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錯誤呢?什麼主觀啦,包辦代替啦,那麼多帽子,我腦袋戴不下。
你随便去問哪一個老百姓,誰都沒有二話。
誰不說:‘工作同志說什麼就什麼吧!’你看,群衆怎樣對待我們工作隊?這不說明工作隊在群衆中生了根嗎?”張文說得那樣認真,使大家不由失聲而笑。
杜為人耐心地同他談了兩天,他才勉強地把同志們的意見接受下來。
但是,仍然堅信自己是一心為工作的。
最後,要走的時候,對自己急躁罵人的态度在群衆的會上作了檢讨。
大部分群衆都非常感動,有的老婆婆還淌了眼淚。
都說隻有共産黨、人民政府的幹部才能這樣,舊時當官的,哪有向老百姓認錯的呢? 張文走的那天早上,蘇伯娘特意送來兩包米花糖,兩隻熱氣騰騰的大粽子,說是原來要請同志們去她家吃的,大家不賞臉,憋着她挺不自在,趁着老張還沒走,一定要大家嘗嘗。
一邊說,一邊就解開粽子。
“不是嫌棄,我們人多,怕打擾你老人家,不敢去。
以後一定要去的。
”杜為人怕蘇伯娘耳朵不靈,大聲地說話。
“伯娘,我認你做媽媽吧!”全昭馬上接過來說。
蘇伯娘回頭看了看這讨人喜歡的姑娘,笑着說:“喲,我有這麼個仙子一樣的女兒,自己也變年輕了。
可你要做我的女兒就得聽我講話……你為什麼不吃呀?大家吃嘛,家裡還有。
我們家沒有小孩,就是兩個大人,不愛吃這東西。
吃多了,人軟綿綿的,幹活沒來勁頭。
我孫子他小時就愛吃粽子,每年春節都特意為他多包幾隻,現在,年也過了,人不見回。
這東西放久了發酸,你們給我都吃了吧。
孫子回來吃别的也一樣。
人長大了,不定還喜歡小孩時候愛吃的東西了。
” “孫子在哪兒?很遠的地方嗎?”全昭問,望了望大家。
大家都在期待回答。
“哎!說來話長啦!” 全昭她們本想引她講下去,杜為人卻攔住說:“再找時間談吧。
” “對啰,你要做我的女兒還怕沒工夫說話嗎?什麼時候去呢?” “有空就去!” “你們哪有空的工夫啊!” 蘇伯娘說,等大家吃完了,她收回包粽子的葉子就走了。
工作隊除了張文調到團部外,還有王代宗調到第二中隊,黃懷白從嶺尾調到長嶺,留在中隊部做秘書工作,同錢江冷一起,因為照顧他們的身體健康條件沒有讓他們到農戶去“三同”。
其他的人都分頭到貧雇農家去落戶。
全昭去做了蘇伯娘的幹女兒;馮辛伯到廷忠家;徐圖和丁牧兩人是農則豐家的客人;楊眉則同銀英家認了姐妹。
杜為人照顧全隊工作,有時着重抓小馮那一個點。
嶺尾村那邊仍然是區振民負責,把李金秀調過去,幫助趙佩珍做婦女工作。
杜為人把幹部這樣安排下去以後,抽了個空到嶺尾村去了一趟。
那是頭場春雨過後的早晨。
濕潤的土地在明麗的陽光下飄散着一層薄薄的煙霧。
果園裡的梅花正在盛開,竹子開始茁長出青青的新葉。
春風輕柔地撫摸着人們的臉龐,婦女們把包頭巾除下了,展示着光潔的面顔、烏黑的辮子或用心紮起來的發髻。
田野上,這時有一部分人在田壟間耕犁土地,一部分人在田塍上送糞運肥。
另外有一部分人到鄰村去走親戚,她們挽着小籃,擔着雨傘,抱着繡花的鞋子,有的還騎着馬,在村道上斷斷續續地出現。
爆竹聲和耍獅子的鑼鼓聲,從村裡傳到村外,年節的氣氛彌漫了大小村莊。
杜為人渡過了小河,沿着河岸走,到了河邊的一間用石頭砌成的小磨坊旁邊,他停了下來,看了看,然後彎着腰走進磨坊裡去。
磨坊中間的石滾,死了一樣,停着不動了;石槽裡掃得幹幹淨淨,烏黑的石頭光滑發亮;牆壁上封滿了米糠,小窗口下安着一張小床,當做墊子的稻草露在席子外面。
床上躺着一個人,被子又破又短,盡管他是蜷着身,兩隻腳還是沒有蓋住。
床頭放着又小又窄的闆桌,上面擱着一盞方形的小風燈,一隻陳舊的算盤,牆上插着一杆沒有筆套的毛筆,旁邊還有一本用紗紙訂起來的賬簿。
床下一個破瓦盆,火炭早已熄滅了,一個黑貓在上面睡覺。
此外,從橫梁上吊下來一條長長的繩子,上面挂着一隻鳥籠,籠裡養着一隻畫眉鳥。
