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開始認識敵人
關燈
小
中
大
一枚勳章。
4月12日晚上,他帶領團部情報股的4個弟兄渡河巡邏。
但他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他沒有把這次巡邏行動告訴任何人。
正在執行警衛任務的E連弟兄們聽到巡邏隊用劃艇渡河時的劃水聲,對他們而言,隻要沒有被告知該時刻有美軍的巡邏任務,那麼所有的船隻搭載的都是敵軍。
于是,他們朝船開了火,很快機關槍也加入了進來。
船斷成兩截,船上所有的人,包括李奇本人,都被擊中落水。
他們痛苦地喊叫起來,而機關槍手根本不予理會,一直猛烈地朝他們射擊,直到他們的屍體被水流沖走。
幾天後,他們的屍體在下遊被發現。
在E連弟兄們看來,李奇和4個弟兄“死得既不必要也不可原諒,因為李奇犯了一個顯而易見、不可寬恕的錯誤”。
*** 那天,羅斯福總統逝世的消息傳到了E連。
溫特斯在日記中寫道:“好消息——麥利中士(F連)被提升為上士;壞消息——羅斯福總統逝世了。
” “就像春天和複活節的百合花那樣,”韋伯斯特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一向不大在意羅斯福的存在,但現在他真的走了,我才有點怅然若失起來。
” 艾森豪威爾命令所有部隊都要在4月14日星期日這一天為羅斯福總統舉行一個簡短的悼念儀式。
E連以排為單位舉行悼念儀式。
“從來不曾仰慕羅斯福總統”的福利中尉将排裡的弟兄們集合起來,他從自己的野戰背包裡拿出一本聖約瑟禱告書,從中找了一段祈禱文念給弟兄們聽。
後來,他宣稱自己是“唯一把富蘭克林·羅斯福作為天主教徒而為之舉行葬禮的人”。
*** 總的來說,E連在萊茵河邊守衛魯爾礦區期間的生活是單調無味的。
“時間實在難挨,”心生厭惡的韋伯斯特寫道,“我們無聊到每天都檢修一遍步槍。
我們除了晚上在交叉路口站站崗,白天聽福利中尉做個簡短的時事報告外,别的時間就沒有事可幹。
”他們精力充沛卻鮮有發洩的途徑,隻好靠體育活動來打發。
他們找了一些網球拍和球,在後院的場地上打起了網球,或在附近的場子上玩壘球。
韋伯斯特沒有什麼運動才能,但他的好奇心卻不小。
一天,他和二等兵約翰·詹諾威克爬上了一個高達250英尺的工廠煙囪,在那個高度上他領略到了一種好像“實現了畢生的雄心壯志的感覺”。
到達最高點以後,他們俯瞰着河那邊的壯觀景色。
韋伯斯特覺得,盡管“我們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工廠、鑄造廠、鋼鐵廠、制糖廠和金屬闆材制造廠,但魯爾區看上去仍毫無生氣,就像是被肢解了的芝加哥、匹茲堡或聖路易斯”。
*** 4月18日,德國在魯爾區的抵抗結束了,32萬多名德軍投降。
E連被派去守衛多爾馬根的一個難民營。
那裡有成千上萬的難民,有波蘭人、捷克人、比利時人、荷蘭人、法國人、俄國人和其他一些被納粹占領的歐洲國家的民衆。
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簡陋的收容所,根據性别被隔離開來,個個饑腸辘辘,各個年齡段的都有。
剛一解放出來,他們最直接的沖動就是趕緊休息和娛樂,這是他們過去幾年裡最缺乏的。
韋伯斯特描述說:“他們心滿意足于什麼事也不做,他們在德國人手下辛苦地勞動卻隻得到很少的食物。
現在他們終于可以休息了。
” 難民們都很快樂,整日唱着歌,而且他們樂意聽士兵們的吩咐,這使E連的弟兄們喜歡上了他們。
幫廚已經成為過去了。
在看守難民營之後,E連的弟兄們再也沒有削過一個土豆、掃過一間屋子、洗過一個野戰食具、打掃過一次空地。
這些事都被難民們做了,美國人支付酬金時十分大方,這也讓難民們樂于為他們做事。
還有不少的弟兄找到了既能當侍從又能做兒子的難民。
魯茲就收養了一個瘦弱的小男孩——穆其克,穆其克穿着一雙過大的破爛鞋子,他的父母死在難民營。
穆其克那黑黑的大眼睛和機靈的、充滿活力的舉止深深打動了魯茲。
他給穆其克找了一套軍裝,而且在德國服役期間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在行進的路上還教給他一些軍隊裡常用的髒話。
正如該師的史志所記錄的:“盡管上級嚴令禁止帶着難民走,但種種迹象表明帶難民行進的事時有發生,難民中的一些人從不在集合的隊伍裡出現,他們說着蹩腳的英語,并且看來做了大量的廚房雜務。
