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開往奧斯坦德
關燈
小
中
大
後大概要中斷一陣子了。
”對面的乘客說道。
一時間,兩人都沉默了,好像陷入某種心照不宣的不安,并且分享起這種憂郁。
有時候,沉默反而會拉近人們的距離,假如相信自己的沉默與對方的沉默意味相同的話。
我也是,我希望能在奧斯坦德呼吸到鹹鹹的、濕冷的海風,希望它把我帶到别的什麼地方,假裝這個港口還沒有被封鎖,還沒有把大海和我們這個飽受蹂躏的大陸隔絕起來。
這句話,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說出口,或者有沒有讓對面的乘客聽到。
我們隻聽見他說:“我能冒昧問您一個問題嗎?” “什麼問題?” “您在研究什麼呢,如果您不介意的話。
” “當然不介意,隻是很枯燥也很瑣碎,恐怕會讓您失望的。
我閱讀曆史檔案,年鑒,考古報告,信件彙編,确定古代列日周邊的曆史活動,諸如此類。
” “這很有趣,我不會失望的。
” “那麼您呢?” “我什麼?” “您是一位畫家嗎?” “為什麼您認為我是一個畫家呢?” “因為您看起來好像十分小心保護着您的東西,就尺寸來說,讓人覺得那是一幅畫。
” “不錯,那是一幅畫,不過不是我畫的。
” “那麼是您收藏的。
” “對,可以這麼說。
” 車門拉開了,所有人都表現出平靜與禮貌的樣子。
“晚上好先生們,請出示車票。
”這隻是一位身穿制服、斜背皮挎包的查票員,雖然現在突然看到什麼制服會讓人不由得神經緊繃。
查票員盡忠職守地看了他的車票,“謝謝,晚安先生們。
”“喀嚓”一聲,歸還的車票上多出了紫色的數字标記:“1940年8月31日”。
然而午夜即将來臨,它将成為又一個消逝的數字。
時制與曆法隻是海灘上的腳印,就算他們到達奧斯坦德時将是1940年9月1日,又或者有人永遠與這個數字無緣,深不可測的時間也對此一無所知。
然而人們卻飽受時間的戲弄,感受它拉長自己的焦灼,在狹小的空間坐立不安,不停地問:現在到哪兒了?這趟車過去隻需要3小時,頂多4小時就夠了,現在卻要8小時以上,這過的是什麼日子呀!然後就會有人反駁說,車開得時間長了點,就嘟嘟囔囔、滿腹怨言了?您去街上看看那些倒塌的焦黑的房子,它們還沒來得及重建,有的再也得不到重建;看看那擠得滿滿當當的電車;看看肉鋪和面包店門前那可怕的長隊,還不算上黑市上的漫天要價;看看女孩們補綴的衣服和鞋子;看看我們中間少了多少人,這才叫什麼日子!盡管,說句公道話,我們還算不上最值得同情的。
這位列日—奧斯坦德的乘客先生,您剛離開列日,您來說說,從5月開始,各種小道消息像宣傳單一樣滿街亂飛,驅使着列日大學的青年男女,駕駛着汽車,趕着火車,騎着自行車,跑到布魯塞爾,跑到圖爾奈,跑到裡爾——現在我們進入法國了,不過沒關系,可以說法語,再說很快就會輪到法國了——跑到蒙彼利埃,跑到圖盧茲,或是享受起普羅旺斯的夏日,有人幹脆跑進了意大利,不過很快就兜了回來,接着發現沒處可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覓未被占領的地方。
他們人生中最長最奇特的暑假結束了。
當然,這些反駁隻是一種假設,列日—奧斯坦德的乘客未必說得出,因為對我們來說,他所經曆的時刻尚且晦暗不明,對他自己或許也是一樣。
我們隻知道他的困惑在某個正午時分到達頂點,在滿是碎磚和瓦礫的圖書室裡,他在殘破的書本和紙頁間艱難地抽動雙腳,就像是在沼澤裡跋涉。
他望向頭頂,仿佛平生第一次看見那無邊無際的湛藍天空。
他突然大聲說:“不要建造高牆,不要追随必朽之城。
”聲音清澈而不帶感情,仿佛誰在借助他之口說話。
