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翠池之路

關燈
來,舔了古阿霞的淚水。

     古阿霞睜開眼,她錯了,發現那是小水鹿,來偷喝她的飽含鹽味的淚。

    她看着它,那麼近,濡濕的鼻孔歙阖,耳朵靈動,長長的睫毛下蹲了大眼睛,小水鹿一點膽怯也沒有。

     多麼美麗的誤會與凝視,足以弭平一切。

     天亮了,它走了,那個偷走她悲傷眼淚的小水鹿,朝着台灣杉密集的知亞幹溪河谷走去,留下一抹皮光,更叼走了古阿霞的悲傷。

     它是上帝派來的小天使,古阿霞知道。

     登山隊有了内讧,不同意見對立。

    布魯瓦決定留下來處理五具水鹿屍體,不再繼續前進。

    可是,這給要求團隊合作的素芳姨難題。

    登山行程的糧食都計算得剛剛好了,免得增加負重,他們得過五天後抵達中繼站的合歡山松雪樓,補充糧食,丢掉垃圾。

    在原地久待,勢必消耗糧食。

     “隻要吃掉水鹿肉,我們很快就可以走。

    ”布魯瓦說。

     趙坤點頭,“不錯,我們的工寮餐要是有葷的,也挺耐餓的。

    大餐開始,大家努力一點吃,努力一點拉,不就得了?” 大家同意,蓋過素芳姨的微詞。

    中餐過後,幾個人勉強吃掉算是最美味的水鹿腿,吃太多感到惡心。

    到了下午,布魯瓦從鐵杉下的箭竹叢帶回一隻孱弱的小水鹿,同樣是緻命的喉傷。

    大家無心再罵黃狗了,發揮團隊合作救小水鹿,從藥箱拿出碘酒與繃帶,要是能起乩降靈也有人甘願做,就怕小水鹿一命嗚呼,又多幾餐。

     到了傍晚,趙坤見局勢不妙,他抱起這個不斷悲傷哀鳴的小水鹿,偷偷尋個隐蔽處埋了。

     “這個交給我來。

    ”布魯瓦半路攔截,把它抱回營地,觀察小水鹿傷勢,然後番刀出鞘地結束它的痛苦。

     大家大叫,要為這具鹿屍再度折磨腸胃。

    布魯瓦當着大家的面,剖開小水鹿嫩白的肚皮,展現庖丁解牛的絕活,割肝片吃了幾塊展現自己的勇氣,把整腹腸胃取下,保留内部半消化的草糜,好煮成今晚的精力湯。

     “番了,番了。

    ”趙坤喊得心酸。

     “要是不好,你們先走完,我會留在這弄好。

    ”布魯瓦說。

     “這最好,”趙坤說,“一切就交給你了。

    ” “我不贊成,這是集體行動,我不能留下李伯伯(布魯瓦的漢姓),我也留下來陪他。

    ”古阿霞投下變量的一票,帕吉魯與小墨汁也決定留下。

     “這最好,大家留下好做伴。

    ”趙坤也無奈留下。

     這是他們這輩子吃過最噩夢式的水鹿大餐了。

    在此之前,古阿霞講完謝飯詞,餓鬼們掃完一半飯菜,現在她念完《聖經》都沒有人想動筷子。

    他們以為肉熬不過兩天的白日高溫便腐爛,布魯瓦卻從山谷拖回松木生火,做起熏肉防腐,古怪的味道連黃狗都逃得好遠。

     素芳姨知道德魯固或泰雅族喜歡生火,砍下飽含油脂的松樹或桧木燃燒,整夜躺在火源邊取暖,中央山脈是他們的獵場,懂野獸習性,勝過老婆的脾氣。

    但是,登山不是狩獵。

    她不喜歡野地生火,接受更西化的登山文化,好的登山隊應該更尊重山林,除了足迹,不留下任何東西,除了攝影,不帶走任何美景,隻有救國團與童子軍才生營火與玩團康。

