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極端厭棄
關燈
小
中
大
柳鳴九
這是一部頗為奇特、甚至有點驚世駭俗的小說,不論從内容到形式都是如此。
對這樣一部小說,與其把它當作現實生活的一種摹仿、社會事件的一種複制、人物性格的一種塑造來加以分析,遠不如把它作為作者的一種寓意、一種啟示、一種抒情、一種奇思妙想、一種一鳴驚人的意圖來加以感受,更為适當。
既然是主觀色彩濃重的奇思妙想之作,就不妨對這一“主觀”作些推想。
它是勒克萊齊奧的“第一部小說”。
這個二十三歲的青年人,過去肯定嘗試過文藝創作,但尚未嶄露頭角,他顯然想一鳴驚人,而要在巴黎文壇上一鳴驚人,驚世駭俗又無疑是一條可行的途徑,甚至是一種最佳選擇。
驚世駭俗,就是要打破人們認識上的慣性。
對一部小說來說,在什麼問題上來打破人認識的慣性最能引起驚駭?就小說所要表述的内容而言,那就莫過于人自身的存在問題、人類的存在問題了,勒克萊齊奧在小說首章的第三行原文中,就指出他的主人公叫亞當,而且重複了一次,一開始就叫伊甸園中那個人祖的名字,明确了他的意向,他要寫的是人,是大寫的人,是人的象征。
如果就亞當·波洛的行徑表現、生活方式、外形特征來說,他是一個流浪漢:從家裡出走,獨自栖身于一所被荒置的空屋之中,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光着身子曬太陽就是到處閑逛、抽煙、喝啤酒,一身破衣,皮膚上一層汗泥……流浪漢,在巴黎街頭、在地鐵裡,都可以碰見不少,他們蓬頭垢面,衣服褴褛,往往沒有攜帶任何行裝,倒常有酒瓶或飲料罐在手,不是眼光停滞、表情冷漠地呆着,就是高聲嚷那麼幾聲,或者像醉漢那樣咕哝自語。
行人都避開他們,怕惹麻煩,但肯定有很多人對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深感奇怪,對他們腦子裡轉悠些什麼有些好奇。
選擇這樣一個人物作主人公,至少可以獲得兩個為一般人感到陌生而又感到新奇的文學描寫領域,一是這個人物的生活真相與生活内情,二是這個人物的精神世界。
這兩個文學描寫領域之易于帶給作品以某種轟動效應是不言而喻的,似乎也已有先例,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描寫了巴黎流民的生活真相、乞丐王國的組織内幕,不是給小說增添了不少奇特的成分、浪漫的色彩、吸引人的魅力?讓·熱内在他的《小偷日記》中揭示了自己作為流浪漢的精神世界,不是特别引人注意,甚至薩特由于他那種敢于對自己行徑負責的精神而把他稱之為“聖徒熱内”(《聖徒熱内,殉道者或逢場作戲的角色》,一九五二年)? 勒克萊齊奧沒有在這兩個令讀者感興趣的文學描寫領域朝流民生活的社會性方面、現實性方面全力以赴,例如,他不去寫流民生活在整個社會背景上的意義、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根由,他也不去寫這一個流民的經曆、遭遇與他跟社會生活中各種人物的關系及其始末。
他要在已使讀者很感陌生、很感驚奇的流民生活方式與流民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他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寓意,他這些寓意與思考肯定是不同凡響、驚世駭俗的,于是,内容與形式的兩結合,就使作品的驚世駭俗幾乎達到了振聾發聩的程度。
要在一個人物身上注入驚世駭俗的内容,或者要把一個人物表現為驚世駭俗的形象,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 自從有了小說以來,人物各種各樣奇特的經曆已經無所不有了,人物各種各樣古怪的性格也相當齊備了,寫經曆與塑造性格,似乎已成為了古典的方式,新的能引起驚世駭俗效果的方式是什麼?這時,也許勒克萊齊奧想起了薩特的《惡心》。
薩特在他這部著名的小說裡,不從經曆寫,不從性格寫,而采取了一種全新的寫法:從感覺寫。
主人公洛根丁對客觀事物、對社會生活的反應,幾乎都隻是一種感覺,一種惡心感。
通過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的感官,惡心感進入他的認知領域,并成為了理性思維過程中與精神世界結構中的基本内容,成為了他世界觀、社會觀的基本成分。
于是,一個驚世駭俗的人物形象洛根丁在人類小說裡出現了,正是通過他,薩特表現了自己驚世駭俗的“惡心感”的世界圖景,為自己的存在主義哲理奠定了基石。
勒克萊齊奧也下決心從感覺寫起,首先靠亞當·波洛那種奇特的感覺方式來使他成為一個驚世駭俗的形象。
亞當·波洛的感覺方式之一:原始化。
原始,是近代文明中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課題,原始生活,甚至成為一部分思想家、文化人用來對抗近代文明的一種理
