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至12月
關燈
小
中
大
,死因是他13日肺部、胃部所受的傷。
5月28日,星期二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今天宣布投降。
伊莉莎萊克斯·德·貝耶—拉圖爾很高興,因為她希望因此能拯救許多比利時人的性命。
莉蒂的兩個大兒子終于來信。
羅尼的軍團俘虜了他們的法國表弟。
阿爾菲已決定該如何通知他的家人。
阿爾菲仍固守19世紀式的理想愛國主義,似乎跟現實脫了節。
今天我們看了一段轟炸鹿特丹的新聞紀錄片,好慘!讓人替巴黎不寒而栗。
德國在與荷蘭進行投降協商期間,納粹空軍竟轟炸鹿特丹,犯下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昂貴的錯誤。
轟炸機隊沒有看到德國陸軍發射的警告照明彈,幾乎将大半個城市夷為平地,不過死傷人數(盟軍宣傳部宣稱高達2.5萬至3萬)其實隻有814人。
即使如此,轟炸鹿特丹仍成為納粹殘酷不仁的典型例證,加上後來對英國各城鎮的轟炸,逐漸改變了英國大衆的想法,開始贊成對德國城市進行無差别轟炸,造成遠勝過盟國陣營的受害人數。
柏林5月29日,星期三 塔蒂阿娜回家時我已上床。
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從特普利茨回來時,發現爐子插頭沒拔,結果鐵圈燒穿了台架,幸好掉在了鐵爐上。
可是三天後,塔蒂阿娜進門時,一道火焰已竄上牆壁。
我慚愧得無地自容。
萬一皮克勒家的公寓着火,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今天威廉王子的葬禮在波茨坦舉行,聽說王室安排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5月30日,星期四 在柏納索家吃了一頓安靜豐盛的晚餐。
奧古斯汀諾強烈反對法西斯主義,而且不像他的很多同事,他是最勇于直言的。
他預言整個歐洲都将面對悲慘的命運。
6月2日,星期日 昨天領薪水,我們去逛街。
每到月底,我們似乎都窮得一毛不剩;薪水少得可憐,也難怪!我們倆現在加起來總共賺450馬克,100馬克寄給羅馬的家人,另外100馬克還債;200馬克買食物、付交通費等,最後剩下50馬克做我們倆的個人花費、買衣服、付郵資等等。
不過這個月我省下足夠的錢,可以買下我幾個月前看上的一件連衣裙。
同時,我也省下足夠的衣服配給票,但店主人居然忘了跟我要! 今晚洗了個澡。
現在盆浴也受限制,所以這是大事一樁。
6月3日,星期一 巴黎今天首次遭到轟炸。
德軍正式宣布他們在西線上的損失——1萬人死亡、8000人失蹤(可能已死亡)。
目前盟軍俘虜已多達120萬人。
6月6日,星期四 阿加·菲爾斯滕貝格的兄弟葛菲拿到一個英勇榮譽假,被送去軍官學校受訓。
雖然他從未服過兵役,卻顯然表現得像位英雄,獲頒鐵十字勳章及肩章。
然而他卻痛恨戰争,戰前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巴黎。
6月9日,星期日 佩勒姆·G.伍德豪斯在阿布維爾附近打高爾夫球時被俘。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要他為英國戰俘編一份報紙,所以把他帶來柏林。
大戰爆發時,伍德豪斯(英國國民,卻長期住在美國)及其妻住在勒圖凱的房子裡,正準備逃往西歐,卻被德軍捉住。
他以敵方外國居民的身份被拘留,後來在美國官方(當時尚未參戰)要求下被釋放。
