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影子
關燈
小
中
大
“……我試圖解釋,這種思想可以用來理解塵世的曆史,也可以用來理解世界的現實。
在表面上,它們都呈現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一樁樁事件,還有一個個人物。
它們全都存在于時間的川流之中,隻有當我們從垂直的方向上把兩件事聯系起來理解,它們對彼此才有了意義。
這種思想貫穿了整個中世紀的歐洲,我們在埃米爾·馬勒的代表作裡,還能夠看到針對許多教堂雕塑的分析……” 寫到這裡,他不禁怅惋地想到自己那套丢失了的《法國宗教藝術》。
如今它可能遺落在被遺棄的公寓裡,上面到處是滿不在乎的指印和靴印;或許它們已經連灰塵都不再是。
那還是他多年以前偶然在一間法語招牌的書店裡尋到的。
他還記得它深紅色皮面的觸感,以及書架後面不知誰的聲音在高談闊論,像是兩個結伴而來的學生: “故事展開時,沒有什麼比‘時間’更能表現‘現實’了。
而什麼樣的描寫能夠完全忠實地再現故事進行的時間呢?是對話。
小說家就像錄音機一樣記錄下角色的一言一語。
其他種類的描寫,都或多或少制造着假象,阻礙時間如實推進。
你想想吧,設想一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對話、直接引語,連‘她歎了一口氣,撫弄着裙角,無可奈何地說……’,或者,‘他恨得牙癢癢,巴不得她倒黴,但隻得裝出一副谄媚的樣子接道……’都不要有。
你讀它用了多長時間,故事就推進了多長時間。
接下來一篇小說則從頭到尾都沒有對話,至少沒有直接引語,篇幅可以無限延長,想讓它多長都可以。
你可以描述眼下任何事物的來龍去脈、起源生成和未來。
人物的内心意識,一方面來自外部事物即時的喚起,一方面來自内心對過去的回憶……可是故事實際發生的時間可能隻是三天,一天,一小時,甚至一秒鐘……這種情況有點像《天方夜譚》。
” 最後聽起來更像是一句俏皮話。
他用心地聽着,覺得這種說法并不完善,但頗為有趣。
他想了想,接着剛才的段落寫道:“人類的頭腦依賴現實和時間,可能就像依賴面包和水。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在思考怎樣用時間解釋現實。
一種是現世的時間,一種是内心的時間……” 三、他尚且不知…… 他被迫啟程,遠離故鄉。
沒人記得,起初他究竟是持杖跋涉,還是乘船遠航。
他尚且不知道,自己的出發點将是别人的目的地,他的目的地則成為另一些人的出發點。
他呼吸的空氣灼熱,帶有硫磺的氣息。
他将看見沒人見過的樹妖和海妖,活人和死人在他身邊交錯走過,過去的軌迹和将來的軌迹反複塗抹同一塊地方,直到起初薄如蟬翼的紙卷厚如石闆。
他尚且不知道他将成為許多人的父親和許多國度争相指認的父親,盡管那些人和那些國度的脾氣秉性都相去甚遠。
有人在夢中給他展示過一個時刻,其中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那個時刻的滋味有如新結的果實,最外層酸澀,中間綿韌,内裡堅硬。
他尚且不知道自己将被另一個人詠唱,他的形體将化為聲音,他的汗珠将化為西風裡消逝的節拍。
詠唱他的人歌頌愛的勝利,然而他本人尚且不知道,自己的詩句将被拆散,彙入新的句子中去,就像人們拆下舊項鍊上的石榴石,又嵌入另一頂新鑄的王冠。
他的句子和别人的句子終于不分你我,就像人們把新釀的葡萄酒倒入陳釀的壇中,滋味彼此融合。
他不認識那些句子的主人,他們之間尚且遠隔千裡,隔着陌生的沙漠、海洋和城郭。
人們将分不清他與其他作者的句子,就像舌頭嘗不出交混的酒。
他尚且不知道,他的詩篇将口耳相傳,他将認不出那些皇皇注疏竟然講的是自己的句子。
那個句子預言了一個嬰孩的誕生,那個沒有名字的嬰孩将受到萬人傳誦。
