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極端厭棄
關燈
小
中
大
亞當·波洛否定、對抗西方現代文明的思想立場明确表述為語言,是在他的街頭演說詞與他對精神病院一組醫生的辯駁之中。
亞當·波洛在街頭的那番演說,是他對整個現代人類、整個工業化社會的活動方式與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性的宏觀認知、一股偏激的否定情緒、一篇尖刻抨擊的檄文。
他提出一個根本問題,人類控制了地球,成為了地球的主人,按自己的意志來安排一切,按自己的形象來改造一切,創造了青煙、河流、城市,在大地上到處豎起了電線杆,制造了炸彈,征服空間,無時無處不在利用與榨取這個圓圓的小小的地球,拿它來做交易,所有這一切是合理的嗎?亞當·波洛的答複是否定的,而且他否定得極為徹底、極為偏激。
在他看來,人類在地球上“沒有做過任何有益的事”,人類活動的結果就是現代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人都成為了電氣化的奴隸:“我是電視,你們是電視,電視在我們身上!”當然,亞當·波洛的這篇街頭演說,僅僅是他的思想綱領,實際上他對現代工業社會的反感與否定要比這具體得多,深入得多,幾乎無處不有,無時不有。
在他眼裡,現代化的城市隻不過“由水泥、硬拐角、窗、門和鉸鍊組合而成”,到處隻剩下這種那種直線曲線、這種那種角度,“全都是一個模樣,醜陋極了”;人們的生活也都千篇一律,“好似千萬冊書疊放在一塊”;人們的語言,“就其音調而言,明顯是單音”,每個人全都喪失了自己的個性,他們實際上“從未曾存在過”;最後,人類“隻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亞當·波洛所向往的,就是擺脫這種現代文明的社會與生活,回到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狀态中去。
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要“尋找與大自然的某種交流”,“順從于某種純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化的——需要”,而他隻不過是“順從了這種需要”、過起了我們在小說裡所見到的那種奇特的生活而已,但這卻使他成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怪人。
如果亞當·波洛在街頭演說裡是對人類現代化的活動狀态提出了指責的話,那麼他在與一組醫生進行辯駁中則對現代人類的文明與文化提出了诘難。
他以自己一個聰明同學的遭遇為例,指出現代人認知感受能力的嚴重缺陷,根本不能理解真正智者的精神境界,有很多事物實際上都是在現代人的悟性之外的,對此,現代人不僅不認識自己的局限,反而把這種局限與褊狹視為當然的真理與謬誤的分界線,把自己悟性之外的事物斥為荒唐。
他還指出現代人“令人讨厭的分析系統”的弊病,特别是心理學價值系統與語言表達系統的局限。
他指責現代人“浪費時間搞他媽的爛電影……搞戲劇,搞心理小說”,以緻“再也沒有多少簡單明了的東西”。
他對作為現代人一個标志的“文化教養”不屑一顧,稱之為沾在現代人的背上、沾在身子每一個部位的“一件濕淋淋的外套”,盡管在這次辯駁中他自己表現出了非凡的文化修養。
在這裡,他不是作為現代文明社會中一個不開化者、一個粗俗無知者、一個野蠻人來盲目反對現代文明的,而是作為現代文明的掌握者、富有者來對現代文明進行诘難的,正因為他是從現代文明中叛逆而出、轉身一槍,他的诘難也就十分有力,頗有振聾發聩的作用。
亞當·波洛的驚世駭俗,就是作者勒克萊齊奧的驚世駭俗。
亞當·波洛隻是他臆造出來的一個人物,在現實世界裡很難找到,即使在神奇的乞丐王國、在奇特的流浪漢群中也很難找到。
這個人物隻是他的工具,他寓意的表達工具。
當然,他的寓意範圍要比亞當·波洛的思想觀點、行為方式、感覺方式所構成的範疇要更為廣泛,他不僅讓亞當·波洛成為他寓意的形象載體,而且在這形象載體之外的形象描寫中,也填進了自己的寓意。
他在第K章中,以一個人被淹死的場面為由,虛拟人在“狀若空美發油瓶的美人魚,被斬去腦袋的沙丁魚,手提式油箱,宛如百合花的韭蔥,全都在用沙啞的聲音唱着聖歌,發出呼喚”的情況下,如何葬身海底,充滿了對以人為中心、将萬物拟人化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嘲諷;他在L章中,把對死者的議論與哀悼死者的場面描寫得那樣可笑,是要在這場面裡注入人世乃一場滑稽戲的寓意,他對于死者經曆的叙述,蘊含着現代人生活無意義、因而“他從未曾存在過”的含義;他在M章中對社會生活各種浮光掠影的描繪,是要展示現代文明社會的膿瘡:色情、毒品與流浪行乞……他對打電話一場的描寫,是在揭示現代人交往語言的程式化與虛僞,形容