” 簡而言之,E連就是這樣開始了德國之行,這段日子無論在哪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
每天晚上都有舒适的房子住,絕妙的食物和酒,基本上想要什麼就可以拿什麼,還能在專用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悠閑地坐在橡膠胎的大汽車上,欣賞着奇異的景象:一邊是令人熱血澎湃的阿爾卑斯山,另一邊是德軍——這支曾經是世界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隊——戲劇性的潰敗。
還有随身“侍應”對他們的惟命是從。
但有一點卻不如他們的願。
他們原想帶走一些難民營中的女孩,但他們在這些女孩身上卻和在德國女孩身上一樣什麼好處也沒得到。
像其他地方的美國兵一樣,他們也以為D級幹糧和幾個切爾西面包就可以打動女人的心,不料這招根本就不奏效。
此前的一段日子,連裡一些父輩具有捷克或波蘭血統的人都特别興奮。
他們搭上了所有的空閑時間,不分日夜地用他們那點兒有限的語言能力去追求那些來自他們父輩土地上的結實而胸部豐滿的農家少女。
但這些帶有天主教家教和中歐背景的姑娘們都很潔身自好,這讓他們的期待又落了空。
對韋伯斯特來說,難民營激起了他對德國人的仇恨。
“這些人為什麼會在這裡呢?”他問自己。
他們可是什麼也沒有做過啊,沒有政見,沒犯過罪,什麼财産也沒有。
他們之所以在這兒隻是因為納粹需要勞動力。
“這就是德國,這就是他們所幹的一切,”韋伯斯特得出了結論,“德國人把這些人從他們的家鄉抓來,強迫他們在第三帝國的某個工廠裡勞動一輩子。
這裡還有嬰兒和老年婦女,有很多無辜的人被強制住在帶刺鐵絲網圍着的簡陋的收容所裡,每天像奴隸一般為鐵石心腸的雇主幹12個小時的活,吃的是甜菜湯、發黴的土豆和黑面包。
這就是第三帝國。
對這些人來說,所謂的新秩序就是:幹到死為止。
這些德國人根本不顧别人的死活,一心想着德國自身的利益,要把整個歐洲大衆變成自己的奴隸。
”在韋伯斯特眼裡,“德國人都有罪,沒有一個是清白的。
” 守衛任務僅持續了幾天。
重新回到萊茵河後,溫特斯制訂了一個訓練計劃,包括早上按号音起床,列隊集合,檢閱部隊,軍體操和密集隊形訓練,班戰術演練,地圖識别,一直搞到吹了降旗号才結束一天的訓練。
這就好像又回到了新兵基本訓練階段,弟兄們都頗有怨言。
4月12日晚上,他帶領團部情報股的4個弟兄渡河巡邏。
但他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他沒有把這次巡邏行動告訴任何人。
正在執行警衛任務的E連弟兄們聽到巡邏隊用劃艇渡河時的劃水聲,對他們而言,隻要沒有被告知該時刻有美軍的巡邏任務,那麼所有的船隻搭載的都是敵軍。
于是,他們朝船開了火,很快機關槍也加入了進來。
船斷成兩截,船上所有的人,包括李奇本人,都被擊中落水。
他們痛苦地喊叫起來,而機關槍手根本不予理會,一直猛烈地朝他們射擊,直到他們的屍體被水流沖走。
幾天後,他們的屍體在下遊被發現。
在E連弟兄們看來,李奇和4個弟兄“死得既不必要也不可原諒,因為李奇犯了一個顯而易見、不可寬恕的錯誤”。
*** 那天,羅斯福總統逝世的消息傳到了E連。
溫特斯在日記中寫道:“好消息——麥利中士(F連)被提升為上士;壞消息——羅斯福總統逝世了。
” “就像春天和複活節的百合花那樣,”韋伯斯特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一向不大在意羅斯福的存在,但現在他真的走了,我才有點怅然若失起來。
” 艾森豪威爾命令所有部隊都要在4月14日星期日這一天為羅斯福總統舉行一個簡短的悼念儀式。
E連以排為單位舉行悼念儀式。
“從來不曾仰慕羅斯福總統”的福利中尉将排裡的弟兄們集合起來,他從自己的野戰背包裡拿出一本聖約瑟禱告書,從中找了一段祈禱文念給弟兄們聽。
後來,他宣稱自己是“唯一把富蘭克林·羅斯福作為天主教徒而為之舉行葬禮的人”。
*** 總的來說,E連在萊茵河邊守衛魯爾礦區期間的生活是單調無味的。
“時間實在難挨,”心生厭惡的韋伯斯特寫道,“我們無聊到每天都檢修一遍步槍。
我們除了晚上在交叉路口站站崗,白天聽福利中尉做個簡短的時事報告外,别的時間就沒有事可幹。
”他們精力充沛卻鮮有發洩的途徑,隻好靠體育活動來打發。
他們找了一些網球拍和球,在後院的場地上打起了網球,或在附近的場子上玩壘球。
韋伯斯特沒有什麼運動才能,但他的好奇心卻不小。
一天,他和二等兵約翰·詹諾威克爬上了一個高達250英尺的工廠煙囪,在那個高度上他領略到了一種好像“實現了畢生的雄心壯志的感覺”。