他尚且不知道,那個句子将在地裡生根發芽,韻腳成為花崗岩基座,句子和它的疊音化作一排排柱廊,其中一個神龛裡就站着他自己的影子……他尚且不知道自己終将見到那些句子的主人,也終将見到他最初歌詠的漂泊者,也将被下一個漂泊者詠唱。
他們三人将面面相觑,不知究竟是誰從誰的面孔中看到了自己的映像。
下一個漂泊者被迫啟程,離開家鄉……他尚且不知道自己的歸期,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面目。
傳說他死後人們還能見到他的幽魂,這樣也算順理成章,因為他活着時就不太能分清活人和死人的世界,也不太能分清自己與别人的伴侶。
人們堅信他常常往來火獄,你不見他連胡子和臉龐都給熏黑了?據他的幽魂聲稱,他死後才終于獲得了真正的生命,終于留在了真實的世界。
他和上一個歌詠者并肩走過幽冥之地,見到了第一個漂泊的人,後者卻相信自己僅僅是作為影子在那裡停留。
他全神貫注地凝視自己預示未來的夢,沒有把其他人放在眼裡。
他尚且不知自己将是但丁眼中的維吉爾詠唱的埃涅阿斯。
四、伊斯坦布爾 “我想提醒讀者們注意《玫瑰傳奇》和《神曲》的手法差異。
”他整整思緒,繼續寫道,“守衛煉獄山的加圖不是一個象征,而是一個被預先描述過的,而如今已被完成、已經顯露本真面目的形象。
在曆史中,他珍視政治自由就如猶太人遵從律法;而今,他已經從轉瞬即逝的塵世曆史中隐退。
在上帝眼中,隻有不朽靈魂的自由。
但丁向我們傳達着這樣一種觀點,即《神曲》的世界是最終完成的世界,人們的形象在那裡得到了最終的揭示,但這種最終的、永恒狀态的揭示卻更加鮮活,更加血肉豐滿。
在那個世界,人并未損失作為塵世的人的一切真實,而是将這種真實作為最終的狀态固定了下來……” 他的目光落到案頭夾着的一張明信片上。
上面印着伊阿宋出海尋找金羊毛的故事,畫面細膩而古拙。
那正是《玫瑰傳奇》的手抄本插圖。
他不用看就背得出後面的字: 親愛的埃裡希: 願這些小船載着我最熱切的思念駛向您。
您的W.B.
在表面上,它們都呈現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一樁樁事件,還有一個個人物。
它們全都存在于時間的川流之中,隻有當我們從垂直的方向上把兩件事聯系起來理解,它們對彼此才有了意義。
這種思想貫穿了整個中世紀的歐洲,我們在埃米爾·馬勒的代表作裡,還能夠看到針對許多教堂雕塑的分析……” 寫到這裡,他不禁怅惋地想到自己那套丢失了的《法國宗教藝術》。
如今它可能遺落在被遺棄的公寓裡,上面到處是滿不在乎的指印和靴印;或許它們已經連灰塵都不再是。
那還是他多年以前偶然在一間法語招牌的書店裡尋到的。
他還記得它深紅色皮面的觸感,以及書架後面不知誰的聲音在高談闊論,像是兩個結伴而來的學生: “故事展開時,沒有什麼比‘時間’更能表現‘現實’了。
而什麼樣的描寫能夠完全忠實地再現故事進行的時間呢?是對話。
小說家就像錄音機一樣記錄下角色的一言一語。
其他種類的描寫,都或多或少制造着假象,阻礙時間如實推進。
你想想吧,設想一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對話、直接引語,連‘她歎了一口氣,撫弄着裙角,無可奈何地說……’,或者,‘他恨得牙癢癢,巴不得她倒黴,但隻得裝出一副谄媚的樣子接道……’都不要有。
你讀它用了多長時間,故事就推進了多長時間。
接下來一篇小說則從頭到尾都沒有對話,至少沒有直接引語,篇幅可以無限延長,想讓它多長都可以。
你可以描述眼下任何事物的來龍去脈、起源生成和未來。
人物的内心意識,一方面來自外部事物即時的喚起,一方面來自内心對過去的回憶……可是故事實際發生的時間可能隻是三天,一天,一小時,甚至一秒鐘……這種情況有點像《天方夜譚》。
” 最後聽起來更像是一句俏皮話。
他用心地聽着,覺得這種說法并不完善,但頗為有趣。
