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呂氏春秋”的最後歲月
關燈
小
中
大
兵馬上就向齊地開去了。
而這時已“暴露身份”的劉襄也不慌張,他叫祝午寫了一封聲讨呂氏的《白皮書》。
《白皮書》的内容雖然很長,但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來誅讨呂氏專政。
這《白皮書》一經發行,極為暢銷,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半路的灌嬰如果沒有收到這樣的告白書那才怪呢! 灌嬰這時才知道自己原來被呂祿他們給蒙騙了,齊王起兵不是反叛朝廷,而是反對呂氏專政啊!他對呂氏同樣早就不滿了,此時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後,他不但停止了軍事行動,反而決定反戈一擊。
于是他馬上來了個聲東擊西,一方面派人到齊國和齊王聯絡,另一方面又派人到朝廷,告訴周勃這件事,叫他密切注視朝中的一切,随時準備來個裡應外合。
宮中密策 周勃接到灌嬰的密信後,驚喜交加。
他等了這麼久,終于等來了這一刻。
雖然這一刻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危險的時刻,成敗在此一舉,但無論如何他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那樣,即便不成功,他也無怨無悔。
形勢已越來越嚴重了,可以這樣說,不是他們勝,便是諸呂勝。
這個時候,周勃怎麼會忘了陳平呢? 兩人商量來商量去,最終認為呂祿和呂産手上握有禁軍是件極為棘手的事。
如果硬對硬,隻怕效果并不會太好,于是決定來軟的。
智取呂氏,郦商之子郦寄便成了一顆很重要的棋子。
劉邦得了天下後,郦商和呂祿兩人走的很近,他們的兒子也走的很近。
最後兩人發展到了鐵哥們的關系(有點類似劉邦和盧绾)。
于是,陳平就以“有要事相商”的名義把郦商請到陳府來了。
郦商不會料到,他這次其實是來赴一次“鴻門宴”。
參加“鴻門宴”的有三個人,除了陳平和郦商,還有周勃在場。
周勃見郦商來了,并沒有直接托出自己的底牌。
郦商眼見他拐彎抹角的,就直接問:“有什麼需要鄙人效勞的嗎?”周勃就等他這句話了,他毫不客氣地提出想讓他的兒子郦寄來對付呂祿。
這下可讓郦商很是為難了。
他提出了他郦家和呂家交往很深,這樣做隻怕是不仁不義之舉。
陳平和周勃豈是吃白飯長大的。
他們動用“國家利益大于一切”、“舍小家為大家的”中心思想,大道理小道理說了一大通,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總算把郦商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郦商被說服後,他不得不實現自己的承諾:叫來了他的兒子郦寄。
面對周勃和陳平的攻心政策,郦寄開始也顯得極不配合,但随着周、陳兩人大道理的進一步加強,再加上父親也站在他們一邊旁敲側擊,他終于表示願意配合出兵。
于是,他按陳平和周勃的交代,去了趟呂祿家。
到了呂家,郦寄裝着若無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最後“無意中”提到了齊王起兵造反的事。
呂祿正頭疼這件事呢,于是他就說出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來:“我們兩家一向很好,眼下形勢不妙,你有什麼妙計嗎?” 郦寄這時充分發揮他過目不忘的特長,把陳平和周勃教他的話大緻背了一遍:“高祖與呂後共同安定天下,立劉氏九人為諸侯王,立呂氏三人為諸侯王,這樣的結果是公平、公正、真實有效的。
現在太後去世,皇帝年幼,大王身佩趙王大印,卻沒有按規定返回封國鎮守一方,而是出任上将軍,在京中統率禁軍,這必然要遭到大臣與諸侯的猜忌。
都說衆口铄金,其利斷金,呂氏如果成了天下的公敵,那呂氏在朝中就岌岌可危了。
” 呂祿一聽也認為蠻有道理,于是他點了點頭,問郦寄他該如何做才能消除呂氏與朝中其他大臣的誤會。
這個時候郦寄終于說出了陳平的傳話精髓:“大王如果交出将印,把軍隊給太尉(周勃)。
梁王也歸還将印給朝廷,您二人以此與朝臣盟誓結好,各歸封國,如此一來,齊國軍隊就會自己撤了。
這樣于國家于自己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呂祿因為兩家的關系,對他的話自然沒有懷疑,當即表示可以考慮。
呂祿有些猶豫,但以呂後之妹呂媭為代表的“呂氏”元老級人物卻表示了最堅決的反對。
呂媭為了一表決心,她甚至搬出了一大箱家裡珍藏了N年的金銀珠寶,然後狠狠地砸在了地上,說如果呂家倒台了,留着這些金銀珠寶又有什麼用,真可謂動用了老本了。
在朝中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那些偏僻的地方做王呢?呂氏家族的其他人也反對,于是呂祿就在“留朝廷還是去封地”這件事上左右搖擺起來。
眼看呂祿還處于左右搖擺不定當中,郦寄也擔心事情敗露,因此日子過得也提心吊膽。
陳平和周勃在安慰郦寄的同時,也加緊了軍事行動的步伐。
俗話說得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正在陳平和周勃苦苦尋找機會時,機會卻不經意間降臨了。
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十日,此時距呂後病逝還不到一個半月,這一天成了“呂氏春秋”的最後祭日。
