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距曼谷不超過四十八小時的火車旅程,但去那兒之前,我想看看暹羅的故都羅富裡和阿尤達。
在這些東方國度,城市興建起來,臻于大觀,然後又被摧毀,在某種意義上,必然要令很多世紀以來習慣了相對穩定的西方旅行者滿懷某種疑惑。
一位國王,迫于戰争危險或隻是為了滿足一時興緻,就會遷都并興建一座新城,修築與裝飾華麗的宮殿和廟宇;過了幾代,當政者又因别的危險或别的興緻而他遷,舊城被離棄,一片荒蕪侵占了這麼多昙花一現的壯麗。
遠離人煙的叢林中,你到處可以發現樹木叢生的寺廟廢墟,還有潮濕的草木間那些破碎的神像與精美的浮雕,作為這裡曾是一座繁榮之城的唯一迹象,而你會遇到貧窮的村莊,這就是一個富強王國的首都留下的一切。
它令人郁悶思及世事滄桑。
羅富裡現在隻有一條彎曲窄街,是些中式房子,靠着一條河岸而建;但是,大城遺迹到處都是,朽敗的廟堂,坍塌的佛塔,到處一截截華麗雕刻的碎片,廟裡有破碎的佛像,院内則是頭與四肢的殘片。
石膏是灰色的,仿佛被倫敦的霧玷污了,它從磚上剝落,讓你想起得了惡心疾病的老人。
這些廢墟并無典雅的線條,門窗上面的裝飾破舊而俗麗,鍍金與箔片都被時光剝蝕。
但是,我來羅富裡主要是為了看看康斯坦丁·福肯留下的大屋,在我看來,此人可謂在東方建功立業的冒險家之中最為出色的一位。
他是瑟法羅尼一位客棧老闆的兒子,坐上一艘英國船跑到海上,曆經艱險,他到了暹羅,升任國王的首輔。
當時,世間盛傳他大權在握、顯赫富有。
耶稣會的奧爾良神父有本小書講到他,但那是教化之作,對康斯坦丁遺孀經受的苦難着墨太多,即當他死後,面對一位無禮的暹羅王子,她緻力守節。
她值得贊美的努力,得到她那聖潔的祖母支持,她八十八歲,信仰不失熱誠鮮活,不斷跟她說起著名的日本殉教者,而她有幸為這些人的後裔。
我的孩子。
她對她說。
做殉教者是多麼光榮啊!你在這方面很有利,殉教看來是你家的一個傳家寶:你要是有這麼多理由想做殉教者,你就應該全力以赴! 令人滿意的是,為這些忠告所鼓舞,為耶稣會神父不斷的勸誡所激勵,這位遺孀頂住了一切誘惑,不做關在近乎王室後宮裡的一位珠光寶氣的囚犯,而是從一而終,在一位無甚影響的紳士家裡洗盤子。
奧爾良神父對福肯的經曆本應講得更詳盡些。
他由卑位攀到如此頂峰的變遷,的确值得免于湮沒。
他自認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位緻力于國王利益的正直臣子;但是,奧爾良神父講到推翻國王與王朝并将這位希臘人交給憤怒的暹羅愛國者之革命,讀來卻仿佛将史實做了似乎必需的某種安排,以讓大王[1]和各位高官免于責難。
一層得體的面紗罩在這位倒台的寵臣所受的苦難之上,但他死在劊子手的手下卻是大有教益。
讀來盡管枯燥,你還是感受到一位有權有勢、卓越不凡的人物。
康斯坦丁·福肯寡廉鮮恥,殘酷無情,貪得無厭,背信棄義,野心勃勃;但他了不起。
讀他的故事,就像讀普魯塔克[2]的一部傳記。
但是,他建造的大屋隻留下一圈高高的磚牆,三四間沒有屋頂的房子,坍塌的牆壁,洞開的門窗。
它們依稀還有路易十四朝代建築的高貴。
這是一處難看的廢墟,隻令你想起一組草草建成并毀于大火的别墅。
我回到河邊。
河很窄,很渾,在高高的兩岸之間很深,對岸是濃密的竹林,竹林後面紅日正在落山。
人們在洗晚浴;父母在給孩子洗澡,洗完澡的僧人在漂洗黃色的僧袍。
這是令人愉快的景象,這要多謝那些破爛廢墟激起的敏感與茫然。
我沒有給死人穿衣令其還魂的想象力,也沒有對同一事物再三感動的能力。
