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影子
關燈
小
中
大
他出走的時候,還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這隻是未來美事的影子,不是本物的真相。
——《希伯來書》 一、星空懸在哈蘭之上 他卧在榻上,睜大眼睛,翻來覆去。
四下隻有蟋蟀的叫聲,遠處的帳子裡隐約傳來吵架的聲音。
“快睡吧,别折騰了。
”撒萊小聲咕哝着,翻了個身,又睡着了。
等到她喉嚨深處鼾聲微微作響,亞伯拉罕坐了起來,悄悄走出了帳篷。
為了不驚動撒萊,他光着腳。
唉!這時的撒萊哪裡知道亞伯拉罕的苦惱。
眼下,他接到了兩項最奇特的任務:檢數天上的繁星和地上的塵沙。
這是神親口交代給亞伯拉罕的,他說,你望望天上的繁星,數數地上的塵沙。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接受這項使命的人類或許還不是很多。
我們為何這樣笃定?因為自從離開天辟地以來才經過了十幾頁(具體取決于我們手頭擁有的版本、鉛字排版的疏密、是否附帶注釋、手抄本字體的流派、加入插圖的多寡,等等)。
此時此刻,甚至還沒有亞伯拉罕這個人。
更準确地說,有他這個人,可尚且沒有亞伯拉罕這個名字。
他的父親母親、叔伯嬸嬸、兄弟姐妹都還叫他亞伯蘭。
可憐的小亞伯蘭。
其實他不小了,都已經七十五歲了。
然而照他們看來,隻要他還沒生出能叫爹爹的小子,就隻能管他叫小亞伯蘭。
當然,實際上不是他生,而是撒萊生,盡管希伯來人的家譜看起來都像是男人生男人。
他隻是悄悄對撒萊說過:“别叫我亞伯蘭了,叫我亞伯拉罕,你以後也得改名。
”“為什麼呀?”撒萊問。
“我的妻,你要是見過我眼中所見,知道誰趁人不備時來拜訪過我,就不會問了。
” 亞伯拉罕來到空地上,舉目仰望。
亞伯拉罕活着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的人還沒出生:“人不能兩次踏入同樣的河流。
”同樣,人也不可能兩次看見同樣的星空。
我們說不好哪件事更加複雜一些。
我們隻能确定,亞伯拉罕看見的星空不是我們眼中的星空。
他一眼便望見了北極星,無數次夜晚,他靠着它把羊趕回營地,在繁星下趕路的羊群就像粼光閃閃的池塘。
他想到自己未來的漫長旅程,想到那時埃及、希伯倫、迦南上空的北極星還暫時不會移動位置,就松了一口氣。
現在我頭頂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亞伯拉罕想,它端坐中天,一切星宿都圍着它環繞成圓。
埃及人将對我吹噓他們的天文學,說他們正在修建一座指向北極星的巨大陵寝。
唉!可他們沒有意識到,看似不動的星星也要移動,那将是一個更大、更隐秘的圓。
當我的子孫再次漂泊到埃及時,天龍座α星将被小熊座β星取代,而他們将仰望着這顆新北極星返回迦南,雖然迄今我還未曾踏上過那裡一步;等到他們的子孫再次被迫流浪,又會有一顆新的北極星俯瞰他們。
有種說法是星星能夠影響人的脾氣秉性和命運,大概吧,鬥轉星移就讓埃及人喜怒無常。
我們希伯來人就不會這樣,因為我們知道如今所見的星星隻是夜空的表面,就像巡遊的牧民長袍上沾滿的塵沙;他的袍子穿舊了,就等傍晚回家,脫下來拍打拍打,卷起來,再穿時翻一個面兒。
到那個時候,我頭上的北極星将再次成為北極星。
亞伯拉罕打了個寒顫。
他裹了裹袍子,把腳埋進尚有餘溫的沙子裡。
他想,塵沙就是無限縮小的星星,就像星星是某種無限擴大的塵沙。
他感到細沙漏過腳趾縫,而砂石硌着腳掌。
他隻知道腳下的塵沙裡埋着駱駝的骨骼,駱駝骨骼下面的塵沙裡埋藏着城市的殘骸,再下面則是與人類無緣的地方。
他的腳哪有本事踏上塵沙曾經組成的那座火山,也無緣涉足蜿蜒在深山中的晶閃閃的礦脈,更不可能觸碰海水中無所不在又無影無形的鹽。
