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顯形理念篇 第4章 遠看,大部分事物都很美麗

關燈
缈的無與鮮活生動的實在之間往來移動。

    她說丈夫已近兩年沒抱她的身體了。

    比她大十歲,工作忙,回家時間晚。

    無論她怎麼引誘,都好像沒那份心思。

     “那是怎麼回事呢?這麼好的身子!” 她微微縮了縮肩:“結婚十五六年了,孩子也兩個了,我怕是不再新鮮了。

    ” “對我可是新鮮得不得了……” “謝謝!給你這麼一說,覺得就像被循環利用了似的。

    ” “資源的再生利用?” “正是。

    ” “再寶貴不過的資源!”我說,“也有益于社會。

    ” 她哧哧笑了:“隻要能準确無誤加以分類……” 停了一會兒,我們再次樂此不疲地向資源複雜的分類發起進攻。

     坦率地說,我原本就不是對她這個人感興趣。

    在這個意義上,她同我過去交往的女性們不是同一色調。

    我和她之間基本不存在共同話題。

    現在生活的環境也好,迄今走過來的人生旅程也好,都幾乎沒有交集部分。

    我這人本來就沉默寡言,兩人在一起時主要是她說。

    她說自己個人的事,我随聲附和,發表一點類似感想的東西。

    正确說來很難稱為交談。

     對于我這完全是全新初次體驗。

    就其他女性來說,我一般先對對方懷有人性上的興趣,而後與之相随似的發生肉體關系。

    此乃模式。

    可是對她不是這樣。

    先有肉體關系。

    而且相當不壞。

    同她相會當中,我以為是純粹享受這一樂趣。

    我想她也同樣以此為樂。

    在我的懷中她一連幾次沖頂,我也不知幾次在她體内一瀉而出。

     她說,婚後同丈夫以外的男人上床這是第一次。

    應該不是說謊。

    婚後我也是第一次同妻以外的女性睡覺(不,隻有一次例外地同一個女子同衾共枕。

    但那非我所願。

    具體情由稍後再談)。

     “不過同代朋友好像差不多都和誰上床,雖說都已是太太了。

    ”她說。

     “常聽人那麼說。

    ” “循環利用。

    ” “沒想到我也成了其中一員。

    ” 我仰望天花闆考慮柚。

    估計她也在某處同某個人如法炮制吧? 她回去後剩下我一個人,實在閑得難受。

    床上還有她睡過的凹坑。

    我沒心思做什麼,歪在陽台躺椅上看書消磨時間。

    雨田畫師的書架上全是舊書。

    如今很難到手的珍稀小說也有不少——過去很有人氣,而不覺之間被人忘掉,幾乎沒有人拿在手上了,便是這樣的作品。

    我喜歡讀這種古色古香的小說。

    因此得以同一位不曾謀面的老人共同擁有被時間遺忘般的心情。

     日暮時分,打開葡萄酒瓶(時而喝葡萄酒對于當時的我是唯一的奢侈。

    當然不是高檔品),聽舊密紋唱片。

    唱片收藏全都是西方古典音樂,多半是歌劇和室内樂。

    哪一枚都好像被不勝愛惜地聽過,唱片表面一道傷痕也沒有。

    白天我主要聽歌劇。

    入夜以後大都聽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四重奏。

     同年長的人妻有了關系、定期擁抱有血有肉的女性身體以後,感覺上似乎獲得了某種安适感。

    成熟女性柔軟的肌膚感觸,使得我懷有的焦躁情緒很大程度上平複下來。

    至少在擁抱她的時間裡,各種疑問和懸案得以一時置之度外。

    可是不知畫什麼好、相關意象浮不上腦海這一狀況并未發生變化。

    我時不時在床上用鉛筆畫她的裸·體素描。

    大多是色情的——我的那個物件進入她體内啦她口含我的同一物件之類。

    她也紅着臉興奮地看這種素描。

    假如把這樣的場景拍攝下來,想必大半女性都要讨厭,有可能讓她們對對方産生厭惡感或戒心。

    但若是素描,且是畫得好的素描,她們反倒為之歡喜。

    因為其中有生命的溫煦,至少沒有機械性冷漠。

    問題是,哪怕這樣的素描畫得再好,我真正想畫的圖像也仍然浮現不出來,了無蹤影。

     學生時代畫的那種所謂“抽象畫”對現在的我幾乎引不起心靈震顫。

    我已不再為那一類型的畫所吸引。

    如今回頭看去,我曾經如醉如癡畫的作品,總之不過是“形式追求”罷了。

    青年時代的我曾為造型的形式美和平衡那樣的東西心往神馳。

    那也當然不壞。

    但就我來說,手還沒有觸及其前面應有的靈魂深層。

    這點我現在完全明白了。

    我當時能夠入手的,無非較為淺層的造型妙趣而已。

    沒發現足以強烈搖撼心魂的東西。

    那裡有的,往好裡說,頂多不外乎“才氣”。

     我已三十六歲了。

    眼看就年屆四十。

    四十歲之前無論如何都要作為畫家确保自己固有的繪畫世界。

    我一直這麼感覺的。

    四十歲這個年齡對于人是一個分水嶺。

    過得這個嶺,人就不可能一如以前了。

    到四十還有四年時間。

    而四年想必一閃而過。

    何況由于為生活一直畫肖像畫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