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顯形理念篇 第14章 但是,奇妙到如此地步的奇事是第一次
關燈
小
中
大
我和免色中斷交談,中止身體動作,把耳朵側向空中。
蟲們的聲音已經杳然,一如前天,一如昨天。
在這深沉的靜默中,我的耳朵得以再次捕捉到那微乎其微的鈴聲。
響了幾次,夾着不規則的停頓再次響起。
我注意看坐在對面沙發上的免色。
從他的表情,得知他也聽見了同樣的聲響。
他眉間聚有足夠深的皺紋,膝頭的手略略擡起,指頭随着鈴聲微動。
那不是我的幻聽。
兩分鐘或三分鐘,免色以一本正經的神色靜靜聽着。
而後從沙發上緩緩立起。
“去聲音發出的地方看看!” 我拿起手電筒。
他走到房門外,從捷豹中取出準備好的大手電筒。
我們爬上七級石階,腳踏入雜木林中。
雖然比不上前天,但秋天的月光仍把我們腳下照得很亮。
我們繞去小廟後面,撥開芒草走到石堆跟前,再次側耳傾聽。
那謎一樣的聲音毫無疑問是從石縫間洩露出來的。
免色繞着石堆慢慢走了一圈,用手電筒光小心翼翼往石縫間查看。
但沒發現多麼異常的地方,隻有生了青苔的舊石塊一層層雜然摞在那裡。
他看我。
月光照射下的免色臉龐看上去頗有些像古代面具。
或者我的臉看上去也那樣? “傳出聲音的,上次也是這個場所?”他壓低嗓音問我。
“同一場所。
”我說,“完全同一場所。
” “聽起來這石頭下好像有誰弄響鈴铛那樣的東西。
”免色說。
我點頭。
得知自己并非神經不正常,我舒了口氣。
與此同時我不能不承認,原本作為可能性提示的非現實性因了免色的話而變成現實性存在,進而使得世界的接縫産生了些許錯位。
“到底如何是好呢?”我問免色。
免色又把手電筒光往出聲的那裡照了一陣子。
他雙唇緊閉,開動腦筋。
在夜的靜寂中,仿佛聽得見他腦筋迅速轉動的聲響。
“或者有誰在求助也不一定。
”免色自言自語似的說。
“問題是究竟會有誰鑽到這麼重的石頭底下呢?” 免色搖頭,他當然也有不明白的事情。
“反正現在先回家吧!”說着,他用手悄悄碰我的後肩。
“這樣起碼弄清聲音的出處了。
往下的事回家慢慢商量不遲。
” 我們穿過雜木林,走到房前空地。
免色打開捷豹車門,把手電筒放回裡面,随手把座席上放的一個小紙袋拿在手裡。
而後我們返回家中。
“如果有的話,能讓我喝一點威士忌嗎?” “普通蘇格蘭威士忌可以嗎?” “當然。
幹喝。
再來一杯不加冰的水。
” 我去廚房從壁櫥裡取出白牌威士忌瓶,倒進兩個杯子,連同礦泉水拿來客廳。
我們面對面坐下,一聲不響地各自幹喝威士忌。
我從廚房拿來白牌酒瓶,往他空了的杯裡倒第二杯。
他把杯子拿在手裡,沒沾嘴唇。
鈴聲還在深更半夜的岑寂中時斷時續。
聲音雖然微小,但其中含有不容聽漏的細密的重量。
“我見過聽過種種不可思議的事,這麼不可思議的事卻是頭一次。
”免色說,“聽你說的時候,恕我失禮,我半信半疑來着。
這樣的事居然會實際發生!” 這一說法有什麼引起我的注意。
“居然會實際發生,這是怎麼回事呢?” 免色揚臉看了一會兒我的眼睛。
“因為和這同樣的事以前在書上看過。
”他說。
夜旅人小說 “和這同樣的事,就是深夜從哪裡傳來鈴聲這件事?” “準确說來,那裡傳來的是钲聲,不是鈴聲。
敲钲打鼓的钲。
