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阿初買魚很挑剔,即便磊吉讓她買,她也不會馬上出手,一定要翻開魚鰓看看,“這個不新鮮了”“這個可以吃”,一一進行品鑒。
她在漁村長大,說是比起非常新鮮的魚,更喜歡吃有點魚腥氣的,那樣覺得更有大海的味道。
熱海這個地方真正繁榮起來是戰後的事情了。
當時填海新造的大片土地上,一幢像樣的房子也沒有,孩子們把那裡當成運動場,練習棒球傳球和接球,有時候也有鎮上的青年們進行軍事訓練。
昭和二十五年那場大火災之前,熱海銀座還是一片明治時期溫泉浴場的景象。
現在位居道路正中央的“阿宮之松”(1),當時孤零零地立在海邊,旁邊立着柳川春葉(2)的俳句句碑,上面寫着“春月之下,仿佛阿松的背影”。
“阿初,你們老家什麼樣?和這裡不一樣嗎?” “哪裡,和我老家像得很。
” 阿初說熱海的地勢和泊村一模一樣,一片狹窄的平地背靠着山,面前是曲折的港灣,雖然第一次來到大阪以東的這個地方,可一下火車,她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
據說坊津,也就是現在的泊村,在長崎港開港之前一直是繁華的港口,至今還流傳着“坊津街頭千幢屋,隐入出船千艘帆”這樣的民謠。
古代遣唐使就從此地出發,又在此地登陸返回,當時甚至被稱為“唐之港”。
後來坊津逐漸蕭條下來,變成了現在的小漁港。
阿初說,泊村景色之美非熱海可比,錦之浦在熱海已經算得上是名勝,可這樣的地方在泊村比比皆是,坊津八景、耳取峰、雙劍石每處都是風景如畫。
熱海這裡多橘樹、橙樹,泊村後山的梯田也到處都是果實累累的甜橘樹、橘樹。
氣候溫暖、和風煦煦,大海的顔色、雲朵的變化、波濤的聲音都和這裡一模一樣。
贊子的妹妹鳰子也住在住吉,磊吉在熱海購置别墅那一年的前一年,也就是昭和十六年四月嫁到了東京的飛鳥井家,新居在東橫線的祐天寺車站附近。
鳰子有時到熱海來,和贊子碰面,不過昭和十七十八年戰事吃緊之前,贊子大多不願來關東這邊,一直住在住吉。
昭和十九年正月裡,磊吉在給贊子的書信裡附上一首和歌:“莺歌燕舞紛紛至,西山小庭梅盛開”,可贊子依然安居不動,偶爾過來熱海一次,也是要麼去東京,要麼待不了幾天就回住吉去了。
這樣一來,磊吉隻好不停往返于住吉和熱海之間,不過和阿初兩個人住在西山這邊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
磊吉寫的小說被軍部盯上,寫出來也沒有人敢刊登,為了打發時間,隻好聽聽廣播,放放唱片,或者出去找吃的。
盡管如此,也并不覺得無聊,這多虧了阿初每天烹制的精美菜肴。
天氣好的時候,磊吉把藤椅搬到庭院的草坪上,讓阿初給自己理發。
磊吉是個急性子,讨厭在理發店等很久,所以總是在家裡剪頭發。
阿初來了之後,這個就成了她的工作。
磊吉讓她用剪刀,不用推子,一開始剪得參差不齊,後來慢慢就熟練了。
兩個人在院子裡除草,修剪草坪,日子一天天也就過去了。
磊吉不知道阿初是怎樣看待自己的。
一天晚上,磊吉半夜有事去叫阿初,發現女傭房間的門從裡面緊緊地鎖着。
(門鎖并不是阿初自己裝的,原來就有。
)聽見磊吉叫自己,阿初馬上起來打開門,穿着睡衣就出來了,不過應該說還是對磊吉有幾分戒備吧。
半夜去叫阿初的事情以後再也沒有發生,也不知道那之後她是否還是一直緊鎖房門。
阿初是昭和十一年來磊吉家的,昭和十九年秋天左右,老家來信說母親生病,叫她回去。
剛來的時候阿初二十歲,掐指算來在磊吉家幹了九年,回老家那年應該是二十八歲。
阿初臨走的兩三天前,作為餞行又給磊吉剪了頭發。
那天風和日麗,分外悠閑,一點感覺不到戰争的陰霾,午後滿院子的陽光映照在阿初臉上,讓阿初的面龐分外鮮明,清脆的剪刀聲至今還響在耳邊。
“戰争結束以後,一定要回來啊。
” “一定會的。
” 阿初看上去并不十分傷感,開開心心、精神飽滿地從來宮車站出發了。
磊吉到車站送行,并作詩一首以表達送别之意。
薩摩泊村捕魚日,勿忘伊豆溫泉鄉。
那年四月左右,贊子和睦子也搬來熱海,睦子從甲南女校轉到伊東女校讀書。
昭和十八年,住吉的房子賣掉後,曾經搬到對岸的魚崎,現在房子就交給贊子的二妹井上照子和表妹島田一家看管。
曾經熱鬧一時的鹿兒島婦女會如今不剩一人。
阿初是第一個來的,最後一個走的,阿蜜在阿初走之前就嫁到小倉地方去了。
阿蜜也是任勞任怨、幹得很好的一個,有一年夏天她一個人在西山别墅留守,每天沒有事情做,就把院子裡的雜草拔了個一幹二淨,讓磊吉着實驚歎。
戰後阿蜜曾經帶着孩子到京都家裡來玩,後來就沒有消息了。