到達最高點以後,他們俯瞰着河那邊的壯觀景色。
韋伯斯特覺得,盡管“我們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工廠、鑄造廠、鋼鐵廠、制糖廠和金屬闆材制造廠,但魯爾區看上去仍毫無生氣,就像是被肢解了的芝加哥、匹茲堡或聖路易斯”。
*** 4月18日,德國在魯爾區的抵抗結束了,32萬多名德軍投降。
E連被派去守衛多爾馬根的一個難民營。
那裡有成千上萬的難民,有波蘭人、捷克人、比利時人、荷蘭人、法國人、俄國人和其他一些被納粹占領的歐洲國家的民衆。
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簡陋的收容所,根據性别被隔離開來,個個饑腸辘辘,各個年齡段的都有。
剛一解放出來,他們最直接的沖動就是趕緊休息和娛樂,這是他們過去幾年裡最缺乏的。
韋伯斯特描述說:“他們心滿意足于什麼事也不做,他們在德國人手下辛苦地勞動卻隻得到很少的食物。
現在他們終于可以休息了。
” 難民們都很快樂,整日唱着歌,而且他們樂意聽士兵們的吩咐,這使E連的弟兄們喜歡上了他們。
幫廚已經成為過去了。
在看守難民營之後,E連的弟兄們再也沒有削過一個土豆、掃過一間屋子、洗過一個野戰食具、打掃過一次空地。
這些事都被難民們做了,美國人支付酬金時十分大方,這也讓難民們樂于為他們做事。
還有不少的弟兄找到了既能當侍從又能做兒子的難民。
魯茲就收養了一個瘦弱的小男孩——穆其克,穆其克穿着一雙過大的破爛鞋子,他的父母死在難民營。
穆其克那黑黑的大眼睛和機靈的、充滿活力的舉止深深打動了魯茲。
他給穆其克找了一套軍裝,而且在德國服役期間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在行進的路上還教給他一些軍隊裡常用的髒話。
正如該師的史志所記錄的:“盡管上級嚴令禁止帶着難民走,但種種迹象表明帶難民行進的事時有發生,難民中的一些人從不在集合的隊伍裡出現,他們說着蹩腳的英語,并且看來做了大量的廚房雜務。
” 簡而言之,E連就是這樣開始了德國之行,這段日子無論在哪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
每天晚上都有舒适的房子住,絕妙的食物和酒,基本上想要什麼就可以拿什麼,還能在專用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悠閑地坐在橡膠胎的大汽車上,欣賞着奇異的景象:一邊是令人熱血澎湃的阿爾卑斯山,另一邊是德軍——這支曾經是世界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隊——戲劇性的潰敗。
還有随身“侍應”對他們的惟命是從。
但有一點卻不如他們的願。
他們原想帶走一些難民營中的女孩,但他們在這些女孩身上卻和在德國女孩身上一樣什麼好處也沒得到。
像其他地方的美國兵一樣,他們也以為D級幹糧和幾個切爾西面包就可以打動女人的心,不料這招根本就不奏效。
此前的一段日子,連裡一些父輩具有捷克或波蘭血統的人都特别興奮。
他們搭上了所有的空閑時間,不分日夜地用他們那點兒有限的語言能力去追求那些來自他們父輩土地上的結實而胸部豐滿的農家少女。
但這些帶有天主教家教和中歐背景的姑娘們都很潔身自好,這讓他們的期待又落了空。
對韋伯斯特來說,難民營激起了他對德國人的仇恨。
“這些人為什麼會在這裡呢?”他問自己。
他們可是什麼也沒有做過啊,沒有政見,沒犯過罪,什麼财産也沒有。
他們之所以在這兒隻是因為納粹需要勞動力。
“這就是德國,這就是他們所幹的一切,”韋伯斯特得出了結論,“德國人把這些人從他們的家鄉抓來,強迫他們在第三帝國的某個工廠裡勞動一輩子。
這裡還有嬰兒和老年婦女,有很多無辜的人被強制住在帶刺鐵絲網圍着的簡陋的收容所裡,每天像奴隸一般為鐵石心腸的雇主幹12個小時的活,吃的是甜菜湯、發黴的土豆和黑面包。
這就是第三帝國。
對這些人來說,所謂的新秩序就是:幹到死為止。
這些德國人根本不顧别人的死活,一心想着德國自身的利益,要把整個歐洲大衆變成自己的奴隸。
”在韋伯斯特眼裡,“德國人都有罪,沒有一個是清白的。
” 守衛任務僅持續了幾天。
重新回到萊茵河後,溫特斯制訂了一個訓練計劃,包括早上按号音起床,列隊集合,檢閱部隊,軍體操和密集隊形訓練,班戰術演練,地圖識别,一直搞到吹了降旗号才結束一天的訓練。
這就好像又回到了新兵基本訓練階段,弟兄們都頗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