柏林的美國廣播電台說服他為美國聽衆制作五集錄音,描述自己的經曆,内容機智俏皮,隐隐嘲諷德國人,但完全不具政治色彩。
然而,因為他使用了德國的廣播頻道,已犯了技術上的通敵罪,在英國造成極大的騷動,英國方面因此建議他最好永遠不要回國。
下午下班後,幾位匈牙利朋友開車來接我去海爾格—李·紹姆堡家裡,大家躺在太陽下。
葛菲·菲爾斯滕貝格也在場,看起來形容枯槁,仿佛疲累不堪,幾乎無法參與談話。
艾許文·利珀已被軍方撤職,因為他哥哥,即荷蘭女王威廉明娜之夫伯恩哈德親王,也與女王一起逃往了英國。
其實或許這樣反而救了艾許文一命,但他仍然很氣憤;他很愛他的部下,和他們一起經曆過波蘭及法國戰役,現在他覺得自己遭到驅逐,無家可歸。
更糟的是,他們家族的産業都在他哥哥名下,肯定會被沒收。
6月10日,星期一 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非常憤怒,他表兄弟威廉陣亡之後,所有德國男性皇族都被調離前線,“勉強留下”擔任參謀工作。
這些人全是出色的軍人,希特勒不希望他們戰功彪炳,獲得“不健康的聲望”。
昨天盟軍棄守納爾維克,挪威投降。
今天下午墨索裡尼宣布意大利參戰,此舉不僅愚蠢,而且極不漂亮——趕在法國戰役最後關頭,“凱旋”進駐法國南部! 6月12日,星期三 謠傳巴黎将抗戰,但願不是真的,因為這樣并不能改變任何事。
6月13日,星期四 和C.C.普菲爾去戲院看格林德根斯演的《菲耶斯科》。
這是難得的享受,現在戲票難求,總是全部賣光,不然就保留給休假的軍人。
散場後,我們到一家小餐廳吃點心,讨論戰事。
C.C.很聰明,不認為戰争很快就會結束,基本上頗悲觀。
6月14日,星期五 巴黎今天投降,怪的是柏林的反應出奇冷淡,毫無慶祝的氣氛。
6月15日,星期六 謠傳法國簽訂了投降協定。
晚上我們與西吉·拉費特和朋友去格林瓦爾德公園劃船,然後圍坐在花園旁。
奧古斯汀諾·柏納索突然出現,把我們拉到一旁耳語道:“蘇聯剛剛吞并了立陶宛!”但父親仍在那裡!我們立刻回家,花一整個晚上與外交部可能幫得上忙的人聯絡。
結果每個人都再三推托,生怕破壞了他們和蘇維埃的“和諧關系”。
6月16日,星期日 塔蒂阿娜再一次嘗試向外交部求援,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則陪我上教堂。
他也在設法及時拯救我父親。
6月17日,星期一 連續幾晚無法入眠。
傳聞立陶宛總統斯梅托納及大部分内閣部長已越過德國邊境逃跑。
自1926年起便以溫和獨裁姿态統治立陶宛的斯梅托納總統,成功逃到美國,死于1944年。
雖然德蘇在1939年9月28日簽訂的秘密協約裡,将立陶宛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希特勒并未同意蘇聯直接吞并立陶宛。
莫斯科緊跟着拿下羅馬尼亞占領的比薩拉比亞及布科維納北部(蘇聯空軍因此可以就近攻擊德國的主要油田普洛耶什蒂)。
希特勒認為此乃背信之舉,因此他隻有一個選擇:實現他長久的夢想——征服蘇聯。
艾伯特·埃爾茨剛打電話來說,貝當元帥代表法國簽訂了投降協定;法國内閣似乎已樹倒猢狲散。
經過兩個月的抵抗,這個結果令人不敢置信。
6月18日,星期二 德國神速占領了法國。
C.C.普菲爾和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已通過“德國軍事情報局”的奧斯特上校打聽我父親的消息,但至今仍無下文。
出生于阿爾薩斯的奧斯特上校(1888—1945,後升少将)是一位出色且勇敢的将領,并堅決反對納粹。