    如何在登山文化與傳統狩獵間取得平衡,她與布魯瓦有了争執。

    古阿霞對這樣的登山感到辛苦,果皮收回背袋,上廁所用折疊圓鍬在根系30公分厚的箭竹坡挖衛生洞。

    不過,她現在對布魯瓦稍有微詞了,她留下來,是不願讓布魯瓦放單,不代表她願意吃下眼睛嘴巴還在的肉。

     “我知道你們不高興,但這是祖靈留下來的方法。

    ”布魯瓦說,“我們得把打到的獵物吃光,吃不完就帶走,不能浪費,不然沒有下一個豐收。

    ” “我們不能待太久。

    ”古阿霞說。

     “阿美族的祖靈怎麼教導你面對食物,如何面對這個山與河?” 關于祖靈與食物,古阿霞最記得巴歌浪(Pakelang)。

    這是在婚喪喜慶或豐年祭的“句點式聚餐活動”,大家到河邊或海邊抓魚烹食,所有煩惱與不悅都會付之流水,重新獲得力量面對未來。

    “巴歌浪”後來成了邦查的重要活動,以野菜或魚類的食物洗禮,用聚餐忘卻苦難。

     “我們是平地的山地人,不是山地的山地人,”古阿霞強調,“祖靈透過了野菜大餐讓我們忘記煩惱,跟進教堂一樣有效。

    ” “祖靈跟教堂一樣有效,那上帝教你如何面對這些山與河?” “我不懂你的意思。

    ” “日本人來了,他們教會了我們是很殘忍的人,教我們穿上衣服與恥辱。

    紅太陽走了,白太陽來了,這個政府教會我們是很窮的山地人。

    我們在這塊大山大水生活了幾千年,才發現自己沒有錢,很苦惱。

    然後,耶稣來了,佛陀來了,外頭的神明教我們面對苦難、面對煩惱,卻教不會我們的子孫們面對眼前的大山與大河,連佛陀也不會,他們是從很遠的地方坐船來。

    祖靈才會,可是,祖靈不會教我們賺錢,也不會學耶稣一樣給我們奶粉與糖果。

    ” “你們就是太懶了,努力工作就好了。

    ”趙坤說。

     “我們從來就是這樣生活,沒有懶,後來,我的兒子覺得自己太懶了,要多工作,去跑船,跑到南美的巴拉圭。

    ” “你很懂外國呢!” “他死在那,我當然要記得那隻烏龜。

    ” 衆人不知該笑,還是該悲傷。

    不過,布魯瓦繼續說,把話題拉回了獵殺水鹿的問題。

    他說,動物與森林一直是太魯閣人的夢,剝奪了夢,隻剩黑夜。

    他們曾經被剝奪了夢很久,甚至剝奪了自己的名字。

    他又說,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被帶走”。

    他們原本是住在立霧溪的陀優恩(Doyon)部落,日本人花了兩萬多個士兵,用精良武器,才讓三千個太魯閣人死去,或悲傷到老死。

    他父親就是後者,最大懲罰是永遠無法拿到獵槍,強迫遷到了整夜被山棕花甜味嗆醒的塔比多①居住。

    接着日本人要他們離開。

    他們往南走了30公裡,走到摩裡沙卡開墾,那裡種了什麼都死,他也把死去的父親種在客廳地闆下。

    後來,伐木開發讓族人被迫放棄墾地,遷往萬裡溪北岸台地,那裡什麼都種不活,隻有石頭種得活。

    最後,被瘧疾殘害,和附近殘存的部落合住在現在的村子。

    他們不斷遷村,最後失去了部落名字。

     “日本人與平地人拿走了太魯閣人的夢,太魯閣人的獵槍,也拿走了太魯閣人的名字,”布魯瓦說,“卻拿不走這片大山與大河,水鹿是這裡的子民,我們如果多拿了,就應該好好吃光。

