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與音

關燈
博爾赫斯在但丁的詩句裡聽到了聲音,他舉例《地獄篇》第五唱中的最後一句——“倒下了,就像死去的軀體倒下。

    ”博爾赫斯說:“為什麼令人難忘?就因為它有‘倒下’的回響。

    ”他感到但丁寫出了自己的想象。

    出于類似的原因,博爾赫斯認為自己發現了但丁的力度和但丁的精美,關于精美他補充道:“我們總是隻關注佛羅倫薩詩人的陰冷與嚴謹,卻忘了作品所賦予的美感、愉悅和溫柔。

    ”“就像死去的軀體倒下”,在但丁這個比喻中,倒下的聲音是從叙述中傳達出來的。

    如果換成這樣的句式———“倒下了,撲通一聲。

    ”顯然,這裡的聲音是從詞語裡發出的。

    上述例子表明了博爾赫斯所關注的是叙述的特征,而不是詞語的含義。

    為此他敏感地意識到詩人陰冷和嚴謹的風格與叙述裡不斷波動的美感、愉悅和溫柔其實是相對稱的。

     如果想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聲響,那麼荷馬史詩比《神曲》更容易使我們滿足。

    當“人丁之多就像春天的樹葉和鮮花”的阿開亞人鋪開他們的軍隊時,又像“不同部族的蒼蠅,成群結隊地飛旋在羊圈周圍。

    ”在《伊利亞特》裡,僅僅為了表明統率船隊的首領和海船的數目,荷馬就動用了三百多行詩句。

    猶如一場席卷而來的風暴,荷馬史詩鋪天蓋地般的風格幾乎容納了世上所能發出的所有聲響,然而在衆聲喧嘩的場景後面,叙述卻是在甯靜地展開。

    當這些渴望流血犧牲的希臘人的祖先來到道路上時,荷馬的詩句如同巴赫的旋律一樣優美、清晰和通俗。

     兵勇們急速行進,穿越平原,腳下掀卷起一股股濃密的泥塵,密得就像南風刮來彌罩峰巒的濃霧———與但丁著名的詩句幾乎一緻,這裡面發出的聲響不是來自詞語,而是來自叙述。

    荷馬的叙述讓我們在想象中聽到這些阿開亞兵勇的腳步。

    這些像沙子鋪滿了海灘一樣鋪滿了道路的兵勇,我可以保證他們的腳會将大地踩得轟然作響,因為卷起的泥塵像濃霧似的遮住了峰巒。

    關于濃霧,荷馬還不失時機地加上了幽默的一筆:“它不是牧人的朋友,但對小偷,卻比黑夜還要寶貴。

    ”在《歌德談話錄》裡,也出現過類似的例子。

    歌德在回憶他的前輩詩人克洛普斯托克時,對愛克曼說:“我想起他的一首頌體詩描寫德國女詩神和英國女詩神賽跑。

    兩位姑娘賽跑時,甩開雙腿,踢得塵土飛揚。

    ”在歌德眼中,克洛普斯托克是屬于那種“出現時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他們仿佛不得不拖着時代走,但是現在時代把他們抛到後面去了”。

    我無緣讀到克洛普斯托克那首描寫女詩神賽跑的詩,從歌德的評價來看,這可能是一首滑稽可笑的詩作。

    歌德認為克洛普斯托克的錯誤是“眼睛并沒有盯住活的事物”。

     同樣的情景在荷馬和克洛普斯托克那裡會出現不同的命運,我想這樣的不同并不是出自詞語,而是荷馬的叙述和克洛普斯托克的叙述絕然不同。

    因為詞語是人們共有的體驗和想象,而叙述才是個人的體驗和想象。

    萊辛說:“假如上帝把真理交給我,我會謝絕這份禮物,我甯願自己費力去把它尋找到。

    ”我的理解是上帝樂意給予萊辛的真理不過是詞語,而萊辛自己費力找到的真理才是他能夠産生力量的叙述。

     在了解到詩人如何通過叙述表達出語言的聲音後,我想談一談音樂家又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他們對聲音的感受。

    我沒有遲疑就選擇了李斯特,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文字作品精美和豐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博學多識。

    在《以色列人》一文中,李斯特描述了他和幾個朋友去參加維也納猶太教堂的禮拜儀式,他們聆聽了由蘇爾澤領唱的歌詠班的演唱,事後李斯特寫道: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