玫瑰色砂石的廟宇總會坍塌為龜裂的踏腳石,到那時,隻有反複切割也抹不掉的層層紋理能讓人認出它來,因為每個氣泡形的凹陷裡都嵌着海洋退去時留下的螺殼殘骸…… 二、伊斯坦布爾 我們不妨想象這個埋首寫作的男人。
他就是黑白照片裡的那種樣子:雙目低垂,氣質溫和,神情肅穆。
他書房的窗子面向恢弘的海岸線。
此刻臨近聖誕節,天色陰沉,開始零零星星地飄雪。
他背井離鄉,舉家遷到伊斯坦布爾,已經一年半了。
在他眼裡,城市帶有衰敗的氣象。
他每天搭乘有軌電車在新城和舊城之間來回。
他從佩拉區出發,經過那些風光不再的領事館和高級飯店,穿越希臘語和亞美尼亞語交混的店鋪和咖啡館。
他知道還有更多的語言、更多的生活掩藏在幽深的大小街巷裡。
那條漫長的軌道一路臨海,沿岸布滿了傾頹的,或正在傾頹的帕夏宮殿,那是上百年來的東方遊記連篇累牍記載過的——他說不清哪一座宮殿會更持久,是石頭的廢墟還是殘留的記憶,即使親手寫下這些回憶的人已經消失在遍及世間的墳墓裡。
舊城則由許許多多難解的符号拼接起來:那些浮在表面的、嵌入彼此的、沉入地底的痕迹,即使不是考古學家也能有所體察。
他在拉雷利站下車,走進伊斯坦布爾大學,彙入許多像他一樣背井離鄉的歐洲教師中。
他給西文系的學生講授但丁。
熱心的學生操着稚嫩的法語,指着報紙上的鉛字替他翻譯。
那種新的文字幾十年前不存在,幾十年後也将鮮有人懂:“……五百年前,拜占庭博士們逃離君士坦丁堡,用希臘語喚醒了佛羅倫薩和羅馬。
今天,知識與智慧則從西方遷徙回東方。
伊斯坦布爾向歐洲打開大門。
這是土耳其的文藝複興……”他聽着,為之赧然。
在他眼中,一種舊文字被專橫地拆散,筆畫飄浮在浮塵中,又以一種新的面貌強行組合在一起。
他認識每一個字母,連起來卻不曉得它們的意義。
孩子們天真的聲音機械地朗讀它們,就好像世上第一批嬰兒在牙牙學語。
他想,總有一天,全世界将講着同一門語言,過着同樣的日子,無法再接受任何新的生活。
到那時,隻有來自另一顆星球的人才能夠毀滅我們…… 他攤開稿紙,在上面寫道:
——《希伯來書》 一、星空懸在哈蘭之上 他卧在榻上,睜大眼睛,翻來覆去。
四下隻有蟋蟀的叫聲,遠處的帳子裡隐約傳來吵架的聲音。
“快睡吧,别折騰了。
”撒萊小聲咕哝着,翻了個身,又睡着了。
等到她喉嚨深處鼾聲微微作響,亞伯拉罕坐了起來,悄悄走出了帳篷。
為了不驚動撒萊,他光着腳。
唉!這時的撒萊哪裡知道亞伯拉罕的苦惱。
眼下,他接到了兩項最奇特的任務:檢數天上的繁星和地上的塵沙。
這是神親口交代給亞伯拉罕的,他說,你望望天上的繁星,數數地上的塵沙。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接受這項使命的人類或許還不是很多。
我們為何這樣笃定?因為自從離開天辟地以來才經過了十幾頁(具體取決于我們手頭擁有的版本、鉛字排版的疏密、是否附帶注釋、手抄本字體的流派、加入插圖的多寡,等等)。
此時此刻,甚至還沒有亞伯拉罕這個人。
更準确地說,有他這個人,可尚且沒有亞伯拉罕這個名字。
他的父親母親、叔伯嬸嬸、兄弟姐妹都還叫他亞伯蘭。
可憐的小亞伯蘭。
其實他不小了,都已經七十五歲了。
然而照他們看來,隻要他還沒生出能叫爹爹的小子,就隻能管他叫小亞伯蘭。
當然,實際上不是他生,而是撒萊生,盡管希伯來人的家譜看起來都像是男人生男人。
他隻是悄悄對撒萊說過:“别叫我亞伯蘭了,叫我亞伯拉罕,你以後也得改名。
”“為什麼呀?”撒萊問。
“我的妻,你要是見過我眼中所見,知道誰趁人不備時來拜訪過我,就不會問了。
” 亞伯拉罕來到空地上,舉目仰望。
亞伯拉罕活着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的人還沒出生:“人不能兩次踏入同樣的河流。
”同樣,人也不可能兩次看見同樣的星空。
我們說不好哪件事更加複雜一些。
