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關燈
小
中
大
娘轉過身子:
“您把我列入哪一類?列入精神分裂症一類?”
“不,列妄想狂一類,”朱利安娜回答道。
“真的?”亞當問道,“我想,我想您會把我列入精神分裂症一類。
” “為什麼?”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我認為。
我不知道。
” 亞當問能否給他端杯咖啡來。
他借口自己渴了,或冷了,可實際上,目的在于微微地改變一下小房間的氣氛。
呆在一間護士室裡,裡面放置着護士椅,讨論着護士的事,散發着護士的味,又帶着一個巨大的護士的空缺,他置身其間,感到厭倦。
不管怎麼說,醫生還是喊來了護士,讓她端杯咖啡來。
他很快得到了他那杯咖啡,他把咖啡放在左膝蓋上,用勺子輕輕地攪拌起來,以便把糖化開。
他幾乎連腦袋也沒有擡一下,隻顧小口小口地飲着咖啡。
他腦中有着某種東西,仿佛長了個腫塊;他縱然絞盡腦汁,也弄不清那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也許是對一位死者的回憶,是對某人死亡的一種稀奇古怪的回想。
或者嚴格地說,像是黑夜裡呆在一艘船上,回想起千萬件東西,比如夜幕籠罩中的波浪和倒影。
“那您不知道——您知道現在要做些什麼?”朱利安娜繼續問道。
她停頓片刻,又問:“您能給我一支香煙嗎?” 亞當把煙盒遞給了她。
她從小包裡拿出一個小小的珠光打火機,點着了煙。
她顯然把其他人都給忘了,這可能意味着她很快也會把亞當忘個一幹二淨。
“您不知道您會遇到什麼情況……” 亞當手一擺,落到了褲子上,離髌骨僅幾毫米。
“不知道——可我意識到自己會這樣,這就夠了。
” 她盡了最後的努力,開口問道: “您難道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感興趣,為什麼?” “那您對什麼感興趣?對死?” 亞當莞爾一笑。
“噢,不!我可一點兒也不想死。
” “那您——” “您知道我想要什麼?我要别人讓我安靜。
不,也許不完全是這樣……可我想要做的事多着呢。
想要做不是我的事的事。
想要做别人讓我做的事。
我來時,女護士讓我乖乖的。
看見了吧,這就是我要做的事。
我要乖乖的。
不,死,我真不想。
因為——因為死可能不那麼讓人安甯。
就像在出生前。
可能内心沸騰,恨不得複活。
我覺得這樣會讓我受累的。
” “您一個人已經呆夠了……” “是的,是這樣。
我想跟别人在一起。
” 他吸了一口從朱利安娜鼻孔裡噴出來的煙。
“我就像《聖經》中的那個人物,您知道,就像那個基哈西,以利沙的仆人:以利沙讓乃缦在約旦河洗七次澡,或做類似的事。
為的是治好麻風病。
治愈後,他給以利沙帶去了一份禮物,可基哈西獨吞了。
于是,上帝懲罰了他,讓他得了乃缦的麻風病。
您明白吧?基哈西,就是我。
我得了乃缦的麻風病。
” “您知道什麼?”朱利安娜說道,“噢,您不知道寫得最美的詩句有哪些吧?說這話可能顯得太自負,肯定的,可我還是樂意告訴您。
您願意我告訴您嗎?” 亞當點了點頭。
她開始吟誦起來: “是‘甚或我——’” 可她的聲音突然發不出來了。
她咳了咳,繼續吟誦: “甚或我無生命而活着, 宛如心中銘刻的形象, 死亡!” 她看了看左側,看了看亞當左側幾厘米的地方。
“這是維庸的詩句。
您知道吧?” 亞當喝了口咖啡。
他舉手搖了搖。
他看了看其他人,他們都在聽着,一個個帶着幾分拘束,也帶着幾分譏諷。