他在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裡斯海軍上将授權下,使該局成為反納粹人士的庇護地。
大戰初期,他曾(可能在卡納裡斯默許下)将希特勒的入侵計劃洩露給丹麥、挪威、荷蘭及比利時的情報局。
1943年,幾名受他保護的人紛紛被捕,他遭撤職;軍中反抗勢力由奧爾布裡希特上将及馮·施陶芬貝格上校重組。
“七月密謀”發生後,奧斯特被逮捕處決,主要因為德國人對留記錄有狂熱。
奧斯特的司機洩露了他們的藏身之處,蓋世太保便迅速地處決了他。
1945年4月9日,他和卡納裡斯一起在弗洛森比格集中營内被絞死。
6月19日,星期三 蒂爾曼斯一家從立陶宛抵達柏林。
德籍俄裔的他們是立陶宛的重量級工業家族。
蘇聯入侵前兩小時,德國公使策希林和我以前的上司——英國公使普雷斯頓同時警告他們,勸他們立刻離開。
但他們持有德國護照的兒子決定留下,希望能保住一些産業。
6月20日,星期四 今晚回家時,發現父親從東普魯士的提爾西特寄來一封電報,上面寫着“安全抵達”,并要求彙給他來柏林的路費。
6月21日,星期五 和路易莎·維爾切克與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去C.C.普菲爾家吃螯蝦大餐,然後布爾夏德違法地開他的車送我們回家。
正準備睡覺時,空襲警報響起,我們下樓坐在階梯上和門房聊天,他同時兼任空襲守衛。
後來聽說炸彈都投在波茨坦附近,柏林是安全的。
6月22日,星期六 晚上在提諾·索達提家度過。
廣播宣布西線休戰,然後播放“讓我們一齊禱告……”那首歌。
在場每個人都嚴厲批評意大利在“生米煮成熟飯”後,才對法國發動攻擊。
6月24日,星期一 和一群意大利朋友去加托夫晚餐。
我提早回家,其他人趕赴某意大利外交官美籍妻子開的派對。
我覺得大家面對法國目前的情勢卻這樣享樂,似乎不太成體統。
6月25日,星期二 回家後發現父親居然到了。
經過這番波折,他看起來精神仍然很好。
現在他全部的家當隻剩下刮胡用具、兩條髒手帕和一件襯衫。
感謝奧斯特上校預先安排,父親在抵達德國國境後受到邊防警察的禮遇,他甚至被給了路費。
不過在那之前很驚險,他躲藏在舊産業的樹林内,靠着過去常來偷獵的村人幫助,趁夜深人靜越過邊境線。
整段路非常辛苦,因為現在是盛夏,林下灌木叢極幹燥,踩上去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時,蜜絲的父親在舊都維爾紐斯;1939年秋天波蘭解體時,該城才由蘇聯歸還立陶宛。
他趕搭頭一班火車返回居住的考納斯,當晚寄住朋友家,然後連家都沒回,便搭乘蒸汽船沿尼曼河而下,抵達瓦西裡奇科夫家族舊産業所在的尤爾巴爾卡斯。
瓦氏家族一直受到當地居民的愛戴,他很快便找到願偷偷帶他越過德國邊界的向導,而且幾名向導正好以前經常在他的樹林内“打獵”。
抵達德國後,他本想付錢酬謝那些人,他們卻一口回絕說:“以前你還住在這裡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領過很多次酬勞了!” 7月1日,星期一 下班後,到路易莎·維爾切克與塔蒂阿娜位于勞赫街上、曾是捷克公使館的辦公室去找她們。
路易莎的上司喬賽亞斯·馮·蘭曹是位外交官,人很好,以前被派駐過丹麥及美國。
他很有幽默感,這點對他幫助很大,因為路易莎擅長寫打油詩取笑辦公室内的同事,常戲弄他。
他請我們喝烈酒,氣氛非常輕松自在。
7月2日,星期二 和奧托·馮·俾斯麥、柏納索夫婦、海倫·比龍及一位來自瑞典公使館的年輕外交官馮·海爾格共進晚餐,然後在他靠近蒂爾加滕區的公寓裡消磨了一整個晚上。
