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此刻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那段時間是蒙田口授,由秘書代筆的,可是這麼重要的一次經曆,不可能緘口不提。
蒙田是一個好奇的人,這樣重大的事情,他不可能沉默。
再者,他對塔索的描寫也流于籠統。
有人據此認為,整件事純屬是他的虛構。
” “喂,拿好你的通行證,前面遇上哨卡了。
” “注意你的槍。
” “藏得好好的。
” “放自然一點。
我們繼續說話。
” “唔,可是蒙田為什麼要撒謊,假裝自己見到了塔索呢?” “塔索在随筆裡是一個隐而不宣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塔索仿佛是蒙田的反面。
盡管如此,他喜愛塔索。
就連塔索最不起眼的小詩作他都看過。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剛一出版,他就弄到了一本。
他多次在《随筆》中援引塔索的詩。
” “你是想說,由于太着迷于塔索,蒙田就虛構了自己見過塔索,即使是瘋狂的塔索?” “蒙田畏懼瘋狂。
蒙田願意做能把握住自己的人。
可是,蒙田極其在意塔索。
或者說,極其在意塔索的瘋狂。
” “你别說蒙田也是假裝理智的瘋子吧。
” “恰恰相反。
在蒙田筆下确實找不到瘋狂的痕迹。
蒙田十分冷靜,他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 “唔,也許這就是蒙田動筆寫下《随筆》的動機:把不屬于自己的瘋狂安插進随筆,他就得到了理智與平靜。
塔索就是這種瘋狂的具現化。
” “慢着,你看見他了嗎?靠在觀禮台邊上的那個。
” “看見了,高個子的那個。
他喬裝打扮成什麼樣,我都能把他認出來。
” “等一等,等鼓聲一響,我們就行動。
” “我們還有時間。
你繼續講吧。
” “好,這就要說到另一半謎團了。
蒙田寫随筆的動機,其實他自己交代得很清楚。
你也許還記得,在随筆的某個地方,他打了一個畫的比喻,把随筆比作在畫的四周填補的荒誕不經、奇形怪狀的裝飾。
” “畫中央的空白呢?” “畫中央的空白就是随筆的中心。
蒙田把一個他珍重的名字放在了畫中央的空白,一個死去的人。
” “我聽說過蒙田青年時代的友誼。
可惜那份友誼沒有持續很久。
” “是的。
蒙田在論友誼的那一章裡,把自己和拉博埃西的友誼寫得很清楚了。
那些回憶讀來富有激情,你很難再從這個人筆下找到如此忘我而神秘的自白了。
他說,他們的意志消融在彼此的意志中,‘不再有他,不再有我’。
如果有機會,兩人或許同樣也會請霍爾拜畫下他們的雙人肖像。
如果不是拉博埃西早早離世,蒙田根本不會寫下随筆。
沒人再能夠聽他述說自己,他隻好付諸筆端,驅散憂郁。
按照蒙田所設想的結構,拉博埃西的詩正巧位于随筆的中心。
” “這就應了那個畫的中心與畫的邊緣的比喻。
他的友人不再存于這世上,于是他的世界也就永遠地缺了那一塊兒中心。
” “蒙田的世界是由兩個人組成的,一個認識他的人——拉博埃西,和一個他認識的人——塔索。
蒙田有意讓拉博埃西與塔索相距如此之近。
别忘了,他剛剛提到塔索,探讨完想象力與瘋狂、歡樂與痛苦,就援引了拉博埃西的詩。
” “蒙田不停地叙述自我,但唯獨中心是空白的。
空白的部分就是不再屬于他的東西。
他把他的憂郁和瘋狂置之度外,也就是說,放在中心的空白裡。
而我們都知道,那一塊兒空白是留給死去的友人的。
他永不再觸碰那裡,因為它是留給拉博埃西的。
” “以及留給瘋狂的。
” “也許拉博埃西與瘋狂是同一種東西。
” “也就是說,蒙田死去的友人就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瘋狂詩人。
拉博埃西就是塔索。
” “這可太瘋狂了,朋友。
” “這事兒擱在我腦子裡,不說出來不踏實。
我以後也不會再講了。
” “除了我,也不會有人聽你這一套的。
” “好了,現在我們該行動了。
等我喊出那句暗号。
” “自由萬歲!” “自由萬歲!上前一步吧,屠夫!”
