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顯形理念篇 第9章 互相交換各自的碎片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可以的話,那麼我就開始從事苦役好了!”
我們移去畫室。
我搬來餐椅,讓免色坐在上面,讓他做出喜歡的姿勢。
我坐舊木凳(估計是雨田具彥作畫時使用的),和他面對面,用軟些的鉛筆先做素描。
在畫布上如何對他的面部加以造型呢?有必要決定基本方針。
“隻是一動不動坐着會無聊的吧?若是願意,不聽聽音樂什麼的?”我問他。
“如果不打擾,還是想聽聽什麼啊!”免色說。
“請從客廳唱片架上挑您喜歡的,哪張都行。
” 他大約打量了五分鐘唱片架,手拿喬治·索爾蒂(1)指揮的理查德·施特勞斯(2)的《玫瑰騎士》折回。
四張一套的密紋唱片。
交響樂團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歌手是雷吉娜·克雷斯潘(RégineCrespin)和伊馮娜·明頓(YvonneMinton)。
(1)喬治·索爾蒂(GeorgSolti,1912—1997),英籍匈牙利指揮家。
是20世紀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獲得格萊美獎次數最多的指揮家。
二戰期間,因猶太人身份被迫流亡瑞士。
(2)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GeorgStrauss,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曾任慕尼黑歌劇院指揮、柏林宮廷歌劇院音樂指導,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唐璜》,歌劇《玫瑰騎士》、《莎樂美》、《厄勒克特拉》等。
“可喜歡《玫瑰騎士》?”他問我。
“還沒聽過。
” “《玫瑰騎士》是不可思議的歌劇。
因是歌劇,情節當然有重要意義。
不過,即使不知道情節,而隻要委身于音樂流勢,也能整個融入那個世界——《玫瑰騎士》有那樣的地方。
那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登峰造極的極·樂世界。
初演當時多有批評說是懷古情趣、頹廢,其實是極富創新性的奔放音樂。
盡管受瓦格納(3)影響,卻又展開他特有的神奇音樂世界。
一旦喜歡上此劇的音樂,就會徹底上瘾。
我喜歡聽卡拉揚(4)或埃裡希·克萊伯(5)指揮的東西,索爾蒂指揮的還沒聽過。
如果可以,很想借此機會聽聽……” (3)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國作曲家,畢生緻力于歌劇的改革與創新,作品有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紐倫堡名歌手》及歌劇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其作品中多表現出對女性的崇拜。
(4)赫柏特·馮·卡拉揚(HerbertvonKarajan,1908—1989),奧地利指揮家,曾任柏林國立歌劇院指揮,1954年後擔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常任指揮,兼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總指導等,創辦卡拉揚國際指揮家比賽。
(5)埃裡希·克萊伯(ErichKleiber,1890—1956),奧地利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之父。
1923年起擔任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1935年因不滿納粹對猶太音樂家的迫害憤而辭職,移居南美。
直到1954年重回柏林國家歌劇院,再次擔任音樂指導。
“當然可以。
聽吧!” 他把唱片放在轉盤上,放下唱針,又小心翼翼調整放大器音量。
而後折回椅子,讓身體習慣選定的姿勢,将注意力集中于音箱流淌出來的音樂。
我從幾個角度将其面部快速畫在素描簿上。
他的面部端正而有特征,捕捉一個個細部特征并非多麼困難的事。
大約三十分鐘時間裡,我完成了五幅角度不同的素描。
而當我重新審視時,竟至陷入一種匪夷所思的無力感——我畫的畫誠然精确捕捉了他的面部特征,然而不具有淩駕于“畫得好的畫”之上的因素。
一切膚淺得不可思議,缺乏應有的縱深。
同街頭畫像藝人畫出的頭像沒多大區别。
我繼續試畫幾幅,結果大同小異。
這對我是很少見的情況。
在将人的面部重新構築于畫面上,我積累了長期經驗,也有相應的自負。
隻要手拿鉛筆或畫筆面對其人,若幹圖像就會基本毫不費事地自然而然浮上腦海。
确定構圖幾乎水到渠成。
然而這次不同。