他納悶為什麼讓他整天穿着睡衣。
也許是為了防止他逃出去?或許盡管衣服上有着一條條縱向的條紋,他穿的不是一件睡衣?這可能是瘋人院的服裝,或病号服。
亞當端起膝蓋上的那杯咖啡,喝了個精光。
隻有杯底還沾着一點液體狀的白糖。
亞當用勺子刮了刮糖,舔了舔。
他真想再喝幾杯咖啡,再喝幾十杯。
他也恨不得把自己的念頭說出來。
也許對那位年輕的金發姑娘說。
他想對她說,留下來跟我呆在這所房子裡吧,留下來跟我在一起,我們一起來煮咖啡,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什麼時候煮都可以,然後我們倆一起喝;周圍也許有大花園,我們夜裡可以去散步,一直漫步到天明,頭上不停地有飛機飛過。
戴黑眼鏡的家夥摘下了眼鏡,看了看亞當。
“如果我聽明白了的話,”他說道,“您那位同學的宗教目的,是想造成某種泛神論——神秘主義。
通過感知與上帝建立某種聯系?是所謂的信念之路,對吧?” 朱利安娜·R補充道: “可這些玩意兒,與您有什麼關系?這些神秘主義的事情?那想說明什麼問題?您為什麼對此這麼感興趣?” 亞當往後一仰。
幾乎是猛地一仰。
“你們沒有明白。
你們一點都沒有明白。
你們知道,對上帝我不感興趣,西姆也不感興趣。
不存在那樣的上帝,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上帝,造物主的上帝吧。
他是用來滿足某種合目的性的或絕對的需要的,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他媽的,你們永遠明白不了這一點!這提不起我的興趣。
我沒有必要被創造,就像這場讨論。
他這樣并不讓我感興趣,因為他就像一場讨論。
可要是他填補了一個空白,就不一樣了。
一個可怖的、難以承受的空白。
介乎于生命層次之間……介乎于兩個層次、兩個時間之間,你們明白嗎?” “可是,那又有什麼用,這些神秘主義的玩意兒?”戴眼鏡的大學生問道。
“沒有什麼用。
沒有什麼用。
絕對沒有什麼用。
您跟我說話用的詞好像都是我不理解的詞。
您想要這有什麼用?我無法回答您。
那差不多就像是要我設法跟您解釋清楚我為什麼不是您——就以魯伊斯布魯克為例吧:對土、氣、火、水這不同的物體的本原進行區分,對他來說又有何用?看上去,那可能像是荒唐事。
可那并不荒唐。
神秘主義使他得以達到一個層次——可不是心理的,不是心理的,嗯?——妙不可言的層次。
至于這一層次到底處在什麼位置,這無關緊要。
也無所謂是哪種層次。
重要的,是在他生命中的某個特定時期,他覺得自己對一切全都明白了。
正因為與被他一直稱為上帝的那一位建立了聯系,而就其定義而言,這位上帝是不朽的,萬能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因此,魯伊斯布魯克也成了上帝。
至少在發生神秘主義危機的各個階段如此。
也許他不懈努力,在他生命的末期達到了他的層次,達到了自我的徹底袒露。
是這樣。
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知道自己已知。
在這個狀态,文化、知識、語言和文字都不再有任何用處。
簡單地說,如果願意,這也許是一種快慰。
可是,決不是自身的目的所在,您明白了,不是其目的所在。
到了這一層次,的确如此,就沒有多少真正的神秘主義者了。
要明白——為了以辯證的方法加以說明——當然,關系是不一樣的——人們可以以自身的存在而存在。
很簡單,這是一個狀态。
