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此刻
關燈
小
中
大
“你遲到了,媽的,這可不是去遊樂場。
” “我有什麼辦法?你無牽無挂,我可是拖家帶口。
” “她睡下了?” “哪能睡得着呢。
” “你得跟她說清楚,朋友。
咱們不一定回得來了。
” “這會兒她眼淚哭幹了,可心裡明白得很。
瞧見這玩意兒了嗎?子彈是‘小貓’搞來的,這玩意兒可是她拿出來的。
是她父親的遺物。
” “‘小貓’不來了?” “那小子害怕了。
” “回頭再跟他算賬。
” “回頭,等咱們能回頭再說吧。
” “把槍給我。
” “為什麼?我槍法比你準。
” “你手在抖。
你想把事情搞砸嗎?” “起風了,冷。
” “你說話都哆嗦了。
” “我得念點兒什麼,就不哆嗦了。
” “行,你念吧。
” “萬福瑪利亞,你充滿聖寵……” “你還是閉嘴吧。
” “我就是念這個長大的。
考試之前念十遍,我就不心跳了。
” “對。
跟她求婚之前也念十遍。
她才真是個聖女,竟然沒跟你說:你幹脆剃頭,進修道院過日子去吧。
” “我還真這麼想過。
可現在咱們要去取人性命。
” “‘屠夫’也這麼想過。
可他欠的人命滿坑滿谷。
” “好吧。
那你念點兒什麼,你看的書多。
” “随便什麼?” “随便什麼。
” “唔,好吧。
我想想。
‘天使加百列在耶路撒冷上空飛行;他放眼世界,人們心靈最隐秘的深處,對他無不洞若觀火……’” “這是什麼?”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 “你喜歡塔索?你從沒提過他。
” “說不上來。
我讀他,隻是為了解決心裡的一個謎團。
” “一個謎團!我就喜歡謎團。
說來聽聽。
” “我想看看,這是否稱得上是一個瘋子寫的詩。
” “我聽說塔索曾經進過瘋人院。
但那也許隻是因為他生性傲慢,行事不拘常理,得罪了别人,被人陷害的。
” “也許吧。
實際上,塔索隻是我這個謎團的一半。
” “還有另一半?” “來自一位他的同時代人。
” “誰?” “蒙田。
” “那個寫《随筆》的法國人?蒙田和塔索是同時代人?他們倆有什麼關系?” “這就是重點。
我感興趣的不是一個時代中單獨一個人物的故事,而是看似不相關的人物交織在一起的命運,他們表面上毫無共通之處,以至于大家幾乎忘了他們是同時代人。
” “好吧,就算蒙田和塔索是同時代人吧,兩個人無論從命運,還是從秉性,甚至從作品上來說,都差得太多啦。
” “這才是有趣的地方。
” “他們如果互不相識,見都沒有見過,說這些也太牽強了。
” “你的問題很難回答。
可以說他們相識,但是沒有見過;也可以說他們見過,但是并不相識。
這要看你相信哪種說法。
” “這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蒙田在1580年到1581年時,曾經到意大利去旅行。
1580年,他途經費拉拉時,塔索正巧被關在費拉拉的瘋人院裡。
蒙田就是在那裡見到了塔索。
‘他萎靡不振,死氣沉沉,既不認識自己是誰,也認不出自己的作品。
那些作品他雖看在眼裡,卻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這就是蒙田在随筆中講述的他遇到塔索的經曆。
” “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一生隻見過一次,其中一個還是瘋了的。
” “塔索被關在費拉拉的瘋人院是事實,蒙田在那時經過費拉拉也是事實。
但是‘見過’隻能建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蒙田經過費拉拉時,知曉塔索被關在瘋人院;他去瘋人院拜訪了塔索,他見到了塔索。
” “難道不是這樣嗎?” “如果我記憶力沒出岔子的話,蒙田是在1582年的第二版随筆中,才補充了這件事。
蒙田在遊曆意大利時留下了旅行日記。
盡管他生前從未公開它,但是它的真實性不容懷疑。
