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療傷及任務被取消
關燈
小
中
大
時,出現不可避免的事是沒有辦法的。
人在戰場上,既然無力改變這種現實,那就隻得接受。
一下子,他們對死亡、屍體、毀滅、殘殺、危險就都變得習以為常了。
敵人的死傷對他們的情緒不構成影響。
自己人的死傷也隻是給他們留下短暫的印象,這種印象裡夾雜着一種轉瞬即逝的慶幸和成功感,慶幸死傷的并不是自己。
(當他們的戰友倒下時,對許多戰鬥着的軍人來說,‘感謝上帝是他而不是我’是一種普遍的想法;不過,過一陣子,可能會生出一種罪惡感。
)許多事還等着去做,仗還要靠他們去赢,他們考慮的是這些”。
利普頓繼續評說:弟兄們一旦離開前線,回到軍營休整時,“他們開始思考。
他們想起戰友們是怎樣受的傷或送的命。
他們記得有多少次他們自己就與死亡近在咫尺。
遠離戰鬥了,死亡與毀滅已不再是不可避免的——戰争可能結束,任務可能被取消。
帶着這些想法,弟兄們開始害怕重返前線。
然而,他們一回到戰場,那些疑慮和緊張全都不見了。
冷漠、無情和鎮定又重新回到他們身上。
又一個任務等待他們去完成,過去的自信重現了,戰鬥的興奮感回來了,渴望優秀和勝利的欲望又會再次占上風”。
這聽起來有些理想化,但卻的的确确是事實;利普頓和E連的許多其他弟兄,空降師的許多弟兄,乃至整個美國陸軍——甚至德軍和蘇聯紅軍中的許多人在這場戰争中就都是這樣的。
但這決不是說利普頓的分析适用于所有的軍人。
二戰中參戰的軍人成千上萬,一個人的話不可能代表所有的人。
然而,利普頓對參戰軍人情感狀态的洞察依然能夠對試圖理解弟兄們如何忍受戰争提供參考依據。
*** 自諾曼底之後,E連的許多弟兄拼着命與德軍作戰,他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同盟國将取得戰争的勝利。
“我希望能快點回到戰場去,”韋伯斯特告訴父母,“因為我還要償還德國人不少子彈,我還要盡可能多地向他們扔手榴彈。
”德國人抓住還穿着降落傘背帶的傘兵,割斷他們的喉嚨,用刺刀刺他們,剝光他們的衣服,朝他們開槍,還摧毀了一座救護所。
因為這些暴行,“我們決不打算對他們手下留情”。
至于戰争結果,“在看到了灘頭陣地,看到盟軍那種令人振奮的軍事力量以後,我知道我們不會輸。
對傘兵來說,他們就是來流血的。
我想回到與敵人的厮殺中去。
” *** 不少弟兄得到了提升。
韋爾什和康普頓從少尉升到了中尉。
團裡需要年輕的軍官來接替傷亡的軍人,溫特斯推薦詹姆斯·代爾接受戰時軍官委任,因為他在諾曼底時就已經是連裡的二級軍士長。
辛克上校批準了,于是代爾成了少尉并被委派到506團的另外一個連裡。
溫特斯讓利普頓取而代之,當了軍士長。
利奧·博伊爾升為連部的上士。
比爾·瓜奈若也成了上士。
唐·馬拉其、沃倫·穆克、保羅·羅傑斯和邁克·蘭尼從二等兵升為中士(蘭尼原先就是中士,但在索貝爾兵變中被降為二等兵)。
帕特·克裡斯坦森、沃爾特·戈登、約翰·普萊莎和拉文·裡斯從二等兵升為下士。
*** 韋伯斯特是個極有抱負的小說家,英國文學名著貪婪的讀者,哈佛大學的學生,戰争老兵。
他在個人觀察和敏銳的洞察力基礎上對陸軍有表揚有指責。
他寫給家裡的一封封長信提供了E連打過第一仗後一些弟兄的真實寫照。
二等兵羅伊·科布在諾曼底上空于哈裡·韋爾什的飛機中被擊中,因此沒有空降,“他是一個老兵,擁有值得稱贊的9年軍旅生涯。
他曾參加過一次容易的空降,這在陸軍裡很長時間内一直罕見。
截至此時,他那曲折多變、豐富多彩的戰時經曆包括:1.和第1裝甲師一起在非洲實施過突擊空降;2.受到黃疸的長期折磨,在他的運兵船被魚雷擊沉後,他被用驅逐艦送回美國;3.在傘兵學校接受了幾個月的訓練;4.在諾曼底的上空非常合時宜地被高射炮炸傷了腿。
他又高又瘦,愛喝酒,有着始終如一的溫順性情”。
1排1班“由約翰尼·馬丁領導,他是個傑出的軍人,又是最會逃避勤務的懶漢,他思維敏捷,作戰和駐守中無論出現什麼難題都能處理,總是有裝備、食物和好的住宿條件”。
