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佛塔分門别類,按其特征做了筆記。
他自有理論,在他心中,它們各有标簽,用來證明某一理論或了結某一論争。
他認為沒有什麼地方荒廢得不值得熱心端詳;為了研究磚瓦構造,他像山羊爬上斷垣殘壁。
而我甯願閑坐圓屋陽台觀賞眼前景色。
正午時分,太陽把地上的一切色彩烤焦,從前人來人往的鬧熱之地,瘋長的樹木與低矮灌木一片蒼白;但是一日将盡,仿佛磨練性格的某一情感暫被世事淹沒,各種色彩悄然回轉,林木再度一片蔥郁。
日落彼岸,西天一片紅雲倒映于靜靜的伊洛瓦底江。
波瀾不興。
恍若止水。
遠處有孤舟漁夫勞作。
那邊稍遠一點,最美的一尊佛塔盡收眼底。
落日之中,它呈米色與灰黃,柔和如博物館的古舊綢衣。
它有一種悅目的勻稱;每一角的小塔彼此呼應;華麗窗戶與下方的華麗門扉相互唱和。
這些裝飾有種大膽的狂暴,仿佛它在緻力攀登精神的奇妙巅峰,而在生命與靈魂參與的拼死争鬥中,它不能有緘默與品味之想。
但是,它彼時又有一種恢宏,它立于其中的孤獨有威嚴之勢。
它似乎以一副過于重大的擔子壓在大地身上。
細細想來,它矗立這麼多個世紀,漠然俯瞰着伊洛瓦底江的明媚彎流,真是令人慨然。
鳥在樹間鳴叫;蟋蟀唧唧,青蛙呱呱,呱呱,呱呱。
某處,一位少年用簡陋的笛子吹着憂傷的曲調,院子裡,土著叽叽喳喳大聲聊天。
東方并不靜默。
就在這時,捷克斯洛伐克人回到圓屋。
他又熱又累,滿是塵土,但很開心,因為他什麼也沒遺漏。
他是一座知識寶庫。
夜漸漸包圍那尊佛塔,它現在看去很單薄,像用木闆與石膏築成,所以,要是在巴黎博覽會的殖民地風物館見到它,你不會感到意外。
在那美妙的鄉村景色中,它是一座不可思議的複雜建築。
捷克斯洛伐克人告訴我它建于何時及哪位國王治下,然後,他講起蒲甘曆史。
他記性好,事實梳理精确,講得很流利,就像一位講師講着重複太多的課程。
但我無意了解他的所述。
哪些國王在位、他們打了哪些戰役、征服了哪些土地關我何事?我隻滿足于見到他們出現在寺廟牆上的長列浮雕之中,姿态莊嚴,坐在寶座上,接受屬國使臣的進貢,或是出現在長矛紛然、兵車疾馳的兩軍混戰之際。
我問捷克斯洛伐克人,他得來的那些知識準備用于何處。
“做什麼?啥也不做。
”他答道。
“我喜歡真相。
我想了解事件。
每當我去什麼地方,我都要閱讀關于該地的一切。
我研究它的曆史,動植物,民風習俗,我讓自己對該地的文學藝術了如指掌。
我去過的每一個國家,我都可以寫本權威之作。
我是一座知識寶庫。
” “我也這麼想。
但是對你沒意義的知識有什麼用呢?為知識而知識,就像一截樓梯通向一堵光秃秃的牆壁。
” “我不同意。
為知識而知識,就像你撿起一根别針别到衣服的翻領上,或是解開一條繩子放進抽屜而不是把它割斷。
你根本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有用。
” 為了表示他的比喻并非随心所欲,捷克斯洛伐克人翻起他的斯丁格襯衫(沒有翻領),給我看了别得整整齊齊的四枚别針。
他自有理論,在他心中,它們各有标簽,用來證明某一理論或了結某一論争。
他認為沒有什麼地方荒廢得不值得熱心端詳;為了研究磚瓦構造,他像山羊爬上斷垣殘壁。
而我甯願閑坐圓屋陽台觀賞眼前景色。
正午時分,太陽把地上的一切色彩烤焦,從前人來人往的鬧熱之地,瘋長的樹木與低矮灌木一片蒼白;但是一日将盡,仿佛磨練性格的某一情感暫被世事淹沒,各種色彩悄然回轉,林木再度一片蔥郁。
日落彼岸,西天一片紅雲倒映于靜靜的伊洛瓦底江。
波瀾不興。
恍若止水。
遠處有孤舟漁夫勞作。
那邊稍遠一點,最美的一尊佛塔盡收眼底。
落日之中,它呈米色與灰黃,柔和如博物館的古舊綢衣。
它有一種悅目的勻稱;每一角的小塔彼此呼應;華麗窗戶與下方的華麗門扉相互唱和。
這些裝飾有種大膽的狂暴,仿佛它在緻力攀登精神的奇妙巅峰,而在生命與靈魂參與的拼死争鬥中,它不能有緘默與品味之想。
但是,它彼時又有一種恢宏,它立于其中的孤獨有威嚴之勢。
它似乎以一副過于重大的擔子壓在大地身上。
細細想來,它矗立這麼多個世紀,漠然俯瞰着伊洛瓦底江的明媚彎流,真是令人慨然。
鳥在樹間鳴叫;蟋蟀唧唧,青蛙呱呱,呱呱,呱呱。
某處,一位少年用簡陋的笛子吹着憂傷的曲調,院子裡,土著叽叽喳喳大聲聊天。
東方并不靜默。
就在這時,捷克斯洛伐克人回到圓屋。
他又熱又累,滿是塵土,但很開心,因為他什麼也沒遺漏。
他是一座知識寶庫。
夜漸漸包圍那尊佛塔,它現在看去很單薄,像用木闆與石膏築成,所以,要是在巴黎博覽會的殖民地風物館見到它,你不會感到意外。
在那美妙的鄉村景色中,它是一座不可思議的複雜建築。
捷克斯洛伐克人告訴我它建于何時及哪位國王治下,然後,他講起蒲甘曆史。
他記性好,事實梳理精确,講得很流利,就像一位講師講着重複太多的課程。
但我無意了解他的所述。
哪些國王在位、他們打了哪些戰役、征服了哪些土地關我何事?我隻滿足于見到他們出現在寺廟牆上的長列浮雕之中,姿态莊嚴,坐在寶座上,接受屬國使臣的進貢,或是出現在長矛紛然、兵車疾馳的兩軍混戰之際。
我問捷克斯洛伐克人,他得來的那些知識準備用于何處。
“做什麼?啥也不做。
”他答道。
“我喜歡真相。
我想了解事件。
每當我去什麼地方,我都要閱讀關于該地的一切。
我研究它的曆史,動植物,民風習俗,我讓自己對該地的文學藝術了如指掌。
我去過的每一個國家,我都可以寫本權威之作。
我是一座知識寶庫。
” “我也這麼想。
但是對你沒意義的知識有什麼用呢?為知識而知識,就像一截樓梯通向一堵光秃秃的牆壁。
” “我不同意。
為知識而知識,就像你撿起一根别針别到衣服的翻領上,或是解開一條繩子放進抽屜而不是把它割斷。
你根本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有用。
” 為了表示他的比喻并非随心所欲,捷克斯洛伐克人翻起他的斯丁格襯衫(沒有翻領),給我看了别得整整齊齊的四枚别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