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北胡南勁
關燈
小
中
大
元前190年,發兵反漢,首選便是毗鄰的長沙國。
長沙王眼看趙佗來勢洶洶,趕緊向呂後告急。
呂後既然敢招惹南越,自然就不會袖手旁觀了。
她派出隆慮侯周竈去支援的同時,還派人掘了趙佗在中原的祖墳。
真可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然而,禍不單行,快到嶺南時,因水土不服,士兵們染上了瘟疫,就在那裡轉來轉去,不知不覺一年多過去了,第二年(公元前189年)七月,呂後死,漢朝才退兵。
漢軍撤走後,趙佗更加嚣張起來,旁邊的閩越、西瓯等越族小國唯他馬首是瞻。
他的勢力範圍得到了很大的擴張,他出必車行必禮,臨朝稱制,俨然大漢王朝第二。
漢文帝上任後,見四方皆服,隻有趙佗我行我素,心裡也很着急啊!亡羊補牢,尤為未晚,于是他也來了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一手:施以仁義以安其心。
漢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六月,漢文帝下令修繕趙佗在真定的祖墳,并在墳邊設置采邑,每年祭拜。
并對趙佗的兄弟和其他親人,給予高官厚祿。
第二手:解鈴還需系鈴人。
派陸賈第二次去南越遊說趙佗。
陸賈越過千層山涉過萬道水,闊别了十七年之久,再一次和趙佗見面了。
一陣寒暄,陸賈呈上了漢文帝的诏書。
趙佗看後非常感動,說:“漢天子真是一個明君啊!臣願奉诏行事,歸附漢朝,永為藩臣。
” 這一次,趙佗果然沒有食言,他說到做到,直到漢景帝死時,再也沒有背叛過朝廷。
而陸賈也因為兩次回訪南越,功不可沒,名垂史冊。
有多少太監值得期待 自從劉邦第一次出兵匈奴被困白登山後,他随後采取的是和親政策,即用漢室的公主去拴住匈奴單于的心,用“糖衣炮彈”去腐化匈奴人的道德品質。
而呂後在執政期間,素以牛脾氣著稱的她面對冒頓單于帶有“污辱”性的求愛信,竟然可以忍氣吞聲,再送公主并配以金銀珠寶等陪嫁品,以定冒頓之心,可謂隐忍至極。
漢文帝上任後,冒頓又耐不住寂寞對大漢進行了幾次騷擾,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雙方“點”到為止,并沒有發生大的“流血”沖突。
漢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病死。
兒子稽粥繼位,号稱老上單于。
文帝聽到消息,自然也不敢怠慢,為了拉攏這位惹不起的匈奴新領導人,他決定将和親政策進行到底,便将宗室的翁主(漢朝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稱衆王的女兒為翁主)嫁給稽粥做阏氏。
護送翁主一同前往匈奴的是一個叫中行說的宦官。
漢文帝派他護送翁主原因有二: 1.中行說能說會道,是天生做說客的料。
2.中行說是燕人,土生土長在北方,知曉匈奴的情形,具有先天獨到的人為優勢。
但接到這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中行說心裡并不樂意,甚至在離行前,還一步三回頭地對漢文帝說:“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 然而,漢文帝此時似已鐵了心,回了一句: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沒說完溫柔,隻剩離歌…… 中行說沒轍了,他知道有的事實是不可能會改變的,隻好一百個、一千個不心甘情願地上路了。
漢文帝不會想到,中行說這一去日後會給他帶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
稽粥見了年輕漂亮的翁主,要身材有身材,要臉蛋有臉蛋,三圍等都達标,很是滿意,當即就封為阏氏。
愛屋及烏,自然對“護花使者”中行說也優待有加了。
中行說本來就是賭氣而來,此時見稽粥對自己千般好萬般恩,于是鋪紙研墨,提起筆就是一陣龍飛鳳舞,當然,他不是寫什麼“感謝信”之類的,而是把自己大漢的國籍改成了匈奴國籍。
改了國籍後的中行說極盡“挑撥”之能事,不斷破壞雙方的關系,不斷挑起雙方的紛争,他的“反漢”行為主要表現在“言、行、教”三個方面。
1.言(以言離之)。
匈奴與漢朝和親後,把漢朝所送的許多東西都視為珍寶,他們以錦衣玉食為榮,以寒衣縮食為恥。
面對匈奴人的“進口的東西就是好東西,就是珍寶”這一觀點,中行說進行了百折不撓地勸導:“咱們匈奴的人數不過漢朝的一個郡,為什麼能獨霸一方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咱們匈奴人能自食其力,平常的衣食不必仰仗漢朝的緣故。
現在單于隻是得到了一些蠅頭小利就沾沾自喜,小富即安,殊不知這隻是漢朝十成中的一成而已,隻關注眼前的利益,不展望長久的将來,誠可悲也。
” 當時包括稽粥在内的朝中大小官員都迷戀漢物,聽了中行說的話,他們雖然有點“心動”,但都還處在猶豫徘徊的狀态,都沒有“行動”起來。
2.行(以身示範)。
眼看說的效果不太佳,中行說以身作則,做了兩個小試驗。
試驗一:中行說将漢朝送來的絲綢穿在身上,然後在荊棘密布的叢林中“兜兜轉轉”轉了一圈,出來後,但見其身上穿着的絲綢如雪花般片片破碎凋零,如絲如麻般随風飄散。
