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 無處安放的心
關燈
小
中
大
“起初,人類的肉體輕盈、澄明、不朽。
在犯下第一樁罪的時刻,人頭一次感到了肉體的重量,預感到肉體必将朽壞的命運,也因此頭一次感到恐懼與憂愁。
它們來自他體内那顆躁動不歇的心。
心是靈魂與肉體的交點。
肉體因終将一死而感到恐懼,便在此處緊緊扼住失明的、被囚的靈魂。
由此,才有了心的悸動與血的流淌。
由此,才有了肉體的疼痛、激情、羞赧、焦灼、渴望。
” 這是科隆人約翰在“紅”的最後一次布道。
1344年5月6日,他自己那顆躁動的心也停止了跳動(在這一天,教會紀念使徒聖約翰受酷刑不死的奇迹)。
當蘇瓦涅森林裡聚集起頭一批隐修士,我們的這位約翰也從科隆來到了“紅”,成為修院的締造者之一。
人們便叫他科隆人約翰。
在廣受尊敬也備受争議的一生中,科隆人約翰留下了許多精彩動人的講道,教導人們蔑視肉體、戰勝肉體。
也正是因此,在他筆下凝聚了對人類血肉最細緻入微的探索,就像一名學識淵博卻不持刀的醫生。
在臨終的床上,約翰請人們把他的心髒取出來,送回家鄉科隆安葬。
約翰的這一遺願引起了廣泛的困惑,招緻了幾位對手的嘲諷。
有人說區區一個修士,身無長物,竟膽敢要求國王般的待遇;有人辯解道,約翰臨終前已經意識模糊,說不定其實是說不要把心葬在科隆。
這個提議更加荒唐,沒有得到任何響應。
“綠谷”的締造者揚·凡·呂斯布魯克毫不掩飾對這位同僚的失望。
“有人一生蔑視肉體,”他說,“末了竟提出如此細緻的對肉體的期盼,不能不說是他一生事業的污點。
這就像是讓人剜出自己最混沌的部分,再把它埋進一片地裡,任其生根發芽。
這混沌的種子固然不幸,它的播種者無疑将更加不幸……” “紅”的人們更加煩惱。
誰負責遠赴科隆,去埋葬這顆令人困擾的心呢?他們大都是土生土長的布拉班特人和佛蘭德人,人生如同客旅,世界是條太廣大的路,這些祈禱書上的話他們背得爛熟,卻不曾親自踏上一條通向遠方的路。
約翰曾抱着怎樣的決心背井離鄉呀,現在怎麼又想念起科隆了呢,那得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呀,他們這樣交頭接耳,猶猶豫豫,直到一個稚嫩的聲音說:“讓我去吧。
”這是小修士雷米。
他看見大家驚訝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不禁漲紅了臉。
這少年出身寒微,勉強才識一些字,羞澀而寡言少語,卻是科隆人約翰最鐘愛的弟子,也是他最堅定的擁護者。
他雖不能投入艱深的論戰替老師辯護,卻也時不時吐露兩句驚人之言。
“我們不能再耽擱了,”雷米怯怯地說,“得快些把老師的心送到科隆去。
如果教皇派使者來開棺查看,得把他領到一個寬敞、體面的地方。
”修士們愣怔許久才明白過來,雷米在描繪封聖之前的檢驗儀式。
他毫不懷疑自己的老師有一天将被宣布為聖徒,他的殘骸、衣物和用品都将被奉為聖物,被衆人膜拜。
在修院醫療所的長桌上,人們切開了約翰的身體。
這一幕是血淋淋的。
任何語言都無法為它蒙上安詳仁愛的色彩。
有人臉色發青地奔出去嘔吐了。
餘下的那些不停地畫着十字,垂着眼躲在一邊。
我們無法想象雷米眼中的光景,想象他老師的身體如何赤裸着平躺在那裡,任人宰割;操刀的修士如何把手伸進拙劣的切口,摸索着神秘的内部,取出他生前常常談起的那顆心髒。
每個人也許都是第一次看到屬于人類的這個器官。
他們或許懷着莫名的恐懼,端詳它奇特的形狀與綿密的組織。
每個人都在暗自琢磨,究竟是哪個神秘的部分曾與那看不見的靈魂相連,又是哪個罪惡的部分因為害怕死亡而緊扼住靈魂。
這顆還淌着血的心或許在雷米手裡停留了片刻。
也許它尚有餘溫。
師生二人縱然感情深厚,但沒人确定他們是否曾以活着的身體彼此接觸。
我們知道兩人都輕視肉體。
他們唯一得以肌膚相親,也許就是一人捧着另一人的心。
雷米合攏雙手,像祈禱般地捧着它,眼裡又充滿困惑。
就是這個東西,曾主宰着那了不起的生命,就是這個東西,曾生發出許多的嚴厲和柔情。
跟他想象中那顆溫柔、偉大的心相比,這個又濕又黏的肉塊看起來多麼卑微,多麼寒酸啊!看看這顆心,他對自己說,這顆必将廣受敬奉的心,隻有你摸過它,見過它本來的模樣。
他在心裡反複念着這句話,讓自己不再畏懼它,也不再懷疑它。
他輕輕吻了老師的心,就像佛蘭德人親吻供奉在布魯日的基督聖血。
我們不知道,雷米從唇上嘗到了怎樣的滋味;他自己也不知道,這一吻将在他心裡埋下怎樣的一顆種子。
修士們把心髒抹上鹽,放進小瓦罐,再用泥封上口。
那時的“紅”還很貧窮,沒有工匠也沒有殿堂。
他們也不懂怎樣保存肉體,好延緩它的腐壞,也許這件事應該留給上帝去做。