他家擺滿了玮緻活裝飾品,這種時候豈不危險? 奧托·馮·俾斯麥王子(1897—1975)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長孫,初出道時是國會的右派議員(弟弟戈特弗裡德則是納粹黨代表),後來轉而從事外交,駐派斯德哥爾摩及倫敦,于1940年至1943年達到事業巅峰,擔任羅馬德國大使館的公使顧問。
戰後他重返政壇,在波恩聯邦政府任職了一段時間。
7月7日,星期日 塔蒂阿娜、路易莎·維爾切克和我,應邀到意大利大使位于柏林近郊萬湖的宅邸内“遊泳”;原來這是為迎接外交部長齊亞諾特别辦的派對。
他來柏林參加甫在利比亞空難身亡的巴爾博空軍元帥的追悼會。
為了這個派對,大使館似乎把柏林最漂亮的女孩全請來了,男士卻沒有一位是我們認識的。
齊亞諾的随從都不起眼,唯獨顧問團長德艾耶塔例外。
整件事非常可疑,滂沱大雨中一群人乘坐汽艇在萬湖城裡兜來兜去。
回宅邸後,我們三人決定一叫到車就回家,可是等到該向主人緻謝及道别時,卻發現他和齊亞諾關在黑暗的房間裡,和柏林城内最輕浮的兩位女士跳貼面舞,而今天竟然是政府規定的哀悼日!離開時我們都覺得很惡心,路易莎甚至向父親抱怨。
7月11日,星期四 辦公室那位外交部來的年輕同事開派對,邀請凱蒂娅·克萊因米歇爾和我去。
凱蒂娅相信他也邀請了貝利—斯圖爾特。
他是一名英國軍官,幾年前洩露了一些情報給德國,被關進倫敦塔一陣子,現在住在柏林。
我請凱蒂娅轉告那位同事我不想去,因為我不想認識那個人。
結果他非常生氣,表示貝利—斯圖爾特是他見過的“最正直的英國人”!我忍不住回嘴說,可能他認識的英國人不多,而且如果他說的沒錯,那麼上帝得救救英國國王了!他因為“我的愚蠢”,威脅将取消派對。
我最後還是去了,整晚看别人玩撲克牌。
其他時候我們的關系倒還好。
我們的老闆E先生被分派到一間屬于他自己的小辦公室裡,從此再沒出現過。
7月12日,星期五 今晚比倫貝格夫婦在達勒姆辦了一個小型的派對。
比倫貝格是漢堡來的律師,身高超過兩米,極英俊,膚色像一位印度大君。
他娶了一位迷人的英國女孩,克麗斯特貝爾,好像是諾思克利夫爵士的侄女。
他們有兩個男孩,大的7歲,因為學校老師罵英國人都是“豬”,憤而抗議,竟然被開除了。
他們夫婦想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決定讓她帶小孩去阿爾卑斯山的提洛爾住,等戰争結束。
這對夫婦人很好。
比倫貝格的大學同學亞當·馮·特羅特·祖·佐爾茲也在場;我隻在蘭曹的辦公室見過他一面。
他的眼睛非常特别。
亞當·馮·特羅特·祖·佐爾茲(1909—1944)的父親是前普魯士教育部長,祖母為美國人,亦是美國第一任司法部長約翰·傑伊的曾孫女。
特羅特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哥廷根大學及柏林大學就讀,接着獲得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的羅德獎學金。
畢業後在德國當了一段時間的律師,1937—1938年間赴美國及中國各地旅行。
1939年,他回到英國,在阿斯特家族及洛錫安爵士推薦下,與張伯倫首相及外交部長哈裡法克斯會面。
1939年9月(歐戰已開始),他接受“太平洋國際學會”的邀請,重返美國。
無論他去哪裡,見任何外交家,都會提倡某些人認為立場模棱兩可的主張,即反對希特勒,鼓勵反納粹運動,但尊重德國的國家利益。
當時,任何有關德國愛國主義的表态(特羅特也和所有反納粹人士一樣,非常愛國)都會招來懷疑,某些盟國集團因此厭惡特羅特。
1940年他途經西伯利亞返回德國,加入納粹黨作為掩護,進入外交部工作。