中行說的結論是:
長沙王眼看趙佗來勢洶洶,趕緊向呂後告急。
呂後既然敢招惹南越,自然就不會袖手旁觀了。
她派出隆慮侯周竈去支援的同時,還派人掘了趙佗在中原的祖墳。
真可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然而,禍不單行,快到嶺南時,因水土不服,士兵們染上了瘟疫,就在那裡轉來轉去,不知不覺一年多過去了,第二年(公元前189年)七月,呂後死,漢朝才退兵。
漢軍撤走後,趙佗更加嚣張起來,旁邊的閩越、西瓯等越族小國唯他馬首是瞻。
他的勢力範圍得到了很大的擴張,他出必車行必禮,臨朝稱制,俨然大漢王朝第二。
漢文帝上任後,見四方皆服,隻有趙佗我行我素,心裡也很着急啊!亡羊補牢,尤為未晚,于是他也來了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一手:施以仁義以安其心。
漢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六月,漢文帝下令修繕趙佗在真定的祖墳,并在墳邊設置采邑,每年祭拜。
并對趙佗的兄弟和其他親人,給予高官厚祿。
第二手:解鈴還需系鈴人。
派陸賈第二次去南越遊說趙佗。
陸賈越過千層山涉過萬道水,闊别了十七年之久,再一次和趙佗見面了。
一陣寒暄,陸賈呈上了漢文帝的诏書。
趙佗看後非常感動,說:“漢天子真是一個明君啊!臣願奉诏行事,歸附漢朝,永為藩臣。
” 這一次,趙佗果然沒有食言,他說到做到,直到漢景帝死時,再也沒有背叛過朝廷。
而陸賈也因為兩次回訪南越,功不可沒,名垂史冊。
有多少太監值得期待 自從劉邦第一次出兵匈奴被困白登山後,他随後采取的是和親政策,即用漢室的公主去拴住匈奴單于的心,用“糖衣炮彈”去腐化匈奴人的道德品質。
而呂後在執政期間,素以牛脾氣著稱的她面對冒頓單于帶有“污辱”性的求愛信,竟然可以忍氣吞聲,再送公主并配以金銀珠寶等陪嫁品,以定冒頓之心,可謂隐忍至極。
漢文帝上任後,冒頓又耐不住寂寞對大漢進行了幾次騷擾,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雙方“點”到為止,并沒有發生大的“流血”沖突。
漢文帝前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病死。
兒子稽粥繼位,号稱老上單于。
文帝聽到消息,自然也不敢怠慢,為了拉攏這位惹不起的匈奴新領導人,他決定将和親政策進行到底,便将宗室的翁主(漢朝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稱衆王的女兒為翁主)嫁給稽粥做阏氏。
護送翁主一同前往匈奴的是一個叫中行說的宦官。
漢文帝派他護送翁主原因有二: 1.中行說能說會道,是天生做說客的料。
2.中行說是燕人,土生土長在北方,知曉匈奴的情形,具有先天獨到的人為優勢。
但接到這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中行說心裡并不樂意,甚至在離行前,還一步三回頭地對漢文帝說:“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 然而,漢文帝此時似已鐵了心,回了一句: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沒說完溫柔,隻剩離歌…… 中行說沒轍了,他知道有的事實是不可能會改變的,隻好一百個、一千個不心甘情願地上路了。
漢文帝不會想到,中行說這一去日後會給他帶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
稽粥見了年輕漂亮的翁主,要身材有身材,要臉蛋有臉蛋,三圍等都達标,很是滿意,當即就封為阏氏。
愛屋及烏,自然對“護花使者”中行說也優待有加了。
中行說本來就是賭氣而來,此時見稽粥對自己千般好萬般恩,于是鋪紙研墨,提起筆就是一陣龍飛鳳舞,當然,他不是寫什麼“感謝信”之類的,而是把自己大漢的國籍改成了匈奴國籍。
改了國籍後的中行說極盡“挑撥”之能事,不斷破壞雙方的關系,不斷挑起雙方的紛争,他的“反漢”行為主要表現在“言、行、教”三個方面。
1.言(以言離之)。
匈奴與漢朝和親後,把漢朝所送的許多東西都視為珍寶,他們以錦衣玉食為榮,以寒衣縮食為恥。
面對匈奴人的“進口的東西就是好東西,就是珍寶”這一觀點,中行說進行了百折不撓地勸導:“咱們匈奴的人數不過漢朝的一個郡,為什麼能獨霸一方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咱們匈奴人能自食其力,平常的衣食不必仰仗漢朝的緣故。
現在單于隻是得到了一些蠅頭小利就沾沾自喜,小富即安,殊不知這隻是漢朝十成中的一成而已,隻關注眼前的利益,不展望長久的将來,誠可悲也。
” 當時包括稽粥在内的朝中大小官員都迷戀漢物,聽了中行說的話,他們雖然有點“心動”,但都還處在猶豫徘徊的狀态,都沒有“行動”起來。
2.行(以身示範)。
眼看說的效果不太佳,中行說以身作則,做了兩個小試驗。
試驗一:中行說将漢朝送來的絲綢穿在身上,然後在荊棘密布的叢林中“兜兜轉轉”轉了一圈,出來後,但見其身上穿着的絲綢如雪花般片片破碎凋零,如絲如麻般随風飄散。
中行說的結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