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現場的好奇之人,譬如剛剛發生的一次戰役或地震,先是一個一個怯生生地出現,然後是一衆人,站在裂痕周圍,或是找尋過往事件的蹤迹。
路變得又直又平。
盡管到處都有深深的車轍和橫過道路的泥濘溪流,但是大段路程可以坐車穿越。
當你騎着小馬沿着山路而行,每天走上十二或十五英裡固然很好,但是,當路又寬又平,這種旅行方式就很考驗你的耐性了。
我上路已經六個星期。
似乎永無止境。
然後,突然,我發現自己身在熱帶。
我想,一點一點,就像日複一日的平淡日子,景色一直在變,但它變得很慢,我幾乎察覺不到。
一天中午,我騎馬來到一個村子,就像遇到一位出乎意料的朋友,我感到了濃烈絢麗的南國氣息,我高興得猛吸一口氣。
濃厚的色彩,臉頰觸到的熱氣,令人目眩然而奇怪遮掩起來的光線,人們不一樣的步伐,他們懶洋洋的姿态,寂靜,莊重,灰塵——這都是真的,我疲憊的精神為之一振。
村裡的道路兩旁種着羅望子樹,它們有如托馬斯·布朗爵士[4]的文句,華麗、莊嚴而鎮定。
院子裡栽着大蕉,堂皇而蓬亂,變葉木炫耀着它那厚重的陰郁色調。
一頭亂發的椰子樹,就像又高又瘦的老人突然從睡眠中起身。
寺院有一小片槟榔林,很高很細,有着一組警句憔悴的精确以及不加修飾、準确無誤而且聰明睿智的直截了當。
這就是南國。
我們現在得盡早走完每日行程,東方悄悄現出第一道灰白光亮,我們就出發了。
太陽升起來了,照在背上很是溫暖,但一會兒就變得猛烈,到了十點,它就令人受不了。
對我來說,似乎從太初開始,我就一直沿着這條寬闊的白色道路騎行,而它還在我的前方無限伸延。
然後,我們來到一個漂亮的村子,村公所的所長是位整潔的暹羅人,笑容滿面,很有禮貌,請我到他寬敞的家裡安頓;當他帶我去到他的院子,我看到棕榈樹下灑滿斑駁陽光等着我的,是一輛堅實耐用且不招搖的紅色福特車。
我的旅行結束了。
它不事張揚,靜靜結束,有如一出結尾平淡的戲劇;翌日拂曉,涼意飕飕,我把騾子與小馬留給丘卓,我出發了。
碎石路還在鋪,無路可行的地方,福特車就走牛車道;我們到處濺過淺流。
我東搖西晃,前仆後撞;可它依然是條路,一條汽車路,我以每小時八英裡的速度飛跑。
這是那條路上有史以來行駛的第一輛車,田裡的農民驚奇地看着我們。
我很想知道他們是否有人想到,他們從中看到了一種新生活的象征。
它标志着他們自古以來的一種生活之結束。
它預示着他們的風俗習慣将有一番革命。
它是氣喘籲籲來到他們中間的變化,帶着一個略為扁平的輪胎,但卻吹起蔑視一切的号角:變革。
将近日落,我們抵達火車站。
站上有家漆得鮮豔的新客棧,幾乎可以叫做酒店。
有間浴室,帶個浴缸,你可躺進去,陽台有躺椅,你可懶洋洋靠在上面。
這就是文明。
[1]本節的楷體字表示原文皆為法文。
[2]歐仁·加利哀(EugeneCarriere,1849-1906),法國畫家,以肖像畫聞名,善用家居場景。
加利哀的個人風格之一,是将色彩減至一片霧蒙。
《魏爾倫像》(1891)是其代表作之一。
[3]這是魏爾倫詩作《綠》的起首兩句。
[4]托馬斯·布朗(ThomasBrowne,1605-1682),英國醫生與作家,作品文辭華麗。
路變得又直又平。
盡管到處都有深深的車轍和橫過道路的泥濘溪流,但是大段路程可以坐車穿越。
當你騎着小馬沿着山路而行,每天走上十二或十五英裡固然很好,但是,當路又寬又平,這種旅行方式就很考驗你的耐性了。
我上路已經六個星期。
似乎永無止境。
然後,突然,我發現自己身在熱帶。
我想,一點一點,就像日複一日的平淡日子,景色一直在變,但它變得很慢,我幾乎察覺不到。
一天中午,我騎馬來到一個村子,就像遇到一位出乎意料的朋友,我感到了濃烈絢麗的南國氣息,我高興得猛吸一口氣。
濃厚的色彩,臉頰觸到的熱氣,令人目眩然而奇怪遮掩起來的光線,人們不一樣的步伐,他們懶洋洋的姿态,寂靜,莊重,灰塵——這都是真的,我疲憊的精神為之一振。
村裡的道路兩旁種着羅望子樹,它們有如托馬斯·布朗爵士
院子裡栽着大蕉,堂皇而蓬亂,變葉木炫耀着它那厚重的陰郁色調。
一頭亂發的椰子樹,就像又高又瘦的老人突然從睡眠中起身。
寺院有一小片槟榔林,很高很細,有着一組警句憔悴的精确以及不加修飾、準确無誤而且聰明睿智的直截了當。
這就是南國。
我們現在得盡早走完每日行程,東方悄悄現出第一道灰白光亮,我們就出發了。
太陽升起來了,照在背上很是溫暖,但一會兒就變得猛烈,到了十點,它就令人受不了。
對我來說,似乎從太初開始,我就一直沿着這條寬闊的白色道路騎行,而它還在我的前方無限伸延。
然後,我們來到一個漂亮的村子,村公所的所長是位整潔的暹羅人,笑容滿面,很有禮貌,請我到他寬敞的家裡安頓;當他帶我去到他的院子,我看到棕榈樹下灑滿斑駁陽光等着我的,是一輛堅實耐用且不招搖的紅色福特車。
我的旅行結束了。
它不事張揚,靜靜結束,有如一出結尾平淡的戲劇;翌日拂曉,涼意飕飕,我把騾子與小馬留給丘卓,我出發了。
碎石路還在鋪,無路可行的地方,福特車就走牛車道;我們到處濺過淺流。
我東搖西晃,前仆後撞;可它依然是條路,一條汽車路,我以每小時八英裡的速度飛跑。
這是那條路上有史以來行駛的第一輛車,田裡的農民驚奇地看着我們。
我很想知道他們是否有人想到,他們從中看到了一種新生活的象征。
它标志着他們自古以來的一種生活之結束。
它預示着他們的風俗習慣将有一番革命。
它是氣喘籲籲來到他們中間的變化,帶着一個略為扁平的輪胎,但卻吹起蔑視一切的号角:變革。
将近日落,我們抵達火車站。
站上有家漆得鮮豔的新客棧,幾乎可以叫做酒店。
有間浴室,帶個浴缸,你可躺進去,陽台有躺椅,你可懶洋洋靠在上面。
這就是文明。
加利哀的個人風格之一,是将色彩減至一片霧蒙。
《魏爾倫像》(1891)是其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