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吉魯與喜多普的 PK
關燈
小
中
大
有陽光的日子真好,萬事萬物都對人眨眼似的。
古阿霞沿着森鐵前往林場走,非常舒服,嫩紅的虎杖花撒開,鐵軌向遠處拉出光絲,白雲從萬裡溪河谷冒出來,也向更深幽的河谷撒下雲影。
她走過兩座高架橋,來到集材柱,趙坤與十幾位工人把原木吊挂上火車。
古阿霞很清楚,暫時不想見到他,那家夥老是熱情地貼來。
她繞路,從下方小徑爬過更斜的陡坡,差點讓袋子裡的東西掉出來,這才看到那棵巨大的樹矗立眼前。
黃狗來迎接,猛搖尾巴,纏在腳邊繞圈子,古阿霞對它微笑。
帕吉魯盤坐在樹蔭下,拿了刻刀雕樹頭,一刀刀地剃。
一個鐵壺架在旁邊,冒蒸汽,蓋子咯啦動着。
帕吉魯把剃下的木屑條丢到火堆,迸出一股清淡的雨落草叢之味,古阿霞知道那是來自他手上拿的“透仔”①。
一種職業的上乘之境,必定花費不少苦心。
古阿霞已經能從味道分出樹種。
那尊一直放在大伐木箱的石像,現在移架放在鐵架邊,古阿霞說:“你終于把伯公②拿出來曬太陽了。
” “不是伯公。
” 這尊石像是帕吉魯的祖父遺物,古阿霞認為是土地公,“不是土地公是什麼?” “Q毛仔。
” 她不是信了上帝,這世界隻能他當家了,其他人的信仰歸為邪門歪道。
對她而言,所有為人生的終極關懷而立的信仰都有價值。
土地公都叫福德正神,用上她的綽号令人毛毛的。
她央求要改名,叫什麼都可以,叫Q毛仔頗逆耳。
帕吉魯不搭腔,一刀刀剃樹頭,力道算得好,片出來木屑都一樣,卷得小浪似。
古阿霞坐下來,倒了茶喝,閑看世界的變化,集材機把每根10噸的原木拉下山嶺,空氣彌漫各種木頭死亡的芬芳,蕩着機械運轉與指揮工人的喇叭聲響,光秃秃的山林,攔不下風,古阿霞覺得風有點大,雲也跑得快。
久久,帕吉魯昂起頭,說當初要換,你不換這名字,現在也改不了,“我勸了他很久,他才說可以(接受)這名字。
” “你不是不信神,怎麼會跟這石像說起話?” “石頭是大自然的,說久就說通。
”帕吉魯喝了茶,又說,“放石頭是給那些人看的,看了才知道我很厲害的。
” 古阿霞仔細聽他解釋,覺得頗有理。
帕吉魯的言下之意是,這方圓百來座山頭會幹他這行的,隻有他。
世界上,把技藝幹到人皆不能的絕活者,通常帶有表演成分。
這是他阿公教他的。
如果拿把斧鋸,二話不說就把幾千年大樹放倒,外人覺得用鍊鋸也行,也不覺得神木有什麼氣體。
你得在神木旁邊多耗點時間,放個石頭請神,做成宗教儀式,跟樹說說話,慢慢表演下去,從頭到尾就能把這件事弄得了不起。
“還說你沒信教,自己就搞了個教派。
” “大地就是個教堂,就是廟,我們卻多蓋了一個小房子,把自己塞進去,說那是廟,說那是教堂。
”帕吉魯多話了,說得挺清楚,也沒掉渣。
“可是,你砍了自己的廟,砍了自己的教堂。
”古阿霞指的殿堂就是眼前的神木。
“我不太會說。
” “慢慢說吧!我能等,可以像樹等在這等上一千年。
” “我以前殘忍,現在慈悲。
”帕吉魯站起來,往大樹走,撫摸俗稱“黃牛脖子”的紅桧闆根,大樹在微風中輕擺樹葉回應。
台灣紅桧常生在靠近山谷陡坡而發展出大闆根,好支撐樹身,因樣子像黃牛松弛的皮頸得名。
帕吉魯說,他隻砍每個林區最老齡的樹,其他的樹交給拿電鋸的伐木工。
以前,他會對大樹說,“我來跟你做伴了,别怕”,設法把樹留下來,比如跟大家說樹大有靈,或偷偷在伐木工的飯鍋裡放紅曲造成傳說中血紅飯的恐怖傳說。