可說到底,這是知覺最終有可能達到的唯一的境界。
不管采取何種方式,知覺的最終所在是條死胡同。
到那時,它便不成其為知覺。
它便成了過去。
而在這個階段,它突然被誇大,變得巨大無比,壓倒一切,以至除它之外,任何東西都無關緊要。
人們以自身的存在而存在——對,是這樣。
以存在而存在……” R小姐微微地搖搖頭,她的下嘴唇在發抖,仿佛腦中在翻騰着相互矛盾的想法。
“這些玩意兒,是聰明。
”戴眼鏡的家夥說道,“隻能這麼說了……” “這不說明任何問題,這是形而上學的故弄玄虛。
”另一個大學生打斷了他的話。
戴眼鏡的那一位繼續說道: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您是否想過這是一種别人無法阻止的推理。
就像是一塊三面鏡中的反光。
因為我,比如我就可以跟您這麼說,人們是以存在而存在以存在而存在。
可以這樣一直推斷下去。
在我看來,這不如說是一種修辭法。
是人們在十二歲左右鬧着玩的一種修辭法。
叫作形式推論。
就好比說,一艘船要用六天時間才能橫渡大西洋,因此,如果用六條船,那就隻需要一天。
” “我不——” “除非,除非存在的概念以一種統一性為前提。
這一統一性就是存在的意識。
而且這一存在的意識并不同于該詞的普通定義,因為這種定義是可以無限擴大的。
就像所有的想象性的東西。
完全可以不斷地想象。
嗯?” “不對,”亞當說,“這不對。
因為您混淆了。
您混淆了作為所經曆的現實的存在和作為我思的存在,即作為思維的始點和終點的存在。
您以為我在講心理學概念。
我就不喜歡跟您談這些。
您總是想到處套用您的那個令人讨厭的分析系統,那些讨厭的心理學玩意兒。
您一勞永逸,采用了某一個心理學價值系統。
用于分析。
可您不明白,您不明白我正在試圖讓您注意一個更為廣闊的系統。
某種超越心理學的東西。
我想要您注意到一個巨大的系統。
從某種角度說,要您注意到一種萬能的思維。
一種純思維的狀态。
您明白吧,注意到某種東西,它是推理的頂點,形而上學的頂點,心理學的頂點,哲學的頂點,數學的頂點,一切一切的頂點。
對,就是這麼回事:什麼是一切的頂點?那就是以存在而存在。
” 他把講話引向朱利安娜·R。
“因為我剛才談到了迷醉的狀态。
您把它與一種心理現象混為一談。
那是一種自我醫治的東西。
一種什麼東西,像是:病理性類妄想。
我才不在乎呢。
我這就設法向您講清楚是怎麼回事,講完就拉倒。
您再也不要問我對巴門尼德有何看法,因為我再也無法告訴您……” 亞當把椅子往後推去,背靠着牆。
牆壁冰冷,結實,砌着白色的方瓷磚,可輕而易舉地讓它加入到鬥争或睡眠的行列。
再說,牆上肯定很快就要回蕩起亞當通過背部傳出的聲音,将他的話聲傳遍房間的每個角落,以免他高聲叫喊,造成疲憊。
亞當幾乎含糊不清地解釋道: “我可以跟你們講講一兩年前發生的某件事情,它跟上帝、自我分析或類似的玩意兒毫不相幹——當然,要是你們樂意,你們盡管按照心理學标準去分析好了,這是你們的自由。
可我認為,這毫無用處。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才故意挑選某件似乎與上帝、形而上學和所有那些玩意兒毫無關系的事情。
” 他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朱利安娜。
他看見她的面孔在發出難以察覺的顫動,尤其是在鼻孔下方或眼睛周圍,似乎一腔複雜難言的怒火就要爆發。
雖然在場的其他人都沒有意識到發生的變化,但他猛然間感到了自己極端滑稽可笑。