而這時已“暴露身份”的劉襄也不慌張,他叫祝午寫了一封聲讨呂氏的《白皮書》。
《白皮書》的内容雖然很長,但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來誅讨呂氏專政。
這《白皮書》一經發行,極為暢銷,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半路的灌嬰如果沒有收到這樣的告白書那才怪呢! 灌嬰這時才知道自己原來被呂祿他們給蒙騙了,齊王起兵不是反叛朝廷,而是反對呂氏專政啊!他對呂氏同樣早就不滿了,此時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後,他不但停止了軍事行動,反而決定反戈一擊。
于是他馬上來了個聲東擊西,一方面派人到齊國和齊王聯絡,另一方面又派人到朝廷,告訴周勃這件事,叫他密切注視朝中的一切,随時準備來個裡應外合。
宮中密策 周勃接到灌嬰的密信後,驚喜交加。
他等了這麼久,終于等來了這一刻。
雖然這一刻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危險的時刻,成敗在此一舉,但無論如何他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那樣,即便不成功,他也無怨無悔。
形勢已越來越嚴重了,可以這樣說,不是他們勝,便是諸呂勝。
這個時候,周勃怎麼會忘了陳平呢? 兩人商量來商量去,最終認為呂祿和呂産手上握有禁軍是件極為棘手的事。
如果硬對硬,隻怕效果并不會太好,于是決定來軟的。
智取呂氏,郦商之子郦寄便成了一顆很重要的棋子。
劉邦得了天下後,郦商和呂祿兩人走的很近,他們的兒子也走的很近。
最後兩人發展到了鐵哥們的關系(有點類似劉邦和盧绾)。
于是,陳平就以“有要事相商”的名義把郦商請到陳府來了。
郦商不會料到,他這次其實是來赴一次“鴻門宴”。
參加“鴻門宴”的有三個人,除了陳平和郦商,還有周勃在場。
周勃見郦商來了,并沒有直接托出自己的底牌。
郦商眼見他拐彎抹角的,就直接問:“有什麼需要鄙人效勞的嗎?”周勃就等他這句話了,他毫不客氣地提出想讓他的兒子郦寄來對付呂祿。
這下可讓郦商很是為難了。
他提出了他郦家和呂家交往很深,這樣做隻怕是不仁不義之舉。
陳平和周勃豈是吃白飯長大的。
他們動用“國家利益大于一切”、“舍小家為大家的”中心思想,大道理小道理說了一大通,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總算把郦商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郦商被說服後,他不得不實現自己的承諾:叫來了他的兒子郦寄。
面對周勃和陳平的攻心政策,郦寄開始也顯得極不配合,但随着周、陳兩人大道理的進一步加強,再加上父親也站在他們一邊旁敲側擊,他終于表示願意配合出兵。
于是,他按陳平和周勃的交代,去了趟呂祿家。
到了呂家,郦寄裝着若無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最後“無意中”提到了齊王起兵造反的事。
呂祿正頭疼這件事呢,于是他就說出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來:“我們兩家一向很好,眼下形勢不妙,你有什麼妙計嗎?” 郦寄這時充分發揮他過目不忘的特長,把陳平和周勃教他的話大緻背了一遍:“高祖與呂後共同安定天下,立劉氏九人為諸侯王,立呂氏三人為諸侯王,這樣的結果是公平、公正、真實有效的。
現在太後去世,皇帝年幼,大王身佩趙王大印,卻沒有按規定返回封國鎮守一方,而是出任上将軍,在京中統率禁軍,這必然要遭到大臣與諸侯的猜忌。
都說衆口铄金,其利斷金,呂氏如果成了天下的公敵,那呂氏在朝中就岌岌可危了。
” 呂祿一聽也認為蠻有道理,于是他點了點頭,問郦寄他該如何做才能消除呂氏與朝中其他大臣的誤會。
這個時候郦寄終于說出了陳平的傳話精髓:“大王如果交出将印,把軍隊給太尉(周勃)。
梁王也歸還将印給朝廷,您二人以此與朝臣盟誓結好,各歸封國,如此一來,齊國軍隊就會自己撤了。
這樣于國家于自己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呂祿因為兩家的關系,對他的話自然沒有懷疑,當即表示可以考慮。
呂祿有些猶豫,但以呂後之妹呂媭為代表的“呂氏”元老級人物卻表示了最堅決的反對。
呂媭為了一表決心,她甚至搬出了一大箱家裡珍藏了N年的金銀珠寶,然後狠狠地砸在了地上,說如果呂家倒台了,留着這些金銀珠寶又有什麼用,真可謂動用了老本了。
在朝中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那些偏僻的地方做王呢?呂氏家族的其他人也反對,于是呂祿就在“留朝廷還是去封地”這件事上左右搖擺起來。
眼看呂祿還處于左右搖擺不定當中,郦寄也擔心事情敗露,因此日子過得也提心吊膽。
陳平和周勃在安慰郦寄的同時,也加緊了軍事行動的步伐。
俗話說得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正在陳平和周勃苦苦尋找機會時,機會卻不經意間降臨了。
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十日,此時距呂後病逝還不到一個半月,這一天成了“呂氏春秋”的最後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