大樹不被砍,成為種樹,每年采收健康的種子繁殖後代。
“現在呢!這麼大的樹,砍掉才行,”帕吉魯說出結論,“一棵樹死掉,大家都開始難過了。
” 古阿霞難懂這句話,經過多番的琢磨與詢問才懂,森林是一座網絡發達的親屬關系,不隻是直系血親的種苗傳承,地下的根絡也傳遞訊息。
每當砍伐樹木之後,森林以極為細微的訊息透過根系傳遞死亡訊息,悲傷彌漫,獨留下來的巨大母樹,最終是餘命悲傷,煎熬活着。
帕吉魯昨天親近這棵大樹,劈頭就說:“我來幫你睡倒吧!”明白點就是“讓我來殺了你”,殺光大樹才是仁慈的,一棵都不剩,都不要剩。
帕吉魯擡起頭,說:“樹會流淚,會自殺,最後害了其他的樹。
” 古阿霞聽過動物自殺,虎鲸與海豚會不明原因而自發性地擱在淺灘死去,旅鼠集體跳入海終結生命,有些動物因為食物、生殖與環境變化而集體自殺,有些個體動物因疾病或生理而自殺,沒聽過植物會自殺,前所未聞。
帕吉魯說,巨樹“自殺”的方式,有快有慢。
慢的如紅桧與牛樟,加速體内的病菌腐敗,最後倒下死亡;較快的呢,如扁柏與鐵杉會激烈地吸引雷電打死自己,引發大火。
無論哪種方式,樹木自殺讓森林的蟲害和疾病威脅日漸升高,森林大火甚至一夕毀滅大地。
一株孤獨樹的求死意念太強,牽連森林。
帕吉魯說話時沒有憤怒,沒有緊張時的口吃,還雕着木刻,仿佛他的所見所聞是來自樹木親口告訴他,要求他砍倒,不是臆測。
古阿霞知道那是來自他最真誠的想法,可是不曉得該如何響應,她這時候有些心事糾葛,說了也說不清楚,不說梗在心裡。
她從袋子裡打開Sony調頻收音機,山上無聊,聽音樂會上瘾,總是固定聽幾個流行音樂頻道打發時間,随口哼哼。
到了下午,音樂聽久了,她跟着帕吉魯學木雕,一刀刀剃,每刀都把擠壓在年輪裡的香味挖出來似的,她也不講話,雕出了安靜。
山裡的夜色來得快,柴油機械聲響漸漸安靜下來,人都走了,晚霞在地平線鑲出火亮銀絲,天地暗滅。
古阿霞留在山上過夜,不想回工寮面對趙坤了。
到了晚上,古阿霞冷得想睡覺了,鑽進被窩。
她記得昨晚在工寮時,把身體塞入某床又濕又硬、如百頁豆腐塊的棉被,足足發抖五分鐘才暖起來。
夏天如此,入冬不凍死人才怪。
現在她鑽進睡袋,抖得像壁虎的斷尾,身體仍比木頭還硬,一點都還不暖。
她鑽出了睡袋,決定跟帕吉魯一樣窩在火堆旁,确實溫暖多了。
帕吉魯告誡她還是回工寮比較好,有水、有電、有食物,而他在砍倒大樹的半個月内隻想待在這。
古阿霞心裡冒涼,這無聊的下午足夠她一根根地數光頭發數量,要是在荒山野嶺多待半個月,哪有這麼多無聊的活可幹。
還好她把《聖經》帶來了,可多讀幾頁。
夜裡又冷又黑,還令人感到溫暖與興味的是看着篝火燃燒時千變萬化的姿态。
火焰沒有重複過自己,《聖經》永遠讀出新意。
這時候,黃狗叫得很緊,音量扯破了無盡的黑夜。
有幾蕊燈光從第五座棱線外射來,一隊人馬走了來。
帕吉魯好奇,誰會在收工後的林場走動,随後從頭燈的位置判斷這是專業登山隊的走法,興奮地說媽媽來了。
燈光越來越近,顯示這支隊伍的陣容超出預期,素芳姨背着一百公升的鋁架背包,挂S腰帶,撐着登山杖前進。
同行的還有兩位登山隊員,古阿霞是第一次認識他們。
不過,雙傻也來了,阿達瑪把妹妹小墨汁放在肩上,孔固力挑着裝滿棉被與食物的扁擔上山。
殿後的是趙坤,往古阿霞瞧得仔細。
古阿霞稍後才了解,這支隊伍出現的主因是她沒有回工寮夜宿,莫茲桑叫雙傻拿家當前來,小墨汁與趙坤也前來。