他想了想,接着剛才的段落寫道:“人類的頭腦依賴現實和時間,可能就像依賴面包和水。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在思考怎樣用時間解釋現實。
一種是現世的時間,一種是内心的時間……” 三、他尚且不知…… 他被迫啟程,遠離故鄉。
沒人記得,起初他究竟是持杖跋涉,還是乘船遠航。
他尚且不知道,自己的出發點将是别人的目的地,他的目的地則成為另一些人的出發點。
他呼吸的空氣灼熱,帶有硫磺的氣息。
他将看見沒人見過的樹妖和海妖,活人和死人在他身邊交錯走過,過去的軌迹和将來的軌迹反複塗抹同一塊地方,直到起初薄如蟬翼的紙卷厚如石闆。
他尚且不知道他将成為許多人的父親和許多國度争相指認的父親,盡管那些人和那些國度的脾氣秉性都相去甚遠。
有人在夢中給他展示過一個時刻,其中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那個時刻的滋味有如新結的果實,最外層酸澀,中間綿韌,内裡堅硬。
他尚且不知道自己将被另一個人詠唱,他的形體将化為聲音,他的汗珠将化為西風裡消逝的節拍。
詠唱他的人歌頌愛的勝利,然而他本人尚且不知道,自己的詩句将被拆散,彙入新的句子中去,就像人們拆下舊項鍊上的石榴石,又嵌入另一頂新鑄的王冠。
他的句子和别人的句子終于不分你我,就像人們把新釀的葡萄酒倒入陳釀的壇中,滋味彼此融合。
他不認識那些句子的主人,他們之間尚且遠隔千裡,隔着陌生的沙漠、海洋和城郭。
人們将分不清他與其他作者的句子,就像舌頭嘗不出交混的酒。
他尚且不知道,他的詩篇将口耳相傳,他将認不出那些皇皇注疏竟然講的是自己的句子。
那個句子預言了一個嬰孩的誕生,那個沒有名字的嬰孩将受到萬人傳誦。
他尚且不知道,那個句子将在地裡生根發芽,韻腳成為花崗岩基座,句子和它的疊音化作一排排柱廊,其中一個神龛裡就站着他自己的影子……他尚且不知道自己終将見到那些句子的主人,也終将見到他最初歌詠的漂泊者,也将被下一個漂泊者詠唱。
他們三人将面面相觑,不知究竟是誰從誰的面孔中看到了自己的映像。
下一個漂泊者被迫啟程,離開家鄉……他尚且不知道自己的歸期,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面目。
傳說他死後人們還能見到他的幽魂,這樣也算順理成章,因為他活着時就不太能分清活人和死人的世界,也不太能分清自己與别人的伴侶。
人們堅信他常常往來火獄,你不見他連胡子和臉龐都給熏黑了?據他的幽魂聲稱,他死後才終于獲得了真正的生命,終于留在了真實的世界。
他和上一個歌詠者并肩走過幽冥之地,見到了第一個漂泊的人,後者卻相信自己僅僅是作為影子在那裡停留。
他全神貫注地凝視自己預示未來的夢,沒有把其他人放在眼裡。
他尚且不知自己将是但丁眼中的維吉爾詠唱的埃涅阿斯。
四、伊斯坦布爾 “我想提醒讀者們注意《玫瑰傳奇》和《神曲》的手法差異。
”他整整思緒,繼續寫道,“守衛煉獄山的加圖不是一個象征,而是一個被預先描述過的,而如今已被完成、已經顯露本真面目的形象。
在曆史中,他珍視政治自由就如猶太人遵從律法;而今,他已經從轉瞬即逝的塵世曆史中隐退。
在上帝眼中,隻有不朽靈魂的自由。
但丁向我們傳達着這樣一種觀點,即《神曲》的世界是最終完成的世界,人們的形象在那裡得到了最終的揭示,但這種最終的、永恒狀态的揭示卻更加鮮活,更加血肉豐滿。
在那個世界,人并未損失作為塵世的人的一切真實,而是将這種真實作為最終的狀态固定了下來……” 他的目光落到案頭夾着的一張明信片上。
上面印着伊阿宋出海尋找金羊毛的故事,畫面細膩而古拙。
那正是《玫瑰傳奇》的手抄本插圖。
他不用看就背得出後面的字: 親愛的埃裡希: 願這些小船載着我最熱切的思念駛向您。
您的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