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北胡南勁
關燈
小
中
大
漢朝的東西就這破玩意兒。
試驗二:中行說将匈奴人穿的氈裘穿在身上,然後同樣在荊棘密布的叢林中“蛇行兔鹘”地轉了一圈,出來後,但見其身上穿着的氈裘完整如新,毫發無損。
中行說的結論是:漢朝的衣服比不上我們的,我們為什麼要舍近求遠、舍長取短、自取其辱呢? 稽粥和衆貴族都親眼見識了中行說的“神奇”表演,真理出自于實踐,于是他們紛紛脫下身上的絲綢服飾,穿回本國的“天然野生皮”大衣,并且表示堅決和大漢劃清界限。
3.教(傾心相教)。
眼看匈奴人已不再看重漢物,中行說并沒有滿足,他再接再厲,開始教匈奴人讀書識字,他要讓匈奴人對漢朝最後那一點依賴也從心裡消失。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行說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快聰明的匈奴人就會用文字來記錄人口、牲畜情況。
具體表現如下:漢文帝派使臣到匈奴這裡,除了送上美女和一些金銀珠寶、瓷器字畫、絲綢外,還有一個書簡,書簡的長度大抵是一尺一寸,開頭自然是毫無懸念的“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八個大字,然後再就是所贈的禮物清單了。
在中行說沒有教匈奴人讀書識字以前,匈奴人的答書圖不像圖,字也不像字,雜亂無章。
比如說有時回贈的是一把刀,他們會在答書上畫一把簡單的刀的形狀,是一隻羊就畫一個羊頭的形狀,總之這種“象形文字”煩瑣又不好記。
在中行說教匈奴人讀書識字以後,匈奴人的答書就大不一樣了。
他們把答書制成複簡,長一尺有二寸,所加的封印比漢朝的也要大一号,他們開頭也有八個大字:“天地所生,日月所養。
”然後才是回複的内容。
總之,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匈奴人的心裡想法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漢文帝見中行說這樣吃裡爬外,又急又恨,追悔不已。
晁錯救國 中行說的到來使得匈奴人一改原來的“頹廢”面貌後,稽粥對中行說越來越器重,最後發展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在中行說的勸說下,多次對漢朝邊境進行了“打草谷”。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十一月,稽粥入侵狄道,對大漢進行了赤裸裸的“騷擾”,搶走許多人畜。
文帝以“言然無信,不知其可也”對稽粥進行責問和勸說。
但效果等于零,此時的稽粥根本就不吃他這一套,在邊境上這裡轉轉,那裡遊遊,東邊搶搶,西邊燒燒……總之,邊境上常常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戰不是,不戰也不是。
漢文帝面對上任以來最頭疼的外交問題,煩惱之時,他便這樣吟道:“何以解憂?何以解憂?” 他話音未畢,一人答曰:“何以解憂,唯有晁錯。
” 有些讀者也許會問了,這晁錯是何許人也,竟如此口出狂言,來頭一定不小吧?恭喜你答對了,這晁錯來頭的确不小。
晁錯,颍州(河南禹州)人,才高八鬥,先做太常掌故,後提升為太子舍人,深得太子劉啟的器重,劉啟賜其“智囊”綽号。
晁錯師從伏生。
這伏生乃是秦朝博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幸運地成為了漏網之魚,非但在亂世中苟活了下來,而且還把一本曠世奇書——《尚書》,成功地保存了下來。
文帝即位後,下诏征求留下來的經書,唯獨少了《尚書》找不到,後來聽說颍川伏生用《尚書》教齊、魯兩地的儒生,就派晁錯前去學習。
未料此時伏生年事已高,頭發花白倒也罷,偏生嘴裡的牙齒也不争氣,今天掉一顆明天掉一顆掉得差不多了。
牙齒掉光了倒也罷,偏生說話“風來風去”,甕聲甕氣,如同念梵語。
因此,伏生每次講授時,晁錯洗耳恭聽,豎耳靜聽,側耳細聽,聽來聽去,聽到最後,每每照讀,隻聽得清伏生講一個“錯”字。
好在那時晁錯憑着自己英俊的外表,才三五日便和伏生的女兒羲娥對上了眼。
後來伏生講課時,羲娥主動充當晁錯的翻譯官,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晁錯很快就領悟到了其中奧秘,最終滿載而歸,不負漢文帝的期待。
閑話不多說,本來就才高八鬥的晁錯到名師那裡“進修”後,已懷“治國安邦”之才,正是他發揮才能的時候,于是,他向漢文帝提出了“募民實邊”的策略。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幾點: 1.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禦“胡”。
2.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到邊地,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
3.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财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
4.鼓勵百姓養馬。
對養馬的百姓的數量不同進行不同等級的獎賞,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困擾他的“北胡”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懷柔和安撫,漢文帝成功地解決了“胡強南勁”的邊境争端問題,這為漢文帝的休養生息和恢複發展經濟提供了條件。
