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極端厭棄
關燈
小
中
大
息而自豪,等待着首群夜蝶飛來”,就像自然界中一頭安靜的動物。
你看,他在城市的街道上不止一次毫無目的地緊跟着一隻狗,模仿狗的動作,找作為狗的感覺。
作為一個人,他完全失落了,即使是在人群熙攘的鬧市之中,他“什麼也看不見,任何東西都不再具備任何意義”,他隻感受着自己在行走時的生理感覺,就像跟在一隻狗後面的另一隻狗。
這一番經曆使他覺得“他已經不再完全屬于那個可恨的種類,也證明了他可以像他的朋友‘狗’一樣,在市區的街上自由行走,到商店裡去亂竄,而沒有任何人發現。
也許不久,他也可以沖着美國汽車的車軸或禁止停放汽車的标牌,安安靜靜地撒尿,或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兩棵懸鈴木之間,在漫天的灰塵之中做愛”。
在動物園裡,他想象自己“奇妙地成了獅子家族的一員”,又想象自己“加入了最微不足道的籠中部落,與蜥蜴、老鼠、鞘翅目動物或鹈鹕打成一片”。
他這種感覺方式很可能遭到從人文主義觀念出發的思想理論以及一般的常理常情的責難,但是,小說中似乎存在這樣一個隐喻:亞當·波洛既然是亞當,他隻不過是回到了伊甸園而已,在上帝安排的那個樂園裡,本來是先有魚蟲、飛鳥、牲畜、野獸,而後才有了人,人與動物和平共處,互為良伴,交流對話。
亞當·波洛的感覺方式之三:物化。
他不僅在感覺中力圖把自己從二十世紀的文明人還原為原始時期的初民,把自己倒退降格為非人,而且還力圖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為宇宙中的一點物質。
他不想讓人相信“我是個活人”,有時,他願意掩埋在碎石堆裡,“占據物質、灰燼、卵石的中心,漸漸地化為一尊雕塑”。
有時,他隻要做“二十四個小時的樹”,甚至感到“我剛才已達到植物境界……成了青苔,成了地衣。
差不多就要成了細菌和化石”。
有時,他想象自己不再是此人,也不再是他人,他“最終的結局不是美,醜,理想,幸福,而是忘形,虛無”,“消亡在礦物的凍結之中”,成為了“自生不滅,死而複生……在無窮之中重複幾百次,幾百萬次,幾十億次”的物質,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覺得如此化為宇宙的一部分就“不懈地、永久地占據了宇宙的中心,任何力量都無法拉開宇宙的擁抱,将他從宇宙的懷抱中奪走,哪怕日後的哪一年哪一日,死神将在第四紀的兩片木條中拍攝下他的人體形狀”。
亞當·波洛的這三種方式,構成了他的怪異性與驚世駭俗性,在這兩方面,他比薩特筆下的洛根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現代社會中的常人眼裡,他這三種感覺方式幾乎等于神經不正常。
亞當·波洛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然而,從他與女友的哲理性談話中,從他在街頭那一番演講中,從他被關進精神病院後與醫療小組那一番廣泛的針鋒相對的交談中,人們一眼就看出他是一個頭腦正常、性格純良、智力高超、思辨能力驚人的青年,他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等領域裡所擁有的豐富知識與深刻見解,足以使人深感驚奇,于是,亞當·波洛就以一個哲人、一個寓言家、一個信徒的形象站立在小說裡了,而他那三種感覺方式也都顯示着哲理。
第一種方式是體現了盧梭推崇原始,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傳統。
第二種方式隐含着《聖經》中對伊甸園那純淨世界的理想,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生态平衡的理想。
至于亞當·波洛的第三種人與物同化的感覺方式,我們中國人是似曾相識的,莊子就說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6),還說過“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天為徒。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為謂真人”(7)。
兩相對照,亞當·波洛又頗有認知了“萬物與我為一”之真谛的“真人”氣味了。
是的,作者勒克萊齊奧也的确把他當作一個“真人”,他這樣明确地指出:“亞當無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活人。
”他還指出過:“亞當·波洛……無疑是他所屬種類的最後一位幸存者,确實如此,因為這一種類已近末日。