此時此地,攜帶畫的旅伴開口了,慢慢地、笨拙地說:“如果您不介意,我願意給您講講這幅畫的
”對面的乘客說道。
一時間,兩人都沉默了,好像陷入某種心照不宣的不安,并且分享起這種憂郁。
有時候,沉默反而會拉近人們的距離,假如相信自己的沉默與對方的沉默意味相同的話。
我也是,我希望能在奧斯坦德呼吸到鹹鹹的、濕冷的海風,希望它把我帶到别的什麼地方,假裝這個港口還沒有被封鎖,還沒有把大海和我們這個飽受蹂躏的大陸隔絕起來。
這句話,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說出口,或者有沒有讓對面的乘客聽到。
我們隻聽見他說:“我能冒昧問您一個問題嗎?” “什麼問題?” “您在研究什麼呢,如果您不介意的話。
” “當然不介意,隻是很枯燥也很瑣碎,恐怕會讓您失望的。
我閱讀曆史檔案,年鑒,考古報告,信件彙編,确定古代列日周邊的曆史活動,諸如此類。
” “這很有趣,我不會失望的。
” “那麼您呢?” “我什麼?” “您是一位畫家嗎?” “為什麼您認為我是一個畫家呢?” “因為您看起來好像十分小心保護着您的東西,就尺寸來說,讓人覺得那是一幅畫。
” “不錯,那是一幅畫,不過不是我畫的。
” “那麼是您收藏的。
” “對,可以這麼說。
” 車門拉開了,所有人都表現出平靜與禮貌的樣子。
“晚上好先生們,請出示車票。
”這隻是一位身穿制服、斜背皮挎包的查票員,雖然現在突然看到什麼制服會讓人不由得神經緊繃。
查票員盡忠職守地看了他的車票,“謝謝,晚安先生們。
”“喀嚓”一聲,歸還的車票上多出了紫色的數字标記:“1940年8月31日”。
然而午夜即将來臨,它将成為又一個消逝的數字。
時制與曆法隻是海灘上的腳印,就算他們到達奧斯坦德時将是1940年9月1日,又或者有人永遠與這個數字無緣,深不可測的時間也對此一無所知。
然而人們卻飽受時間的戲弄,感受它拉長自己的焦灼,在狹小的空間坐立不安,不停地問:現在到哪兒了?這趟車過去隻需要3小時,頂多4小時就夠了,現在卻要8小時以上,這過的是什麼日子呀!然後就會有人反駁說,車開得時間長了點,就嘟嘟囔囔、滿腹怨言了?您去街上看看那些倒塌的焦黑的房子,它們還沒來得及重建,有的再也得不到重建;看看那擠得滿滿當當的電車;看看肉鋪和面包店門前那可怕的長隊,還不算上黑市上的漫天要價;看看女孩們補綴的衣服和鞋子;看看我們中間少了多少人,這才叫什麼日子!盡管,說句公道話,我們還算不上最值得同情的。
這位列日—奧斯坦德的乘客先生,您剛離開列日,您來說說,從5月開始,各種小道消息像宣傳單一樣滿街亂飛,驅使着列日大學的青年男女,駕駛着汽車,趕着火車,騎着自行車,跑到布魯塞爾,跑到圖爾奈,跑到裡爾——現在我們進入法國了,不過沒關系,可以說法語,再說很快就會輪到法國了——跑到蒙彼利埃,跑到圖盧茲,或是享受起普羅旺斯的夏日,有人幹脆跑進了意大利,不過很快就兜了回來,接着發現沒處可去了,沒有必要再去尋覓未被占領的地方。
他們人生中最長最奇特的暑假結束了。
當然,這些反駁隻是一種假設,列日—奧斯坦德的乘客未必說得出,因為對我們來說,他所經曆的時刻尚且晦暗不明,對他自己或許也是一樣。
我們隻知道他的困惑在某個正午時分到達頂點,在滿是碎磚和瓦礫的圖書室裡,他在殘破的書本和紙頁間艱難地抽動雙腳,就像是在沼澤裡跋涉。
他望向頭頂,仿佛平生第一次看見那無邊無際的湛藍天空。
他突然大聲說:“不要建造高牆,不要追随必朽之城。
”聲音清澈而不帶感情,仿佛誰在借助他之口說話。
此時此地,攜帶畫的旅伴開口了,慢慢地、笨拙地說:“如果您不介意,我願意給您講講這幅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