這個臨時組合的救助隊在森鐵邊遇到了素芳姨三人駐紮的登山隊,雙方揪團一起來。
七人從很遠的地方來,瞎火似的看不着,隻看到古阿霞待的大樹。
大樹是放大鏡,篝火的光芒順着樹幹爬上去,成了高調的火焰之花。
人氣多了,聚在大樹下,像山下廟邊、雜貨店旁的榕樹下光景,拉起藍白交替的防水布,用臉盆煮起晚餐。
古阿霞看了腕表,晚上七點。
時間是相對的,山上的人早早入睡,山下人才要用餐。
那鍋臉盆菜添了火腿、面筋與當令蔬菜,它們在鍋裡噗噗翻騰跳動時,古阿霞的腸胃又餓出了空間,以沒刷牙說服自己嘗兩口,一嘗便覺丹田有火苗冒出來的溫暖。
另兩位跟着素芳姨來的隊員,男的叫“豬殃殃”,戴黑塑膠框眼鏡,梳旁分頭,對青蛙有深厚興趣,個性沉默,安靜煮晚餐。
女的叫“粉條兒菜”,喜愛紅色系列,穿紅外套,紅長襪套在牛仔褲的褲管上,語言活潑。
這群山友都愛用植物給自己取名字,豬殃殃全名是“南湖大山豬殃殃”,極端低調的原生植物;粉條兒菜全名是“台灣粉條兒菜”,是極度高調的陽光主義者植物。
尤其後者率性,很快地把這次行程講出來,他們打算從七彩湖倒走中央山脈北段,沿路是海拔約3000公尺、挑戰極大的山徑,以十五日無補給方式走完,最後在宜蘭的思源垭口下山,三人背負的幹糧食物與器物有上百公斤。
“慶祝我們要爬上世界屋頂了。
”粉條兒菜拿出一罐600毫升的高粱酒,倒進鋼杯,要大家傳下去喝。
“不是要去爬台灣屋脊?”古阿霞問。
“也是啦!不過我們要去珠穆朗瑪峰,申請到了。
” “真的?”古阿霞大驚。
素芳姨點頭了,把手裡代表慶祝的鋼杯傳給趙坤,“敲了好久,這次終于從日本那邊談妥了,加入國際登山隊。
” 趙坤大口喝鋼杯裡的白酒,當起白開水喝,說:“我們都是山裡長大的,就像大衣天天穿着,碗天天捧着,爬山哪會難,欠幾步就到山頂了。
” “沒錯,登山不難,一步步别放棄,一天天别給爛天氣打倒就行了。
”素芳姨說。
趙坤無意把鋼杯遞出去,多喝了一口才說:“我在山上滾出來的,如果欠腳夫,我也可以幫忙扛行李。
” 古阿霞看着柴焰無時無刻不變化,心思飄蕩,說:“珠穆朗瑪峰就是我們講的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 趙坤講話是沖着古阿霞來的,語氣帶着動物性費洛蒙,他多喝了鋼杯裡的酒才傳下去,“馬博拉斯山、馬裡加南山、喀西帕南山,台灣一堆怪名字的山,跟摔跤的豬木什麼峰搞錯也是正常的,所以你們要去日本爬山啰!” 登山隊大笑起來,大家也糊塗地笑起來,不明就裡。
古阿霞從趙坤手中接來鋼杯,不喝,遞給下一位。
鋼杯給大家共喝,雙傻離口的時候口水牽絲在上頭,她想到衆人口水,不喝了。
火淡了點,寒意漸漸從四周逼近,有人扔去一束金毛杜鵑的枝葉,火勢乍亮,吱吱咂咂響起來,每片樹葉從葉緣往内燒出一圈光環。
火光中,古阿霞想起那個她與素芳姨合用的卧室,堆滿登山杖、帳篷、雙層雪鞋與五厘米攀岩繩索,以及受“警政署”管制的兩萬五千分之一登山地形圖。
木牆上貼了幾張大圖片,左邊是手繪台灣山嶽,3000公尺以上的大山不計其數;右邊是日本女性登山家──田部井淳子坐在雪巴向導肩上的照片,她頸子披了藏族祈福的圍巾哈達,高舉雙手,接受衆人歡呼,照片時間在一九七五年,她是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