他朝前傾着身子,放棄了身子的支撐點,将自己整個兒置于充滿敵意的目光的摧殘之下。
于是,他平靜地開口說道,腦子異常清醒地意識到唯有這位年輕的金發姑娘可以聽懂他的講話: “對……” 他重複了一遍,留下了七秒鐘的間隔: “對——對。
” 她說道: “繼續說吧。
” 亞當臉刷地紅了。
他把雙腿屈放在椅子下,似乎就要站立起來。
仿佛憑借着這短暫的時刻,憑借着一位陌生的年輕姑娘帶着淡淡的茶褐色光暈的目光和由于大腦混亂從喉嚨眼裡擠出的“繼續說吧”這句話,便在他們倆之間締結了一份友好和約。
她也用黑色薄底尖口皮鞋的鞋尖碾滅了煙蒂。
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這情景十分滑稽,就好像有一男一女,素昧平生,互不認識,可突然意識到他們倆肩并肩站在一起,被一個攝影師偷偷地攝入了鏡頭之中。
“不用了,”亞當咕哝道,“您不喜歡轶事性的東西。
” 她一聲不吭,垂下了腦袋;可與第一次相比,下垂的幅度要小一些,隻有S形頭路的前部可以看清。
然而,她的動作卻相當大,使裙服袒胸的低領敞開了,亞當在乳房根部中間發現了兩條銀絲,那是一條鍊子的兩側。
鍊子的末端無疑還在下方,緊貼着胸罩兜,挂着一個小巧玲珑的珍珠十字架或一枚鑲嵌着海藍寶石的聖母像章。
把某種有些神聖的東西,把神像緊緊地貼在女人的軀體最具生物學特征的部位上,這種想法夠奇怪的。
幼稚,自負,或令人憐愛。
亞當看了看其他人。
除了那位戴黑眼鏡的大學生在記筆記,那位名叫馬爾丁的姑娘在跟主治醫生說話,其他人無不表現出厭倦的神态。
此時,厭煩已經取代了拘束,變得荒唐,好像是個噩夢,在沒完沒了地重複着同一的動作,同一的聲響,同一的氣味。
亞當預感到這可能還會持續一刻鐘,絕對不會再多延長下去,他決定最充分地利用留給他的這點時間。
“不,我這就告訴您,這用不着。
這不僅是因為您不喜歡帶有轶事性的東西——而且還因為從某種角度看,從真實的觀點,現實主義的觀點看,這也沒有必要。
” “為什麼?”朱利安娜問道。
“因為那是文學。
不折不扣。
我知道,大家多多少少都在搞文學,可現在,這不行了。
我真的已經厭倦了——這是必然的,因為讀得太多了。
人們自以為不得不以完美無瑕的方式介紹一切。
總是認為必須以最新穎的例子來闡明抽象的思想,那例子要時髦一點兒,如有可能,最好淫穢一點,尤其——尤其不要與所談的問題發生任何關聯。
哎呀,所有這一切純屬虛假!什麼回憶,童年,心理分析,年輕時代,基督教曆史等等,全都散發着假詩的臭味。
盡作些廉價小說,什麼手淫啦,雞奸啦,伏多瓦教派啦,美拉尼西亞人的性行為啦,就這些玩意兒,要不就是奧西昂,聖阿芒的詩,或者弗朗西斯科·達·米拉諾胡編亂造的抒情短詩。
要不就是:多美尼科·維納齊亞諾的《一位少婦的肖像》。
莎士比亞。
威爾弗雷德·歐文。
儒阿奧·德·德斯。
萊奧維爾·洛姆。
完整主義。
法齊爾·阿利·克利納西。
等等,等等。
還有諾瓦利斯的神秘主義。
尤龐基·帕沙居戴克的歌曲: 我出生像一株百合 我長大像一株百合 接着時間流逝了 暮年來到了 我幹枯了 我死了。
“還有基皮卡馬約克。
維拉科查。
卡巴可沙-加加。
阿廷朗克裡約克。
安迪蔔-阿克拉。
梅納弗塔赫的諾言。
葉忒羅。
大衛王的基諾爾琴。
塞内加悲劇。
還有什麼Anime,parandumest.Liberiquondammei,vospropaternissceleribuspoenasdate.(2)還有這些玩意兒:馬卡維奇香煙,維迪維錦标賽,瓦伊達,辛查諾煙灰缸,圓珠筆,我的派克圓珠筆No.