往日一種小型佛具,用名叫撞木的木錘那樣的東西敲擊發聲。
一邊念佛一邊敲。
書上說的是深夜從地底下傳來钲聲。
” “是鬼怪故事?” “說志怪譚大概更為接近。
上田秋成(1)的《春雨物語》那本書看過的?”免色問。
(1)上田秋成(1734—1809),日本江戶後期著名作家、詩人、俳人。
《春雨物語》為其“讀本”作品。
志怪小說《雨月物語》為其代表作。
我搖頭。
“秋成的《雨月物語》很早以前看過,但那本還沒看。
” “《春雨物語》是秋成晚年寫的小說集。
《雨月物語》完成大約四十年後寫的。
較之《雨月物語》偏重故事性,這裡更被看重的是秋成作為文人的思想性。
其中有一篇名叫《二世緣》的奇特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和你有同樣的經曆。
主人公是個豪農的兒子。
喜歡學問,半夜一個人看書當中,不時聽得院子角落的石頭下有類似钲的聲音傳來。
心裡覺得奇怪,第二天就叫人把那裡挖開。
隻見裡面有一塊大石頭。
把石頭挪開一看,有個蓋着石蓋的棺木樣的東西。
打開一瞧,裡面有個沒有肉的、瘦得像魚幹的人。
頭發長到膝蓋。
隻有手在動,用撞木咚咚敲钲。
看樣子似乎是古代一位為了永遠開悟主動求死而被活着裝入棺内埋葬了的僧人。
這是被稱為禅定的行為。
成為木乃伊的屍體挖出後放在寺院供奉。
禅定行為稱作‘入定’。
估計原本是位高僧。
情形似乎是,靈魂如願達到涅槃境地,唯獨失去靈魂的肉體剩下來繼續存活。
主人公家族已經在這個地方住了十代——看來是在那之前發生的事。
也就是幾百年前。
” 免色在此打住。
“就是說,與此同樣的事在這座房子周圍發生了?”我問。
免
蟲們的聲音已經杳然,一如前天,一如昨天。
在這深沉的靜默中,我的耳朵得以再次捕捉到那微乎其微的鈴聲。
響了幾次,夾着不規則的停頓再次響起。
我注意看坐在對面沙發上的免色。
從他的表情,得知他也聽見了同樣的聲響。
他眉間聚有足夠深的皺紋,膝頭的手略略擡起,指頭随着鈴聲微動。
那不是我的幻聽。
兩分鐘或三分鐘,免色以一本正經的神色靜靜聽着。
而後從沙發上緩緩立起。
“去聲音發出的地方看看!” 我拿起手電筒。
他走到房門外,從捷豹中取出準備好的大手電筒。
我們爬上七級石階,腳踏入雜木林中。
雖然比不上前天,但秋天的月光仍把我們腳下照得很亮。
我們繞去小廟後面,撥開芒草走到石堆跟前,再次側耳傾聽。
那謎一樣的聲音毫無疑問是從石縫間洩露出來的。
免色繞着石堆慢慢走了一圈,用手電筒光小心翼翼往石縫間查看。
但沒發現多麼異常的地方,隻有生了青苔的舊石塊一層層雜然摞在那裡。
他看我。
月光照射下的免色臉龐看上去頗有些像古代面具。
或者我的臉看上去也那樣? “傳出聲音的,上次也是這個場所?”他壓低嗓音問我。
“同一場所。
”我說,“完全同一場所。
” “聽起來這石頭下好像有誰弄響鈴铛那樣的東西。
”免色說。
我點頭。
得知自己并非神經不正常,我舒了口氣。
與此同時我不能不承認,原本作為可能性提示的非現實性因了免色的話而變成現實性存在,進而使得世界的接縫産生了些許錯位。
“到底如何是好呢?”我問免色。
免色又把手電筒光往出聲的那裡照了一陣子。
他雙唇緊閉,開動腦筋。
在夜的靜寂中,仿佛聽得見他腦筋迅速轉動的聲響。