中間照片是新西蘭埃德蒙·希拉瑞與雪巴向導丹增,他們在一九五三年成了人類首次爬上聖母峰的紀錄創造者,身上挂着克服高山低氧狀态的空氣補給罩。
素芳姨對古阿霞說過,埃德蒙與丹增,是誰先爬上峰頂,一直是個謎。
這或許是礙于丹增是向導,淪為配角不受重視,類似爬玉山會請東埔的布農族當挑夫。
不過,埃德蒙不忘受過雪巴人的恩惠,高調地借自己的聲譽向世界募款,在尼泊爾蓋學校與公共設施,改善雪巴人生活。
當時古阿霞聽了,心想:“除了天父在埃德蒙的身上找到窗口,不然就是他們爬上死亡關口時,風雪與危難,讓兩人有了患難之情。
” “你們籌備了好幾年,終于能登山,應該慶祝。
”古阿霞說。
她不喝酒,大鍋菜倒是可以。
“五年了,我們搞這件事夠久了。
”素芳姨說。
“這足夠搞出一籠子的鳥氣,”粉條兒菜聲音高亢,“我們被人踩扁了,踢來踢去當笑話。
” “沒那麼糟。
”素芳姨盛起了面菜,拿給雙傻。
“那是我們都被踹到馬裡亞納海溝,沒有更糟了,”粉條兒菜不吐不快,“先是沒有成立登山協會,無法向教育部申請經費,可惡的是有官員擺明要賄賂。
我們不肯,決定先成立協會,又被資深的登山協會打壓,把我們的登山計劃批評得一文不值。
我們後來才知道原因是‘老的’還沒去登,‘小的’不準去。
我們在台灣的申請與計劃都被打退。
” “這才叫爬山,一步步走到山頂。
”沉默的豬殃殃終于講話了,他的黑塑膠框眼鏡在篝火中反射。
“爬?這叫被打趴。
”粉條兒菜大聲說。
“也許我們下次可以用爬的上山,我的意思是四隻手腳貼在地上,爬上山去,像尺蠖那種蟲子拱着身體爬。
” 素芳姨把面菜端給古阿霞,說:“世上真的有‘三跪一拜’的爬山方式,西藏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聖
古阿霞沿着森鐵前往林場走,非常舒服,嫩紅的虎杖花撒開,鐵軌向遠處拉出光絲,白雲從萬裡溪河谷冒出來,也向更深幽的河谷撒下雲影。
她走過兩座高架橋,來到集材柱,趙坤與十幾位工人把原木吊挂上火車。
古阿霞很清楚,暫時不想見到他,那家夥老是熱情地貼來。
她繞路,從下方小徑爬過更斜的陡坡,差點讓袋子裡的東西掉出來,這才看到那棵巨大的樹矗立眼前。
黃狗來迎接,猛搖尾巴,纏在腳邊繞圈子,古阿霞對它微笑。
帕吉魯盤坐在樹蔭下,拿了刻刀雕樹頭,一刀刀地剃。
一個鐵壺架在旁邊,冒蒸汽,蓋子咯啦動着。
帕吉魯把剃下的木屑條丢到火堆,迸出一股清淡的雨落草叢之味,古阿霞知道那是來自他手上拿的“透仔”
一種職業的上乘之境,必定花費不少苦心。
古阿霞已經能從味道分出樹種。
那尊一直放在大伐木箱的石像,現在移架放在鐵架邊,古阿霞說:“你終于把伯公
” “不是伯公。
” 這尊石像是帕吉魯的祖父遺物,古阿霞認為是土地公,“不是土地公是什麼?” “Q毛仔。
” 她不是信了上帝,這世界隻能他當家了,其他人的信仰歸為邪門歪道。
對她而言,所有為人生的終極關懷而立的信仰都有價值。
土地公都叫福德正神,用上她的綽号令人毛毛的。
她央求要改名,叫什麼都可以,叫Q毛仔頗逆耳。
帕吉魯不搭腔,一刀刀剃樹頭,力道算得好,片出來木屑都一樣,卷得小浪似。
古阿霞坐下來,倒了茶喝,閑看世界的變化,集材機把每根10噸的原木拉下山嶺,空氣彌漫各種木頭死亡的芬芳,蕩着機械運轉與指揮工人的喇叭聲響,光秃秃的山林,攔不下風,古阿霞覺得風有點大,雲也跑得快。
久久,帕吉魯昂起頭,說當初要換,你不換這名字,現在也改不了,“我勸了他很久,他才說可以(接受)這名字。