2班長是“大牛”蘭德爾曼,他總愛發牢騷,但又是個“很照章辦事的人,這是我從一件小事中看出的,那次他在食堂叫我把我的羊毛帽摘下來,我朝他嘻皮笑臉,于是他就把我交給了軍士長。
軍官們都很喜歡‘大牛’,他們對馬丁中士輕率的态度卻是大皺眉頭”。
韋伯斯特所在班的班長是羅伯特·雷德。
“我想雷德從未偷懶逃避過勤務;他是理想的守備兵,他熟悉密集隊形訓練的所有口令,對手中武器使用娴熟并以此為豪,對稱病逃避夜間勤務者非常反感。
” 副班長是威廉·杜克曼、帕特·克裡斯坦森和唐·胡布勒。
“他們總讓最下層的士兵幹活。
杜克曼有辦法逃避夜間勤務,每個周末都能溜到倫敦去,讓人看了覺得不可思議。
”克裡斯坦森做蘭德爾曼的助手,韋伯斯特認為這是一項“容易的工作”,因為蘭德爾曼和雷德一樣,非常認真負責。
克裡斯坦森“中等個兒,運動健将般的體魄,一頭金色的鬈發,是E連唯一的帥哥。
無論從哪方面看,胡布勒都與克裡斯坦森相反。
胡布勒是我遇到的唯一一個真正喜愛打仗的人;他從戰鬥中獲得了樂趣。
戰時的巡邏和守備時的危險任務這個鑲着金牙的樂天派總是自願承擔。
他是連裡最好、最受歡迎的弟兄之一”。
在韋伯斯特看來(他在營部時曾接觸過不少人),E連1排的成員“比其他任何連的人都更年輕、更聰明”。
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在部隊裡頭一次發現準備戰後去上大學的弟兄,有這一打算的有下士杜克曼和中士穆克、卡森、馬拉其。
韋伯斯特稱這些人為“新型陸軍軍士”。
他們的平均年齡21歲,他們對陸軍法規不能倒背如流,對這本“支配着如此多常備軍人生活的書”也不關心。
他們與自己弟兄打成一片,他們沒有在巴拿馬、夏威夷或菲律賓服過役。
“他們是平民軍人,是美國的拯救者。
” 一些軍官也給韋伯斯特留下了頗深的印象。
他這樣描述溫特斯:“他是個大塊頭,具有強健的體魄,他相信軍體操在守備部隊的作用,相信進取精神在戰場上的作用。
”韋爾什當時是溫特斯的主任參謀,在韋伯斯特的眼裡,他“又小又
人在戰場上,既然無力改變這種現實,那就隻得接受。
一下子,他們對死亡、屍體、毀滅、殘殺、危險就都變得習以為常了。
敵人的死傷對他們的情緒不構成影響。
自己人的死傷也隻是給他們留下短暫的印象,這種印象裡夾雜着一種轉瞬即逝的慶幸和成功感,慶幸死傷的并不是自己。
(當他們的戰友倒下時,對許多戰鬥着的軍人來說,‘感謝上帝是他而不是我’是一種普遍的想法;不過,過一陣子,可能會生出一種罪惡感。
)許多事還等着去做,仗還要靠他們去赢,他們考慮的是這些”。
利普頓繼續評說:弟兄們一旦離開前線,回到軍營休整時,“他們開始思考。
他們想起戰友們是怎樣受的傷或送的命。
他們記得有多少次他們自己就與死亡近在咫尺。
遠離戰鬥了,死亡與毀滅已不再是不可避免的——戰争可能結束,任務可能被取消。
帶着這些想法,弟兄們開始害怕重返前線。
然而,他們一回到戰場,那些疑慮和緊張全都不見了。
冷漠、無情和鎮定又重新回到他們身上。
又一個任務等待他們去完成,過去的自信重現了,戰鬥的興奮感回來了,渴望優秀和勝利的欲望又會再次占上風”。
這聽起來有些理想化,但卻的的确确是事實;利普頓和E連的許多其他弟兄,空降師的許多弟兄,乃至整個美國陸軍——甚至德軍和蘇聯紅軍中的許多人在這場戰争中就都是這樣的。
但這決不是說利普頓的分析适用于所有的軍人。
二戰中參戰的軍人成千上萬,一個人的話不可能代表所有的人。
然而,利普頓對參戰軍人情感狀态的洞察依然能夠對試圖理解弟兄們如何忍受戰争提供參考依據。
*** 自諾曼底之後,E連的許多弟兄拼着命與德軍作戰,他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同盟國将取得戰争的勝利。
“我希望能快點回到戰場去,”韋伯斯特告訴父母,“因為我還要償還德國人不少子彈,我還要盡可能多地向他們扔手榴彈。
”德國人抓住還穿着降落傘背帶的傘兵,割斷他們的喉嚨,用刺刀刺他們,剝光他們的衣服,朝他們開槍,還摧毀了一座救護所。