” 為什麼? 不難看出,亞當·波洛所選擇、所追求的感覺方式帶有明顯的針對性,包含着強烈的逆反心理,他的這三種感覺方式的關鍵與核心,都是對現代文明的擯拒、排斥與否定。
你看,他在城市的街道上不止一次毫無目的地緊跟着一隻狗,模仿狗的動作,找作為狗的感覺。
作為一個人,他完全失落了,即使是在人群熙攘的鬧市之中,他“什麼也看不見,任何東西都不再具備任何意義”,他隻感受着自己在行走時的生理感覺,就像跟在一隻狗後面的另一隻狗。
這一番經曆使他覺得“他已經不再完全屬于那個可恨的種類,也證明了他可以像他的朋友‘狗’一樣,在市區的街上自由行走,到商店裡去亂竄,而沒有任何人發現。
也許不久,他也可以沖着美國汽車的車軸或禁止停放汽車的标牌,安安靜靜地撒尿,或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兩棵懸鈴木之間,在漫天的灰塵之中做愛”。
在動物園裡,他想象自己“奇妙地成了獅子家族的一員”,又想象自己“加入了最微不足道的籠中部落,與蜥蜴、老鼠、鞘翅目動物或鹈鹕打成一片”。
他這種感覺方式很可能遭到從人文主義觀念出發的思想理論以及一般的常理常情的責難,但是,小說中似乎存在這樣一個隐喻:亞當·波洛既然是亞當,他隻不過是回到了伊甸園而已,在上帝安排的那個樂園裡,本來是先有魚蟲、飛鳥、牲畜、野獸,而後才有了人,人與動物和平共處,互為良伴,交流對話。
亞當·波洛的感覺方式之三:物化。
他不僅在感覺中力圖把自己從二十世紀的文明人還原為原始時期的初民,把自己倒退降格為非人,而且還力圖物化自己,使自己消散融化為宇宙中的一點物質。
他不想讓人相信“我是個活人”,有時,他願意掩埋在碎石堆裡,“占據物質、灰燼、卵石的中心,漸漸地化為一尊雕塑”。
有時,他隻要做“二十四個小時的樹”,甚至感到“我剛才已達到植物境界……成了青苔,成了地衣。
差不多就要成了細菌和化石”。
有時,他想象自己不再是此人,也不再是他人,他“最終的結局不是美,醜,理想,幸福,而是忘形,虛無”,“消亡在礦物的凍結之中”,成為了“自生不滅,死而複生……在無窮之中重複幾百次,幾百萬次,幾十億次”的物質,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覺得如此化為宇宙的一部分就“不懈地、永久地占據了宇宙的中心,任何力量都無法拉開宇宙的擁抱,将他從宇宙的懷抱中奪走,哪怕日後的哪一年哪一日,死神将在第四紀的兩片木條中拍攝下他的人體形狀”。
亞當·波洛的這三種方式,構成了他的怪異性與驚世駭俗性,在這兩方面,他比薩特筆下的洛根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現代社會中的常人眼裡,他這三種感覺方式幾乎等于神經不正常。
亞當·波洛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然而,從他與女友的哲理性談話中,從他在街頭那一番演講中,從他被關進精神病院後與醫療小組那一番廣泛的針鋒相對的交談中,人們一眼就看出他是一個頭腦正常、性格純良、智力高超、思辨能力驚人的青年,他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等領域裡所擁有的豐富知識與深刻見解,足以使人深感驚奇,于是,亞當·波洛就以一個哲人、一個寓言家、一個信徒的形象站立在小說裡了,而他那三種感覺方式也都顯示着哲理。
第一種方式是體現了盧梭推崇原始,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傳統。
第二種方式隐含着《聖經》中對伊甸園那純淨世界的理想,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生态平衡的理想。
至于亞當·波洛的第三種人與物同化的感覺方式,我們中國人是似曾相識的,莊子就說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天為徒。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為謂真人”
兩相對照,亞當·波洛又頗有認知了“萬物與我為一”之真谛的“真人”氣味了。
是的,作者勒克萊齊奧也的确把他當作一個“真人”,他這樣明确地指出:“亞當無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活人。
”他還指出過:“亞當·波洛……無疑是他所屬種類的最後一位幸存者,确實如此,因為這一種類已近末日。
” 為什麼? 不難看出,亞當·波洛所選擇、所追求的感覺方式帶有明顯的針對性,包含着強烈的逆反心理,他的這三種感覺方式的關鍵與核心,都是對現代文明的擯拒、排斥與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