老師,請你忍耐一下,雷米在心裡說,未
在犯下第一樁罪的時刻,人頭一次感到了肉體的重量,預感到肉體必将朽壞的命運,也因此頭一次感到恐懼與憂愁。
它們來自他體内那顆躁動不歇的心。
心是靈魂與肉體的交點。
肉體因終将一死而感到恐懼,便在此處緊緊扼住失明的、被囚的靈魂。
由此,才有了心的悸動與血的流淌。
由此,才有了肉體的疼痛、激情、羞赧、焦灼、渴望。
” 這是科隆人約翰在“紅”的最後一次布道。
1344年5月6日,他自己那顆躁動的心也停止了跳動(在這一天,教會紀念使徒聖約翰受酷刑不死的奇迹)。
當蘇瓦涅森林裡聚集起頭一批隐修士,我們的這位約翰也從科隆來到了“紅”,成為修院的締造者之一。
人們便叫他科隆人約翰。
在廣受尊敬也備受争議的一生中,科隆人約翰留下了許多精彩動人的講道,教導人們蔑視肉體、戰勝肉體。
也正是因此,在他筆下凝聚了對人類血肉最細緻入微的探索,就像一名學識淵博卻不持刀的醫生。
在臨終的床上,約翰請人們把他的心髒取出來,送回家鄉科隆安葬。
約翰的這一遺願引起了廣泛的困惑,招緻了幾位對手的嘲諷。
有人說區區一個修士,身無長物,竟膽敢要求國王般的待遇;有人辯解道,約翰臨終前已經意識模糊,說不定其實是說不要把心葬在科隆。
這個提議更加荒唐,沒有得到任何響應。
“綠谷”的締造者揚·凡·呂斯布魯克毫不掩飾對這位同僚的失望。
“有人一生蔑視肉體,”他說,“末了竟提出如此細緻的對肉體的期盼,不能不說是他一生事業的污點。
這就像是讓人剜出自己最混沌的部分,再把它埋進一片地裡,任其生根發芽。
這混沌的種子固然不幸,它的播種者無疑将更加不幸……” “紅”的人們更加煩惱。
誰負責遠赴科隆,去埋葬這顆令人困擾的心呢?他們大都是土生土長的布拉班特人和佛蘭德人,人生如同客旅,世界是條太廣大的路,這些祈禱書上的話他們背得爛熟,卻不曾親自踏上一條通向遠方的路。
約翰曾抱着怎樣的決心背井離鄉呀,現在怎麼又想念起科隆了呢,那得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呀,他們這樣交頭接耳,猶猶豫豫,直到一個稚嫩的聲音說:“讓我去吧。
”這是小修士雷米。
他看見大家驚訝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不禁漲紅了臉。
這少年出身寒微,勉強才識一些字,羞澀而寡言少語,卻是科隆人約翰最鐘愛的弟子,也是他最堅定的擁護者。
他雖不能投入艱深的論戰替老師辯護,卻也時不時吐露兩句驚人之言。
“我們不能再耽擱了,”雷米怯怯地說,“得快些把老師的心送到科隆去。
如果教皇派使者來開棺查看,得把他領到一個寬敞、體面的地方。
”修士們愣怔許久才明白過來,雷米在描繪封聖之前的檢驗儀式。
他毫不懷疑自己的老師有一天将被宣布為聖徒,他的殘骸、衣物和用品都将被奉為聖物,被衆人膜拜。
在修院醫療所的長桌上,人們切開了約翰的身體。
這一幕是血淋淋的。
任何語言都無法為它蒙上安詳仁愛的色彩。
有人臉色發青地奔出去嘔吐了。
餘下的那些不停地畫着十字,垂着眼躲在一邊。
我們無法想象雷米眼中的光景,想象他老師的身體如何赤裸着平躺在那裡,任人宰割;操刀的修士如何把手伸進拙劣的切口,摸索着神秘的内部,取出他生前常常談起的那顆心髒。
每個人也許都是第一次看到屬于人類的這個器官。
他們或許懷着莫名的恐懼,端詳它奇特的形狀與綿密的組織。
每個人都在暗自琢磨,究竟是哪個神秘的部分曾與那看不見的靈魂相連,又是哪個罪惡的部分因為害怕死亡而緊扼住靈魂。
這顆還淌着血的心或許在雷米手裡停留了片刻。
也許它尚有餘溫。
師生二人縱然感情深厚,但沒人确定他們是否曾以活着的身體彼此接觸。
我們知道兩人都輕視肉體。
他們唯一得以肌膚相親,也許就是一人捧着另一人的心。
雷米合攏雙手,像祈禱般地捧着它,眼裡又充滿困惑。
就是這個東西,曾主宰着那了不起的生命,就是這個東西,曾生發出許多的嚴厲和柔情。
跟他想象中那顆溫柔、偉大的心相比,這個又濕又黏的肉塊看起來多麼卑微,多麼寒酸啊!看看這顆心,他對自己說,這顆必将廣受敬奉的心,隻有你摸過它,見過它本來的模樣。
他在心裡反複念着這句話,讓自己不再畏懼它,也不再懷疑它。
他輕輕吻了老師的心,就像佛蘭德人親吻供奉在布魯日的基督聖血。
我們不知道,雷米從唇上嘗到了怎樣的滋味;他自己也不知道,這一吻将在他心裡埋下怎樣的一顆種子。
修士們把心髒抹上鹽,放進小瓦罐,再用泥封上口。
那時的“紅”還很貧窮,沒有工匠也沒有殿堂。
他們也不懂怎樣保存肉體,好延緩它的腐壞,也許這件事應該留給上帝去做。
老師,請你忍耐一下,雷米在心裡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