蒙田是一個好奇的人,這樣重大的事情,他不可能沉默。
再者,他對塔索的描寫也流于籠統。
有人據此認為,整件事純屬是他的虛構。
” “喂,拿好你的通行證,前面遇上哨卡了。
” “注意你的槍。
” “藏得好好的。
” “放自然一點。
我們繼續說話。
” “唔,可是蒙田為什麼要撒謊,假裝自己見到了塔索呢?” “塔索在随筆裡是一個隐而不宣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塔索仿佛是蒙田的反面。
盡管如此,他喜愛塔索。
就連塔索最不起眼的小詩作他都看過。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剛一出版,他就弄到了一本。
他多次在《随筆》中援引塔索的詩。
” “你是想說,由于太着迷于塔索,蒙田就虛構了自己見過塔索,即使是瘋狂的塔索?” “蒙田畏懼瘋狂。
蒙田願意做能把握住自己的人。
可是,蒙田極其在意塔索。
或者說,極其在意塔索的瘋狂。
” “你别說蒙田也是假裝理智的瘋子吧。
” “恰恰相反。
在蒙田筆下确實找不到瘋狂的痕迹。
蒙田十分冷靜,他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 “唔,也許這就是蒙田動筆寫下《随筆》的動機:把不屬于自己的瘋狂安插進随筆,他就得到了理智與平靜。
塔索就是這種瘋狂的具現化。
” “慢着,你看見他了嗎?靠在觀禮台邊上的那個。
” “看見了,高個子的那個。
他喬裝打扮成什麼樣,我都能把他認出來。
” “等一等,等鼓聲一響,我們就行動。
” “我們還有時間。
你繼續講吧。
” “好,這就要說到另一半謎團了。
蒙田寫随筆的動機,其實他自己交代得很清楚。
你也許還記得,在随筆的某個地方,他打了一個畫的比喻,把随筆比作在畫的四周填補的荒誕不經、奇形怪狀的裝飾。
” “畫中央的空白呢?” “畫中央的空白就是随筆的中心。
蒙田把一個他珍重的名字放在了畫中央的空白,一個死去的人。
” “我聽說過蒙田青年時代的友誼。
可惜那份友誼沒有持續很久。
” “是的。
蒙田在論友誼的那一章裡,把自己和拉博埃西的友誼寫得很清楚了。
那些回憶讀來富有激情,你很難再從這個人筆下找到如此忘我而神秘的自白了。
他說,他們的意志消融在彼此的意志中,‘不再有他,不再有我’。
如果有機會,兩人或許同樣也會請霍爾拜畫下他們的雙人肖像。
如果不是拉博埃西早早離世,蒙田根本不會寫下随筆。
沒人再能夠聽他述說自己,他隻好付諸筆端,驅散憂郁。
按照蒙田所設想的結構,拉博埃西的詩正巧位于随筆的中心。
” “這就應了那個畫的中心與畫的邊緣的比喻。
他的友人不再存于這世上,于是他的世界也就永遠地缺了那一塊兒中心。
” “蒙田的世界是由兩個人組成的,一個認識他的人——拉博埃西,和一個他認識的人——塔索。
蒙田有意讓拉博埃西與塔索相距如此之近。
别忘了,他剛剛提到塔索,探讨完想象力與瘋狂、歡樂與痛苦,就援引了拉博埃西的詩。
” “蒙田不停地叙述自我,但唯獨中心是空白的。
空白的部分就是不再屬于他的東西。
他把他的憂郁和瘋狂置之度外,也就是說,放在中心的空白裡。
而我們都知道,那一塊兒空白是留給死去的友人的。
他永不再觸碰那裡,因為它是留給拉博埃西的。
” “以及留給瘋狂的。
” “也許拉博埃西與瘋狂是同一種東西。
” “也就是說,蒙田死去的友人就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瘋狂詩人。
拉博埃西就是塔索。
” “這可太瘋狂了,朋友。
” “這事兒擱在我腦子裡,不說出來不踏實。
我以後也不會再講了。
” “除了我,也不會有人聽你這一套的。
” “好了,現在我們該行動了。
等我喊出那句暗号。
” “自由萬歲!” “自由萬歲!上前一步吧,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