” “你不是不信神,怎麼會跟這石像說起話?” “石頭是大自然的,說久就說通。
”帕吉魯喝了茶,又說,“放石頭是給那些人看的,看了才知道我很厲害的。
” 古阿霞仔細聽他解釋,覺得頗有理。
帕吉魯的言下之意是,這方圓百來座山頭會幹他這行的,隻有他。
世界上,把技藝幹到人皆不能的絕活者,通常帶有表演成分。
這是他阿公教他的。
如果拿把斧鋸,二話不說就把幾千年大樹放倒,外人覺得用鍊鋸也行,也不覺得神木有什麼氣體。
你得在神木旁邊多耗點時間,放個石頭請神,做成宗教儀式,跟樹說說話,慢慢表演下去,從頭到尾就能把這件事弄得了不起。
“還說你沒信教,自己就搞了個教派。
” “大地就是個教堂,就是廟,我們卻多蓋了一個小房子,把自己塞進去,說那是廟,說那是教堂。
”帕吉魯多話了,說得挺清楚,也沒掉渣。
“可是,你砍了自己的廟,砍了自己的教堂。
”古阿霞指的殿堂就是眼前的神木。
“我不太會說。
” “慢慢說吧!我能等,可以像樹等在這等上一千年。
” “我以前殘忍,現在慈悲。
”帕吉魯站起來,往大樹走,撫摸俗稱“黃牛脖子”的紅桧闆根,大樹在微風中輕擺樹葉回應。
台灣紅桧常生在靠近山谷陡坡而發展出大闆根,好支撐樹身,因樣子像黃牛松弛的皮頸得名。
帕吉魯說,他隻砍每個林區最老齡的樹,其他的樹交給拿電鋸的伐木工。
以前,他會對大樹說,“我來跟你做伴了,别怕”,設法把樹留下來,比如跟大家說樹大有靈,或偷偷在伐木工的飯鍋裡放紅曲造成傳說中血紅飯的恐怖傳說。
大樹不被砍,成為種樹,每年采收健康的種子繁殖後代。
“現在呢!這麼大的樹,砍掉才行,”帕吉魯說出結論,“一棵樹死掉,大家都開始難過了。
” 古阿霞難懂這句話,經過多番的琢磨與詢問才懂,森林是一座網絡發達的親屬關系,不隻是直系血親的種苗傳承,地下的根絡也傳遞訊息。
每當砍伐樹木之後,森林以極為細微的訊息透過根系傳遞死亡訊息,悲傷彌漫,獨留下來的巨大母樹,最終是餘命悲傷,煎熬活着。
帕吉魯昨天親近這棵大樹,劈頭就說:“我來幫你睡倒吧!”明白點就是“讓我來殺了你”,殺光大樹才是仁慈的,一棵都不剩,都不要剩。
帕吉魯擡起頭,說:“樹會流淚,會自殺,最後害了其他的樹。
” 古阿霞聽過動物自殺,虎鲸與海豚會不明原因而自發性地擱在淺灘死去,旅鼠集體跳入海終結生命,有些動物因為食物、生殖與環境變化而集體自殺,有些個體動物因疾病或生理而自殺,沒聽過植物會自殺,前所未聞。
帕吉魯說,巨樹“自殺”的方式,有快有慢。
慢的如紅桧與牛樟,加速體内的病菌腐敗,最後倒下死亡;較快的呢,如扁柏與鐵杉會激烈地吸引雷電打死自己,引發大火。
無論哪種方式,樹木自殺讓森林的蟲害和疾病威脅日漸升高,森林大火甚至一夕毀滅大地。
一株孤獨樹的求死意念太強,牽連森林。
帕吉魯說話時沒有憤怒,沒有緊張時的口吃,還雕着木刻,仿佛他的所見所聞是來自樹木親口告訴他,要求他砍倒,不是臆測。
古阿霞知道那是來自他最真誠的想法,可是不曉得該如何響應,她這時候有些心事糾葛,說了也說不清楚,不說梗在心裡。
她從袋子裡打開Sony調頻收音機,山上無聊,聽音樂會上瘾,總是固定聽幾個流行音樂頻道打發時間,随口哼哼。
到了下午,音樂聽久了,她跟着帕吉魯學木雕,一刀刀剃,每刀都把擠壓在年輪裡的香味挖出來似的,她也不講話,雕出了安靜。
山裡的夜色來得快,柴油機械聲響漸漸安靜下來,人都走了,晚霞在地平線鑲出火亮銀絲,天地暗滅。