我們隻能确定,亞伯拉罕看見的星空不是我們眼中的星空。
他一眼便望見了北極星,無數次夜晚,他靠着它把羊趕回營地,在繁星下趕路的羊群就像粼光閃閃的池塘。
他想到自己未來的漫長旅程,想到那時埃及、希伯倫、迦南上空的北極星還暫時不會移動位置,就松了一口氣。
現在我頭頂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亞伯拉罕想,它端坐中天,一切星宿都圍着它環繞成圓。
埃及人将對我吹噓他們的天文學,說他們正在修建一座指向北極星的巨大陵寝。
唉!可他們沒有意識到,看似不動的星星也要移動,那将是一個更大、更隐秘的圓。
當我的子孫再次漂泊到埃及時,天龍座α星将被小熊座β星取代,而他們将仰望着這顆新北極星返回迦南,雖然迄今我還未曾踏上過那裡一步;等到他們的子孫再次被迫流浪,又會有一顆新的北極星俯瞰他們。
有種說法是星星能夠影響人的脾氣秉性和命運,大概吧,鬥轉星移就讓埃及人喜怒無常。
我們希伯來人就不會這樣,因為我們知道如今所見的星星隻是夜空的表面,就像巡遊的牧民長袍上沾滿的塵沙;他的袍子穿舊了,就等傍晚回家,脫下來拍打拍打,卷起來,再穿時翻一個面兒。
到那個時候,我頭上的北極星将再次成為北極星。
亞伯拉罕打了個寒顫。
他裹了裹袍子,把腳埋進尚有餘溫的沙子裡。
他想,塵沙就是無限縮小的星星,就像星星是某種無限擴大的塵沙。
他感到細沙漏過腳趾縫,而砂石硌着腳掌。
他隻知道腳下的塵沙裡埋着駱駝的骨骼,駱駝骨骼下面的塵沙裡埋藏着城市的殘骸,再下面則是與人類無緣的地方。
他的腳哪有本事踏上塵沙曾經組成的那座火山,也無緣涉足蜿蜒在深山中的晶閃閃的礦脈,更不可能觸碰海水中無所不在又無影無形的鹽。
玫瑰色砂石的廟宇總會坍塌為龜裂的踏腳石,到那時,隻有反複切割也抹不掉的層層紋理能讓人認出它來,因為每個氣泡形的凹陷裡都嵌着海洋退去時留下的螺殼殘骸…… 二、伊斯坦布爾 我們不妨想象這個埋首寫作的男人。
他就是黑白照片裡的那種樣子:雙目低垂,氣質溫和,神情肅穆。
他書房的窗子面向恢弘的海岸線。
此刻臨近聖誕節,天色陰沉,開始零零星星地飄雪。
他背井離鄉,舉家遷到伊斯坦布爾,已經一年半了。
在他眼裡,城市帶有衰敗的氣象。
他每天搭乘有軌電車在新城和舊城之間來回。
他從佩拉區出發,經過那些風光不再的領事館和高級飯店,穿越希臘語和亞美尼亞語交混的店鋪和咖啡館。
他知道還有更多的語言、更多的生活掩藏在幽深的大小街巷裡。
那條漫長的軌道一路臨海,沿岸布滿了傾頹的,或正在傾頹的帕夏宮殿,那是上百年來的東方遊記連篇累牍記載過的——他說不清哪一座宮殿會更持久,是石頭的廢墟還是殘留的記憶,即使親手寫下這些回憶的人已經消失在遍及世間的墳墓裡。
舊城則由許許多多難解的符号拼接起來:那些浮在表面的、嵌入彼此的、沉入地底的痕迹,即使不是考古學家也能有所體察。
他在拉雷利站下車,走進伊斯坦布爾大學,彙入許多像他一樣背井離鄉的歐洲教師中。
他給西文系的學生講授但丁。
熱心的學生操着稚嫩的法語,指着報紙上的鉛字替他翻譯。
那種新的文字幾十年前不存在,幾十年後也将鮮有人懂:“……五百年前,拜占庭博士們逃離君士坦丁堡,用希臘語喚醒了佛羅倫薩和羅馬。
今天,知識與智慧則從西方遷徙回東方。
伊斯坦布爾向歐洲打開大門。
這是土耳其的文藝複興……”他聽着,為之赧然。
在他眼中,一種舊文字被專橫地拆散,筆畫飄浮在浮塵中,又以一種新的面貌強行組合在一起。
他認識每一個字母,連起來卻不曉得它們的意義。
孩子們天真的聲音機械地朗讀它們,就好像世上第一批嬰兒在牙牙學語。
他想,總有一天,全世界将講着同一門語言,過着同樣的日子,無法再接受任何新的生活。
到那時,隻有來自另一顆星球的人才能夠毀滅我們…… 他攤開稿紙,在上面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