對這樣一部小說,與其把它當作現實生活的一種摹仿、社會事件的一種複制、人物性格的一種塑造來加以分析,遠不如把它作為作者的一種寓意、一種啟示、一種抒情、一種奇思妙想、一種一鳴驚人的意圖來加以感受,更為适當。
既然是主觀色彩濃重的奇思妙想之作,就不妨對這一“主觀”作些推想。
它是勒克萊齊奧的“第一部小說”。
這個二十三歲的青年人,過去肯定嘗試過文藝創作,但尚未嶄露頭角,他顯然想一鳴驚人,而要在巴黎文壇上一鳴驚人,驚世駭俗又無疑是一條可行的途徑,甚至是一種最佳選擇。
驚世駭俗,就是要打破人們認識上的慣性。
對一部小說來說,在什麼問題上來打破人認識的慣性最能引起驚駭?就小說所要表述的内容而言,那就莫過于人自身的存在問題、人類的存在問題了,勒克萊齊奧在小說首章的第三行原文中,就指出他的主人公叫亞當,而且重複了一次,一開始就叫伊甸園中那個人祖的名字,明确了他的意向,他要寫的是人,是大寫的人,是人的象征。
如果就亞當·波洛的行徑表現、生活方式、外形特征來說,他是一個流浪漢:從家裡出走,獨自栖身于一所被荒置的空屋之中,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光着身子曬太陽就是到處閑逛、抽煙、喝啤酒,一身破衣,皮膚上一層汗泥……流浪漢,在巴黎街頭、在地鐵裡,都可以碰見不少,他們蓬頭垢面,衣服褴褛,往往沒有攜帶任何行裝,倒常有酒瓶或飲料罐在手,不是眼光停滞、表情冷漠地呆着,就是高聲嚷那麼幾聲,或者像醉漢那樣咕哝自語。
行人都避開他們,怕惹麻煩,但肯定有很多人對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深感奇怪,對他們腦子裡轉悠些什麼有些好奇。
選擇這樣一個人物作主人公,至少可以獲得兩個為一般人感到陌生而又感到新奇的文學描寫領域,一是這個人物的生活真相與生活内情,二是這個人物的精神世界。
這兩個文學描寫領域之易于帶給作品以某種轟動效應是不言而喻的,似乎也已有先例,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描寫了巴黎流民的生活真相、乞丐王國的組織内幕,不是給小說增添了不少奇特的成分、浪漫的色彩、吸引人的魅力?讓·熱内在他的《小偷日記》中揭示了自己作為流浪漢的精神世界,不是特别引人注意,甚至薩特由于他那種敢于對自己行徑負責的精神而把他稱之為“聖徒熱内”(《聖徒熱内,殉道者或逢場作戲的角色》,一九五二年)? 勒克萊齊奧沒有在這兩個令讀者感興趣的文學描寫領域朝流民生活的社會性方面、現實性方面全力以赴,例如,他不去寫流民生活在整個社會背景上的意義、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根由,他也不去寫這一個流民的經曆、遭遇與他跟社會生活中各種人物的關系及其始末。
他要在已使讀者很感陌生、很感驚奇的流民生活方式與流民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他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寓意,他這些寓意與思考肯定是不同凡響、驚世駭俗的,于是,内容與形式的兩結合,就使作品的驚世駭俗幾乎達到了振聾發聩的程度。
要在一個人物身上注入驚世駭俗的内容,或者要把一個人物表現為驚世駭俗的形象,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 自從有了小說以來,人物各種各樣奇特的經曆已經無所不有了,人物各種各樣古怪的性格也相當齊備了,寫經曆與塑造性格,似乎已成為了古典的方式,新的能引起驚世駭俗效果的方式是什麼?這時,也許勒克萊齊奧想起了薩特的《惡心》。
薩特在他這部著名的小說裡,不從經曆寫,不從性格寫,而采取了一種全新的寫法:從感覺寫。
主人公洛根丁對客觀事物、對社會生活的反應,幾乎都隻是一種感覺,一種惡心感。
通過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的感官,惡心感進入他的認知領域,并成為了理性思維過程中與精神世界結構中的基本内容,成為了他世界觀、社會觀的基本成分。
于是,一個驚世駭俗的人物形象洛根丁在人類小說裡出現了,正是通過他,薩特表現了自己驚世駭俗的“惡心感”的世界圖景,為自己的存在主義哲理奠定了基石。
勒克萊齊奧也下決心從感覺寫起,首先靠亞當·波洛那種奇特的感覺方式來使他成為一個驚世駭俗的形象。
亞當·波洛的感覺方式之一:原始化。
原始,是近代文明中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課題,原始生活,甚至成為一部分思想家、文化人用來對抗近代文明的一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