“真的?”亞當問道,“我想,我想您會把我列入精神分裂症一類。
” “為什麼?”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我認為。
我不知道。
” 亞當問能否給他端杯咖啡來。
他借口自己渴了,或冷了,可實際上,目的在于微微地改變一下小房間的氣氛。
呆在一間護士室裡,裡面放置着護士椅,讨論着護士的事,散發着護士的味,又帶着一個巨大的護士的空缺,他置身其間,感到厭倦。
不管怎麼說,醫生還是喊來了護士,讓她端杯咖啡來。
他很快得到了他那杯咖啡,他把咖啡放在左膝蓋上,用勺子輕輕地攪拌起來,以便把糖化開。
他幾乎連腦袋也沒有擡一下,隻顧小口小口地飲着咖啡。
他腦中有着某種東西,仿佛長了個腫塊;他縱然絞盡腦汁,也弄不清那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也許是對一位死者的回憶,是對某人死亡的一種稀奇古怪的回想。
或者嚴格地說,像是黑夜裡呆在一艘船上,回想起千萬件東西,比如夜幕籠罩中的波浪和倒影。
“那您不知道——您知道現在要做些什麼?”朱利安娜繼續問道。
她停頓片刻,又問:“您能給我一支香煙嗎?” 亞當把煙盒遞給了她。
她從小包裡拿出一個小小的珠光打火機,點着了煙。
她顯然把其他人都給忘了,這可能意味着她很快也會把亞當忘個一幹二淨。
“您不知道您會遇到什麼情況……” 亞當手一擺,落到了褲子上,離髌骨僅幾毫米。
“不知道——可我意識到自己會這樣,這就夠了。
” 她盡了最後的努力,開口問道: “您難道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感興趣,為什麼?” “那您對什麼感興趣?對死?” 亞當莞爾一笑。
“噢,不!我可一點兒也不想死。
” “那您——” “您知道我想要什麼?我要别人讓我安靜。
不,也許不完全是這樣……可我想要做的事多着呢。
想要做不是我的事的事。
想要做别人讓我做的事。
我來時,女護士讓我乖乖的。
看見了吧,這就是我要做的事。
我要乖乖的。
不,死,我真不想。
因為——因為死可能不那麼讓人安甯。
就像在出生前。
可能内心沸騰,恨不得複活。
我覺得這樣會讓我受累的。
” “您一個人已經呆夠了……” “是的,是這樣。
我想跟别人在一起。
” 他吸了一口從朱利安娜鼻孔裡噴出來的煙。
“我就像《聖經》中的那個人物,您知道,就像那個基哈西,以利沙的仆人:以利沙讓乃缦在約旦河洗七次澡,或做類似的事。
為的是治好麻風病。
治愈後,他給以利沙帶去了一份禮物,可基哈西獨吞了。
于是,上帝懲罰了他,讓他得了乃缦的麻風病。
您明白吧?基哈西,就是我。
我得了乃缦的麻風病。
” “您知道什麼?”朱利安娜說道,“噢,您不知道寫得最美的詩句有哪些吧?說這話可能顯得太自負,肯定的,可我還是樂意告訴您。
您願意我告訴您嗎?” 亞當點了點頭。
她開始吟誦起來: “是‘甚或我——’” 可她的聲音突然發不出來了。
她咳了咳,繼續吟誦: “甚或我無生命而活着, 宛如心中銘刻的形象, 死亡!” 她看了看左側,看了看亞當左側幾厘米的地方。
“這是維庸的詩句。
您知道吧?” 亞當喝了口咖啡。
他舉手搖了搖。
他看了看其他人,他們都在聽着,一個個帶着幾分拘束,也帶着幾分譏諷。
他納悶為什麼讓他整天穿着睡衣。
也許是為了防止他逃出去?或許盡管衣服上有着一條條縱向的條紋,他穿的不是一件睡衣?這可能是瘋人院的服裝,或病号服。
