我回家之後,恐怕免不了一番折騰。
春子估計會故意在定光和京子面前叫嚷:“就是這樣,我照看爺爺,真是精疲力盡!”以她的性格,也許會誇張地趴在榻榻米上哭給人看。
弘之、定光和京子,擔驚受怕一整夜,肯定要把心裡的憤恨都發洩出啦。
我準備一句話都不說,把那些人的臉一張一張地看過去,然後走進書齋。
要是弘之追了過來,冠冕堂皇地跟我說什麼“今後,您不能再做這種為難人的事兒了!您以為您幾歲了,想想自己的年紀吧!您做出這樣的事情,孩子們可受不了。
多不光彩啊!爸爸,您真是太乖僻了!”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好了,我不想搭理。
我不說話,凝望着挂在牆壁上的施瓦爾貝先生的照片,他的眼睛安詳靜谧、意味深長。
等心裡平靜下來之後,我便立刻翻開筆記本,撰寫《日本人動脈系統》的第九章。
我提筆寫道: ImJahre1899binichinderAnatomieundAnthropologiemiteinerneuenAnschauunghervorgetreten,indemichbehauptete:…… 1899年,我在解剖學和人類學方面,發表了新的見解,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我主張…… 那些家夥根本不懂我開始動手撰寫的是什麼。
大概誰也不明白,這開頭的一行字,閃爍着三池俊太郎作為一個學者的永恒的生命與自豪。
首先,弘之就根本讀不懂吧。
按理說,他在學校學過幾年德文的,忘得那樣徹底,也真是少見。
定光的專業是德文,而且還在翻譯歌德的作品,讀應該還是讀得懂的。
不過,那家夥也許隻讀得懂歌德。
他從小就那樣。
他翻譯的歌德估計也不靠譜。
對于歌德這個文豪,我無從了解。
不過,定光筆下的歌德恐怕也是跟他一個德行,難以取悅。
但詩人歌德至少應該不是那種跟父母兄弟都難以相處的任性分子。
一心隻記得歌德、歌德,連重要的父親在做些什麼都一無所知,這種兒子真是讓人頭疼。
日本人動脈系統解剖學的研究意義究竟何在,軟組織人類學樸實卻重要的工作具有何種學術價值,他對這些都無法理解吧。
至于弘之,不,不僅僅是弘之,甚至連春子、京子、京子的丈夫高津等人,他們都會認為,我的這一行字還不如一百塊錢寶貴。
盡管如此,他們卻又利用我學士院委員、某某獎獲得者、Q大學醫學系主任等過往的社會聲望,極為淺薄地在他人面前擡出我的名号。
這也無關緊要,但既然如此以身為我的子女為榮,就應該更加理解我、珍惜我,不是嗎? 大學那邊的橫谷、杉山等人,可能也從弘之那裡聽說了我失蹤的消息。
大家可能都擔心我離家出走,要死在外邊。
或者是因為對時局憤慨不滿,或者是研究工作難以如意,所以有了自殺的念頭。
不過,假如啟介還活着,或許隻有他能明白我的心情。
他那雙溫柔可親、清澈美麗的眼睛,應該能夠捕捉到我的心緒。
他是長子,出生在我的貧苦歲月,從小在大雜院裡養大。
所以,他具有弘之、定光所缺少的眼力見兒。
即使在父母看來,他也确實比較敏感細膩。
可是,我卻最不喜歡啟介。
他不像别的孩子那般親近我,從未在我的膝上坐過。
這或許是因為,在他懂事的時候,我去德國留學了,彼此一直沒在一起生活。
然而,我總覺得,假如啟介還活着,他應該會摸清我的心思,一邊冷冷地看着一切,一邊默不作聲地妥善處理,讓我稱心滿意。
但是,我不會去死。
我才沒有那種無聊的念頭。
《日本人動脈系統》的工作尚未完成,我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做不完。
我要是死了,誰也接手不了這個勞多功少的工作。
它就等着我一個人。
我的生命是無價之寶,隻有我知道它的價值。
是的,這個世上或許隻有我一個人知道。
1909年,在柏林召開的人類學會上,克拉奇教授曾經說過:“對于三池作為一名學者的價值,我的評價恐怕要高于他本人。
還請多多保重。
”這是我得到的最為清冽的贊辭。
可是,克拉奇教授早已不在人世了。
佐倉和井口也都死了。
我的工作價值,似乎隻有他們兩人懂得。
他們倆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成就斐然。
然而,他們倆的名字也從學界消失已久了。
要說他們倆的工作,或許也隻有我能真正合理地給予評價。
這些暫且不提,我為什麼突然要來堅田旅館呢?仔細一想,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我突然迫不及待地想坐在靈峰館西北角的客房裡,眺望琵琶湖的湖面,按捺不住地想遠瞻湖對岸的比良山。
這背後的直接原因,關系到那筆一萬兩千元的小錢,但實際上絕不是錢的問題。
不是那麼回事。
我在大學的地下室裡保存了一些紙張,準備将來出書時使用。
我賣掉了其中的一部分,得到的錢款大概有一萬兩千元。
昨天,我跟弘之索要那筆錢,他奇怪地闆起了面孔。
他大概認為,他在照料我的生活,眼下生活又困難,所以把我賣紙得來的錢據為己有,充當一部分的生活費,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我不那麼認為。
那些紙張本應用來印刷我的畢生著述《日本人動脈系統》第三冊。
戰時歲月中,我四方籌措資金,好不容易才将它們弄到手。
我擔心會遭遇戰禍,便托人把紙保管在大學的地下室裡,直至今日。
對我而言,它們是任何東西都難以取代的寶貝,跟那些用來印刷無聊的小說、辭典的紙截然不同,将用來印刷軟組織人類學的創始人三池俊太郎五十年的心血。
倘若生逢其時,應該是會被送到全世界的大學、圖書館收藏的。
它們跟那些普通的紙張不一樣。
我的生命将化身為數百萬個德語單詞,栖身于其上。
我把賣紙得來的錢放進抽屜裡,不管怎樣,情緒先穩定下來,準備開始工作。
雖然我一直在貧困中生活,但我在心氣兒上,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窮人。
即使跟人借了錢,可我想買的就買,想吃的就吃,每天開懷暢飲。
如果徹底成了個窮人樣,那還能做學問麼!沒做過學問的人是不會明白的。
我不小心把賣紙的事情說漏嘴了。
于是,弘之和春子都開始指望上了這筆錢。
我要是不松口,就算他們想動用,不也是白費勁麼? “這是我的錢,一分也不許動。
”我說。
這不是挖苦也不是吝啬。
我是真的那麼想的。
“父親,您這樣有些任性吧!” 弘之這麼說,我不痛快。
“生活太困難了,父親,能不能将那筆錢勻一些出來呢?實在抱歉,如果您能同意的話,那可就幫了我們大忙了。
”如果他能這樣謙遜地跟我說,我就會當場改變主意,給不了一半,給五分之一是沒有問題的。
這時,春子也從餐廳探出了頭來,陰陽怪氣地說道: “你呀!父親說的沒錯,那是他的錢,還是一分不剩地交給他吧!” “對,是我的錢。
随随便便被拿去給孫子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