他經過費拉拉時,竟隻字未提拜訪塔索的事。
” “我有什麼辦法?你無牽無挂,我可是拖家帶口。
” “她睡下了?” “哪能睡得着呢。
” “你得跟她說清楚,朋友。
咱們不一定回得來了。
” “這會兒她眼淚哭幹了,可心裡明白得很。
瞧見這玩意兒了嗎?子彈是‘小貓’搞來的,這玩意兒可是她拿出來的。
是她父親的遺物。
” “‘小貓’不來了?” “那小子害怕了。
” “回頭再跟他算賬。
” “回頭,等咱們能回頭再說吧。
” “把槍給我。
” “為什麼?我槍法比你準。
” “你手在抖。
你想把事情搞砸嗎?” “起風了,冷。
” “你說話都哆嗦了。
” “我得念點兒什麼,就不哆嗦了。
” “行,你念吧。
” “萬福瑪利亞,你充滿聖寵……” “你還是閉嘴吧。
” “我就是念這個長大的。
考試之前念十遍,我就不心跳了。
” “對。
跟她求婚之前也念十遍。
她才真是個聖女,竟然沒跟你說:你幹脆剃頭,進修道院過日子去吧。
” “我還真這麼想過。
可現在咱們要去取人性命。
” “‘屠夫’也這麼想過。
可他欠的人命滿坑滿谷。
” “好吧。
那你念點兒什麼,你看的書多。
” “随便什麼?” “随便什麼。
” “唔,好吧。
我想想。
‘天使加百列在耶路撒冷上空飛行;他放眼世界,人們心靈最隐秘的深處,對他無不洞若觀火……’” “這是什麼?”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 “你喜歡塔索?你從沒提過他。
” “說不上來。
我讀他,隻是為了解決心裡的一個謎團。
” “一個謎團!我就喜歡謎團。
說來聽聽。
” “我想看看,這是否稱得上是一個瘋子寫的詩。
” “我聽說塔索曾經進過瘋人院。
但那也許隻是因為他生性傲慢,行事不拘常理,得罪了别人,被人陷害的。
” “也許吧。
實際上,塔索隻是我這個謎團的一半。
” “還有另一半?” “來自一位他的同時代人。
” “誰?” “蒙田。
” “那個寫《随筆》的法國人?蒙田和塔索是同時代人?他們倆有什麼關系?” “這就是重點。
我感興趣的不是一個時代中單獨一個人物的故事,而是看似不相關的人物交織在一起的命運,他們表面上毫無共通之處,以至于大家幾乎忘了他們是同時代人。
” “好吧,就算蒙田和塔索是同時代人吧,兩個人無論從命運,還是從秉性,甚至從作品上來說,都差得太多啦。
” “這才是有趣的地方。
” “他們如果互不相識,見都沒有見過,說這些也太牽強了。
” “你的問題很難回答。
可以說他們相識,但是沒有見過;也可以說他們見過,但是并不相識。
這要看你相信哪種說法。
” “這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蒙田在1580年到1581年時,曾經到意大利去旅行。
1580年,他途經費拉拉時,塔索正巧被關在費拉拉的瘋人院裡。
蒙田就是在那裡見到了塔索。
‘他萎靡不振,死氣沉沉,既不認識自己是誰,也認不出自己的作品。
那些作品他雖看在眼裡,卻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這就是蒙田在随筆中講述的他遇到塔索的經曆。
” “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一生隻見過一次,其中一個還是瘋了的。
” “塔索被關在費拉拉的瘋人院是事實,蒙田在那時經過費拉拉也是事實。
但是‘見過’隻能建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蒙田經過費拉拉時,知曉塔索被關在瘋人院;他去瘋人院拜訪了塔索,他見到了塔索。
” “難道不是這樣嗎?” “如果我記憶力沒出岔子的話,蒙田是在1582年的第二版随筆中,才補充了這件事。
蒙田在遊曆意大利時留下了旅行日記。
盡管他生前從未公開它,但是它的真實性不容懷疑。
他經過費拉拉時,竟隻字未提拜訪塔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