“或者有誰在求助也不一定。
”免色自言自語似的說。
“問題是究竟會有誰鑽到這麼重的石頭底下呢?” 免色搖頭,他當然也有不明白的事情。
“反正現在先回家吧!”說着,他用手悄悄碰我的後肩。
“這樣起碼弄清聲音的出處了。
往下的事回家慢慢商量不遲。
” 我們穿過雜木林,走到房前空地。
免色打開捷豹車門,把手電筒放回裡面,随手把座席上放的一個小紙袋拿在手裡。
而後我們返回家中。
“如果有的話,能讓我喝一點威士忌嗎?” “普通蘇格蘭威士忌可以嗎?” “當然。
幹喝。
再來一杯不加冰的水。
” 我去廚房從壁櫥裡取出白牌威士忌瓶,倒進兩個杯子,連同礦泉水拿來客廳。
我們面對面坐下,一聲不響地各自幹喝威士忌。
我從廚房拿來白牌酒瓶,往他空了的杯裡倒第二杯。
他把杯子拿在手裡,沒沾嘴唇。
鈴聲還在深更半夜的岑寂中時斷時續。
聲音雖然微小,但其中含有不容聽漏的細密的重量。
“我見過聽過種種不可思議的事,這麼不可思議的事卻是頭一次。
”免色說,“聽你說的時候,恕我失禮,我半信半疑來着。
這樣的事居然會實際發生!” 這一說法有什麼引起我的注意。
“居然會實際發生,這是怎麼回事呢?” 免色揚臉看了一會兒我的眼睛。
“因為和這同樣的事以前在書上看過。
”他說。
夜旅人小說 “和這同樣的事,就是深夜從哪裡傳來鈴聲這件事?” “準确說來,那裡傳來的是钲聲,不是鈴聲。
敲钲打鼓的钲。
往日一種小型佛具,用名叫撞木的木錘那樣的東西敲擊發聲。
一邊念佛一邊敲。
書上說的是深夜從地底下傳來钲聲。
” “是鬼怪故事?” “說志怪譚大概更為接近。
上田秋成(1)的《春雨物語》那本書看過的?”免色問。
(1)上田秋成(1734—1809),日本江戶後期著名作家、詩人、俳人。
《春雨物語》為其“讀本”作品。
志怪小說《雨月物語》為其代表作。
我搖頭。
“秋成的《雨月物語》很早以前看過,但那本還沒看。
” “《春雨物語》是秋成晚年寫的小說集。
《雨月物語》完成大約四十年後寫的。
較之《雨月物語》偏重故事性,這裡更被看重的是秋成作為文人的思想性。
其中有一篇名叫《二世緣》的奇特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和你有同樣的經曆。
主人公是個豪農的兒子。
喜歡學問,半夜一個人看書當中,不時聽得院子角落的石頭下有類似钲的聲音傳來。
心裡覺得奇怪,第二天就叫人把那裡挖開。
隻見裡面有一塊大石頭。
把石頭挪開一看,有個蓋着石蓋的棺木樣的東西。
打開一瞧,裡面有個沒有肉的、瘦得像魚幹的人。
頭發長到膝蓋。
隻有手在動,用撞木咚咚敲钲。
看樣子似乎是古代一位為了永遠開悟主動求死而被活着裝入棺内埋葬了的僧人。
這是被稱為禅定的行為。
成為木乃伊的屍體挖出後放在寺院供奉。
禅定行為稱作‘入定’。
估計原本是位高僧。
情形似乎是,靈魂如願達到涅槃境地,唯獨失去靈魂的肉體剩下來繼續存活。
主人公家族已經在這個地方住了十代——看來是在那之前發生的事。
也就是幾百年前。
” 免色在此打住。
“就是說,與此同樣的事在這座房子周圍發生了?”我問。
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