我知道有些人每年要讀一遍《利己主義者》[3],還有人去巴黎,
在這些東方國度,城市興建起來,臻于大觀,然後又被摧毀,在某種意義上,必然要令很多世紀以來習慣了相對穩定的西方旅行者滿懷某種疑惑。
一位國王,迫于戰争危險或隻是為了滿足一時興緻,就會遷都并興建一座新城,修築與裝飾華麗的宮殿和廟宇;過了幾代,當政者又因别的危險或别的興緻而他遷,舊城被離棄,一片荒蕪侵占了這麼多昙花一現的壯麗。
遠離人煙的叢林中,你到處可以發現樹木叢生的寺廟廢墟,還有潮濕的草木間那些破碎的神像與精美的浮雕,作為這裡曾是一座繁榮之城的唯一迹象,而你會遇到貧窮的村莊,這就是一個富強王國的首都留下的一切。
它令人郁悶思及世事滄桑。
羅富裡現在隻有一條彎曲窄街,是些中式房子,靠着一條河岸而建;但是,大城遺迹到處都是,朽敗的廟堂,坍塌的佛塔,到處一截截華麗雕刻的碎片,廟裡有破碎的佛像,院内則是頭與四肢的殘片。
石膏是灰色的,仿佛被倫敦的霧玷污了,它從磚上剝落,讓你想起得了惡心疾病的老人。
這些廢墟并無典雅的線條,門窗上面的裝飾破舊而俗麗,鍍金與箔片都被時光剝蝕。
但是,我來羅富裡主要是為了看看康斯坦丁·福肯留下的大屋,在我看來,此人可謂在東方建功立業的冒險家之中最為出色的一位。
他是瑟法羅尼一位客棧老闆的兒子,坐上一艘英國船跑到海上,曆經艱險,他到了暹羅,升任國王的首輔。
當時,世間盛傳他大權在握、顯赫富有。
耶稣會的奧爾良神父有本小書講到他,但那是教化之作,對康斯坦丁遺孀經受的苦難着墨太多,即當他死後,面對一位無禮的暹羅王子,她緻力守節。
她值得贊美的努力,得到她那聖潔的祖母支持,她八十八歲,信仰不失熱誠鮮活,不斷跟她說起著名的日本殉教者,而她有幸為這些人的後裔。
我的孩子。
她對她說。
做殉教者是多麼光榮啊!你在這方面很有利,殉教看來是你家的一個傳家寶:你要是有這麼多理由想做殉教者,你就應該全力以赴! 令人滿意的是,為這些忠告所鼓舞,為耶稣會神父不斷的勸誡所激勵,這位遺孀頂住了一切誘惑,不做關在近乎王室後宮裡的一位珠光寶氣的囚犯,而是從一而終,在一位無甚影響的紳士家裡洗盤子。
奧爾良神父對福肯的經曆本應講得更詳盡些。
他由卑位攀到如此頂峰的變遷,的确值得免于湮沒。
他自認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位緻力于國王利益的正直臣子;但是,奧爾良神父講到推翻國王與王朝并将這位希臘人交給憤怒的暹羅愛國者之革命,讀來卻仿佛将史實做了似乎必需的某種安排,以讓大王
一層得體的面紗罩在這位倒台的寵臣所受的苦難之上,但他死在劊子手的手下卻是大有教益。
讀來盡管枯燥,你還是感受到一位有權有勢、卓越不凡的人物。
康斯坦丁·福肯寡廉鮮恥,殘酷無情,貪得無厭,背信棄義,野心勃勃;但他了不起。
讀他的故事,就像讀普魯塔克
但是,他建造的大屋隻留下一圈高高的磚牆,三四間沒有屋頂的房子,坍塌的牆壁,洞開的門窗。
它們依稀還有路易十四朝代建築的高貴。
這是一處難看的廢墟,隻令你想起一組草草建成并毀于大火的别墅。
我回到河邊。
河很窄,很渾,在高高的兩岸之間很深,對岸是濃密的竹林,竹林後面紅日正在落山。
人們在洗晚浴;父母在給孩子洗澡,洗完澡的僧人在漂洗黃色的僧袍。
這是令人愉快的景象,這要多謝那些破爛廢墟激起的敏感與茫然。
我沒有給死人穿衣令其還魂的想象力,也沒有對同一事物再三感動的能力。
我知道有些人每年要讀一遍《利己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