古阿霞留在山上過夜,不想回工寮面對趙坤了。
到了晚上,古阿霞冷得想睡覺了,鑽進被窩。
她記得昨晚在工寮時,把身體塞入某床又濕又硬、如百頁豆腐塊的棉被,足足發抖五分鐘才暖起來。
夏天如此,入冬不凍死人才怪。
現在她鑽進睡袋,抖得像壁虎的斷尾,身體仍比木頭還硬,一點都還不暖。
她鑽出了睡袋,決定跟帕吉魯一樣窩在火堆旁,确實溫暖多了。
帕吉魯告誡她還是回工寮比較好,有水、有電、有食物,而他在砍倒大樹的半個月内隻想待在這。
古阿霞心裡冒涼,這無聊的下午足夠她一根根地數光頭發數量,要是在荒山野嶺多待半個月,哪有這麼多無聊的活可幹。
還好她把《聖經》帶來了,可多讀幾頁。
夜裡又冷又黑,還令人感到溫暖與興味的是看着篝火燃燒時千變萬化的姿态。
火焰沒有重複過自己,《聖經》永遠讀出新意。
這時候,黃狗叫得很緊,音量扯破了無盡的黑夜。
有幾蕊燈光從第五座棱線外射來,一隊人馬走了來。
帕吉魯好奇,誰會在收工後的林場走動,随後從頭燈的位置判斷這是專業登山隊的走法,興奮地說媽媽來了。
燈光越來越近,顯示這支隊伍的陣容超出預期,素芳姨背着一百公升的鋁架背包,挂S腰帶,撐着登山杖前進。
同行的還有兩位登山隊員,古阿霞是第一次認識他們。
不過,雙傻也來了,阿達瑪把妹妹小墨汁放在肩上,孔固力挑着裝滿棉被與食物的扁擔上山。
殿後的是趙坤,往古阿霞瞧得仔細。
古阿霞稍後才了解,這支隊伍出現的主因是她沒有回工寮夜宿,莫茲桑叫雙傻拿家當前來,小墨汁與趙坤也前來。
這個臨時組合的救助隊在森鐵邊遇到了素芳姨三人駐紮的登山隊,雙方揪團一起來。
七人從很遠的地方來,瞎火似的看不着,隻看到古阿霞待的大樹。
大樹是放大鏡,篝火的光芒順着樹幹爬上去,成了高調的火焰之花。
人氣多了,聚在大樹下,像山下廟邊、雜貨店旁的榕樹下光景,拉起藍白交替的防水布,用臉盆煮起晚餐。
古阿霞看了腕表,晚上七點。
時間是相對的,山上的人早早入睡,山下人才要用餐。
那鍋臉盆菜添了火腿、面筋與當令蔬菜,它們在鍋裡噗噗翻騰跳動時,古阿霞的腸胃又餓出了空間,以沒刷牙說服自己嘗兩口,一嘗便覺丹田有火苗冒出來的溫暖。
另兩位跟着素芳姨來的隊員,男的叫“豬殃殃”,戴黑塑膠框眼鏡,梳旁分頭,對青蛙有深厚興趣,個性沉默,安靜煮晚餐。
女的叫“粉條兒菜”,喜愛紅色系列,穿紅外套,紅長襪套在牛仔褲的褲管上,語言活潑。
這群山友都愛用植物給自己取名字,豬殃殃全名是“南湖大山豬殃殃”,極端低調的原生植物;粉條兒菜全名是“台灣粉條兒菜”,是極度高調的陽光主義者植物。
尤其後者率性,很快地把這次行程講出來,他們打算從七彩湖倒走中央山脈北段,沿路是海拔約3000公尺、挑戰極大的山徑,以十五日無補給方式走完,最後在宜蘭的思源垭口下山,三人背負的幹糧食物與器物有上百公斤。
“慶祝我們要爬上世界屋頂了。
”粉條兒菜拿出一罐600毫升的高粱酒,倒進鋼杯,要大家傳下去喝。
“不是要去爬台灣屋脊?”古阿霞問。
“也是啦!不過我們要去珠穆朗瑪峰,申請到了。
” “真的?”古阿霞大驚。
素芳姨點頭了,把手裡代表慶祝的鋼杯傳給趙坤,“敲了好久,這次終于從日本那邊談妥了,加入國際登山隊。
” 趙坤大口喝鋼杯裡的白酒,當起白開水喝,說:“我們都是山裡長大的,就像大衣天天穿着,碗天天捧着,爬山哪會難,欠幾步就到山頂了。
” “沒錯,登山不難,一步步别放棄,一天天别給爛天氣打倒就行了。