該機構有一大群反納粹積極人士,以兩位資深官員——科爾特兄弟——為首腦。
後來特羅特的同事海夫騰終于将他帶進毛奇伯
5月28日,星期二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今天宣布投降。
伊莉莎萊克斯·德·貝耶—拉圖爾很高興,因為她希望因此能拯救許多比利時人的性命。
莉蒂的兩個大兒子終于來信。
羅尼的軍團俘虜了他們的法國表弟。
阿爾菲已決定該如何通知他的家人。
阿爾菲仍固守19世紀式的理想愛國主義,似乎跟現實脫了節。
今天我們看了一段轟炸鹿特丹的新聞紀錄片,好慘!讓人替巴黎不寒而栗。
德國在與荷蘭進行投降協商期間,納粹空軍竟轟炸鹿特丹,犯下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昂貴的錯誤。
轟炸機隊沒有看到德國陸軍發射的警告照明彈,幾乎将大半個城市夷為平地,不過死傷人數(盟軍宣傳部宣稱高達2.5萬至3萬)其實隻有814人。
即使如此,轟炸鹿特丹仍成為納粹殘酷不仁的典型例證,加上後來對英國各城鎮的轟炸,逐漸改變了英國大衆的想法,開始贊成對德國城市進行無差别轟炸,造成遠勝過盟國陣營的受害人數。
柏林5月29日,星期三 塔蒂阿娜回家時我已上床。
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從特普利茨回來時,發現爐子插頭沒拔,結果鐵圈燒穿了台架,幸好掉在了鐵爐上。
可是三天後,塔蒂阿娜進門時,一道火焰已竄上牆壁。
我慚愧得無地自容。
萬一皮克勒家的公寓着火,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今天威廉王子的葬禮在波茨坦舉行,聽說王室安排了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5月30日,星期四 在柏納索家吃了一頓安靜豐盛的晚餐。
奧古斯汀諾強烈反對法西斯主義,而且不像他的很多同事,他是最勇于直言的。
他預言整個歐洲都将面對悲慘的命運。
6月2日,星期日 昨天領薪水,我們去逛街。
每到月底,我們似乎都窮得一毛不剩;薪水少得可憐,也難怪!我們倆現在加起來總共賺450馬克,100馬克寄給羅馬的家人,另外100馬克還債;200馬克買食物、付交通費等,最後剩下50馬克做我們倆的個人花費、買衣服、付郵資等等。
不過這個月我省下足夠的錢,可以買下我幾個月前看上的一件連衣裙。
同時,我也省下足夠的衣服配給票,但店主人居然忘了跟我要! 今晚洗了個澡。
現在盆浴也受限制,所以這是大事一樁。
6月3日,星期一 巴黎今天首次遭到轟炸。
德軍正式宣布他們在西線上的損失——1萬人死亡、8000人失蹤(可能已死亡)。
目前盟軍俘虜已多達120萬人。
6月6日,星期四 阿加·菲爾斯滕貝格的兄弟葛菲拿到一個英勇榮譽假,被送去軍官學校受訓。
雖然他從未服過兵役,卻顯然表現得像位英雄,獲頒鐵十字勳章及肩章。
然而他卻痛恨戰争,戰前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巴黎。
6月9日,星期日 佩勒姆·G.伍德豪斯在阿布維爾附近打高爾夫球時被俘。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要他為英國戰俘編一份報紙,所以把他帶來柏林。
大戰爆發時,伍德豪斯(英國國民,卻長期住在美國)及其妻住在勒圖凱的房子裡,正準備逃往西歐,卻被德軍捉住。
他以敵方外國居民的身份被拘留,後來在美國官方(當時尚未參戰)要求下被釋放。
柏林的美國廣播電台說服他為美國聽衆制作五集錄音,描述自己的經曆,内容機智俏皮,隐隐嘲諷德國人,但完全不具政治色彩。