亞當端起膝蓋上的那杯咖啡,喝了個精光。
隻有杯底還沾着一點液體狀的白糖。
亞當用勺子刮了刮糖,舔了舔。
他真想再喝幾杯咖啡,再喝幾十杯。
他也恨不得把自己的念頭說出來。
也許對那位年輕的金發姑娘說。
他想對她說,留下來跟我呆在這所房子裡吧,留下來跟我在一起,我們一起來煮咖啡,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什麼時候煮都可以,然後我們倆一起喝;周圍也許有大花園,我們夜裡可以去散步,一直漫步到天明,頭上不停地有飛機飛過。
戴黑眼鏡的家夥摘下了眼鏡,看了看亞當。
“如果我聽明白了的話,”他說道,“您那位同學的宗教目的,是想造成某種泛神論——神秘主義。
通過感知與上帝建立某種聯系?是所謂的信念之路,對吧?” 朱利安娜·R補充道: “可這些玩意兒,與您有什麼關系?這些神秘主義的事情?那想說明什麼問題?您為什麼對此這麼感興趣?” 亞當往後一仰。
幾乎是猛地一仰。
“你們沒有明白。
你們一點都沒有明白。
你們知道,對上帝我不感興趣,西姆也不感興趣。
不存在那樣的上帝,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上帝,造物主的上帝吧。
他是用來滿足某種合目的性的或絕對的需要的,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他媽的,你們永遠明白不了這一點!這提不起我的興趣。
我沒有必要被創造,就像這場讨論。
他這樣并不讓我感興趣,因為他就像一場讨論。
可要是他填補了一個空白,就不一樣了。
一個可怖的、難以承受的空白。
介乎于生命層次之間……介乎于兩個層次、兩個時間之間,你們明白嗎?” “可是,那又有什麼用,這些神秘主義的玩意兒?”戴眼鏡的大學生問道。
“沒有什麼用。
沒有什麼用。
絕對沒有什麼用。
您跟我說話用的詞好像都是我不理解的詞。
您想要這有什麼用?我無法回答您。
那差不多就像是要我設法跟您解釋清楚我為什麼不是您——就以魯伊斯布魯克為例吧:對土、氣、火、水這不同的物體的本原進行區分,對他來說又有何用?看上去,那可能像是荒唐事。
可那并不荒唐。
神秘主義使他得以達到一個層次——可不是心理的,不是心理的,嗯?——妙不可言的層次。
至于這一層次到底處在什麼位置,這無關緊要。
也無所謂是哪種層次。
重要的,是在他生命中的某個特定時期,他覺得自己對一切全都明白了。
正因為與被他一直稱為上帝的那一位建立了聯系,而就其定義而言,這位上帝是不朽的,萬能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因此,魯伊斯布魯克也成了上帝。
至少在發生神秘主義危機的各個階段如此。
也許他不懈努力,在他生命的末期達到了他的層次,達到了自我的徹底袒露。
是這樣。
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知道自己已知。
在這個狀态,文化、知識、語言和文字都不再有任何用處。
簡單地說,如果願意,這也許是一種快慰。
可是,決不是自身的目的所在,您明白了,不是其目的所在。
到了這一層次,的确如此,就沒有多少真正的神秘主義者了。
要明白——為了以辯證的方法加以說明——當然,關系是不一樣的——人們可以以自身的存在而存在。
很簡單,這是一個狀态。
可說到底,這是知覺最終有可能達到的唯一的境界。
不管采取何種方式,知覺的最終所在是條死胡同。
