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影子
關燈
小
中
大
……”
他回想着這些對話。
我的眼睛也快不行了,他這樣想時已經不再感到傷感,即使他不得不戴上老花鏡,眯起眼睛把那張小紙條湊到鼻子跟前,才能勉強看清選票上面的名字。
真正使他傷感的是,同他談論過上帝的語言與時間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了。
不久前有人從土耳其捎來消息,那不過是一則遲到的、漫不經心的訃聞,經過層層轉達才傳到他的耳朵裡。
“我永遠感謝您。
”他記得,這是從對方口中聽到的第一句話。
他記得頭一次見面時對方局促的模樣,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問候他,又該怎麼稱呼他。
對方穿得嚴肅體面,甚至打上了領結,仿佛要去大禮堂發表演講。
他們最終彼此問候說:“您好,特使閣下。
”“您好,教授先生。
”身穿多明我會僧衣的修士恭敬地為他們打開大門,領着他們穿過重重走廊,沿着盤旋的樓梯登上閣樓。
一股古書特有的甜絲絲的氣息湧過來,像夏日的河流一樣将他們淹沒了。
這是真正的圖書館,有條理,有索引,分門别類,把人從混沌與失序的恐懼中拉出來。
“米涅的《拉丁教父全集》!”他看見教授興奮地喃喃着,那種神情就像闊别多年的朋友重又聚首。
他從書架裡抽出一冊對開本的皮面書。
翻開的書頁面泛黃,印着雙欄的密密麻麻的小字體。
他輕輕地撚動紙頁,仿佛這些脆弱的植物纖維明天就将随風散盡,不複存在。
他把一紙蓋好印章的文件塞到教授先生的手裡,上面用意大利文寫着: 我,教廷駐土耳其特使安傑洛·龍卡利,請求加拉達聖彼得聖保羅修院向埃裡希·奧爾巴赫教授無條件開放修會圖書館及其全部藏書,務必給予其必要的協助。
于伊斯坦布爾,1937年1月 教授有點哽咽,又鄭重其事地重複了一遍:“我永遠感謝您!伊斯坦布爾的圖書館和書店雜亂無序,東方文學的研究者興許能夠滿意,但對于研究但丁的學者來說,能找到的東西就太少太少了。
如果沒有這個圖書館,我什麼都做不成。
” 然後他們談起了上帝的時間,談起了《舊約》和《新約》。
“亞伯拉罕和摩西對您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他們是您的祖先,不是嗎?” “真的,我從未考慮過亞伯拉罕與我本人的關系,我本以為我是像您一樣去理解亞伯拉罕的。
” “像我一樣理解亞伯拉罕,這是什麼意思?” “我是說,像歐洲人一樣理解,像浸淫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人一樣理解。
” “可您并非基督教徒,不是嗎?” “我不是,我始終認為自己是猶太人,但是,在此之前,我首先是個語文學家。
我唯獨相信的,是人的語言。
是人在這個或那個曆史條件下由語言左右的思想。
我熟悉《舊約》的語言,我思索亞伯拉罕的命運,比思索我自己的更久。
” “那麼《新約》呢?既讀《舊約》又讀《新約》的人應當怎樣看待亞伯拉罕呢?” “我有一種模糊的感覺,我好像從加拉達圖書館裡找到這個答案了。
” 有那麼一陣,他們的聲音淹沒在了不息的鐘聲裡。
他還記得那是下午三點,是第九時經的鐘聲。
教授突然說:“這鐘聲和我在佛羅倫薩時聽見的一模一樣。
”他是個容易動感情的人,這話讓他鼻子一酸。
此人像但丁一樣流亡,像但丁一樣不知歸期。
如今他終于知道了,教授先生在戰争結束後離開土耳其,去了美國。
就像但丁沒有再返回佛羅倫薩,教授先生也沒有再返回他的故國。
他以後也幫助過各色各樣流亡的猶太人,但其中隻有一個人需要加拉達圖書館。
我們後來知道了,不如說是加拉達圖書館在等待他。
我們還終将知道,究竟是教授先生需要特使閣下,還是特使閣下需要教授先生。
昔日的教廷特使深吸一口氣,披上深紅圍肩。