亞當·波洛在街頭的那番演說,是他對整個現代人類、整個工業化社會的活動方式與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性的宏觀認知、一股偏激的否定情緒、一篇尖刻抨擊的檄文。
他提出一個根本問題,人類控制了地球,成為了地球的主人,按自己的意志來安排一切,按自己的形象來改造一切,創造了青煙、河流、城市,在大地上到處豎起了電線杆,制造了炸彈,征服空間,無時無處不在利用與榨取這個圓圓的小小的地球,拿它來做交易,所有這一切是合理的嗎?亞當·波洛的答複是否定的,而且他否定得極為徹底、極為偏激。
在他看來,人類在地球上“沒有做過任何有益的事”,人類活動的結果就是現代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人都成為了電氣化的奴隸:“我是電視,你們是電視,電視在我們身上!”當然,亞當·波洛的這篇街頭演說,僅僅是他的思想綱領,實際上他對現代工業社會的反感與否定要比這具體得多,深入得多,幾乎無處不有,無時不有。
在他眼裡,現代化的城市隻不過“由水泥、硬拐角、窗、門和鉸鍊組合而成”,到處隻剩下這種那種直線曲線、這種那種角度,“全都是一個模樣,醜陋極了”;人們的生活也都千篇一律,“好似千萬冊書疊放在一塊”;人們的語言,“就其音調而言,明顯是單音”,每個人全都喪失了自己的個性,他們實際上“從未曾存在過”;最後,人類“隻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亞當·波洛所向往的,就是擺脫這種現代文明的社會與生活,回到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狀态中去。
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要“尋找與大自然的某種交流”,“順從于某種純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化的——需要”,而他隻不過是“順從了這種需要”、過起了我們在小說裡所見到的那種奇特的生活而已,但這卻使他成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怪人。
如果亞當·波洛在街頭演說裡是對人類現代化的活動狀态提出了指責的話,那麼他在與一組醫生進行辯駁中則對現代人類的文明與文化提出了诘難。
他以自己一個聰明同學的遭遇為例,指出現代人認知感受能力的嚴重缺陷,根本不能理解真正智者的精神境界,有很多事物實際上都是在現代人的悟性之外的,對此,現代人不僅不認識自己的局限,反而把這種局限與褊狹視為當然的真理與謬誤的分界線,把自己悟性之外的事物斥為荒唐。
他還指出現代人“令人讨厭的分析系統”的弊病,特别是心理學價值系統與語言表達系統的局限。
他指責現代人“浪費時間搞他媽的爛電影……搞戲劇,搞心理小說”,以緻“再也沒有多少簡單明了的東西”。
他對作為現代人一個标志的“文化教養”不屑一顧,稱之為沾在現代人的背上、沾在身子每一個部位的“一件濕淋淋的外套”,盡管在這次辯駁中他自己表現出了非凡的文化修養。
在這裡,他不是作為現代文明社會中一個不開化者、一個粗俗無知者、一個野蠻人來盲目反對現代文明的,而是作為現代文明的掌握者、富有者來對現代文明進行诘難的,正因為他是從現代文明中叛逆而出、轉身一槍,他的诘難也就十分有力,頗有振聾發聩的作用。
亞當·波洛的驚世駭俗,就是作者勒克萊齊奧的驚世駭俗。
亞當·波洛隻是他臆造出來的一個人物,在現實世界裡很難找到,即使在神奇的乞丐王國、在奇特的流浪漢群中也很難找到。
這個人物隻是他的工具,他寓意的表達工具。
當然,他的寓意範圍要比亞當·波洛的思想觀點、行為方式、感覺方式所構成的範疇要更為廣泛,他不僅讓亞當·波洛成為他寓意的形象載體,而且在這形象載體之外的形象描寫中,也填進了自己的寓意。
他在第K章中,以一個人被淹死的場面為由,虛拟人在“狀若空美發油瓶的美人魚,被斬去腦袋的沙丁魚,手提式油箱,宛如百合花的韭蔥,全都在用沙啞的聲音唱着聖歌,發出呼喚”的情況下,如何葬身海底,充滿了對以人為中心、将萬物拟人化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嘲諷;他在L章中,把對死者的議論與哀悼死者的場面描寫得那樣可笑,是要在這場面裡注入人世乃一場滑稽戲的寓意,他對于死者經曆的叙述,蘊含着現代人生活無意義、因而“他從未曾存在過”的含義;他在M章中對社會生活各種浮光掠影的描繪,是要展示現代文明社會的膿瘡:色情、毒品與流浪行乞……他對打電話一場的描寫,是在揭示現代人交往語言的程式化與虛僞,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