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坐了班房,這頭婚議也就中斷了。
玉英的母親後來隻好接受了也是同村的蘇家的聘禮,把她給了蘇民。
這之後,廷忠到地主覃俊三家做工,不同在自己的家那樣自由了,同玉英就逐漸疏遠起來。
不過,隻要遇見了,玉英總還是關心地問這問那。
有時見他衣服爛了,就說:“你衣服破成這樣,都不補一補呀?” 或者就告訴他: “你的腳裂了那麼大的口呵!拿點豬油抹一抹吧。
” 在這樣的場合,廷忠隻有苦笑,默默地盯了對方一眼,說不出什麼話來。
玉英十七歲那年,蘇伯娘因為蘇民到城裡上了中學,自己也上了年紀了,需要一個人幫着料理家務,同玉英的媽講了兩三回,玉英的媽也就同意了。
正是玉英成婚那天,廷忠在山裡給東家看幾隻羊,孤孤單單,覺得挺悶氣,就在父親的墳邊,一個人傷心地哭了起來。
往後,年歲大了,加上地主給壓下的勞動越來越沉,而且玉英既然嫁了蘇民,各人有着各人的生計,這些童年的記憶,就同水洗過了似的,留在心上的不多了。
但是,自從蘇民幹革命被反動派迫害而犧牲之後,玉英年輕守寡,還攜帶着孤兒蘇新,度着清愁孤苦的歲月。
這當中,她所需要幫着拉牛車、修房屋、整理農具什麼的,廷忠能夠幫忙的時候,常常不聲不響地替她代勞,而廷忠的破衣服也有人給縫縫連連了。
正因為這樣,村裡又有一番流言。
有一回,則豐同他去打茅,好心好意地同他說:“廷忠,我看你就同蘇嫂湊米下鍋,兩人一塊過吧!”廷忠心上也動了一下,嘴裡卻說:“不行。
我拿什麼東西養人家呵!” “她那樣能打會挑的人,還要你養活她?”則豐熱情地鼓勵着他。
“不行。
” “你這個人太老實了,有這樣現成飯放着不吃,哪裡去找。
‘人直人窮,木直木穿空’,要是我,我就不放過她。
” 則豐這個主意,當時雖然沒有被廷忠接受,可是,過後,廷忠倒是着實地把它盤算了好些時候,心想:“照則豐的話好是好,隻是,怎麼好向她開口呢?人家的小孩都那麼大了,家裡還有個婆婆。
她還有心再找個男人嗎?” 正是廷忠為這件心事攪得挺不爽快的時候,東家覃俊三卻向他提起阿桂的事情。
這就給廷忠添了一層心事,一時想不開:“東家為什麼要把阿桂給我呢?她還是個小姑娘,跟她怎麼過呢?如果命裡該有個老婆,那,跟玉英湊米下鍋,兩人還能有商有量,還像對夫婦;要是同阿桂……兩人在一起,能說什麼呀!不答應吧,東家卻是一口咬定了,不願意也得願意!怎麼辦呢?……” 廷忠雖然是這樣矛盾,這樣憂慮重重,這樣不甘心,但是,自己又不敢違拗東家的決心,最後,隻有答應了下來,照着東家的安排,同阿桂一起離開覃俊三的家,搬回自己已經破敗、傾圮的老屋,算是成了家。
然而,從一個長工變成一個佃戶,命運并沒有改變得好一些。
他仍舊得租用覃家的田地、耕牛,仍舊給覃家做這個工幹那個活的,仍舊沒有擺脫了覃俊三的掌心。
再說,兩口子也不對勁:阿桂總是猜疑廷忠同蘇嫂的來往。
廷忠雖然不止一次發誓賭咒,阿桂卻是那麼執拗,那樣不放心,看到丈夫跟人講句話,都怕别人沾上了似的。
弄得廷忠十分心煩。
等到福生不到日月就生下來的時候,廷忠發生了猜疑。
後來,偶然也聽到風言風語:說是福生的鼻子同覃俊三的朝天鼻一個樣……這就給廷忠增添了更多的疑惑和委屈。
由于這種原因吧,兩人的感情就越來越隔膜了。
常常不是頂嘴就是吵架,很少能談到一塊。
有時,兩人鬧得兇了,廷忠也曾忽然想離開這個家不管了,一個人逃到外鄉去找個零活做,倒也清靜自在。
但是,回頭一想:小孩,不管他怎樣,到底是自己曾經從懷裡把他抱大的。
阿桂本人的命運同自己一樣,也是從小就沒了爹媽,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現在,身體又弱,性情又軟,獨立生活的能力比别人差,撇開她,又不忍心。
廷忠想到這地步,往往如俗話說的,人窮志短,總也拿不出勇氣來排除這些苦惱。
往往是兩人吵了一架,郁悶一兩天,氣消了,又照樣過下去。
現在,雞已經叫二遍了,廷忠又為這些悶氣沒合上眼皮。
老鼠又出來,吱吱地亂叫,廷忠卻沒有再留心去趕它們。
