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外,他很年輕,是當時指揮軍團(在蘇聯稱為“方面軍”)作戰的将軍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犧牲在前線的少數幾個高級指揮官之一,那是在1945年,蘇聯已經赢得了戰争的勝利,當時他才三十九歲。
很快我們就明白了,聯系着斯泰因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不僅僅是前者對這位蘇聯将軍戰略和戰術才能的崇拜。
一天下午,我們聊起政治,我們問他,作為托洛茨基分子,他如何能低聲下氣地向蘇聯使館索要将軍的這張照片。
我們是玩笑似的打趣他,但斯泰因沒聽出來這是個玩笑,他真誠地坦白說這張照片來自他母親的禮物,他母親是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堂妹。
作為英雄的直系親屬在很多年前向蘇聯使館要了這張照片的人是她。
當他離家來康塞普西翁上大學時,母親給了他這張照片,除此之外别的什麼話也沒有說。
然後他談起了蘇聯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家族,他們是非常貧困的烏克蘭猶太人,命運使他們散落到世界各地。
我們也弄明白了:斯泰因的母親的父親是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将軍的父親的兄弟,因此他是将軍的外甥。
我們原本就很崇拜斯泰因,甚至可以說是無條件地崇拜他,而自從得知了這些之後,我們對他更是崇拜得無以複加。
而關于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随着年歲的增長,我們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初幾個月曾任一個裝甲師的師長,他指揮的坦克第28師在波羅的海沿岸和諾夫哥羅德等地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然後被授命指揮一個軍團(在蘇聯軍事術語中等同于一個師),在沃羅涅日地區戰鬥,該兵團隸屬第60集團軍(在蘇聯軍事術語中等同于一個軍團),直至1942年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中該集團軍指揮官被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受命指揮該集團軍,成了最年輕的指揮官,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與不快。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在他尊敬和景仰的瓦杜丁(當時指揮沃羅涅日方面軍,在蘇聯軍事術語中等同于一個集團軍,我想我已經說過了)麾下作戰,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将第60集團軍打造成一部常勝的戰争機器,在俄羅斯的大地上前進再前進,随後又踏足烏克蘭國土,英勇向前,無人能敵。
1944年,他被擢升為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司令,在1944年的進攻中,蘇軍主要是因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才得以摧毀包括四個德國集團軍在内的中央軍團,這也許是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最重的打擊,這打擊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或者諾曼底登陸還要嚴重,比眼鏡蛇行動或第聶伯河戰役(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也參加了那場戰役)還要嚴重,比阿登反擊戰或者庫爾斯克會戰(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也參加了那場戰役)還要嚴重。
我們還了解到,在參加巴格拉季昂行動(摧毀了德國中央軍團)的蘇聯軍隊中,遠途奔襲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表現突出,該軍狂飙突進,其行軍速度和縱深挺進前所未見,是第一支抵達東普魯士的軍隊。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不是自己家的家裡,和不是自己家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像其他猶太人一樣遭受嘲弄和屈辱,但最終他向看不起他的人證明了,他不僅和他們一樣,而且比他們要好得多。
童年時,他親眼目睹了彼得留拉(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的追随者在韋爾博沃村(那是個小山村,白色的小房子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柔緩的小山坡上)嚴刑拷打并企圖殺害他父親。
他的少年時期遭受的苦難可以媲美狄更斯和馬卡連柯的遭遇。
戰争中,他失去了他的兄弟亞曆山大,大家把這一噩耗對他隐瞞了整整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因為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當時正在指揮他的另一次進攻。
他一個人孤零零地死在一條公路上。
他獲得了兩次蘇聯英雄稱号,獲得過一枚列甯勳章,四枚紅旗勳章,兩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一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一枚一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以及無數的、數也數不清的獎章。
在蘇聯政府和黨的倡議下,在維爾紐斯和文尼察豎立了很多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紀念碑(在維爾紐斯的紀念碑今天肯定已經不存在了,文尼察的可能也已經被損毀了)。
前東普魯士的因斯特堡市現在為紀念他,改名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克。
位于托馬舒夫斯基區韋爾博沃村的集體農莊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今天甚至都已經不存在集體農莊了)。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将軍,位于切爾卡塞地區烏瑪斯基區的奧克沙尼諾村豎起了一座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青銅半身像(我用一個月的工資打賭那座青銅像已經被換掉了;現如今的英雄是彼得留拉;誰知道明天又會是誰呢)。
總之,就像比維亞諾引用帕拉的那句話所說的:世間榮耀竟如此下場,榮耀沒了,世界沒了,連個可憐的香腸三明治都沒了。
但确确實實,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肖像,用一個華麗的鏡框裝裱着,被挂在那兒,在胡安·斯泰因的家裡,這一點可能比他那些半身雕像和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和俄羅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和無數坑窪不平鋪着柏油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路更為重要(我甚至敢說要重要得多)。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珍藏這張照片,斯泰因對我們說,肯定是因為他是第二次