阿初在老家待了兩年,戰争結束後,昭和二十一年春天,回到千倉家在岡山縣勝山的臨時避難之所。
後來千倉家回到京都,從南禅寺搬到下鴨的住所,阿初一直都
她在漁村長大,說是比起非常新鮮的魚,更喜歡吃有點魚腥氣的,那樣覺得更有大海的味道。
熱海這個地方真正繁榮起來是戰後的事情了。
當時填海新造的大片土地上,一幢像樣的房子也沒有,孩子們把那裡當成運動場,練習棒球傳球和接球,有時候也有鎮上的青年們進行軍事訓練。
昭和二十五年那場大火災之前,熱海銀座還是一片明治時期溫泉浴場的景象。
現在位居道路正中央的“阿宮之松”
“阿初,你們老家什麼樣?和這裡不一樣嗎?” “哪裡,和我老家像得很。
” 阿初說熱海的地勢和泊村一模一樣,一片狹窄的平地背靠着山,面前是曲折的港灣,雖然第一次來到大阪以東的這個地方,可一下火車,她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
據說坊津,也就是現在的泊村,在長崎港開港之前一直是繁華的港口,至今還流傳着“坊津街頭千幢屋,隐入出船千艘帆”這樣的民謠。
古代遣唐使就從此地出發,又在此地登陸返回,當時甚至被稱為“唐之港”。
後來坊津逐漸蕭條下來,變成了現在的小漁港。
阿初說,泊村景色之美非熱海可比,錦之浦在熱海已經算得上是名勝,可這樣的地方在泊村比比皆是,坊津八景、耳取峰、雙劍石每處都是風景如畫。
熱海這裡多橘樹、橙樹,泊村後山的梯田也到處都是果實累累的甜橘樹、橘樹。
氣候溫暖、和風煦煦,大海的顔色、雲朵的變化、波濤的聲音都和這裡一模一樣。
贊子的妹妹鳰子也住在住吉,磊吉在熱海購置别墅那一年的前一年,也就是昭和十六年四月嫁到了東京的飛鳥井家,新居在東橫線的祐天寺車站附近。
鳰子有時到熱海來,和贊子碰面,不過昭和十七十八年戰事吃緊之前,贊子大多不願來關東這邊,一直住在住吉。
昭和十九年正月裡,磊吉在給贊子的書信裡附上一首和歌:“莺歌燕舞紛紛至,西山小庭梅盛開”,可贊子依然安居不動,偶爾過來熱海一次,也是要麼去東京,要麼待不了幾天就回住吉去了。
這樣一來,磊吉隻好不停往返于住吉和熱海之間,不過和阿初兩個人住在西山這邊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
磊吉寫的小說被軍部盯上,寫出來也沒有人敢刊登,為了打發時間,隻好聽聽廣播,放放唱片,或者出去找吃的。
盡管如此,也并不覺得無聊,這多虧了阿初每天烹制的精美菜肴。
天氣好的時候,磊吉把藤椅搬到庭院的草坪上,讓阿初給自己理發。
磊吉是個急性子,讨厭在理發店等很久,所以總是在家裡剪頭發。
阿初來了之後,這個就成了她的工作。
磊吉讓她用剪刀,不用推子,一開始剪得參差不齊,後來慢慢就熟練了。
兩個人在院子裡除草,修剪草坪,日子一天天也就過去了。
磊吉不知道阿初是怎樣看待自己的。
一天晚上,磊吉半夜有事去叫阿初,發現女傭房間的門從裡面緊緊地鎖着。
(門鎖并不是阿初自己裝的,原來就有。
)聽見磊吉叫自己,阿初馬上起來打開門,穿着睡衣就出來了,不過應該說還是對磊吉有幾分戒備吧。
半夜去叫阿初的事情以後再也沒有發生,也不知道那之後她是否還是一直緊鎖房門。
阿初是昭和十一年來磊吉家的,昭和十九年秋天左右,老家來信說母親生病,叫她回去。
剛來的時候阿初二十歲,掐指算來在磊吉家幹了九年,回老家那年應該是二十八歲。
阿初臨走的兩三天前,作為餞行又給磊吉剪了頭發。
那天風和日麗,分外悠閑,一點感覺不到戰争的陰霾,午後滿院子的陽光映照在阿初臉上,讓阿初的面龐分外鮮明,清脆的剪刀聲至今還響在耳邊。
“戰争結束以後,一定要回來啊。
” “一定會的。
” 阿初看上去并不十分傷感,開開心心、精神飽滿地從來宮車站出發了。
磊吉到車站送行,并作詩一首以表達送别之意。
薩摩泊村捕魚日,勿忘伊豆溫泉鄉。
那年四月左右,贊子和睦子也搬來熱海,睦子從甲南女校轉到伊東女校讀書。
昭和十八年,住吉的房子賣掉後,曾經搬到對岸的魚崎,現在房子就交給贊子的二妹井上照子和表妹島田一家看管。
曾經熱鬧一時的鹿兒島婦女會如今不剩一人。
阿初是第一個來的,最後一個走的,阿蜜在阿初走之前就嫁到小倉地方去了。
阿蜜也是任勞任怨、幹得很好的一個,有一年夏天她一個人在西山别墅留守,每天沒有事情做,就把院子裡的雜草拔了個一幹二淨,讓磊吉着實驚歎。
戰後阿蜜曾經帶着孩子到京都家裡來玩,後來就沒有消息了。
阿初在老家待了兩年,戰争結束後,昭和二十一年春天,回到千倉家在岡山縣勝山的臨時避難之所。
後來千倉家回到京都,從南禅寺搬到下鴨的住所,阿初一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