然而,因為他使用了德國的廣播頻道,已犯了技術上的通敵罪,在英國造成極大的騷動,英國方面因此建議他最好永遠不要回國。
下午下班後,幾位匈牙利朋友開車來接我去海爾格—李·紹姆堡家裡,大家躺在太陽下。
葛菲·菲爾斯滕貝格也在場,看起來形容枯槁,仿佛疲累不堪,幾乎無法參與談話。
艾許文·利珀已被軍方撤職,因為他哥哥,即荷蘭女王威廉明娜之夫伯恩哈德親王,也與女王一起逃往了英國。
其實或許這樣反而救了艾許文一命,但他仍然很氣憤;他很愛他的部下,和他們一起經曆過波蘭及法國戰役,現在他覺得自己遭到驅逐,無家可歸。
更糟的是,他們家族的産業都在他哥哥名下,肯定會被沒收。
6月10日,星期一 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非常憤怒,他表兄弟威廉陣亡之後,所有德國男性皇族都被調離前線,“勉強留下”擔任參謀工作。
這些人全是出色的軍人,希特勒不希望他們戰功彪炳,獲得“不健康的聲望”。
昨天盟軍棄守納爾維克,挪威投降。
今天下午墨索裡尼宣布意大利參戰,此舉不僅愚蠢,而且極不漂亮——趕在法國戰役最後關頭,“凱旋”進駐法國南部! 6月12日,星期三 謠傳巴黎将抗戰,但願不是真的,因為這樣并不能改變任何事。
6月13日,星期四 和C.C.普菲爾去戲院看格林德根斯演的《菲耶斯科》。
這是難得的享受,現在戲票難求,總是全部賣光,不然就保留給休假的軍人。
散場後,我們到一家小餐廳吃點心,讨論戰事。
C.C.很聰明,不認為戰争很快就會結束,基本上頗悲觀。
6月14日,星期五 巴黎今天投降,怪的是柏林的反應出奇冷淡,毫無慶祝的氣氛。
6月15日,星期六 謠傳法國簽訂了投降協定。
晚上我們與西吉·拉費特和朋友去格林瓦爾德公園劃船,然後圍坐在花園旁。
奧古斯汀諾·柏納索突然出現,把我們拉到一旁耳語道:“蘇聯剛剛吞并了立陶宛!”但父親仍在那裡!我們立刻回家,花一整個晚上與外交部可能幫得上忙的人聯絡。
結果每個人都再三推托,生怕破壞了他們和蘇維埃的“和諧關系”。
6月16日,星期日 塔蒂阿娜再一次嘗試向外交部求援,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則陪我上教堂。
他也在設法及時拯救我父親。
6月17日,星期一 連續幾晚無法入眠。
傳聞立陶宛總統斯梅托納及大部分内閣部長已越過德國邊境逃跑。
自1926年起便以溫和獨裁姿态統治立陶宛的斯梅托納總統,成功逃到美國,死于1944年。
雖然德蘇在1939年9月28日簽訂的秘密協約裡,将立陶宛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希特勒并未同意蘇聯直接吞并立陶宛。
莫斯科緊跟着拿下羅馬尼亞占領的比薩拉比亞及布科維納北部(蘇聯空軍因此可以就近攻擊德國的主要油田普洛耶什蒂)。
希特勒認為此乃背信之舉,因此他隻有一個選擇:實現他長久的夢想——征服蘇聯。
艾伯特·埃爾茨剛打電話來說,貝當元帥代表法國簽訂了投降協定;法國内閣似乎已樹倒猢狲散。
經過兩個月的抵抗,這個結果令人不敢置信。
6月18日,星期二 德國神速占領了法國。
C.C.普菲爾和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已通過“德國軍事情報局”的奧斯特上校打聽我父親的消息,但至今仍無下文。
出生于阿爾薩斯的奧斯特上校(1888—1945,後升少将)是一位出色且勇敢的将領,并堅決反對納粹。
他在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裡斯海軍上将授權下,使該局成為反納粹人士的庇護地。
