Ⅴ 一顆心抵另一顆心

關燈
最适合的名字。

    這個舞台的角色終于到齊了。

    胡安修士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派遣佛蘭德的代表之一。

    所有佛蘭德人都畏懼某些西班牙人,所有西班牙人都畏懼宗教裁判所。

    基督教世界到處都有宗教裁判所,這之中隻有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揮動苦鞭,把大寫的“神聖”二字刻在自己的脊背上,把土壤和血在眼皮底下一捧一捧篩過。

    在她面前往來的所有宗教裁判所都戰栗了,在她的想象力與意志力之下臣服下來。

     胡安打小和堂·迪亞戈沿托萊多的大街小巷追逐嬉鬧,後者會趁胡安不備,抓起一把沙子扔進他的眼睛,嘲笑他的瘦弱,直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兩人才不情不願地循着細細的沙粒和彎曲的羊腸小道,一起尋覓回家的路。

    堂·迪亞戈出發前往新大陸時,胡安特地來到加的斯港口,為他送行。

    港口上千年前就有了,目的地卻是新的。

    大船上既有冒險家,又有傳教士。

    在碼頭工和水手的喧嘩中,兩個少年人或許争相傾訴自己的夢想,又或者都默默不語,不指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抱負。

    堂·迪亞戈關心的是未曾有人踏足的土地,胡安關心的是靈魂未曾探察的角落。

    當堂·迪亞戈沿馬格達萊納河深入腹地,被蟲子叮得滿身是包,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胡安則窩在薩拉曼卡大學圖書館,從剛歸檔的卷宗一直浏覽到羅馬時代的聖徒傳和編年史,最終震驚于人類思想的奇形怪狀。

    “未知的世界如此廣大。

    ”——某年某月某日,兩人的日記中或許會出現同樣的句子(就如相向而行的兩隻蝸牛終會相遇),“好像你舉着火把在地底探路,卻隻能看清眼前的一小塊兒。

    你的腳步不能縮減黑暗的體積,你的火把卻着實在消耗、燃盡……” 1547年,堂·迪亞戈在德意志戰場接到了胡安的信。

    當時他有些吃驚,兩人已多年不曾聯系,就連他從新大陸返回托萊多休養時,胡安也未曾來看過他。

    人家說他已在宗教裁判所擔任見習審查官,“年輕而赤誠”,人們這樣形容他。

    胡安的信卻不是在西班牙,而是在特蘭托寫就的。

    信中說,就是此刻,他正和主教們一同關在城中,不得不延續那場曠日持久的大公會議,确定教會信條,痛斥橫行北方的叛教者。

    特蘭托時疫橫行,暴躁的皇帝卻禁止他們離城另擇會場。

    “我感到了曆史的重演,”胡安的筆迹有些顫抖,“就像回到在大學研讀古卷的日子。

    仿佛昨天讀過什麼,今天就在經曆什麼。

    我們回到了羅馬時代,朋友!世人的信仰再次混亂不堪,一個皇帝和一個教皇再次攜手,召集了世界各地的主教,聚集在一個帝國城市,再次制訂和宣讀信條。

    瘟疫來了,但我甯願留下,呼吸空氣中幾近奇異的味道,揣測自己在這場重演中的角色。

    親愛的朋友,你的角色會是什麼?你在戰鬥間歇,不妨擡頭望望天空,看戰場上空是否也會再次出現神秘的徽号,宣布你在其下必将得勝……朋友,你願意回信給我嗎?在與世隔絕的城中,書信是多麼大的安慰啊!(就像當年的叙達修斯等待他的回信……)” 堂·迪亞戈扔下了信,感覺百味雜陳。

    他心裡明白,疫病、圍城與孤獨會激發人的妄想,助長狂熱和依賴。

    幾天後,西班牙當真在米爾貝格挫敗了路德派的軍隊。

    就算阿爾瓦公爵對他大為嘉獎,堂·迪亞戈也找不回熱血沸騰的滋味——戲劇高潮再精彩,要是重演好幾遍,也令人厭膩了。

    他不願再看一眼信紙,覺得那是一面鏡子,映出他自己既迷戀又害怕的東西。

    他最終沒有提筆給胡安寫信。

    打那以後,堂·迪亞戈對胡安總抱有某種歉疚,或許是因為沒有回複他的信,或許是因為兒時曾朝他眼裡扔沙子……現在,無人膽敢朝胡安的黑眼睛裡扔沙子了。

    這雙眼睛是為洞察心底的恐懼而生的,是為宣讀起訴書而生的,當所有人從柴堆的火上移開目光時,它們也絕不會眨一下。

    當人們舉着火把,自以為來到不為人知的最遠邊界,卻發現胡安早已站在那裡等待了。

     現在胡安從特蘭托回來了,或許帶來了不會痊愈的熱病,也帶來了披盔戴甲的士兵,就像漲潮時分的海水那樣,勢不可擋地占據了聖·揚的每個角落。

    我們不知道哪一種處境對揚更為不幸,是被聖像破壞者包圍,還是被宗教裁判所包圍?當前者和後者相遇,無疑也會拼個你死我活,而他們你追我趕時,恰巧後者對揚更感興趣,這也許是因為聖像破壞者是群起出擊的黃蜂,而宗教裁判所是張網等待的蜘蛛,同時也會撲食躲避蜂群而撞上羅網的獵物,畢竟它對捕獵更加在行。

     這麼一來,胡安和揚就碰到了一起。

    這麼說似乎有些重複,因為兩個名字是同一聖名在不同民族耳中的回響。

    兩人都獻身教會,都在聖約翰的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