面對免色這個人,其中應有的圖像竟全然對不上焦點。
我有可能看漏了寶貴的什麼。
不能不這樣認為。
說不定免色将其巧妙地避開了我的眼睛,或者他身上原本就
我搬來餐椅,讓免色坐在上面,讓他做出喜歡的姿勢。
我坐舊木凳(估計是雨田具彥作畫時使用的),和他面對面,用軟些的鉛筆先做素描。
在畫布上如何對他的面部加以造型呢?有必要決定基本方針。
“隻是一動不動坐着會無聊的吧?若是願意,不聽聽音樂什麼的?”我問他。
“如果不打擾,還是想聽聽什麼啊!”免色說。
“請從客廳唱片架上挑您喜歡的,哪張都行。
” 他大約打量了五分鐘唱片架,手拿喬治·索爾蒂(1)指揮的理查德·施特勞斯(2)的《玫瑰騎士》折回。
四張一套的密紋唱片。
交響樂團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歌手是雷吉娜·克雷斯潘(RégineCrespin)和伊馮娜·明頓(YvonneMinton)。
(1)喬治·索爾蒂(GeorgSolti,1912—1997),英籍匈牙利指揮家。
是20世紀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獲得格萊美獎次數最多的指揮家。
二戰期間,因猶太人身份被迫流亡瑞士。
(2)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GeorgStrauss,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曾任慕尼黑歌劇院指揮、柏林宮廷歌劇院音樂指導,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唐璜》,歌劇《玫瑰騎士》、《莎樂美》、《厄勒克特拉》等。
“可喜歡《玫瑰騎士》?”他問我。
“還沒聽過。
” “《玫瑰騎士》是不可思議的歌劇。
因是歌劇,情節當然有重要意義。
不過,即使不知道情節,而隻要委身于音樂流勢,也能整個融入那個世界——《玫瑰騎士》有那樣的地方。
那是理查德·施特勞斯登峰造極的極·樂世界。
初演當時多有批評說是懷古情趣、頹廢,其實是極富創新性的奔放音樂。
盡管受瓦格納(3)影響,卻又展開他特有的神奇音樂世界。
一旦喜歡上此劇的音樂,就會徹底上瘾。
我喜歡聽卡拉揚(4)或埃裡希·克萊伯(5)指揮的東西,索爾蒂指揮的還沒聽過。
如果可以,很想借此機會聽聽……” (3)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國作曲家,畢生緻力于歌劇的改革與創新,作品有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紐倫堡名歌手》及歌劇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
其作品中多表現出對女性的崇拜。
(4)赫柏特·馮·卡拉揚(HerbertvonKarajan,1908—1989),奧地利指揮家,曾任柏林國立歌劇院指揮,1954年後擔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常任指揮,兼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總指導等,創辦卡拉揚國際指揮家比賽。
(5)埃裡希·克萊伯(ErichKleiber,1890—1956),奧地利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之父。
1923年起擔任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1935年因不滿納粹對猶太音樂家的迫害憤而辭職,移居南美。
直到1954年重回柏林國家歌劇院,再次擔任音樂指導。
“當然可以。
聽吧!” 他把唱片放在轉盤上,放下唱針,又小心翼翼調整放大器音量。
而後折回椅子,讓身體習慣選定的姿勢,将注意力集中于音箱流淌出來的音樂。
我從幾個角度将其面部快速畫在素描簿上。
他的面部端正而有特征,捕捉一個個細部特征并非多麼困難的事。
大約三十分鐘時間裡,我完成了五幅角度不同的素描。
而當我重新審視時,竟至陷入一種匪夷所思的無力感——我畫的畫誠然精确捕捉了他的面部特征,然而不具有淩駕于“畫得好的畫”之上的因素。
一切膚淺得不可思議,缺乏應有的縱深。
同街頭畫像藝人畫出的頭像沒多大區别。
我繼續試畫幾幅,結果大同小異。
這對我是很少見的情況。
在将人的面部重新構築于畫面上,我積累了長期經驗,也有相應的自負。
隻要手拿鉛筆或畫筆面對其人,若幹圖像就會基本毫不費事地自然而然浮上腦海。
确定構圖幾乎水到渠成。
然而這次不同。
面對免色這個人,其中應有的圖像竟全然對不上焦點。
我有可能看漏了寶貴的什麼。
不能不這樣認為。
說不定免色将其巧妙地避開了我的眼睛,或者他身上原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