大戰初期,他曾(可能在卡納裡斯默許下)将希特勒的入侵計劃洩露給丹麥、挪威、荷蘭及比利時的情報局。
1943年,幾名受他保護的人紛紛被捕,他遭撤職;軍中反抗勢力由奧爾布裡希特上将及馮·施陶芬貝格上校重組。
“七月密謀”發生後,奧斯特被逮捕處決,主要因為德國人對留記錄有狂熱。
奧斯特的司機洩露了他們的藏身之處,蓋世太保便迅速地處決了他。
1945年4月9日,他和卡納裡斯一起在弗洛森比格集中營内被絞死。
6月19日,星期三 蒂爾曼斯一家從立陶宛抵達柏林。
德籍俄裔的他們是立陶宛的重量級工業家族。
蘇聯入侵前兩小時,德國公使策希林和我以前的上司——英國公使普雷斯頓同時警告他們,勸他們立刻離開。
但他們持有德國護照的兒子決定留下,希望能保住一些産業。
6月20日,星期四 今晚回家時,發現父親從東普魯士的提爾西特寄來一封電報,上面寫着“安全抵達”,并要求彙給他來柏林的路費。
6月21日,星期五 和路易莎·維爾切克與普魯士布爾夏德王子去C.C.普菲爾家吃螯蝦大餐,然後布爾夏德違法地開他的車送我們回家。
正準備睡覺時,空襲警報響起,我們下樓坐在階梯上和門房聊天,他同時兼任空襲守衛。
後來聽說炸彈都投在波茨坦附近,柏林是安全的。
6月22日,星期六 晚上在提諾·索達提家度過。
廣播宣布西線休戰,然後播放“讓我們一齊禱告……”那首歌。
在場每個人都嚴厲批評意大利在“生米煮成熟飯”後,才對法國發動攻擊。
6月24日,星期一 和一群意大利朋友去加托夫晚餐。
我提早回家,其他人趕赴某意大利外交官美籍妻子開的派對。
我覺得大家面對法國目前的情勢卻這樣享樂,似乎不太成體統。
6月25日,星期二 回家後發現父親居然到了。
經過這番波折,他看起來精神仍然很好。
現在他全部的家當隻剩下刮胡用具、兩條髒手帕和一件襯衫。
感謝奧斯特上校預先安排,父親在抵達德國國境後受到邊防警察的禮遇,他甚至被給了路費。
不過在那之前很驚險,他躲藏在舊産業的樹林内,靠着過去常來偷獵的村人幫助,趁夜深人靜越過邊境線。
整段路非常辛苦,因為現在是盛夏,林下灌木叢極幹燥,踩上去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時,蜜絲的父親在舊都維爾紐斯;1939年秋天波蘭解體時,該城才由蘇聯歸還立陶宛。
他趕搭頭一班火車返回居住的考納斯,當晚寄住朋友家,然後連家都沒回,便搭乘蒸汽船沿尼曼河而下,抵達瓦西裡奇科夫家族舊産業所在的尤爾巴爾卡斯。
瓦氏家族一直受到當地居民的愛戴,他很快便找到願偷偷帶他越過德國邊界的向導,而且幾名向導正好以前經常在他的樹林内“打獵”。
抵達德國後,他本想付錢酬謝那些人,他們卻一口回絕說:“以前你還住在這裡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領過很多次酬勞了!” 7月1日,星期一 下班後,到路易莎·維爾切克與塔蒂阿娜位于勞赫街上、曾是捷克公使館的辦公室去找她們。
路易莎的上司喬賽亞斯·馮·蘭曹是位外交官,人很好,以前被派駐過丹麥及美國。
他很有幽默感,這點對他幫助很大,因為路易莎擅長寫打油詩取笑辦公室内的同事,常戲弄他。
他請我們喝烈酒,氣氛非常輕松自在。
7月2日,星期二 和奧托·馮·俾斯麥、柏納索夫婦、海倫·比龍及一位來自瑞典公使館的年輕外交官馮·海爾格共進晚餐,然後在他靠近蒂爾加滕區的公寓裡消磨了一整個晚上。
他家擺滿了玮緻活裝飾品,這種時候豈不危險? 奧托·馮·俾斯麥王子(1897—1975)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長孫,初出道時是國會的右派議員(弟弟戈特弗裡德則是納粹黨代表),後來轉而從事外交,駐派斯德哥爾摩及倫敦,于1940年至1943年達到事業巅峰,擔任羅馬德國大使館的公使顧問。