床上的人被腳步聲驚醒過來,掀開被子,見
你随便去問哪一個老百姓,誰都沒有二話。
誰不說:‘工作同志說什麼就什麼吧!’你看,群衆怎樣對待我們工作隊?這不說明工作隊在群衆中生了根嗎?”張文說得那樣認真,使大家不由失聲而笑。
杜為人耐心地同他談了兩天,他才勉強地把同志們的意見接受下來。
但是,仍然堅信自己是一心為工作的。
最後,要走的時候,對自己急躁罵人的态度在群衆的會上作了檢讨。
大部分群衆都非常感動,有的老婆婆還淌了眼淚。
都說隻有共産黨、人民政府的幹部才能這樣,舊時當官的,哪有向老百姓認錯的呢? 張文走的那天早上,蘇伯娘特意送來兩包米花糖,兩隻熱氣騰騰的大粽子,說是原來要請同志們去她家吃的,大家不賞臉,憋着她挺不自在,趁着老張還沒走,一定要大家嘗嘗。
一邊說,一邊就解開粽子。
“不是嫌棄,我們人多,怕打擾你老人家,不敢去。
以後一定要去的。
”杜為人怕蘇伯娘耳朵不靈,大聲地說話。
“伯娘,我認你做媽媽吧!”全昭馬上接過來說。
蘇伯娘回頭看了看這讨人喜歡的姑娘,笑着說:“喲,我有這麼個仙子一樣的女兒,自己也變年輕了。
可你要做我的女兒就得聽我講話……你為什麼不吃呀?大家吃嘛,家裡還有。
我們家沒有小孩,就是兩個大人,不愛吃這東西。
吃多了,人軟綿綿的,幹活沒來勁頭。
我孫子他小時就愛吃粽子,每年春節都特意為他多包幾隻,現在,年也過了,人不見回。
這東西放久了發酸,你們給我都吃了吧。
孫子回來吃别的也一樣。
人長大了,不定還喜歡小孩時候愛吃的東西了。
” “孫子在哪兒?很遠的地方嗎?”全昭問,望了望大家。
大家都在期待回答。
“哎!說來話長啦!” 全昭她們本想引她講下去,杜為人卻攔住說:“再找時間談吧。
” “對啰,你要做我的女兒還怕沒工夫說話嗎?什麼時候去呢?” “有空就去!” “你們哪有空的工夫啊!” 蘇伯娘說,等大家吃完了,她收回包粽子的葉子就走了。
工作隊除了張文調到團部外,還有王代宗調到第二中隊,黃懷白從嶺尾調到長嶺,留在中隊部做秘書工作,同錢江冷一起,因為照顧他們的身體健康條件沒有讓他們到農戶去“三同”。
其他的人都分頭到貧雇農家去落戶。
全昭去做了蘇伯娘的幹女兒;馮辛伯到廷忠家;徐圖和丁牧兩人是農則豐家的客人;楊眉則同銀英家認了姐妹。
杜為人照顧全隊工作,有時着重抓小馮那一個點。
嶺尾村那邊仍然是區振民負責,把李金秀調過去,幫助趙佩珍做婦女工作。
杜為人把幹部這樣安排下去以後,抽了個空到嶺尾村去了一趟。
那是頭場春雨過後的早晨。
濕潤的土地在明麗的陽光下飄散着一層薄薄的煙霧。
果園裡的梅花正在盛開,竹子開始茁長出青青的新葉。
春風輕柔地撫摸着人們的臉龐,婦女們把包頭巾除下了,展示着光潔的面顔、烏黑的辮子或用心紮起來的發髻。
田野上,這時有一部分人在田壟間耕犁土地,一部分人在田塍上送糞運肥。
另外有一部分人到鄰村去走親戚,她們挽着小籃,擔着雨傘,抱着繡花的鞋子,有的還騎着馬,在村道上斷斷續續地出現。
爆竹聲和耍獅子的鑼鼓聲,從村裡傳到村外,年節的氣氛彌漫了大小村莊。
杜為人渡過了小河,沿着河岸走,到了河邊的一間用石頭砌成的小磨坊旁邊,他停了下來,看了看,然後彎着腰走進磨坊裡去。
磨坊中間的石滾,死了一樣,停着不動了;石槽裡掃得幹幹淨淨,烏黑的石頭光滑發亮;牆壁上封滿了米糠,小窗口下安着一張小床,當做墊子的稻草露在席子外面。
床上躺着一個人,被子又破又短,盡管他是蜷着身,兩隻腳還是沒有蓋住。
床頭放着又小又窄的闆桌,上面擱着一盞方形的小風燈,一隻陳舊的算盤,牆上插着一杆沒有筆套的毛筆,旁邊還有一本用紗紙訂起來的賬簿。
床下一個破瓦盆,火炭早已熄滅了,一個黑貓在上面睡覺。
此外,從橫梁上吊下來一條長長的繩子,上面挂着一隻鳥籠,籠裡養着一隻畫眉鳥。
床上的人被腳步聲驚醒過來,掀開被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