他走向陽台,前方引路的人在擴音器前站定,開口時抑制不住顫抖的音調: “我要向你們報告一個大喜訊:我們有了教宗!他就是安傑洛·朱塞佩·龍卡利樞機,取名若望二十三世。
” 六、伊斯坦布爾 “我們已經略略談過了這種思想的特征。
亞伯拉罕、以撒和摩西的形象預示着未來的基督,等待後者來揭示他們、完成他們。
這種思想從垂直的方向上,将曆史中相隔遙遠的人物或事件聯系起來。
” 他繼續寫道:“它改變了人們理解現實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上說,時間的先後順序并不是首要的。
沒有一種形象是孤立存在的。
隻有從俯瞰時間的角度,從神意的角度,我們才能夠理解每個形象的意義。
它們等待着自身的真相,成為終将實現、即刻完滿的神聖真實的一部分。
而真相也不僅僅是将來的,它既存在于彼世,又充斥于上帝眼中的每個瞬間。
真相蘊含于時時刻刻——換句話說,以超越時間的方式而存在……” 他思考了一會兒,把上面一段劃掉了,覺得有些話并沒說清楚。
廚房的燒水壺正嗞嗞作響。
這時,他聽見有人輕輕敲門。
他看了看表,下午三點。
瑪利亞和克萊門應該五點才會回來。
他起身去開了門。
來者其貌不揚,他不記得見過他。
奇異的是外面下着雪,他的帽子和大衣上卻幹幹淨淨。
一種别樣的感覺忽然攫住了他。
“您有何貴幹?” 客人摘下帽子,開口說: “我是和以色列人的孩子在一起的。
我到這裡來找工作。
” 他愣了愣,覺得這話别扭卻熟悉,仿佛不久之前剛剛聽人說過。
他努力回想着,卻一無所獲。
“這麼說,您也是猶太人咯?”他狐疑地問。
“我是猶太人的朋友。
” “您也是流亡者?” “我是流亡者的朋友。
” “您是什麼組織的代表嗎?” “我是個代表。
”客人似乎覺得他的用詞很有趣,“我代表的也可以算一個組織吧。
” “我對政治不感興趣。
”他想了想,又謹慎地補充道,“雇用我的大學禁止我參與政黨。
” “我的組織是與政治無關的。
”
我的眼睛也快不行了,他這樣想時已經不再感到傷感,即使他不得不戴上老花鏡,眯起眼睛把那張小紙條湊到鼻子跟前,才能勉強看清選票上面的名字。
真正使他傷感的是,同他談論過上帝的語言與時間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了。
不久前有人從土耳其捎來消息,那不過是一則遲到的、漫不經心的訃聞,經過層層轉達才傳到他的耳朵裡。
“我永遠感謝您。
”他記得,這是從對方口中聽到的第一句話。
他記得頭一次見面時對方局促的模樣,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問候他,又該怎麼稱呼他。
對方穿得嚴肅體面,甚至打上了領結,仿佛要去大禮堂發表演講。
他們最終彼此問候說:“您好,特使閣下。
”“您好,教授先生。
”身穿多明我會僧衣的修士恭敬地為他們打開大門,領着他們穿過重重走廊,沿着盤旋的樓梯登上閣樓。
一股古書特有的甜絲絲的氣息湧過來,像夏日的河流一樣将他們淹沒了。
這是真正的圖書館,有條理,有索引,分門别類,把人從混沌與失序的恐懼中拉出來。
“米涅的《拉丁教父全集》!”他看見教授興奮地喃喃着,那種神情就像闊别多年的朋友重又聚首。
他從書架裡抽出一冊對開本的皮面書。
翻開的書頁面泛黃,印着雙欄的密密麻麻的小字體。
他輕輕地撚動紙頁,仿佛這些脆弱的植物纖維明天就将随風散盡,不複存在。
他把一紙蓋好印章的文件塞到教授先生的手裡,上面用意大利文寫着: 我,教廷駐土耳其特使安傑洛·龍卡利,請求加拉達聖彼得聖保羅修院向埃裡希·奧爾巴赫教授無條件開放修會圖書館及其全部藏書,務必給予其必要的協助。
于伊斯坦布爾,1937年1月 教授有點哽咽,又鄭重其事地重複了一遍:“我永遠感謝您!伊斯坦布爾的圖書館和書店雜亂無序,東方文學的研究者興許能夠滿意,但對于研究但丁的學者來說,能找到的東西就太少太少了。
