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開往奧斯坦德

關燈
蒸汽車頭噴着白煙,停靠在夜色中。

    他匆忙掐滅煙,喝下最後一口咖啡。

    手指微微顫抖,杯盤發出小小的碰撞聲。

    他提起手提箱,把那個牛皮紙包裹的框子挾在腋下。

    挂鐘指向晚間十點半。

    “最後一班夜車。

    ”他默念道。

    冷冷清清的站台上,身穿制服的隻有列車員而已。

     他小心地從口袋裡掏出票,和眼前的列車比對着。

    借着候車室的亮光,隻能勉強看清車身的标牌:“奧斯坦德①”。

     他上了車,一個車廂一個車廂地走,假裝無意識地打量每個包廂。

    快别再這麼做,他的理性呐喊道,猶猶豫豫,拖拖拉拉,你會惹人注意的。

    就在這時,他下定了決心,拉開了某個包廂拉門。

     一個偶然降臨的社交場合,一對臨時結成的旅伴之間,隻需眼神交流便夠了—— “您好。

    ” “您好,請問這個座位有人坐嗎?” “沒有,您請便。

    ” “謝謝。

    ” 他把手提箱塞到行李架上,然後雙手持着牛皮紙包裹的框子,無所适從,看上去在為如何安置這件行李而發愁。

    手提箱已經足夠厚實,幾乎占據了座位上方的整個空間。

    不能讓車廂天花闆和皮箱蓋子合力蹂躏手裡的東西,像對待一件舊大衣那樣,盡管我們還不知道那是什麼。

    他顯然也舍不得幹脆把它立在地闆上,靠着門邊。

    他的樣子也許已經足夠狼狽,以至于對面座位的乘客開口了:“您不介意的話,可以放在我這邊。

    我沒有行李。

    ” 可不是嗎,對面的行李架空空如也。

    這位行李輕簡的乘客僅在身側放了個公文包。

     “謝謝,您真是太好了。

    ”他感激地說,放東西時盡量輕手輕腳、謹小慎微,在胳膊越過旅伴頭頂時,他向陌生人一直在讀的雜志瞥了一眼,看到了類似“古代曆史與文獻學檔案”的字眼。

    橫梁穩穩地卡住了邊角,于是無論是颠簸還是緊急刹車,都不能讓剛剛離開他雙手的東西跌落在地。

    這時,汽笛拉響了。

    列車緩緩開動,站台上的燈光搖曳起來向後退去,映出打在窗玻璃上的水滴。

    啊,下雨了,耳邊響起火車那特有的節奏,“铿锵铿锵,铿锵铿锵”,在夜色中,在車窗凝結的白霧間,白底黑字的站名一閃而逝:“韋爾特裡吉克”“韋爾基克”“凡爾代克”——一個他讀不出來的佛拉芒語站名(Vertrijk)。

    不過,現在這都不重要了。

     對面座位的乘客看樣子跟他年紀差不多。

    現在,此人放下了他的名字很長的期刊,似乎也注視起窗外的雨幕。

    現在是個微妙的時刻。

    是陌生人有了一絲交集,甚至彼此生出微不可察的好奇,而又斟酌着第一句問話的時刻。

    沒人知道,某句話将引緻對方哪一句話,哪些話将引緻興趣與親切,哪些話又将陷彼此于尴尬的沉默,這些被選擇說出的話,又是否真的能反映說話人的意圖與形象。

    對面的乘客先開了口,既然剛才也是他頗富熱心地提供幫助: “您出遠門?”(當然,他頭頂就橫着一個大行李箱,這麼想是很自然的。

    ) “是呀,到奧斯坦德。

    ” “我也在奧斯坦德下車。

    ” “真巧。

    ” “是呀,真巧。

    ” “那麼,我就能安心地霸占您的行李架一直到終點了。

    ” “您别這麼說。

    您從哪兒上的車?” “列日②。

    ” “那您的旅程更遠呀。

    ” “習慣了,我住在奧斯坦德,時不時去一趟列日。

    ” “您是一位曆史學家嗎?” “為什麼您認為我是一個曆史學家呢?” “因為您手裡這本書,看起來十分深奧。

    ” “不算專業曆史學家,我定期去列日一帶的檔案館查閱資料,寫寫報告,不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