”素芳姨說。
趙坤無意把鋼杯遞出去,多喝了一口才說:“我在山上滾出來的,如果欠腳夫,我也可以幫忙扛行李。
” 古阿霞看着柴焰無時無刻不變化,心思飄蕩,說:“珠穆朗瑪峰就是我們講的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 趙坤講話是沖着古阿霞來的,語氣帶着動物性費洛蒙,他多喝了鋼杯裡的酒才傳下去,“馬博拉斯山、馬裡加南山、喀西帕南山,台灣一堆怪名字的山,跟摔跤的豬木什麼峰搞錯也是正常的,所以你們要去日本爬山啰!” 登山隊大笑起來,大家也糊塗地笑起來,不明就裡。
古阿霞從趙坤手中接來鋼杯,不喝,遞給下一位。
鋼杯給大家共喝,雙傻離口的時候口水牽絲在上頭,她想到衆人口水,不喝了。
火淡了點,寒意漸漸從四周逼近,有人扔去一束金毛杜鵑的枝葉,火勢乍亮,吱吱咂咂響起來,每片樹葉從葉緣往内燒出一圈光環。
火光中,古阿霞想起那個她與素芳姨合用的卧室,堆滿登山杖、帳篷、雙層雪鞋與五厘米攀岩繩索,以及受“警政署”管制的兩萬五千分之一登山地形圖。
木牆上貼了幾張大圖片,左邊是手繪台灣山嶽,3000公尺以上的大山不計其數;右邊是日本女性登山家──田部井淳子坐在雪巴向導肩上的照片,她頸子披了藏族祈福的圍巾哈達,高舉雙手,接受衆人歡呼,照片時間在一九七五年,她是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
中間照片是新西蘭埃德蒙·希拉瑞與雪巴向導丹增,他們在一九五三年成了人類首次爬上聖母峰的紀錄創造者,身上挂着克服高山低氧狀态的空氣補給罩。
素芳姨對古阿霞說過,埃德蒙與丹增,是誰先爬上峰頂,一直是個謎。
這或許是礙于丹增是向導,淪為配角不受重視,類似爬玉山會請東埔的布農族當挑夫。
不過,埃德蒙不忘受過雪巴人的恩惠,高調地借自己的聲譽向世界募款,在尼泊爾蓋學校與公共設施,改善雪巴人生活。
當時古阿霞聽了,心想:“除了天父在埃德蒙的身上找到窗口,不然就是他們爬上死亡關口時,風雪與危難,讓兩人有了患難之情。
” “你們籌備了好幾年,終于能登山,應該慶祝。
”古阿霞說。
她不喝酒,大鍋菜倒是可以。
“五年了,我們搞這件事夠久了。
”素芳姨說。
“這足夠搞出一籠子的鳥氣,”粉條兒菜聲音高亢,“我們被人踩扁了,踢來踢去當笑話。
” “沒那麼糟。
”素芳姨盛起了面菜,拿給雙傻。
“那是我們都被踹到馬裡亞納海溝,沒有更糟了,”粉條兒菜不吐不快,“先是沒有成立登山協會,無法向教育部申請經費,可惡的是有官員擺明要賄賂。
我們不肯,決定先成立協會,又被資深的登山協會打壓,把我們的登山計劃批評得一文不值。
我們後來才知道原因是‘老的’還沒去登,‘小的’不準去。
我們在台灣的申請與計劃都被打退。
” “這才叫爬山,一步步走到山頂。
”沉默的豬殃殃終于講話了,他的黑塑膠框眼鏡在篝火中反射。
“爬?這叫被打趴。
”粉條兒菜大聲說。
“也許我們下次可以用爬的上山,我的意思是四隻手腳貼在地上,爬上山去,像尺蠖那種蟲子拱着身體爬。
” 素芳姨把面菜端給古阿霞,說:“世上真的有‘三跪一拜’的爬山方式,西藏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的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