到那時,它便不成其為知覺。
它便成了過去。
而在這個階段,它突然被誇大,變得巨大無比,壓倒一切,以至除它之外,任何東西都無關緊要。
人們以自身的存在而存在——對,是這樣。
以存在而存在……” R小姐微微地搖搖頭,她的下嘴唇在發抖,仿佛腦中在翻騰着相互矛盾的想法。
“這些玩意兒,是聰明。
”戴眼鏡的家夥說道,“隻能這麼說了……” “這不說明任何問題,這是形而上學的故弄玄虛。
”另一個大學生打斷了他的話。
戴眼鏡的那一位繼續說道: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您是否想過這是一種别人無法阻止的推理。
就像是一塊三面鏡中的反光。
因為我,比如我就可以跟您這麼說,人們是以存在而存在以存在而存在。
可以這樣一直推斷下去。
在我看來,這不如說是一種修辭法。
是人們在十二歲左右鬧着玩的一種修辭法。
叫作形式推論。
就好比說,一艘船要用六天時間才能橫渡大西洋,因此,如果用六條船,那就隻需要一天。
” “我不——” “除非,除非存在的概念以一種統一性為前提。
這一統一性就是存在的意識。
而且這一存在的意識并不同于該詞的普通定義,因為這種定義是可以無限擴大的。
就像所有的想象性的東西。
完全可以不斷地想象。
嗯?” “不對,”亞當說,“這不對。
因為您混淆了。
您混淆了作為所經曆的現實的存在和作為我思的存在,即作為思維的始點和終點的存在。
您以為我在講心理學概念。
我就不喜歡跟您談這些。
您總是想到處套用您的那個令人讨厭的分析系統,那些讨厭的心理學玩意兒。
您一勞永逸,采用了某一個心理學價值系統。
用于分析。
可您不明白,您不明白我正在試圖讓您注意一個更為廣闊的系統。
某種超越心理學的東西。
我想要您注意到一個巨大的系統。
從某種角度說,要您注意到一種萬能的思維。
一種純思維的狀态。
您明白吧,注意到某種東西,它是推理的頂點,形而上學的頂點,心理學的頂點,哲學的頂點,數學的頂點,一切一切的頂點。
對,就是這麼回事:什麼是一切的頂點?那就是以存在而存在。
” 他把講話引向朱利安娜·R。
“因為我剛才談到了迷醉的狀态。
您把它與一種心理現象混為一談。
那是一種自我醫治的東西。
一種什麼東西,像是:病理性類妄想。
我才不在乎呢。
我這就設法向您講清楚是怎麼回事,講完就拉倒。
您再也不要問我對巴門尼德有何看法,因為我再也無法告訴您……” 亞當把椅子往後推去,背靠着牆。
牆壁冰冷,結實,砌着白色的方瓷磚,可輕而易舉地讓它加入到鬥争或睡眠的行列。
再說,牆上肯定很快就要回蕩起亞當通過背部傳出的聲音,将他的話聲傳遍房間的每個角落,以免他高聲叫喊,造成疲憊。
亞當幾乎含糊不清地解釋道: “我可以跟你們講講一兩年前發生的某件事情,它跟上帝、自我分析或類似的玩意兒毫不相幹——當然,要是你們樂意,你們盡管按照心理學标準去分析好了,這是你們的自由。
可我認為,這毫無用處。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才故意挑選某件似乎與上帝、形而上學和所有那些玩意兒毫無關系的事情。
” 他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朱利安娜。
他看見她的面孔在發出難以察覺的顫動,尤其是在鼻孔下方或眼睛周圍,似乎一腔複雜難言的怒火就要爆發。
雖然在場的其他人都沒有意識到發生的變化,但他猛然間感到了自己極端滑稽可笑。