試驗二:中行說将匈奴人穿的氈裘穿在身上,然後同樣在荊棘密布的叢林中“蛇行兔鹘”地轉了一圈,出來後,但見其身上穿着的氈裘完整如新,毫發無損。
中行說的結論是:漢朝的衣服比不上我們的,我們為什麼要舍近求遠、舍長取短、自取其辱呢? 稽粥和衆貴族都親眼見識了中行說的“神奇”表演,真理出自于實踐,于是他們紛紛脫下身上的絲綢服飾,穿回本國的“天然野生皮”大衣,并且表示堅決和大漢劃清界限。
3.教(傾心相教)。
眼看匈奴人已不再看重漢物,中行說并沒有滿足,他再接再厲,開始教匈奴人讀書識字,他要讓匈奴人對漢朝最後那一點依賴也從心裡消失。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行說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快聰明的匈奴人就會用文字來記錄人口、牲畜情況。
具體表現如下:漢文帝派使臣到匈奴這裡,除了送上美女和一些金銀珠寶、瓷器字畫、絲綢外,還有一個書簡,書簡的長度大抵是一尺一寸,開頭自然是毫無懸念的“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八個大字,然後再就是所贈的禮物清單了。
在中行說沒有教匈奴人讀書識字以前,匈奴人的答書圖不像圖,字也不像字,雜亂無章。
比如說有時回贈的是一把刀,他們會在答書上畫一把簡單的刀的形狀,是一隻羊就畫一個羊頭的形狀,總之這種“象形文字”煩瑣又不好記。
在中行說教匈奴人讀書識字以後,匈奴人的答書就大不一樣了。
他們把答書制成複簡,長一尺有二寸,所加的封印比漢朝的也要大一号,他們開頭也有八個大字:“天地所生,日月所養。
”然後才是回複的内容。
總之,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匈奴人的心裡想法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漢文帝見中行說這樣吃裡爬外,又急又恨,追悔不已。
晁錯救國 中行說的到來使得匈奴人一改原來的“頹廢”面貌後,稽粥對中行說越來越器重,最後發展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在中行說的勸說下,多次對漢朝邊境進行了“打草谷”。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十一月,稽粥入侵狄道,對大漢進行了赤裸裸的“騷擾”,搶走許多人畜。
文帝以“言然無信,不知其可也”對稽粥進行責問和勸說。
但效果等于零,此時的稽粥根本就不吃他這一套,在邊境上這裡轉轉,那裡遊遊,東邊搶搶,西邊燒燒……總之,邊境上常常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戰不是,不戰也不是。
漢文帝面對上任以來最頭疼的外交問題,煩惱之時,他便這樣吟道:“何以解憂?何以解憂?” 他話音未畢,一人答曰:“何以解憂,唯有晁錯。
” 有些讀者也許會問了,這晁錯是何許人也,竟如此口出狂言,來頭一定不小吧?恭喜你答對了,這晁錯來頭的确不小。
晁錯,颍州(河南禹州)人,才高八鬥,先做太常掌故,後提升為太子舍人,深得太子劉啟的器重,劉啟賜其“智囊”綽号。
晁錯師從伏生。
這伏生乃是秦朝博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幸運地成為了漏網之魚,非但在亂世中苟活了下來,而且還把一本曠世奇書——《尚書》,成功地保存了下來。
文帝即位後,下诏征求留下來的經書,唯獨少了《尚書》找不到,後來聽說颍川伏生用《尚書》教齊、魯兩地的儒生,就派晁錯前去學習。
未料此時伏生年事已高,頭發花白倒也罷,偏生嘴裡的牙齒也不争氣,今天掉一顆明天掉一顆掉得差不多了。
牙齒掉光了倒也罷,偏生說話“風來風去”,甕聲甕氣,如同念梵語。
因此,伏生每次講授時,晁錯洗耳恭聽,豎耳靜聽,側耳細聽,聽來聽去,聽到最後,每每照讀,隻聽得清伏生講一個“錯”字。
好在那時晁錯憑着自己英俊的外表,才三五日便和伏生的女兒羲娥對上了眼。
後來伏生講課時,羲娥主動充當晁錯的翻譯官,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晁錯很快就領悟到了其中奧秘,最終滿載而歸,不負漢文帝的期待。
閑話不多說,本來就才高八鬥的晁錯到名師那裡“進修”後,已懷“治國安邦”之才,正是他發揮才能的時候,于是,他向漢文帝提出了“募民實邊”的策略。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幾點: 1.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禦“胡”。
2.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到邊地,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
3.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财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
4.鼓勵百姓養馬。
對養馬的百姓的數量不同進行不同等級的獎賞,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困擾他的“北胡”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懷柔和安撫,漢文帝成功地解決了“胡強南勁”的邊境争端問題,這為漢文帝的休養生息和恢複發展經濟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