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的幽靈(中譯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宿命和魔咒。
雖然卡達萊1990年就去國别鄉到了法國,題材也縱橫捭阖,從蘇丹的奧斯曼帝國到法老時代的埃及王國,但他的關注點似乎一直都是集權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抵抗。
”卡達萊如是說。
抵抗命運,也抵抗遺忘。
那隻高高飛翔的“山鷹”似乎一直未曾離去,它在故鄉的土地山川上盤旋,“啄食記憶的腐屍”。
總是同一座石頭城:“平川、大路、三聖山、無名的一片片霧氣,就連高山本身,從此都沉沒在黑暗中,都像史前的龐大動物一樣,開始搔自己的身軀,笨拙地打鼻息(我們真難以相信是走向一座高山,因為山的輪廓十分模糊,讓人以為前面是一片夜色,隻不過更為幽暗一點兒罷了)。
” 總是同樣的故事:“貪婪,接着是戰争,是侵略,然後戰争結束,‘但頌揚它的歌謠卻世代流傳,像雲、像鳥、像幽靈’。
有一天新的戰争會再次爆發,因為世界就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類是記不住教訓的物種。
” 總是同樣一批徘徊在絕望邊緣的人:“世界如此的沉悶,不值得讓你由于想到會失去它而折磨自己。
……他打開大門,走了進去,毫不留戀背後的世界。
明天……他用手擦去了窗戶上的霧氣,可所見到的事物并沒有更加清晰:一切都已扭曲,一切都在閃爍。
那一刻,他發現他的眼裡噙滿了淚水。
”我們都陷落在和夢境一樣寂寞殘酷的現實裡,而我們都舍不得放棄“櫻桃的滋味”,或許一顆桑葚就可以拯救我們,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在1997年拍的那部電影一樣。
四 記得去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的第一個公祭日,早上長長的警報仿佛把曆史又生生撕裂開來,天藍得讓人感覺活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記得那天下午約了畫家吳湘雲和上海的編輯林岚去升州路118号的“觀築”看“民國風尚——民國服飾資料展”。
我和吳湘雲約了先去附近的淨覺寺看看,每次從地鐵一号線三山街站出來,擡眼就看見淨覺寺一面爬了常青藤蔓的白牆黑瓦,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不知内裡風光。
問了幾個人,拐了兩個彎,才找到牌坊一樣的寺門,進去了才知道是一個清真寺。
明洪武年間敕建,後被焚毀,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準備六下西洋前奏請明宣宗重建,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
我冷不丁想起手上正在翻譯的《雨鼓》,那個15世紀奧斯曼帝國圍攻阿爾巴尼亞城邦的故事。
在這座東方同樣充滿記憶的石頭城裡,忽然有一種被曆史包圍的要窒息、要哭出來的感覺。
寺裡清幽,鮮有遊人,兩個展廳冷冷清清,一邊展的是“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另一邊是“伊斯蘭教在南京的傳承與發展”。
一隻貓在椅子上睡覺,曬着太陽。
路邊的銀杏樹金黃金黃的,映着藍天格外純淨高遠。
院落裡有像“齊英萃”、“蝴蝶廳”這樣江南文人喜歡的廳堂,也有刻着“近主階梯”、“歸原途徑”字樣的石頭拱門,應該也是教人“向善”、“迷途知返”的意思吧。
禮拜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碑亭……和平時看到的建築一樣又不一樣,仿佛自己走錯了地方。
從寺裡出來,再走到熱鬧的街市,竟然有點隔世的恍惚。
我們在路邊攤買了幾塊熱乎乎的下塘燒餅,和林岚會合後就去了“觀築”。
碰到黃梵和幾個女詩人已經坐在主人陳衛新的樓上喝茶,于是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喝茶吃燒餅。
“民國服飾資料展”也是一個老照片展,沒有時間細看,印象中照片上的人都是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女的溫婉,男的儒雅,不管是旗袍還是學生服,不管是西裝還是長衫。
最難得的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照片上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安靜祥和,仿佛不知道災難正在臨近或已然降臨…… 五 “在我眼裡,卡達萊一直是個分裂的形象,仿佛有好幾個卡達萊:生活在地拉那的卡達萊;歌頌恩淮爾·霍查的卡達萊;寫出《亡軍的将領》的卡達萊;發布政治避難聲明的卡達萊;定居巴黎的卡達萊;獲得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卡達萊……他們有時相似,有時又反差極大,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觸。
因此,在阿爾巴尼亞,在歐美,圍繞着他,始終有種種截然相左的看法。
指責和贊譽幾乎同時響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編審高興《卡達萊與〈夢幻宮殿〉》) 《雨鼓》裡聽到在科索沃戰役中穆拉德汗蘇丹遇刺真相的史官,《H檔案》裡那兩個定居紐約卻漂洋過海到阿爾巴尼亞尋找荷馬史詩的自稱“民俗學家”的愛爾蘭人,《錯宴》裡那位在街頭說唱的瞎子維希普…