戰後他重返政壇,在波恩聯邦政府任職了一段時間。
7月7日,星期日 塔蒂阿娜、路易莎·維爾切克和我,應邀到意大利大使位于柏林近郊萬湖的宅邸内“遊泳”;原來這是為迎接外交部長齊亞諾特别辦的派對。
他來柏林參加甫在利比亞空難身亡的巴爾博空軍元帥的追悼會。
為了這個派對,大使館似乎把柏林最漂亮的女孩全請來了,男士卻沒有一位是我們認識的。
齊亞諾的随從都不起眼,唯獨顧問團長德艾耶塔例外。
整件事非常可疑,滂沱大雨中一群人乘坐汽艇在萬湖城裡兜來兜去。
回宅邸後,我們三人決定一叫到車就回家,可是等到該向主人緻謝及道别時,卻發現他和齊亞諾關在黑暗的房間裡,和柏林城内最輕浮的兩位女士跳貼面舞,而今天竟然是政府規定的哀悼日!離開時我們都覺得很惡心,路易莎甚至向父親抱怨。
7月11日,星期四 辦公室那位外交部來的年輕同事開派對,邀請凱蒂娅·克萊因米歇爾和我去。
凱蒂娅相信他也邀請了貝利—斯圖爾特。
他是一名英國軍官,幾年前洩露了一些情報給德國,被關進倫敦塔一陣子,現在住在柏林。
我請凱蒂娅轉告那位同事我不想去,因為我不想認識那個人。
結果他非常生氣,表示貝利—斯圖爾特是他見過的“最正直的英國人”!我忍不住回嘴說,可能他認識的英國人不多,而且如果他說的沒錯,那麼上帝得救救英國國王了!他因為“我的愚蠢”,威脅将取消派對。
我最後還是去了,整晚看别人玩撲克牌。
其他時候我們的關系倒還好。
我們的老闆E先生被分派到一間屬于他自己的小辦公室裡,從此再沒出現過。
7月12日,星期五 今晚比倫貝格夫婦在達勒姆辦了一個小型的派對。
比倫貝格是漢堡來的律師,身高超過兩米,極英俊,膚色像一位印度大君。
他娶了一位迷人的英國女孩,克麗斯特貝爾,好像是諾思克利夫爵士的侄女。
他們有兩個男孩,大的7歲,因為學校老師罵英國人都是“豬”,憤而抗議,竟然被開除了。
他們夫婦想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決定讓她帶小孩去阿爾卑斯山的提洛爾住,等戰争結束。
這對夫婦人很好。
比倫貝格的大學同學亞當·馮·特羅特·祖·佐爾茲也在場;我隻在蘭曹的辦公室見過他一面。
他的眼睛非常特别。
亞當·馮·特羅特·祖·佐爾茲(1909—1944)的父親是前普魯士教育部長,祖母為美國人,亦是美國第一任司法部長約翰·傑伊的曾孫女。
特羅特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哥廷根大學及柏林大學就讀,接着獲得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的羅德獎學金。
畢業後在德國當了一段時間的律師,1937—1938年間赴美國及中國各地旅行。
1939年,他回到英國,在阿斯特家族及洛錫安爵士推薦下,與張伯倫首相及外交部長哈裡法克斯會面。
1939年9月(歐戰已開始),他接受“太平洋國際學會”的邀請,重返美國。
無論他去哪裡,見任何外交家,都會提倡某些人認為立場模棱兩可的主張,即反對希特勒,鼓勵反納粹運動,但尊重德國的國家利益。
當時,任何有關德國愛國主義的表态(特羅特也和所有反納粹人士一樣,非常愛國)都會招來懷疑,某些盟國集團因此厭惡特羅特。
1940年他途經西伯利亞返回德國,加入納粹黨作為掩護,進入外交部工作。
該機構有一大群反納粹積極人士,以兩位資深官員——科爾特兄弟——為首腦。
後來特羅特的同事海夫騰終于将他帶進毛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