因為這些暴行,“我們決不打算對他們手下留情”。
至于戰争結果,“在看到了灘頭陣地,看到盟軍那種令人振奮的軍事力量以後,我知道我們不會輸。
對傘兵來說,他們就是來流血的。
我想回到與敵人的厮殺中去。
” *** 不少弟兄得到了提升。
韋爾什和康普頓從少尉升到了中尉。
團裡需要年輕的軍官來接替傷亡的軍人,溫特斯推薦詹姆斯·代爾接受戰時軍官委任,因為他在諾曼底時就已經是連裡的二級軍士長。
辛克上校批準了,于是代爾成了少尉并被委派到506團的另外一個連裡。
溫特斯讓利普頓取而代之,當了軍士長。
利奧·博伊爾升為連部的上士。
比爾·瓜奈若也成了上士。
唐·馬拉其、沃倫·穆克、保羅·羅傑斯和邁克·蘭尼從二等兵升為中士(蘭尼原先就是中士,但在索貝爾兵變中被降為二等兵)。
帕特·克裡斯坦森、沃爾特·戈登、約翰·普萊莎和拉文·裡斯從二等兵升為下士。
*** 韋伯斯特是個極有抱負的小說家,英國文學名著貪婪的讀者,哈佛大學的學生,戰争老兵。
他在個人觀察和敏銳的洞察力基礎上對陸軍有表揚有指責。
他寫給家裡的一封封長信提供了E連打過第一仗後一些弟兄的真實寫照。
二等兵羅伊·科布在諾曼底上空于哈裡·韋爾什的飛機中被擊中,因此沒有空降,“他是一個老兵,擁有值得稱贊的9年軍旅生涯。
他曾參加過一次容易的空降,這在陸軍裡很長時間内一直罕見。
截至此時,他那曲折多變、豐富多彩的戰時經曆包括:1.和第1裝甲師一起在非洲實施過突擊空降;2.受到黃疸的長期折磨,在他的運兵船被魚雷擊沉後,他被用驅逐艦送回美國;3.在傘兵學校接受了幾個月的訓練;4.在諾曼底的上空非常合時宜地被高射炮炸傷了腿。
他又高又瘦,愛喝酒,有着始終如一的溫順性情”。
1排1班“由約翰尼·馬丁領導,他是個傑出的軍人,又是最會逃避勤務的懶漢,他思維敏捷,作戰和駐守中無論出現什麼難題都能處理,總是有裝備、食物和好的住宿條件”。
2班長是“大牛”蘭德爾曼,他總愛發牢騷,但又是個“很照章辦事的人,這是我從一件小事中看出的,那次他在食堂叫我把我的羊毛帽摘下來,我朝他嘻皮笑臉,于是他就把我交給了軍士長。
軍官們都很喜歡‘大牛’,他們對馬丁中士輕率的态度卻是大皺眉頭”。
韋伯斯特所在班的班長是羅伯特·雷德。
“我想雷德從未偷懶逃避過勤務;他是理想的守備兵,他熟悉密集隊形訓練的所有口令,對手中武器使用娴熟并以此為豪,對稱病逃避夜間勤務者非常反感。
” 副班長是威廉·杜克曼、帕特·克裡斯坦森和唐·胡布勒。
“他們總讓最下層的士兵幹活。
杜克曼有辦法逃避夜間勤務,每個周末都能溜到倫敦去,讓人看了覺得不可思議。
”克裡斯坦森做蘭德爾曼的助手,韋伯斯特認為這是一項“容易的工作”,因為蘭德爾曼和雷德一樣,非常認真負責。
克裡斯坦森“中等個兒,運動健将般的體魄,一頭金色的鬈發,是E連唯一的帥哥。
無論從哪方面看,胡布勒都與克裡斯坦森相反。
胡布勒是我遇到的唯一一個真正喜愛打仗的人;他從戰鬥中獲得了樂趣。
戰時的巡邏和守備時的危險任務這個鑲着金牙的樂天派總是自願承擔。
他是連裡最好、最受歡迎的弟兄之一”。
在韋伯斯特看來(他在營部時曾接觸過不少人),E連1排的成員“比其他任何連的人都更年輕、更聰明”。
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在部隊裡頭一次發現準備戰後去上大學的弟兄,有這一打算的有下士杜克曼和中士穆克、卡森、馬拉其。
韋伯斯特稱這些人為“新型陸軍軍士”。
他們的平均年齡21歲,他們對陸軍法規不能倒背如流,對這本“支配着如此多常備軍人生活的書”也不關心。
他們與自己弟兄打成一片,他們沒有在巴拿馬、夏威夷或菲律賓服過役。
“他們是平民軍人,是美國的拯救者。
” 一些軍官也給韋伯斯特留下了頗深的印象。
他這樣描述溫特斯:“他是個大塊頭,具有強健的體魄,他相信軍體操在守備部隊的作用,相信進取精神在戰場上的作用。
”韋爾什當時是溫特斯的主任參謀,在韋伯斯特的眼裡,他“又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