他朝前傾着身子,放棄了身子的支撐點,将自己整個兒置于充滿敵意的目光的摧殘之下。
于是,他平靜地開口說道,腦子異常清醒地意識到唯有這位年輕的金發姑娘可以聽懂他的講話: “對……” 他重複了一遍,留下了七秒鐘的間隔: “對——對。
” 她說道: “繼續說吧。
” 亞當臉刷地紅了。
他把雙腿屈放在椅子下,似乎就要站立起來。
仿佛憑借着這短暫的時刻,憑借着一位陌生的年輕姑娘帶着淡淡的茶褐色光暈的目光和由于大腦混亂從喉嚨眼裡擠出的“繼續說吧”這句話,便在他們倆之間締結了一份友好和約。
她也用黑色薄底尖口皮鞋的鞋尖碾滅了煙蒂。
就其形式和内容而言,這情景十分滑稽,就好像有一男一女,素昧平生,互不認識,可突然意識到他們倆肩并肩站在一起,被一個攝影師偷偷地攝入了鏡頭之中。
“不用了,”亞當咕哝道,“您不喜歡轶事性的東西。
” 她一聲不吭,垂下了腦袋;可與第一次相比,下垂的幅度要小一些,隻有S形頭路的前部可以看清。
然而,她的動作卻相當大,使裙服袒胸的低領敞開了,亞當在乳房根部中間發現了兩條銀絲,那是一條鍊子的兩側。
鍊子的末端無疑還在下方,緊貼着胸罩兜,挂着一個小巧玲珑的珍珠十字架或一枚鑲嵌着海藍寶石的聖母像章。
把某種有些神聖的東西,把神像緊緊地貼在女人的軀體最具生物學特征的部位上,這種想法夠奇怪的。
幼稚,自負,或令人憐愛。
亞當看了看其他人。
除了那位戴黑眼鏡的大學生在記筆記,那位名叫馬爾丁的姑娘在跟主治醫生說話,其他人無不表現出厭倦的神态。
此時,厭煩已經取代了拘束,變得荒唐,好像是個噩夢,在沒完沒了地重複着同一的動作,同一的聲響,同一的氣味。
亞當預感到這可能還會持續一刻鐘,絕對不會再多延長下去,他決定最充分地利用留給他的這點時間。
“不,我這就告訴您,這用不着。
這不僅是因為您不喜歡帶有轶事性的東西——而且還因為從某種角度看,從真實的觀點,現實主義的觀點看,這也沒有必要。
” “為什麼?”朱利安娜問道。
“因為那是文學。
不折不扣。
我知道,大家多多少少都在搞文學,可現在,這不行了。
我真的已經厭倦了——這是必然的,因為讀得太多了。
人們自以為不得不以完美無瑕的方式介紹一切。
總是認為必須以最新穎的例子來闡明抽象的思想,那例子要時髦一點兒,如有可能,最好淫穢一點,尤其——尤其不要與所談的問題發生任何關聯。
哎呀,所有這一切純屬虛假!什麼回憶,童年,心理分析,年輕時代,基督教曆史等等,全都散發着假詩的臭味。
盡作些廉價小說,什麼手淫啦,雞奸啦,伏多瓦教派啦,美拉尼西亞人的性行為啦,就這些玩意兒,要不就是奧西昂,聖阿芒的詩,或者弗朗西斯科·達·米拉諾胡編亂造的抒情短詩。
要不就是:多美尼科·維納齊亞諾的《一位少婦的肖像》。
莎士比亞。
威爾弗雷德·歐文。
儒阿奧·德·德斯。
萊奧維爾·洛姆。
完整主義。
法齊爾·阿利·克利納西。
等等,等等。
還有諾瓦利斯的神秘主義。
尤龐基·帕沙居戴克的歌曲: 我出生像一株百合 我長大像一株百合 接着時間流逝了 暮年來到了 我幹枯了 我死了。
“還有基皮卡馬約克。
維拉科查。
卡巴可沙-加加。
阿廷朗克裡約克。
安迪蔔-阿克拉。
梅納弗塔赫的諾言。
葉忒羅。
大衛王的基諾爾琴。
塞内加悲劇。
還有什麼Anime,parandumest.Liberiquondammei,vospropaternissceleribuspoenas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