很快我們就明白了,聯系着斯泰因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不僅僅是前者對這位蘇聯将軍戰略和戰術才能的崇拜。
一天下午,我們聊起政治,我們問他,作為托洛茨基分子,他如何能低聲下氣地向蘇聯使館索要将軍的這張照片。
我們是玩笑似的打趣他,但斯泰因沒聽出來這是個玩笑,他真誠地坦白說這張照片來自他母親的禮物,他母親是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堂妹。
作為英雄的直系親屬在很多年前向蘇聯使館要了這張照片的人是她。
當他離家來康塞普西翁上大學時,母親給了他這張照片,除此之外别的什麼話也沒有說。
然後他談起了蘇聯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家族,他們是非常貧困的烏克蘭猶太人,命運使他們散落到世界各地。
我們也弄明白了:斯泰因的母親的父親是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将軍的父親的兄弟,因此他是将軍的外甥。
我們原本就很崇拜斯泰因,甚至可以說是無條件地崇拜他,而自從得知了這些之後,我們對他更是崇拜得無以複加。
而關于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随着年歲的增長,我們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初幾個月曾任一個裝甲師的師長,他指揮的坦克第28師在波羅的海沿岸和諾夫哥羅德等地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然後被授命指揮一個軍團(在蘇聯軍事術語中等同于一個師),在沃羅涅日地區戰鬥,該兵團隸屬第60集團軍(在蘇聯軍事術語中等同于一個軍團),直至1942年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中該集團軍指揮官被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受命指揮該集團軍,成了最年輕的指揮官,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與不快。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在他尊敬和景仰的瓦杜丁(當時指揮沃羅涅日方面軍,在蘇聯軍事術語中等同于一個集團軍,我想我已經說過了)麾下作戰,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将第60集團軍打造成一部常勝的戰争機器,在俄羅斯的大地上前進再前進,随後又踏足烏克蘭國土,英勇向前,無人能敵。
1944年,他被擢升為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司令,在1944年的進攻中,蘇軍主要是因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才得以摧毀包括四個德國集團軍在内的中央軍團,這也許是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最重的打擊,這打擊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或者諾曼底登陸還要嚴重,比眼鏡蛇行動或第聶伯河戰役(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也參加了那場戰役)還要嚴重,比阿登反擊戰或者庫爾斯克會戰(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也參加了那場戰役)還要嚴重。
我們還了解到,在參加巴格拉季昂行動(摧毀了德國中央軍團)的蘇聯軍隊中,遠途奔襲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表現突出,該軍狂飙突進,其行軍速度和縱深挺進前所未見,是第一支抵達東普魯士的軍隊。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不是自己家的家裡,和不是自己家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像其他猶太人一樣遭受嘲弄和屈辱,但最終他向看不起他的人證明了,他不僅和他們一樣,而且比他們要好得多。
童年時,他親眼目睹了彼得留拉(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的追随者在韋爾博沃村(那是個小山村,白色的小房子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柔緩的小山坡上)嚴刑拷打并企圖殺害他父親。
他的少年時期遭受的苦難可以媲美狄更斯和馬卡連柯的遭遇。
戰争中,他失去了他的兄弟亞曆山大,大家把這一噩耗對他隐瞞了整整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因為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當時正在指揮他的另一次進攻。
他一個人孤零零地死在一條公路上。
他獲得了兩次蘇聯英雄稱号,獲得過一枚列甯勳章,四枚紅旗勳章,兩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一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一枚一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以及無數的、數也數不清的獎章。
在蘇聯政府和黨的倡議下,在維爾紐斯和文尼察豎立了很多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紀念碑(在維爾紐斯的紀念碑今天肯定已經不存在了,文尼察的可能也已經被損毀了)。
前東普魯士的因斯特堡市現在為紀念他,改名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克。
位于托馬舒夫斯基區韋爾博沃村的集體農莊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今天甚至都已經不存在集體農莊了)。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将軍,位于切爾卡塞地區烏瑪斯基區的奧克沙尼諾村豎起了一座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青銅半身像(我用一個月的工資打賭那座青銅像已經被換掉了;現如今的英雄是彼得留拉;誰知道明天又會是誰呢)。
總之,就像比維亞諾引用帕拉的那句話所說的:世間榮耀竟如此下場,榮耀沒了,世界沒了,連個可憐的香腸三明治都沒了。
但确确實實,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肖像,用一個華麗的鏡框裝裱着,被挂在那兒,在胡安·斯泰因的家裡,這一點可能比他那些半身雕像和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和俄羅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和無數坑窪不平鋪着柏油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路更為重要(我甚至敢說要重要得多)。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珍藏這張照片,斯泰因對我們說,肯定是因為他是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