雖然卡達萊1990年就去國别鄉到了法國,題材也縱橫捭阖,從蘇丹的奧斯曼帝國到法老時代的埃及王國,但他的關注點似乎一直都是集權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抵抗。
”卡達萊如是說。
抵抗命運,也抵抗遺忘。
那隻高高飛翔的“山鷹”似乎一直未曾離去,它在故鄉的土地山川上盤旋,“啄食記憶的腐屍”。
總是同一座石頭城:“平川、大路、三聖山、無名的一片片霧氣,就連高山本身,從此都沉沒在黑暗中,都像史前的龐大動物一樣,開始搔自己的身軀,笨拙地打鼻息(我們真難以相信是走向一座高山,因為山的輪廓十分模糊,讓人以為前面是一片夜色,隻不過更為幽暗一點兒罷了)。
” 總是同樣的故事:“貪婪,接着是戰争,是侵略,然後戰争結束,‘但頌揚它的歌謠卻世代流傳,像雲、像鳥、像幽靈’。
有一天新的戰争會再次爆發,因為世界就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類是記不住教訓的物種。
” 總是同樣一批徘徊在絕望邊緣的人:“世界如此的沉悶,不值得讓你由于想到會失去它而折磨自己。
……他打開大門,走了進去,毫不留戀背後的世界。
明天……他用手擦去了窗戶上的霧氣,可所見到的事物并沒有更加清晰:一切都已扭曲,一切都在閃爍。
那一刻,他發現他的眼裡噙滿了淚水。
”我們都陷落在和夢境一樣寂寞殘酷的現實裡,而我們都舍不得放棄“櫻桃的滋味”,或許一顆桑葚就可以拯救我們,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在1997年拍的那部電影一樣。
四 記得去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的第一個公祭日,早上長長的警報仿佛把曆史又生生撕裂開來,天藍得讓人感覺活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記得那天下午約了畫家吳湘雲和上海的編輯林岚去升州路118号的“觀築”看“民國風尚——民國服飾資料展”。
我和吳湘雲約了先去附近的淨覺寺看看,每次從地鐵一号線三山街站出來,擡眼就看見淨覺寺一面爬了常青藤蔓的白牆黑瓦,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不知内裡風光。
問了幾個人,拐了兩個彎,才找到牌坊一樣的寺門,進去了才知道是一個清真寺。
明洪武年間敕建,後被焚毀,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準備六下西洋前奏請明宣宗重建,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
我冷不丁想起手上正在翻譯的《雨鼓》,那個15世紀奧斯曼帝國圍攻阿爾巴尼亞城邦的故事。
在這座東方同樣充滿記憶的石頭城裡,忽然有一種被曆史包圍的要窒息、要哭出來的感覺。
寺裡清幽,鮮有遊人,兩個展廳冷冷清清,一邊展的是“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另一邊是“伊斯蘭教在南京的傳承與發展”。
一隻貓在椅子上睡覺,曬着太陽。
路邊的銀杏樹金黃金黃的,映着藍天格外純淨高遠。
院落裡有像“齊英萃”、“蝴蝶廳”這樣江南文人喜歡的廳堂,也有刻着“近主階梯”、“歸原途徑”字樣的石頭拱門,應該也是教人“向善”、“迷途知返”的意思吧。
禮拜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碑亭……和平時看到的建築一樣又不一樣,仿佛自己走錯了地方。
從寺裡出來,再走到熱鬧的街市,竟然有點隔世的恍惚。
我們在路邊攤買了幾塊熱乎乎的下塘燒餅,和林岚會合後就去了“觀築”。
碰到黃梵和幾個女詩人已經坐在主人陳衛新的樓上喝茶,于是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喝茶吃燒餅。
“民國服飾資料展”也是一個老照片展,沒有時間細看,印象中照片上的人都是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女的溫婉,男的儒雅,不管是旗袍還是學生服,不管是西裝還是長衫。
最難得的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照片上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安靜祥和,仿佛不知道災難正在臨近或已然降臨…… 五 “在我眼裡,卡達萊一直是個分裂的形象,仿佛有好幾個卡達萊:生活在地拉那的卡達萊;歌頌恩淮爾·霍查的卡達萊;寫出《亡軍的将領》的卡達萊;發布政治避難聲明的卡達萊;定居巴黎的卡達萊;獲得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卡達萊……他們有時相似,有時又反差極大,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觸。
因此,在阿爾巴尼亞,在歐美,圍繞着他,始終有種種截然相左的看法。
指責和贊譽幾乎同時響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編審高興《卡達萊與〈夢幻宮殿〉》) 《雨鼓》裡聽到在科索沃戰役中穆拉德汗蘇丹遇刺真相的史官,《H檔案》裡那兩個定居紐約卻漂洋過海到阿爾巴尼亞尋找荷馬史詩的自稱“民俗學家”的愛爾蘭人,《錯宴》裡那位在街頭說唱的瞎子維希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