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一鍋粥

關燈
化悲痛為力量 劉盈英年早逝後,朝中陷入一片悲傷的海洋中。

    幾乎所有人都為這個善良而純潔的皇帝感到惋惜和悲憫,唯獨呂後心中有悲卻說不出口。

     對于呂後來說,她唯一的兒子死了,這剩下老的老(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了)小的小(偷梁換柱的小太子又還隻在地上牙牙學語),這日子還怎麼過啊!而他呂家人又都勢單力薄,她在悲痛兒子時,更擔心的是朝中政權的穩定啊! 都說危難之時見人心。

    作為“二進宮”的陳平,他當年從項羽手下轉投到劉邦手下,後來又得到了重用,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總能在關鍵時刻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

    這次他同樣也不例外。

    他通過察言觀色,通過心理學分析,找出了呂後“欲哭無淚”的症狀後,來了個對症下藥。

     他下的不是一般的藥,而是兩個人:呂台和呂産。

    呂台和呂産都是呂侯之子,也就是呂後的親侄子。

    他的提議是這樣的:為了宮中的安全,請求太後封呂台、呂産為大将,統率南北二軍。

     面對陳平的奏折,呂後心裡歎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陳平也。

    于是她連必要的客套都免了,直接就準奏。

    呂産管南禁軍,職責:負責宮中安全保衛工作;呂台管北禁軍,職責:負責京城的保衛工作。

     這一招果然夠絕的,呂後頓時就吃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陳平不會想到的是,人的貪婪是無止境的。

    封呂台、呂産為京城南北禁軍統領,這竟成了呂後打造呂氏天下的第一步棋。

    此後的呂後極力想打造“呂氏春秋”,而要完成這一宏偉計劃,首先得把呂家人封王才行。

    但關鍵時刻,劉邦臨終前搞的那一套看似兒戲般的拜把子喝血酒起作用了。

    事實證明,劉邦的高瞻遠矚果然是無人能及的,“非劉氏而王,天下人共誅之”。

    這個“歃血同盟”就如如來佛祖的魔咒一樣,成了呂後填滿欲壑的攔路虎、絆腳石。

     如何讓呂台、呂産這些她的親侄子稱王,這成了她的一大難題。

    難歸難,但呂後也知道,如果能把朝中三位重量級人物王陵、陳平、周勃搞定了,呂家人封王那就易如反掌了。

    鑒于陳平識時務地主動提出重用呂家人,陳平這一關算是不攻自破了。

    周勃這個人雖然正直,但還是“好說話”的,而且權位相對于王陵和陳平來說又要低些。

    因此,現在隻要搞定王陵就行了。

    于是,呂後把王陵叫到宮中,說出了想封呂台和呂産為王的想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陵絲毫沒給呂後面子,他想都沒有想就義正詞嚴地拒絕了呂後的美意。

    其實他也沒有說什麼,隻是搬出劉邦當年留下的馬血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人得而誅之。

    呂後想封呂家人為王,最忌諱的就是這個“歃血同盟”。

    偏生這個王陵好不識擡舉,哪壺不開提哪壺。

     呂後臉色陰沉得快要擰出水來,卻又不好當場發作時,大義凜然的王陵還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對呂後來了個“拂袖而去”。

     這下可激怒了呂後,她決定對王陵開刀。

    當然,鑒于王陵有“劉邦當年指定的丞相繼承人人選”這把上方寶劍,如果直接撤了他的職位,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

    這樣無勇無謀的事,呂後是不會做的。

    明的不做,那就來暗的。

    她對王陵的職務來了個“變通”:拜王陵為太傅,免去其丞相之職;明升暗降。

    呂後的招果然高明。

     面對呂後的出招,王陵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毫無辦法。

    什麼太傅,這明擺着是一個挂名的“懸空之職”啊!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于是王陵以“身體欠佳”為由憤然辭職。

     這正合呂後心意啊!呂後馬上便在王陵的辭職信上批複了。

    而空出來的右丞相一職,呂後沒有再來個招聘會,而是直接就給了她的老情人審食其。

    要想打造“呂氏春秋”,朝中的重要職務那就得都是自己人來把管才行啊。

    聖旨摘錄為下:“拜原左丞相陳平為右丞相,拜審食其為左丞相。

    ” 按理說聖旨都是簡短的。

    但這次的卻不一樣,後面還有批注:右丞相不參與朝政,隻是管理宮中雜事。

    說白了陳平的右丞相之職相當于郎中之職。

     于是乎,朝中大事都是左丞相審食其說了算,而審食其又是太後說了算。

    這裡為了方便讀者看懂,直接就用等号來表示好了: 左丞相=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審食其=太後。

     這樣大家明白了吧!呂後夠厲害。

    當然