玉英的母親後來隻好接受了也是同村的蘇家的聘禮,把她給了蘇民。
這之後,廷忠到地主覃俊三家做工,不同在自己的家那樣自由了,同玉英就逐漸疏遠起來。
不過,隻要遇見了,玉英總還是關心地問這問那。
有時見他衣服爛了,就說:“你衣服破成這樣,都不補一補呀?” 或者就告訴他: “你的腳裂了那麼大的口呵!拿點豬油抹一抹吧。
” 在這樣的場合,廷忠隻有苦笑,默默地盯了對方一眼,說不出什麼話來。
玉英十七歲那年,蘇伯娘因為蘇民到城裡上了中學,自己也上了年紀了,需要一個人幫着料理家務,同玉英的媽講了兩三回,玉英的媽也就同意了。
正是玉英成婚那天,廷忠在山裡給東家看幾隻羊,孤孤單單,覺得挺悶氣,就在父親的墳邊,一個人傷心地哭了起來。
往後,年歲大了,加上地主給壓下的勞動越來越沉,而且玉英既然嫁了蘇民,各人有着各人的生計,這些童年的記憶,就同水洗過了似的,留在心上的不多了。
但是,自從蘇民幹革命被反動派迫害而犧牲之後,玉英年輕守寡,還攜帶着孤兒蘇新,度着清愁孤苦的歲月。
這當中,她所需要幫着拉牛車、修房屋、整理農具什麼的,廷忠能夠幫忙的時候,常常不聲不響地替她代勞,而廷忠的破衣服也有人給縫縫連連了。
正因為這樣,村裡又有一番流言。
有一回,則豐同他去打茅,好心好意地同他說:“廷忠,我看你就同蘇嫂湊米下鍋,兩人一塊過吧!”廷忠心上也動了一下,嘴裡卻說:“不行。
我拿什麼東西養人家呵!” “她那樣能打會挑的人,還要你養活她?”則豐熱情地鼓勵着他。
“不行。
” “你這個人太老實了,有這樣現成飯放着不吃,哪裡去找。
‘人直人窮,木直木穿空’,要是我,我就不放過她。
” 則豐這個主意,當時雖然沒有被廷忠接受,可是,過後,廷忠倒是着實地把它盤算了好些時候,心想:“照則豐的話好是好,隻是,怎麼好向她開口呢?人家的小孩都那麼大了,家裡還有個婆婆。
她還有心再找個男人嗎?” 正是廷忠為這件心事攪得挺不爽快的時候,東家覃俊三卻向他提起阿桂的事情。
這就給廷忠添了一層心事,一時想不開:“東家為什麼要把阿桂給我呢?她還是個小姑娘,跟她怎麼過呢?如果命裡該有個老婆,那,跟玉英湊米下鍋,兩人還能有商有量,還像對夫婦;要是同阿桂……兩人在一起,能說什麼呀!不答應吧,東家卻是一口咬定了,不願意也得願意!怎麼辦呢?……” 廷忠雖然是這樣矛盾,這樣憂慮重重,這樣不甘心,但是,自己又不敢違拗東家的決心,最後,隻有答應了下來,照着東家的安排,同阿桂一起離開覃俊三的家,搬回自己已經破敗、傾圮的老屋,算是成了家。
然而,從一個長工變成一個佃戶,命運并沒有改變得好一些。
他仍舊得租用覃家的田地、耕牛,仍舊給覃家做這個工幹那個活的,仍舊沒有擺脫了覃俊三的掌心。
再說,兩口子也不對勁:阿桂總是猜疑廷忠同蘇嫂的來往。
廷忠雖然不止一次發誓賭咒,阿桂卻是那麼執拗,那樣不放心,看到丈夫跟人講句話,都怕别人沾上了似的。
弄得廷忠十分心煩。
等到福生不到日月就生下來的時候,廷忠發生了猜疑。
後來,偶然也聽到風言風語:說是福生的鼻子同覃俊三的朝天鼻一個樣……這就給廷忠增添了更多的疑惑和委屈。
由于這種原因吧,兩人的感情就越來越隔膜了。
常常不是頂嘴就是吵架,很少能談到一塊。
有時,兩人鬧得兇了,廷忠也曾忽然想離開這個家不管了,一個人逃到外鄉去找個零活做,倒也清靜自在。
但是,回頭一想:小孩,不管他怎樣,到底是自己曾經從懷裡把他抱大的。
阿桂本人的命運同自己一樣,也是從小就沒了爹媽,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現在,身體又弱,性情又軟,獨立生活的能力比别人差,撇開她,又不忍心。
廷忠想到這地步,往往如俗話說的,人窮志短,總也拿不出勇氣來排除這些苦惱。
往往是兩人吵了一架,郁悶一兩天,氣消了,又照樣過下去。
現在,雞已經叫二遍了,廷忠又為這些悶氣沒合上眼皮。
老鼠又出來,吱吱地亂叫,廷忠卻沒有再留心去趕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