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而已。

    我試了,但是我什麼都寫不出來,我沒有什麼好說的。

     我再也不去森林了,不去看鹳已經空掉的巢穴,不去莫伊湖邊唱歌。

    我沒有了唱歌的欲望。

     萊妮用一種笨拙的方式照顧着我,她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人。

    “我很确信他還活着。

    ”她以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樂觀主義精神發表着聲明,“他可能擅自離開了軍隊,現在正在回家的路上呢。

    ” 即便實在的或潛在的守寡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我也沒有感到一絲安慰。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格雷戈爾從天而降,來到我的世界裡,帶給了我幸福,這就是他扮演的角色,無論出于什麼原因他顯露出了欺詐的行為,我都覺得我上當受騙了。

     艾爾弗裡德也許感受到了我的想法,所以她幹脆都沒有想過來安慰我。

    “你要不要抽根煙?”有一次她這麼問我。

    “你知道我不抽的。

    ”“你看,你還是比我強的嘛。

    ”然後她笑了。

    那一瞬間,這個隻對我綻放的微笑讓我了活過來。

    有一種慢慢複蘇的寬慰在我的身體裡蔓延開來。

    艾爾弗裡德在被毆打後的那幾天裡甚至沒有去檢查她身體上的青腫,不過我相信,即使它們消失了,她也會在腦子裡面永遠地記住它們。

     而我卻在每個清晨仔細地檢查着這些青紫,我用手指按着它們,讓它們跳動,就好像格雷戈爾并沒有失蹤一樣,這些傷痕是我叛亂之後仍然活着的間諜。

    當有一天這些疼痛也從我身上消失的時候,我的皮膚上就再也不會有任何顯示我丈夫存在于這個地球上的記号了。

     有一天赫塔起床後,她的眼睛不像之前那麼腫了。

    她決定相信格雷戈爾過得很好,有一天清晨,他會自己敲響房屋的門,那時的他會和入伍的時候沒什麼差别,隻是胃口變得更大了。

    我也學她,試圖說服自己。

     我在相冊裡找到了他拍的最後一張照片,那張照片裡的他身穿制服,我對着照片裡的他說話,就好像每天晚上做禱告一樣。

    相信他的存在對我來說是一個賭注,而這種相信将會漸漸地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剛在一起的時候,我因為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被他的骨頭和肉壓到而崩潰得像個孩子,可是現在我的睡眠反而不規律了,身體經常會痙攣。

    格雷戈爾失蹤了,或者已經死了,而我仍然愛着他。

    這份從年輕時開始的愛是獨一無二的。

    我不需要得到任何的回應,隻需要固執和自信地等待。

     我按着弗朗茨留下的美國的舊地址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想和家人說話的渴望實在是太強烈了,我想和一個小時候追着我自行車跑的人、一個每周日做彌撒之前和我一起去遊泳的人說話,這個人我從小就認識,當他還在搖籃裡睡覺的時候,我咬了他的手,他哭得臉都紫了——他是我的弟弟。

     我告訴他我失去了格雷戈爾的消息,就像我也失去了他的消息一樣,這封信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就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再也沒有辦法清晰地記起弗朗茨的臉了。

    我隻依稀看到他寬闊的背脊,他穿着一件布外套一瘸一拐地朝前走着,但是我就是想不起他的臉。

    他現在有胡子嗎?他的嘴唇上還有那些疱疹嗎?他需要買眼鏡了嗎?成年的弗朗茨對我而言是那麼陌生。

    每當我在書上看見“兄弟”這個詞,或者每當我聽到别人說起個詞的時候,我眼前都會立刻浮現他凸出的滿是傷痕的膝蓋、他腿上X狀的劃痕,正是這些傷疤激發起了我立刻去擁抱他的沖動。

     我等了好幾個月,想要得到一條他的消息,但是我沒有收到弗朗茨的回信。

    再沒有人會給我寫信了。

     關于等待中的這幾個月,我什麼都不記得了,隻有其中一天我記得還算清楚。

    前往克勞森多夫的巴士的窗外,一片草地上長滿了紫色的三葉草,這将我從修道院般的日常生活中喚醒。

    春天來了,但是一種沒有緣由的感傷侵襲着我,格雷戈爾缺席了,生命也缺席了。

     (1)德國城市,又譯作阿亨,位于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靠近比利時與荷蘭邊境。

    ——譯者注 (2)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傳統女士服裝,希特勒時期穿傳統服裝的婦女一般被認為是撫養了純種雅利安人的光榮母親。

    ——譯者注 (3)4月20号是希特勒的生日。

    ——譯者注 (4)1936年12月之後,納粹德國的所有德意志種族,且為德國國民的身體無殘疾的14—18歲少女均須加入德國少女聯盟。

    聯盟宗旨是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女孩的國家社會主義思想,訓練她們在德國社會中擔任妻子、母親和家庭婦女的角色。

    該聯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少女團體。

    統一制服為白色襯衫、黑色領巾和深藍色裙子。

    ——譯者注 (5)德國東北部河流,最終彙入易北河支流哈弗爾河。

    ——譯者注 (6)現在為波蘭的肯琴,“二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