如果沒有這個圖書館,我什麼都做不成。
” 然後他們談起了上帝的時間,談起了《舊約》和《新約》。
“亞伯拉罕和摩西對您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他們是您的祖先,不是嗎?” “真的,我從未考慮過亞伯拉罕與我本人的關系,我本以為我是像您一樣去理解亞伯拉罕的。
” “像我一樣理解亞伯拉罕,這是什麼意思?” “我是說,像歐洲人一樣理解,像浸淫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人一樣理解。
” “可您并非基督教徒,不是嗎?” “我不是,我始終認為自己是猶太人,但是,在此之前,我首先是個語文學家。
我唯獨相信的,是人的語言。
是人在這個或那個曆史條件下由語言左右的思想。
我熟悉《舊約》的語言,我思索亞伯拉罕的命運,比思索我自己的更久。
” “那麼《新約》呢?既讀《舊約》又讀《新約》的人應當怎樣看待亞伯拉罕呢?” “我有一種模糊的感覺,我好像從加拉達圖書館裡找到這個答案了。
” 有那麼一陣,他們的聲音淹沒在了不息的鐘聲裡。
他還記得那是下午三點,是第九時經的鐘聲。
教授突然說:“這鐘聲和我在佛羅倫薩時聽見的一模一樣。
”他是個容易動感情的人,這話讓他鼻子一酸。
此人像但丁一樣流亡,像但丁一樣不知歸期。
如今他終于知道了,教授先生在戰争結束後離開土耳其,去了美國。
就像但丁沒有再返回佛羅倫薩,教授先生也沒有再返回他的故國。
他以後也幫助過各色各樣流亡的猶太人,但其中隻有一個人需要加拉達圖書館。
我們後來知道了,不如說是加拉達圖書館在等待他。
我們還終将知道,究竟是教授先生需要特使閣下,還是特使閣下需要教授先生。
昔日的教廷特使深吸一口氣,披上深紅圍肩。
他走向陽台,前方引路的人在擴音器前站定,開口時抑制不住顫抖的音調: “我要向你們報告一個大喜訊:我們有了教宗!他就是安傑洛·朱塞佩·龍卡利樞機,取名若望二十三世。
” 六、伊斯坦布爾 “我們已經略略談過了這種思想的特征。
亞伯拉罕、以撒和摩西的形象預示着未來的基督,等待後者來揭示他們、完成他們。
這種思想從垂直的方向上,将曆史中相隔遙遠的人物或事件聯系起來。
” 他繼續寫道:“它改變了人們理解現實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上說,時間的先後順序并不是首要的。
沒有一種形象是孤立存在的。
隻有從俯瞰時間的角度,從神意的角度,我們才能夠理解每個形象的意義。
它們等待着自身的真相,成為終将實現、即刻完滿的神聖真實的一部分。
而真相也不僅僅是将來的,它既存在于彼世,又充斥于上帝眼中的每個瞬間。
真相蘊含于時時刻刻——換句話說,以超越時間的方式而存在……” 他思考了一會兒,把上面一段劃掉了,覺得有些話并沒說清楚。
廚房的燒水壺正嗞嗞作響。
這時,他聽見有人輕輕敲門。
他看了看表,下午三點。
瑪利亞和克萊門應該五點才會回來。
他起身去開了門。
來者其貌不揚,他不記得見過他。
奇異的是外面下着雪,他的帽子和大衣上卻幹幹淨淨。
一種别樣的感覺忽然攫住了他。
“您有何貴幹?” 客人摘下帽子,開口說: “我是和以色列人的孩子在一起的。
我到這裡來找工作。
” 他愣了愣,覺得這話别扭卻熟悉,仿佛不久之前剛剛聽人說過。
他努力回想着,卻一無所獲。
“這麼說,您也是猶太人咯?”他狐疑地問。
“我是猶太人的朋友。
” “您也是流亡者?” “我是流亡者的朋友。
” “您是什麼組織的代表嗎?” “我是個代表。
”客人似乎覺得他的用詞很有趣,“我代表的也可以算一個組織吧。
” “我對政治不感興趣。
”他想了想,又謹慎地補充道,“雇用我的大學禁止我參與政黨。
” “我的組織是與政治無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