    ” “現在我終于想起你的名字了,叫布魯瓦。

    ”素芳姨隔着篝火說。

     這幾天來,大家都以李先生、李伯伯稱呼布魯瓦,從來不曉得他的原住民名字。

    素芳姨這樣稱呼,着實令大家驚愕不已。

     “你想起我了,三十多年前,我當挑夫,我們一起跟那個年輕的日本專家登鹿湖②,見到一百隻水鹿舉行豐年慶。

    ”布魯瓦轉頭對帕吉魯說,“那個年輕的日本專家,就是你的爸爸。

    ” 帕吉魯瞪大眼睛。

    大家陷入沉默,各有心事地剝着因為寒冷而裂開的指甲肉,或搓手取暖。

    古阿霞有點懂了,這個山下的原住民,不是無緣無故沖着山上學校來,還沾了别的目的,挺複雜的。

     吃了三天鹿肉,他們終于要離開白石池了。

     古阿霞站在海拔3059公尺的知亞幹山頂,對着草叢裡矗立的聖母瑪利亞瓷像祈禱,并眺望這片美麗的旖旎高山草原。

    不久前,有人在長達10公裡的草原設立一尊白色聖母像,成了教徒駐停處。

     三天内,将有秋台來襲了。

    古阿霞對聖母祈求路程平安,也求主保佑眼前十二位的大學登山隊,他們離開白石池了,背包防水套在草坡與高山芒之間的路徑移動,路很長,他們得在三天内進駐防台避難屋──摩裡沙卡的七星崗伐木工寮。

    古阿霞也遠眺學生登山隊的目标,直線距離60公裡外的玉山,銳利的山峰矗立在地平線。

    多虧他們帶走了部分水鹿肉,古阿霞才能提早上路。

     當海上台風警報發布之後,他們覺得不用擔心用水的問題了,開始擔心雨來得太多。

    不過,距離将降雨的十三小時之前,古阿霞從棱線往下方森林取水,在破碎岩塊與倒落的台灣杉下方,她與帕吉魯找到彙聚的小水滴。

    那一刻,古阿霞大為驚喜,不是因為一朵盛開的台灣野百合矗立在貧瘠環境的水源處,而是一直盤聚在東麓的雲霧瞬間消融,視野開闊,看見四十幾公裡外的城鎮。

     “是橋。

    ”帕吉魯大喊。

     “是呀!木瓜溪的大橋,去年我們在橋下住了一晚,那是你第一次跟我說話。

    ” “浪胖也是。

    ” “它第一次跟我說話就是吠我,害我跌進水裡,”古阿霞說,“那時候,我們看到這頭的奇萊山都積了白雪。

    ” 古阿霞有奇異感受,從另一頭觀看他們的出發點,充滿神奇能量。

    要不是這樣,她無法想象自己走過的路,陡峭、崎岖與一波三折。

    她想,河流也有同樣的經曆吧!都始自每滴水,在每個轉折點,找到同方向的同伴,彼此傾吐、療愈或相互取暖地結伴而行,漸漸書寫出了土地的水系圖譜。

    如果水滴們也有回頭的能力,路途再遠,必然能看到它們的來源──聳立的群山如母親的乳房分泌着每滴水。

    這是一幅美麗的圖案。

     古阿霞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帕吉魯。

    帕吉魯對抽象情感很遲鈍,沒有勘破的心思,他安靜地聽,點頭認同,給她一個小小的吻,說:“現在,你臉上也有很多水滴了。

    ” “絕對不能成口水河,太可怕了。

    ” 水源頭眺望的溫暖想法,給古阿霞不少支持,減緩越來越沉重的腳步。

    她常停下來,脫掉紅雨鞋,掀掉兩隻每天添加汗水細菌的厚襪,搓揉拇趾。

    這些襪子要是丢進鍋裡煮,絕對能熬出臭豆腐火鍋。

    她很羨慕帕吉魯穿分趾鞋,來去自如,更羨慕布魯瓦隻穿雨鞋,不穿厚襪保護,頂多墊兩張報紙吸汗。

     他們爬上以壯闊的惡地聞名的卡羅樓斷崖,苦頭來了,走在尖銳發亮的棱線,仿佛在刀鋒的螞蟻。

    布魯瓦用傳統的德魯固族背籠通過,額頭加支撐帶,自在走過。

    素芳姨穿的是登山鞋,更是遊刃有餘。

    古阿霞老是覺得下一刻就會拐傷腳踝,戴手套的手也被銳利的岩峰割傷,忽然間,她遇到寶似的驚呼。

     “是籁箫,真的,她們開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